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2 09:20:32

“如如之動和蠕蠕之動”精義解

王薌齋在《拳道中樞•自衛》條目中說:
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不是不動,要知“如如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如有形之動,正是不動無力的表現,所謂不動之動,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其運用之妙,多在神經支配,意念領導,及大小關節韌帶伸縮之互根作用,和支點堅強、螺旋爭力、與樞紐之轉移,重心路線之穩固,及運用呼吸所發之彈力,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
而現在有些修煉意拳、大成拳的人們與人談拳論道或著文立說,卻將“如如之動”的內容錯誤的理解成“蠕蠕之動”,而有以“蠕蠕之動”代替“如如之動”之勢頭,這已經是曲解王薌齋論述《拳道中樞》的本義了。正如前賢所言:“嗣後支分派衍,漸失其真,間有能者崛起,名震一時,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氣用力。而于先生運用之法,變化從心之妙,概未之聞也”這種現象,亦發生在修煉意拳、大成拳的人之身上了。
廣泛的觀看修煉意拳、大成拳的人們之修煉、運用和與人談拳論道或著文立說的實際情況,就會發現現在有些修煉意拳、大成拳的人們已經出現了這種“漸失其真”的現象了。這從他們著文立說析解王薌齋“拳道中樞”等拳論文章的內容中,亦可以非常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究其所因,乃身上沒有內勁功夫的緣故或沒能理解王薌齋談拳論道的精旨妙諦,故而才曲解了王薌齋“拳道中樞”的本來精義了。故而,現在的意拳、大成拳的修煉者們,應該自己進行“探本窮源”的工作,從自身多方面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效果;否則,脫離王薌齋所論“拳道中樞”的本源精義遠矣!乃自誤矣!如以此教人,則又誤人矣!猥知魯莽之人,彰乎知者:以誤傳誤,以訛傳訛,危害實大也!
為了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必須“探本窮源”才能撥亂反正以正是聽。故而,著此文來論述一下“如如之動”和“蠕蠕之動”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中的本來精旨妙諦!
“蠕蠕之動”的精義解析
蠕蠕之動的說法,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運用中,乃指有形拳法的自身之“節節貫串,連而不斷”的一種外形能夠見得到的運動狀態。這種“節節貫串,連而不斷”的外形能夠見得到的運動狀態類似於腔腸動物門的“蛆蟲、蚯蚓”的運動形式而得名,乃取法於“類物比象”的說法。屬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小成形拳招熟和中成的氣、意拳懂勁的前期階段的身法功夫內容。正如前賢所說:
未若跌打抓拿之法大成者也。跌而不打則跌輕,打而又抓則打重,抓而不拿則抓松,拿而又跌則拿硬。若四時之錯行而相資,如日月之代明而互用。形式與人同,筋節與人異,所謂拳之上乘者耶!
試言其手法,則憑虛而入,不攖人之力,乘時而逢適中彼之竅。若僚之弄丸,迴圈無端。如丁之解牛,遊刃有餘。
于身法,重如泰山之壓;輕若鴻毛之飄。遊揚處,花飛絮舞;變幻處,活虎生龍。
若夫步也,具之且玄難。以覓蹤亦長亦短,無能把作,進則為排山倒海,退則為雨散雲消。 《張橫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譜•總序》
這段論述中的“形勢與人同,筋節與人異”的說法,如果從“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有形拳法來看,一是說出了外形運用的拳法招式的“形勢與肌肉爆發力的外家拳法之人是相同” 的;二是說出了這種外形柔弱無骨的“蠕蠕之動”的功夫藝境卻與肌肉爆發力的外家拳法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由此可以看出“蠕蠕之動”,乃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有形拳術的一種身法功夫 ;故而,“蠕蠕之動”的說法,沒有錯誤。但是,以“蠕蠕之動”來代替活等同於“如如之動”,這樣的認識、用法就在概念上就出現了混淆的現象。所以,才說這樣“認識、用法”錯了。
因為,深究“蠕蠕之動”的精義,按照王薌齋論述:“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不是不動,要知“‘如如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的說法來看,乃屬於拳法外形拳勢“小動”的範疇內。
“如如之動”的精義所在
首先要清楚的知道:“‘如如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的說法,出現在《拳道中樞(又名大成拳論)•自衛》條目中,而又是在先說了“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不是不動”的說法之後面出現的,這個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誰都知道,大成神拳神明藝境的拳法,乃屬於“健順合之至,太和一氣”之無形“全體透空、虛靈妙境”的拳法。這裡已經不存在再論述外形功夫的拳法了。有關這個問題的內容,我曾經在“三層功夫九段論”一文中專題論述過,就是神拳神明藝境的“三功四德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錄之如下:
法身道之體,就是修煉到神拳神明藝境:健順和之至也,太和一氣,道也。萬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極。拳家將此太和一氣之體,稱為自己的:法身道之體。而神拳神明藝境的三功四德境的身輕如羽,勢重如山,來力不如,去力無阻。都是此法身道體之功能的體現。就是毛髮松彈守三陽的功夫藝境,分析如下:
三功者,內氣三種內在功夫的景象;四德者,四種攻防功夫藝境之表現。說明如下:
三功者:丹田的太極紫金球,一功也;鐵布衫、金鐘罩,二功也;一氣漲渺。
四德者:全體透空的身輕如羽,不受人之力,一德也;太極紫金球的沉勢,穩重如山,二德也;鐵布衫、金鐘罩功夫的來力不入,三德也;一氣漲渺的去力無阻,四德也。所謂有德者得之,此也。 《易經•拳術•拳道解•賓主法說》
再看一看神拳神明藝境的攻防功夫,是如何戰勝對方的?這一點前賢亦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三章•言神運之用
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被攻有僕也、怯也、索也之淺深。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形受形攻,形傷而僕於地;氣受氣攻,氣傷而怯於心;神受神傷,神傷而索於膽。
《內功經•神運經》
這段論述中的“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的說法,就是王薌齋所說的“大動”的小成形拳招熟藝境之有形拳法的法式;“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的說法,就是王薌齋所說的“小動”的中成氣、意拳懂勁藝境之“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拳法之法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的說法,就是王薌齋所說的“不動不是不動,要知“如如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的大成神拳神明藝境的無形拳法的法式。
明白了這樣比較,則知道“如如之動”的說法中的“如”字,乃指自己的“無形法身道體”而說的。換句話說: “如”字,等同於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
這樣,我們再理解“如如之動”的精義,就是自己“無形法身道體的運動”的意思了。因為,道體的運動情況,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有論述:“道之出口,淡之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也;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的意思就是說:“道的運動無窮無盡、連綿不斷”爾。所以,王薌齋說:“如如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由此可以知道,王薌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自己無形法身道體的運動,才是生生不已的真運動。”
由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蠕蠕之動”是論述氣、意拳懂勁藝境的小動攻防功夫藝境的說法;“如如之動”是論述神拳神明藝境的“道體生生不已之動”的攻防功夫藝境的說法。故而,意拳、大成拳的修煉者,在自己修煉、運用之始終及與人談拳論道或著文立說中須要清楚的認識到:“蠕蠕之動”的說法,是不能取代於“如如之動”的說法的。
做為意拳、大成拳的修煉者們,應當從“站樁”的修煉法中,認真體認“內勁”的生成、運行的種種藝境、境界,才能更好的領會王薌齋在《拳道中樞(又名大成拳論)》中的所論述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內容的精旨妙諦!因為,王薌齋在《拳道中樞(又名大成拳論)》中所論述的意拳、大成拳之修煉、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內容,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內容是完全相同無異的,都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都是“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真功夫”的修煉路途。如果認為意拳、大成拳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不相同而優越的話,乃癡心自迷者也!不可取也!此文到此可以結束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如之動和蠕蠕之動”精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