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富 發表於 2012-2-15 21:14:09

武學與導引術

作者:張方

閻志高先師傳下的揉筋開胯法——“燕雙飛”是導引之術,源於《萇氏武技書》“二十四拳”之第六式“雙飛燕子”,乃閻聖道字拳四十法的技擊之道,不知是哪位前輩將其易為導引法門,目的是:“常揉兩腿根之筋骨核,則筋脈漸長”也。李涵虛先師言:“按摩導引術,易遇而難成。金丹大道法,難遇而易行。”其實,真的行之有效的導引術也很難遇到明師傳授,從呂祖的“肘後飛金晶”、華陀的“五禽戲”到“靈劍子導引”,傳世的引導術太多了,雖說強身祛病的效果也有一些,可是又有誰真能修煉到地仙的成就。筆者自幼習練內家拳,又蒙陳老先生傳授“峨嵋十二樁”等諸法,可惜諸法太過複雜,不宜推廣。峨嵋十二樁確是上乘的導引術,其中也有鶴翔、龍遊等仿生學的內容,內家拳、導引術都與這些祥瑞的仙品分不開,隱喻修煉者的健康長壽。

  
  一、與舞同源

  
  武學的起源,拙著已有論述,其與中國古代的“武舞”有著較深的淵源。無獨有偶,導引也與華夏之原始舞蹈有著密切的關係。《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有雲:“ 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看來,華夏之武學與導引術,均源於原始的“文舞” 和“武舞”。最早有“導引”文字記載的見於《黃帝內經‧靈樞》:“帝曰:或有導引氣行蹺摩,炙熨刺燕,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古之彭祖是精通導引術的大家,《莊子》中說他善:“熊經鳥申法”。這應該是華佗“五禽戲”的前身,“武禽戲”是中國仿生武學的宗祖。

  華佗的“五禽戲” 後來推衍出了“五禽拳”。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五禽門”功夫。連少林派的“五拳”也深受“五禽戲”的影響。近代仿生武學更是超越了“五禽”的範疇,如中原的鷹爪拳,閩粵地區的鶴拳。1984年筆者見過一南方少年練鶴拳,不僅發勁和發聲的底氣很足,且飄飄然真似仙鶴起舞,煞是好看,與其說是拳法,還不如說是舞蹈。

  中國古代的舞蹈皆具有導引健身之作用,山東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就有下腰的動作了。《淮南子》曰:“今鼓舞者,繞身若環。”張衡在《觀舞賦》中寫道:“搦纖腰兮互折。”而漢代的劍舞,一定比我們今天的各種劍術高明,我們可以從畫像石上領略到那長劍淩空,衣袂飄飄的丰姿。

  
  二、動作與經繚和內氣

  
  不過,傳統的導引術與舞蹈還是有根本上的區別的,因為導引術的動作是與內氣在經絡中運行相結合的,這一點倒是與內家拳相一致。萇乃周雲:“俗學不諸中氣根源,惟務手舞足蹈。欲人元竅,必不能也。”“練形第五層功夫,乃形氣合一,成功之法也。”

  呂洞賓的“肘後飛金晶”載於《靈寶畢法》一書,其導引之法直人金丹大道:“但略昂頭偃項(戴家原傳“蹲毛猴”之式),放令頸下如火,方點頭向前,低頭曲項,退舌尖進後以抵上齶。上有清冷之水,昧若甘香,上徹項門,下通百脈。鼻中自聞一種真香,舌上亦有奇味,不漱而咽,下還黃庭,名曰“金液還丹。”

  周潛川先生曾在其著作中介紹過多種動功導引,周先生得到過道家茅山派和佛門臨濟宗的真傳,很多功夫都確有出處,除了峨嵋十二樁和六大專修功外,還有一套 “紐絲拳”,我少年時也曾習過,稱之為“纏絲拳”,應該與太極拳有點淵源。而太陽宗的火龍功中有一套火龍拳,修煉之前還需用特定的丹藥塗在身體的經絡之上,動作與內氣的運轉要循經絡的走向,似乎過於複雜更不易普及。

  導引與拳法密不可分,動靜之間皆可體用,如“峨嵋十二樁”總訣中雲:“靜如秋月,動若飆風,彬彬克敵,分寸之中。輕若鴻毛,重如泰山,用中無形,體用一焉。”我少年時學過的那一套纏絲拳,以動作導引氣脈運作的同時,雙臂擰轉如纏絲。“粑粘聯勾搭,套托隨繃擠”,“背鎖源刁揉,擒拿化封閉”,斷肘折肱,進點百穴。行功之時,骨節會發出聲響,其導引功效可見一斑。

  過去很多內家拳大師都會一種叫化門的功夫。就是貼牆下蹲,在周潛川的遺著中也有介紹,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導引術。

  
  三、導引的功效及內家拳

  
  相傳彭祖以導引和吐納等術自修而壽至八百多,很多修煉“五禽戲”的名家也多鶴髮童顏,活過八九十歲者大有人在。武林中,南派的“做桶子”,即是以導引與吐納相結合,功成者可斫木斷石、周身不懼擊打。北派除易筋經和洗髓經外,還有羅漢功、十三太保橫練鐵布衫等,均是內練混元氣與導引相結合,有一個時期被稱之為硬氣功,如鐵頭功、鐵臂功和鐵砂掌等皆源於此。

  這種功夫練至上乘自可用於技擊,如李書文多次以掌力斃敵,據傳他自幼練習羅漢排打。一般的功夫多用於表演,過去撂地賣藝者,頭撞石碑、掌斷磚頭,也要以羅漢功和十三太保做基礎,才能一半“腥”一半“尖”地混口飯吃,否則全是“腥”,就很難在江湖上混了。

  內家拳歷來講究內外三合,內氣的運行與動作導引相結合,練出的功夫可剛可柔,與橫練的“硬氣功”又有不同。如心意門的“搓把”和“猩猩出洞”等功法,歷史上的大拳術家,像馬三元、李政、戴文熊和戴魁等都有過一招斃敵的戰績,這與他們日積月累地修煉那些功法是密不可分的。“搓把”看似簡單,修煉混元氣的功效甚著,一起一落之間混元氣運達四肢,身體的爆發力和抗擊打能力與日俱增。現在很多河南派的心意拳家除眼睛外,能做到周身各處均不懼擊打。

  太極拳練的雖然是化勁,但也最講究以拳勢動作導引內氣,如吳氏太極拳行功走架時的循經意守穴位,對於養生確有益處。我見過的真正高手,並非是人們印象中大腹便便的胖子,而多是身如鶴形的童顏老者,他們練到了骨肉分離的境界,但也並非是全靠化勁不俱擊打,長筋騰膜後,皮肉的堅韌程度也非常人可比。勁力到了他們的身上,這些太極高手身體練出的感應能力自可將打來的拳腳旋轉化開,而另一部分沒能化開的勁力也無法傷到他們。這就應該歸功於太極拳勢的導引功效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學與導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