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0-22 07:44:10

太極拳“沾、黏、連、隨”與實戰技擊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0-22 07:44 編輯

作者: 李應昊來源:太極網
什麼是太極拳推手中的 “粘、黏、連、隨”?它們究竟在實戰技擊中有沒有意義?   這牽涉到如何解讀傳統理論的問題,也關係如何為傳統武術創造生存空間的問題。如果仍然沿用西方體育的思路去解讀自成體系的傳統武術,並以此為標準為武術搏擊比賽制定規則,傳統武術將難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你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   從“你”、“我”的稱謂就可以看出,這是兩個人的運動。它牽涉到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通常客觀並不依主觀願望而轉變。所以這既不是從字典中尋找的答案,也不應拘泥於在套路演練或者現在的擂臺比武中尋找答案。
1、什麼是“粘”?   按現代漢語“粘”讀zhan,是一個破音字,有時與“黏”同音,作“黏”的通用詞。但在《打手歌》裡兩個字卻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主要表現在詞性上的差異。“粘”在這裡作動詞用,如:“粘信封”。雖然“粘、黏、連、隨”四字排列各種版本有所不同,但“粘”字在所有版本中都位列第一,因為“粘”是推手中的起始動作。   楊式太極拳老譜解讀:“粘,提上拔高之謂也。”符合“粘”字動詞的詞性。   “、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便捷,粘、連、黏、隨俱無疑”。在相當大的一部分拳譜中“、捋、擠、按”相對應的是“粘、黏、連、隨”,這就不能看作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這說明“、捋、擠、按”相對於“粘、黏、連、隨”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攬雀尾實含‘、捋、擠、按’。取手攬雀尾之意。陳秀峰所傳曰:‘攬雀尾,攬住敵人之臂假像為雀尾,趁勢進切以襲之’。”   “攬雀尾三式,注意,此式以腰作車軸,使心中力量刁起右手,兩手如同生於丹田,並非胳膊用力提起也。”“講義,右手掌向上緩緩提起,抬起時,微有朝裡裹勁的意思。”   從技擊含義看:你“來打我”,我不會去硬“頂”,雖然是被動接招,它還含有主動接近的成分。如對手打來為虛,我“趁勢進切以襲之”。這是一個擒拿的動作,右手托敵左肘下方,左手掌心向下合住敵左腕,“右手掌向上緩緩提起”,這是視敵情向上反關節拿對手左肘關節。一旦敵發現我的動機欲收回時,我可立即借其收回之力,以左手反拿敵左手腕部以我右手固定敵左肘外側上步“趁勢進切”。對手如果打來為實,我借打來之力順勢下捋,所以不必費太大的力就能讓對手應聲而撲。   “微有朝裡裹勁的意思”是雙手合住“敵人之臂”的肘部關節部位不使滑脫,含有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意思。而上述過程就是“提上拔高之謂也”。是使對手通過我“提起”的動作身體重心“拔高”,所以通常是說“上”。   楊式老譜的“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就是“四正手”中的開始的動作“”,就是“要撐,捋要輕”的“撐”,也就是類似攬雀尾的“以腰作車軸,使心中力量刁起右手,兩手如同生於丹田,並非胳膊用力提起也”這個動作。
2、“四正手”與“黏”
2(1)“須知陰陽”是“黏”的先決條件   楊式太極拳老譜說“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繾綣在《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牢結;不離散。糾纏縈繞;固結不解。繾,~,不相離也。引申為形容男女之間異性相吸纏綿不舍,也就是“留戀繾綣之謂也”。這個解釋與其它三字“粘、連、隨”只是解釋動作不同,它是一種接觸的性質與程度,並且只有這個字無法用日常動作複製。   這種解釋符合“黏”字形容詞的詞性,而最為關鍵的是首先明確了陰陽兩性的性質。異性相吸,只有異性之間的關注才可能是全方位的,才能夠精確到“一羽”或者“蠅蟲”。初戀情人會有“過電”感覺,除此不會有任何接觸會產生同樣的反應就是一例。   太極拳“打手”就是要追求達到這種陰陽兩性“留戀繾綣”的境地。所以“知覺運動”要以“須知陰陽”作為條件。而“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只有“懂勁”才能“黏”,而“黏”又是太極拳“懂勁”的具體表現。“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意思是:在練習之初,要知道“知覺運動”雖然是人本來就具有的好東西,但想要重新恢復這個能力對於人來說也是很難的啊!
2(2)“貫通”是“黏”的物質基礎   “知覺運動”是太極拳所有奧秘中的基礎,它是獲得太極拳獨有的思維方式和用力方式的必由之路。所謂貫通,就是全身從思維到肢體整體性的放鬆,使全身成為一個互為相關的整體。《易經》六十四卦,大多表示“吉”的象徵都和“亨”有關,“亨”就是亨通,所以“貫通”,“亨通”是萬物追求的一種境界和一切吉利的象徵,也是一種物種本性的回歸。所以才有“政通人和”、“人情通達”、“財運亨通”,而《太極拳論》的“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句話就是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原文為:“至於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0-22 07:45:17

  在太極拳中的“貫通”表現在去除“拙力”達到“懂勁”。“懂勁”是回歸人來到這個世界所具有的“中和之至”的“貫通”,解釋“用力”不可就字論字,或者望文生義。“上善若水”才能夠“變化萬端”,也才能夠“黏”。而“黏”是太極拳技擊所有核心技術中最主要的特質,是達到“懂勁”階段的具體表現。   王宗嶽《太極拳論》三百多字的文章,卻三次提到“黏”和“走”,其實《太極拳論》全文圍繞的就是“黏”和“走”。“黏”表示主客觀之間關係的性質,“走”表示保持這種關係的相對穩定性質的運動。弄懂了“黏”、“走”二字,王宗嶽《太極拳論》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2(3)“粘、黏、連、隨”是“四正”手的運動規範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使圓。方圓複始之理無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緣人外之肢體,內之神氣,弗得輕靈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有隅矣!……夫日後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獲采、而仍歸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體而補缺云云。”   意譯:太極拳的“四正”就是“四方”,也就是所說的、捋、擠、按。學習之初沒有瞭解能夠使“方”演化成“圓”。“方”與“圓”重複與開始的迴圈的原理沒有中斷,又怎麼會出現“隅手”呢?這是因為人的外在的肢體,內在的精氣神,沒有練得輕靈而能夠方圓自如轉換“四正手”的功夫,就會出現“輕重沉浮”的毛病,這種情況下才有“隅”啊!……如果日後功夫能夠練到“上乘”水準,也需要學會采、,但最終仍然要歸於“大中至正”的四正手啊!這“四隅”手之主要的用處還是體現在因身體重心失去穩定時的補救等等。   這就回答了為什麼王宗岳的《打手歌》只提“、捋、擠、按”的問題,也回答了為什麼把“粘、黏、連、隨”限制在這“四正手”範圍之內的原因。只有在“、捋、擠、按”不能迴圈,不能“粘、黏、連、隨”的情況下,才會用“采、、肘、靠”去補救。“采要實,要驚,肘要衝,靠要崩”,“采、、肘、靠”具有極強攻擊性。是以短促勁為特徵,輸贏立見分曉,不適宜作長勁慢練,也不適宜初學者學習,是“日後”需要掌握的功夫。但最終仍然要以四正手為至要,並且把它上升到“大中至正”這樣一種人生態度的地位(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城,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過去太極拳界許多老先生往往對於激烈的對抗持排斥態度的原因。   “、捋、擠、按”一物降一物,“捋”破“”,“擠”破“捋”,“按”則是破“擠”……始卒相環,相生相剋。“四正手”反映了一種“有無相生”的運動狀態。是能夠保持推手中以“黏”的性質“走”的最佳狀態,而這種運動中的平衡就是太極。   人實際是在這循環往復運動中既重新認識自己,也是體味濃縮的人生和面對危機時的態度。修身、養生、健身和技擊相得益彰。“四正手”是同門交流,師徒傳道,高手切磋,是“詳推用意”的技擊也是健身的練功方法,是“君子”之拳,同時也既是“知覺運動”的基本練習,也是最高境界的試金石。
2(4)、如何“黏”?   太極拳的運動就是去除人行動中的慣性思維方式和在行動中習慣的用力方式。這又首先是思維的校正過程。“根據這個原理我們來體會自己膀子的重量:可以通過別人來感覺,把膀子搭在別人的肩頭,然後想像這條膀子完全不受自己支配,當對方感覺到有重量時,你就是處於放鬆的狀態。還可以讓對方隨意上下移動,重量不變,你的放鬆就是正確的。然後根據對方感覺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體會有重量時你的感受,然後抓住這種感受自己練習抬起手臂。大多數人都能夠從這種練習中感覺到手臂放鬆的沉。這種別人感覺到重量,而你沒有用力,或者套路練習自己沒有用力但又感覺到自己膀子很沉就是太極拳的‘不用力’。通過象‘權物’一樣的放鬆與沉的訓練,全身貫通後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是化解矛盾的組成部分,‘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一身上下都是太極’。也如同給全身裝上了錘頭,‘即渾身上下都是拳’,把進攻和防禦有效結合,把局部和整體有機聯繫。”   “知覺運動”簡單說就是嬰兒學步的運動方式,所以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所以“柔”是“黏”的物質條件。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不是求分開,而是追求在雙方認可的接觸狀態之中讓對方承擔接觸的負重,這是問題的核心。你只有掌握了‘蠅蟲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靈敏反應,才可能把自己的體重交給對手承擔,相反也只有掌握了‘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靈敏反應才可能不承擔對方的重量,點到即知才會出現點到而止。”   “連”、“隨”都是動詞,“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連”、“隨”實際講的就是個“走”字。先有主動的“粘”,“連”是確立“己”隨“彼”動的動機,“隨”則是保持適應“彼”的運動的應和,就是“引進落空合即出”。這些動作雖然看起來是“舍己從人”主要的目的卻是保持“黏”的接觸中我方始終保持有利的位置。“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運動中的“走”是“黏”的表現形式,“順”與“背”在相互轉換,而高手雙方“無過不及,隨曲就伸”運動中雙方就形成了黏在一起的感覺。從而達到“粘、黏、連、隨不丟頂。”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2-6-28 05:20:08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2-6-28 05:21 編輯

隔靴抓癢

「沾黏連隨」是散手中接手之法。教這「沾黏連隨」之法不是很複雜的技巧。但必須親身講解指導。絕不需寫成如此長篇大論。李(應昊)大姐寫了洋洋幾千言的文章去談論這簡單之技,卻如隔靴抓癢。總抓不著癢處。

何以總抓不著癢處?理由很簡單:不知「沾黏連隨」也是散手之法也。:o
........................http://i281.photobucket.com/albums/kk223/geoshu/th_mz_6351902_bodyshot_175x233-6.gif......................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極拳“沾、黏、連、隨”與實戰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