海大富 發表於 2014-3-23 16:15:21

內功四經試譯注 ─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
先吸氣後呼氣,吸進來呼出去,提起來放下去,氣息就這樣一升一伏;丹田內收環抱,氣息深藏其中,吸呼均細綿長,無聲無息。
提者,吸氣之時,存想真氣上升至頂也;下者,真氣降歸於丹田也;伏者,覺周身之氣漸小,墜于丹田,龍蟄虎臥潛伏也。
提的意思是,吸氣的時候,意念導引真氣上升到頭部;下的意思是,真氣下降收納到丹田;伏的意思是,感覺周身的氣息越來越小,慢慢的彙聚天丹田,象龍虎蟄伏一樣潛伏起來。
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立或坐,吸氣於喉,以意送下,漸至底收。
下面的谷道向上收,上面的玉樓向上提,無論坐還是站,吸氣到咽喉,用意念往下送,漸漸的從下面收納于丹田。
收者,慎氣泄也,提玉樓者,耳後高骨也。使氣往來無阻礙,不拘坐立,氣自喉者,以肺攝心也,氣雖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收的意思是,好象怕氣從下面跑掉一樣,上提玉樓的意思是,耳朵後高出的骨頭向上撥起。總的目的是使氣來去沒有阻礙,不管坐還是立,氣通過咽喉下嚥是為了以肺氣包裹心氣,氣息雖然是彙聚在丹田部位,但感覺能沉到足底才好。
升有升路,肋骨齊舉;降有降所,氣吞俞口。氣升於兩肋,骨縫極力張開,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升有升的道路和方法,方法就是兩肋的骨縫張開向上舉,降有降的方法和途徑,途徑就是氣息吞至俞口下沉至丹田。氣升到兩肋的時候,肋骨盡力張開,向上舉起引氣,自然過關。降的時候必需通過俞口穴轉回到前胸,才是正確的路徑。
吳浩元2009-9-5於太谷
來源:宋氏形意拳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內功四經試譯注 ─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