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181|回復: 5

古拳論 ....... 六和十大要序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1: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2 09:14 編輯

作者:馬國興

一日三節
    舉一身而論,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然分而言之,則三節之中,亦各有三節也。
    如手為梢節之梢節,肘為梢節之中節,肩為梢節之根節。此梢節之三節也。
    頭為中節之梢節,心為中節之中節,丹田為中節之根節。此中節之三節也。
    足為根節之梢節,膝為根節之中節,胯為根節之根節。此根節之三節也。


    總之,不外乎“起追隨”而已。蓋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之,庶不至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此三節之則,所以貴明也。

闡釋
此文進一步闡述了《九要論•三要論》中三節的宗旨,從人身整體論述三節機制,是後人所立“身法、手法、步法”三法歸一的基礎。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及其運用,採用身法、手法、步法(含腿法)三法來認知,是約繁就簡的方法,在此又一次強調了三法合一而用的法則,即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三節一氣貫串動靜有序的法則,強調了自身整體與局部的動靜有序的主從關係,使習拳者可按法修煉容易獲得成功。交手法中明確地提出:明瞭三節多一方;明瞭三節,不貪不歉。而在此文中進一步闡明:三節一氣貫串的“起追隨”動變法則,可使長拳短打的曲化直發不會參差不齊,而能同時到位;各種拳勢的俯仰變化不會出現陰陽之氣不入的病態。這是三節動變的基本法則,所以,習拳者要明之。


二日四梢

四梢者,發為血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必使其發欲衝冠,甲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摧齒,心一顫而四者皆至,四梢齊而內勁出矣。蓋氣以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龍之驚。氣發而為聲,聲隨手落。一支動,百支搖,則四梢齊,而內勁無不出矣。

闡釋
此文進一步闡發“四梢”齊的自身內在機制及其在攻防中的效用,繼承了《九要論•四要論》一文的宗旨:拳由心發,心發乃一顫,四梢皆至,即內氣皆至四梢,而四梢齊又表現為內勁出。此文首次點明中氣用於拳勢中是名“內勁”。雖然中氣與內勁同為一物,但運用不同,其名有別,故作者將中氣在拳術中命名為內勁,使後人對拳術本質的認知由“術”字門向“道”字門昇華和發展。作者從《易筋經》中內氣、外形論拳的宗旨演進到內勁、外形主從合一論的藝境,又從內勁外形合一論中,強調了內勁為主、外形為輔。後來王宗嶽所著《太極拳論》的問世,標誌著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趨於完善,對這一認識,孫祿堂先生論拳時就明確地提出“在天日命,在人日性,在拳日內勁。”


    本文作者提出了內勁,而又說明內勁乃從丹田而生,正應了“氣沉丹田德潤身”之語。內勁在體內生出,運用於拳勢之中,可有如虎之狠的威猛有如龍之善變無形的驚奇妙用。內氣可發聲助拳勢之勇猛,故諺雲:“哼哈二氣妙無窮,一嘿嚇倒眾群英”。這是對發聲放勁擊人方法的讚譽之詞,強調了內氣發聲法的作用。

    雖有內氣發聲以助拳勢之威力,但只此還不夠,尚須本身做到一支一動,百支皆搖,全身相互呼應,做到此,才能發拳勢時四梢齊發,全身形整勁足,發人無不具威猛之勢,藝能達此,內勁無不應機趁勢而出!

    此文論內勁之用,時至今日,仍是行家裡手之法寶,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怎麼可以不以精練內勁為主呢?俗雲:“習拳練武,有德者得之”。此德便是指“內勁”而說的。這是傳統拳術的精髓之處。

    內勁,乃是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獨有的特點,舍此內勁而習拳,一切拳招架勢,皆為空架子,又名“花拳繡腿”,喻為中看不中用。習拳者知此,以內勁品質的高與低來考察自己功夫水準,便不會有差誤了。
    所謂“外家拳法”,即崇尚筋勁骨力的拳法,也有內勁之運用,只不過用內勁以助筋勁骨力的拳法招勢使用而已。


三日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內對人之五臟,外應人之五官。心屬火,心動勇氣生;肝屬木,肝動火焰沖;脾屬土,脾動大力攻;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五行存之於內也。目通於肝,鼻通於肺,耳通於腎,口舌通于心,人中通於脾,此五行現之於外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此真確論也。其所當知者,如手心通心屬火,鼻尖通肺屬金,火到金化,自然之理,餘可類推。天地交合,雲蔽日月,武藝相爭,先閉五行。又日:“四兩可以撥千斤”,閉己之五行,即已克人之五行,此與四梢法相參。


闡釋
五行學說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生克制化的關係形成的體系。在拳術中,引用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認識人體內外的屬從關係,用以研究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和運用,這是前賢習慣運用的方法,自有其一定的道理。


    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內對應人體的五臟,外對應人體的五官,而自身內外的骨筋血肉皮,亦與五臟相對應。心屬火,心機一動勇氣生髮,故拳由心發,心主血脈;肝屬木,故肝動勢如火焰沖天,肝主全身之筋;脾屬土,脾動力大攻勢渾厚,脾主肉,肉為氣囊,故脾動大力生,拳術中有“肉為牆”一說,亦言此意;肺屬金,氣性肅降,金性利,故肺動沉雷聲,喉屬肺,發聲如雷,肺主皮毛;腎屬水髒,技巧出焉,腎氣動如風行,腎主骨。此為五行存之於內的說法。肝開竅於目,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舌乃心之苗,口唇、人中通於脾,此五行現之於外,名日“五官”。五官亦為“五道關”。

    五臟部位:肺在上,腎臟在下,肝臟居左,脾臟居右,心在當心,此乃自身五道關。耳眼鼻舌唇人中,乃頭面五道關。故說,五行是五道關鍵部位,不管是身體五道關,頭面五道關,都不能自相保護,惟有自己來保護,即兩手束拳迎面出,護住中線掩四方,五關之門關得嚴。

    手心通心屬火,鼻尖通肺屬金,火到金化;手指通肝屬木,人口通脾屬土,拳從口出,是木得土生。此皆五行自然之理運用於拳理之中,尚有拳頭通。腎屬水,舌通心屬火,水火相濟,因骨突者屬腎。此乃前人論拳一說,後人已不用此理,故不深論之。但內外五行相合是不可不知的。雙方較技,攻防往來,拳腳相加,先封閉好自己的五行,即守好自身與頭面的上下左右中五道關口,才能在動手較技中順隨對手拳勢,讓力頭打力尾,運用“四兩撥千斤”的方法戰勝對手。把好自己的五道關口,就可以克制對手的五行之拳勢,取得勝利。即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圖謀之。

四日身法
身有八法,起落進退反側收縱而已。夫起落者,起為橫,落為順也。進退者,進步低,退步高也。反側者,反身顧後,側身顧左右也。收縱者,收如伏貓,縱放如虎也,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妙,與三節法相合,此又不可不知也。


闡釋
此文解釋了《九要論•八要論》中身法的具體用法。所說的起落,就是縱橫法。起為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勢;身已橫起,落必順,順者為縱,縱者身形正也,又名豎身法。諺雲:“攻防進退橫豎找”,即身法的起落、橫順、奇正等用法。起橫落順的方法乃是運用身法的最基本要點,掌握了起橫落順的身法,其他各種身法就都容易掌握了。起橫落順的身法可以結合各種具體的攻防招法來訓練,再以起橫落順的身法變化攻防招法,則可體會攻防招法之妙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1:07:05 | 顯示全部樓層
    而此身法的起橫落順要與步法的起順落橫相區別。身法的側勢,又名扁勢,為橫;正面對著對手用招,為順、為豎、為縱。這是身法的橫順說。而步法,落步前腳要橫,即前腳尖向內側轉,腳外楞沖前方,可保護前腳小腿明骨不受對方的襲擊,使身法上下保持擰裹的蓄勢狀態,又可掩襠,使下陰不被對手襲擊,便於後足驅動、前足逆行的整體發招之勢的“整”。起步要順,即腳尖順腿前指提起,速度快,便於隨膝胯運轉成窄勢,自然蓄著落勢時的橫落之勢。步法中的起順落橫,是貫串全身擰裹運使法則的具體方法,保證了身法“起落進退反側收縱”八法運使的有效性,故步法的起順落橫在當時長馬弓箭步的拳法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延續到至今。
    進擊時步要擦地而行。五枚大師論拳法時說:“腿似疾風。”即是步要擦地而行的意思。進身步法擦地而行,站住即發招,可從足底將人搓起上拋擲之。退步要高,防人掃踢,又有隨退步之擰轉再落步成招之用。此文言說身法之進退,又以步法之高低為論,後人據此文,又明言身法高低之法,即“進則長身,防人矬身”。
    身法反側之說者。反身顧後,後即前也;側身顧左右,左右亦前也。
    收束之拳勢,即收束如貓伏,這樣蓄展放之勢才充足。自古有“分威法伏熊”一說,即像熊一樣有收形伏地之狀態,才能有展開縱極的威勢產生。心意拳、形意拳的“英雄架”就是“鷹熊架”,可知前賢已然明白“分威法伏熊”的道理,才有“熊勢”拳法之用的論述。而此文說“伏貓”也是象形比喻手法。
    縱放如虎,即撒放、展放之拳勢,要如猛虎撲食一般,才能有攻擊制勝之效果。而此文以“收如伏貓,縱放如虎”來論收縱法,又有一層意思,即身法收束要如靈貓之敏捷,展開縱放之拳勢要如猛虎撲食之威猛,隱含身法輕重變化的運用法則,貓輕虎重暗指身法的輕靈、沉重運用有別。否則,收束之拳勢沉重,展開縱放之拳勢輕浮,如何能防人襲擊、發得出人呢?可見前賢論拳之嚴謹。
    凡拳勢攻防身法以中平式最相宜,這樣可以長身上取,矬身下擊,左右切閃,皆能隨勢就取,得心應手。而能如此運用身法,須結合三節法才能做好。
    習拳之人在研究身法時,要結合三節法的論述一併習練,才能使自己達到形正氣順,中正安舒,勢正招圓,攻防進退自如的藝境。
自身九節,節節貫串,周身一家,而能上下相隨,則於攻防較技中,就能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靜分明,才能隨對手的拳勢之動急則急應、緩則緩隨,才能做到不丟不頂,不扁不抗,應隨相當的粘走相生,置對手時時不得機、處處都背勢而進退不能的敗勢之中,這已經達到“拳道”的藝境了。
五日步法
步法者,寸踮過快濺是也。如二三尺遠,即用寸步,寸步一步可到也。若四五尺遠,則用踮步,必踮一步方能到也。若過身大力強者,則用過步,即起前腳,急過後腿。所謂步起在人,落過於人也。如有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腳而帶後腳,平飛而去。濺步者,並非跳躍而往也,此馬奔虎竄之意也;非藝成者,不可輕用,惟遠不發腳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即腿帶腳並濺而上,連前腳帶後腳,如鷂子鑽林、燕子取水,所謂踩腳而起之說也。學者隨便用之,習之純熟,用之無心,方能盡其妙也。
闡釋
前論身法之練用,此論步法之練用,步法乃載身之舟,身法之用全憑步法為根基。點明步法的練習、運用之法,關乎拳藝功夫成否之大計,習拳不能不精步法之練用。
    步法,簡言之,可分為寸步、踮步、過步、快步、濺步五種。
    寸步,現在又名“疾步”,即進前足跟後足之步,諺雲:“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就是說的寸步。較技時,對手距自己二三尺遠時,就用寸步,寸步一步即可到位,故名疾步也。
    踮步,現名“墊步”,而又有前墊步、後墊步之別。較技時,對手距自己四五尺遠時,必墊一步方能到位。故名墊步。
    過步,就是自己之前腳過到對手後腿之處,或以重擊中,或以定用手,皆可立勝。哪怕對手身強力大,用過步法就能勝之,並能達到“站其位,拔其根”的效果。然過步之用,在於一個“急”字,暗藏一個“巧”字,方為得法之精髓。過步的具體步法,或寸、或墊、或倒,皆可用之,但要過人之後腿處,方稱過步。從對手腿外過步,稱為“套過”,從對手腿內過步,名為“插過”,由此可知,過步是用法,不是具體步法名。明此,則得過步之法而能用於較技中了。
    快步,起前腳而帶後腳,平飛而去,不踮不倒,起步平飛直射而出,故名快步。用於對手距己有一丈或八尺遠近時,關鍵在於“平飛”二字。快步之法與直縱步、橫縱步之法有別,直、橫縱步,皆為後腳先起,邁過前腳,前腳彈起,越過後腳,後腳先落,前腳後落,後腳仍在後,前腳仍在前;直、橫縱步,乃前進一丈、後退八尺之步法,即前可打一丈之遠,後可打八尺之遠,由於有此步法,一丈、八尺皆不為遠矣!而此快步,只說前進之打一丈、八尺,後打未說,乃知注重進擊之法,退擊之法須自明之。
    濺步,言說非跳躍而往去,此法似馬奔虎竄之意。據此說,可知為直縱、橫縱之步法。由於此步法難度大,非藝成之人不可輕易用之,並囑咐後人,濺步功夫未精熟時,遇到對手距離自己在八尺以上時,惟一的方法,就是不用濺步攻敵。
    濺步之“濺”字,乃取石投水中、水點四濺而起之意,身法輕靈如水點之濺起,全憑足之踩地而起之勢。得此濺步之法,如遇人多,或對手持械,即腿帶足並濺而上,連前腳帶後腳,全身緊束,如鷂子鑽林之勢,燕子抄水之靈,拳勢輕靈疾快,即行家裡手所說“踩腳而起”,毫無神秘、玄奧之處,全在自己所修的功夫藝境中體現。
    上述五種步法,學拳之人可隨己便習之、用之,但要習練純熟,用時無心而出,方能在較技時盡得各種步法之妙用。此乃習步法之準則,又何嘗不是身法、手法、招法習練和運用的準則呢?習拳者明此,可知應如何習拳練藝了。
六日手法、足法
    手法者,出領起截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勁梢發,有起有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謂之起手。勁梢發,起而落者,謂之領手。順起順落參以領搓者,謂之截手。但起前手,如鷂子鑽林,須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往上一翻,長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兩手交互,拜起拜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總之肘發護心,手起撩陰,其起如虎之撲人,其落如鷹之捉物也。
    足法者,起翻落鑽,忌踢宜踩是也。蓋腳起望膝,膝起往懷,腳打膝分而出,而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陰。至於落則如石碾物,如手落似拂眉是也。忌踢者,腳踢渾身是空;宜踩者,如置物於足下也,即足落如鷹捉是也。此足之法也,手足理相同,而足之為用,如虎行之無聲也,龍飛之莫測焉,然後可也。
闡釋
    前已言身法、步法,此文又言手法、足法。手為梢節,具領氣之功能;足者,虛足為梢節,具領氣之功能,實足為身之根節,固定全身之用而又有勁從足起之用。雙足虛實變換,乃自身動變拳勢之根源。故研究拳術攻防之道,必須精研手法、足法,才能貫通自身拳術功夫全體之大用,乃此文之宗旨。
    手法有出手、領手、起手、截手四種。
    出手,在胸前直出的拳勢,謂之出手;後人說“拳從嘴出”的方法,亦名出手。
    起手,拳出勁梢發,有起勢,有落勢,手臂曲而非曲,似直非直,此名為“起手”。
    領手,拳直出,勁梢發,起而落者,落而起者,謂之領手,即氣領而能起能落之手法。
    截手,順對手之起而起,順對手之落而落,自己手法內含領帶搓結對手的領搓之手法,名為截手。以此論截手之法的運用,亦是順隨之中“補瀉挫結”之法,非後人所說的生攔硬截的對抗對頂之截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1:09:09 | 顯示全部樓層
    以上所論手法的出、領、起、截,任何招式的手法之用,皆含此四法在其中。明為出手,而起落領帶截法俱在其中相機應變而用,才是手法運用的訣竅,習拳者如明此中精義,即可達出神人化之藝境。非內感通靈者,不能也。
    兩手要分前後手而用。單手之法:但起前手,要如鷂子鑽林,束身、束手裹肘而起,方有展放落勢之擊;推後手,如燕子抄水後往上一翻,長身落手便擊,此乃打人全憑蓋勢取的方法,後人的起落鑽翻皆出於此。
    明白單手的前後手法之用,在較技中,兩手交互使用,輪翻攻擊,一手起、一手落;起也打、落也打;起手如舉鼎之勢,落手有開磚立分之力,此乃雙手起落連發的用法,故稱“轆轆手”,現名“連環手”。可分為正立連環、水準連環、斜勢連環數種用法,而此數種連環手法又可交互運使。儘管手法攻防招勢數不勝數,皆不出上述之連環方法。
    總的來說,手發時肘要護心,肘發時手要護心。手起撩陰,其起勢如虎之撲人;手落撲面,其落勢如鷹之捉物。
    上論手法之出起領截諸法,後人遵此意,而有出手如銼,回手如鉤杆;出手三節勁,回手三道鉤;出手拳花一片,真打一條直線;後手不去,前手不回等具體運用手法的論述。
    足法的內容起翻落鑽,忌踢,宜踩。
    起腳,腳起望膝,膝起望懷,腳打時,膝外擺而蹬出,而其腳形上翻,如手之撩陰勢。
    落腳,落則如石碾物,如手落拂眉,乃指腳起蹬人之狀,落在人身如碾物,落勢要具攻擊力度,即不望空落之意。
    忌踢,踢腳渾身是空,只因用力而出。
    宜踩,踩如置物於足下,足落如鷹捉,皆言起腳蹬踩之法,勢成力不出。
    而足之用,如虎行之無聲。步法無聲,已見輕靈功夫,交手較技,前疾後剪,縱橫順逆,亦如虎躍龍飛變化莫測,落步成招,乃成易事。
    各門派宗法拳技,起初確實不盡相同,但藝達“毫不受力”之上乘藝境時,毫無差異,因為已達“形無形,出形便是;意無意,無意才是真意”的藝境。在此基礎上講,各門派拳種沒有高低之區別,只有師傳的品質之高低,自己所悟的藝境之差異。
七日上法進法
    上法者,以手為奇;進法者,以足為妙,總之,以身法為妙。其起手,如丹鳳朝陽是也。起步進,如前步搶上搶下,進後步踩打是也。必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身法活,手足也法連。而視其遠近,隨其老嫩,一動而即至也。
    然其方法亦有六焉:工順勇疾狠真是也。工者,巧妙也;順者,自然也;勇者,果斷也;疾者,緊急也;狠者,忿怒也,動不容情,心一顫而內勁出也;真者,發定中見之真也,而彼難以變化也。六方明,則上法進法得矣!
  闡釋
    前面已將手足之法、身法、步法、三節四梢五行,自身內在機制和具體部位之用法論述明白了,此篇再論上法和進法的具體方法、準則,以利於運用。
    上法,是上手方法,是以手法攻防而說的,出奇制勝,全在手法的運用,或攻虛,或埋伏。
    進法,是進身近敵之法,全在於雙足。雙足的虛實變化,決定著進身、進手運使招法的妙與不妙,進足巧妙,決定著手法的出奇致勝。
    用手之上法、用足之進法,全憑身法的閃展、趨避、伸縮、吞吐、折疊、擰裹、螺旋等諸法運用之妙而決定,這是非常重要的。諺雲:“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就很清楚地闡明了手法、步法、身法三者之間相互協做的關係。前有“中節不明,渾身是空”的說法,習拳者能從整體上分別認識各局部的運用,乃是提高自己功夫藝境的最佳方法。
    上手方法,如丹鳳朝陽勢,就是起手式。其實,這就要求習拳者多多掌握具體的招法,才能在上手、起手的運使時得心應手。前有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以處靜有借法;先動者為師,後動者為弟,都是闡述上手、起手法的多樣化。
    起進步的方法,如前步搶位在對方的步前為上,步後為下,或套或插;或踩對手的胸腹、膝胯踝腳面;或後步進前蹬踩,打擊對手的胯膝踝腳面,都屬於起腳進步之法。
    要想運用好上述之手法、足法,必須明白“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的法則;“舌抵前齒,發欲衝冠,齒欲斷筋,甲欲透骨”四梢要齊致的藝境,束手胸前,封閉好自己上下左右中的門戶,周身一家,身法靈活,才能保證手法、足法的攻防招法生生不已,連綿不斷施出,還要視對手拳勢之遠近,隨其用招之老嫩,相機應變,一動而能致勝。
    這裡提出了“老、嫩”的概念,是指施招用手的部位、拳勢的力度而說的,因其內容複雜,不在這裡解釋了。總的來說,招老不易變化;招嫩沒有威力,好手是施招用手恰到好處,沒有老嫩之分別,不管是部位,還是拳勢力度,皆以中和為法。如何修煉,才能達到一動而即至的藝境呢?具體有六個方面的內容,即,工順勇疾狠真。
    工,巧妙也。只有巧招、巧勁,才能時時處處使對手的招法落空,勁勢落空,能巧妙地運用招法,就達到了“工”的藝境。這是從施招用手的方面來認識的,傳統拳術的精髓就是尚巧不尚力。
    順,自然也。即外要順隨自然法則,內要順隨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之性情;順隨內勁為主,形體為輔,內外合一而用,才得虛靈妙境。動手較技,順隨為法,人剛我柔,人柔我剛,才能粘走相生,化打合一,千招萬手皆如是法,即得拳法自然之妙用。
    勇,果斷也。勁形合一,或順從、或逆從,與對手拆手變招,順隨為法,人變我變,不犯猶疑之病,見隙便入,是為果斷。果斷施招用手,人不知我,如何擋我;我獨知人,其奈我何!
    疾,緊急也。雙方較技,勝負瞬間之事,用時,間不容思,是謂緊急之情,不得遲誤。要與對手“動急則急應之,動緩則緩隨之”,是謂得“疾”之法。可知疾者,非言形體妄動之快。明此,藝可精矣!
    狠,忿怒也,動不容情。雙方較技,關乎勝敗存亡,得機切勢,心一顫而內勁發出,對手應擊而出,如摧枯拉朽一般,此相為“狠”,是內勁功夫的體現。如無內勁功夫,心想發狠,亦不能也。可知內勁發出,威力之猛,是不容情面的,如講情面,心不顫,內勁如何得出?對手如何被發?故日“狠”是自身功夫運用時的狀態之描述。
    真,發定中見之真也,而彼難以變化。此乃言說動手較技時,以重擊中、以定用手的真實功夫一施出,對手即不能變化而被擊,這是真藝境。如果運使以重擊中、以定用手而對手輕易化解,反趁勢將自己擊出,那你所運用的功夫藝境就不是真實的。前人在這一點強調了功夫藝境的真與假要通過實踐的檢驗。
    如果習拳者能在學習拳術攻防之道過程中,熟練地運用上述六個方面的內容,則拳術攻防功夫的上法、進法之精髓也就得到了,在較技中,也就易獲勝勢。
    上法言手,進法說足,全在身法以為用。身形各部位分工明確,研求拳技,增強功夫,已然指明,後學者必應遵此而修。
    拳法講求內勁,如無內勁,心想發狠,便是筋勁骨力,效果不佳。只有心機一動,內勁如火藥爆發,形體擊人之狠方才顯現!習拳者,不可不知此意。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1: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八日顧法開法截法追法
    顧法者,單顧雙顧上顧下顧,前後左右顧也。單顧者,用則截手;雙顧者,則用橫拳;顧上用沖天炮;顧下用臥地炮;顧前後,用前後梢拳,或用前後斬拳;顧左右,則用括邊炮或括身炮,此以隨機而用,非若他人之鉤連捧架也。
    開法者,開左開右軟開硬開是也。硬開者,如前六勢之硬勁;軟開者,如前六勢之軟勁,左開用裡括,右開用外招。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是也。截手者,彼手先動而我後截之也;截身者,彼身未到而我先截之也;截言者,言露其意而我即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我即截之也;截心者,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而我察其有心,而迎機以截之也。
    追法者,上法進法追法一氣貫注,即所謂隨身緊湊,追風趕月不放鬆是也。彼雖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雜技邪術乎!
闡釋
    此文論述了顧、開、截、追四種方法,以說明攻防運用之法。
    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手便是處;顧就是較技時要顧好自己的眼前、手前、腳前,照顧到,照顧好,莫讓對手乘隙而入。具體的顧法內容有單顧、雙顧、上顧、下顧、前後左右顧法的講究,是指攻擊對手而說。
    單顧,用截手,順對手之起落,領手中要有“領搓”的意思在內,即破解對方單手攻擊的具體方法。
    雙顧,乃破解對手雙手用招時,用橫拳一破雙的打法。諺雲:“側身一面站,單手克雙雄”,即是雙顧之法。俗雲:“打單破雙”。
    顧上,用沖天炮,乃指顧頭面之法;顧下,用臥地炮,乃指顧膝踝、下陰之法。
    顧前後,用前、後梢拳,或用前後斬拳;顧左右,則用括邊炮,又名“裹邊炮”,或“裹身炮”。
    以上各種顧打法,皆相機得勢而用。此“顧即是打”之法,與他人運用的“鉤、連、捧、架”之方法有本質上的區別,貫徹的是“不招不架,就打一下,犯了招架,就連發幾十下”的法則,強調了一個“打”,能打便能勝,善打便穩勝的思想。因此要顧好自己上下左右前後,沒有其他好方法,只有打,攻守同時體現,即保護了自己,又打擊了對手,這就是顧法的精華。雖只說了六勢之用,然已含其他攻防招法的運使法則在其中了。
    開法,就是“破門”的方法。手是兩扇門,只有用自己的手法將對手攻擊的手排開,自己才能進身破敵。
    在開法中,有開左開右軟開硬開四種方法。所謂硬開,是說前面六勢之法要用硬勁法,即內勁堅剛、形體松靜的剛開法,須要與聚勁凝形區別開來。軟開,是說前面六勢之法要用軟勁法,即是內勁柔軟,形體松靜、引化的開法,即“柔行氣”的開法。此文之硬開、軟開之法,即後人所說的剛開、柔開的方法。不管是硬開、軟開,形體始終是松靜自然的,而只是內勁聚、散之運用的區別。這裡所論的硬、軟之開法,皆為柔勢拳法中運用的方法,務必與聚勁凝形的剛勢拳法區別開來。
    左開用裡括,是對手右直拳,我用左手從其手臂外向右排開。是“用裡招”的方法,我即可從對手右外側搶進攻擊對手。
    右開用外括,是對手右直拳,我用右手從其手臂外向右排開,是“用外招”的方法,我亦可從對手右外側搶進攻擊對手。
    左右手的裡括、外括,也有硬開、軟開的運使區別,隨機勢而用。
    截法,順起順落,而在起落間順勢一領,即引法;搓,逼迫法,即平常所說的好手動手較技,施招用手總給對手添點麻煩,就指截法中的“領搓”而言。
    截手者,彼手先動而我後截之,即靜以待動有上法。截者,順勢而領搓是謂截,非鋸斷的意思。此乃前賢拳術中的“截”下的定義,一定要領會精髓,才能得藝。
    截身,彼身未動,我先順勢領搓其身。
    截言,並非截其說話,而指對手言語露其動手之意向,我即順其意而領搓之,是指招法運用的切機之法。
    截面,察其面色之相,而我意已在先,故其動,吾必截之。
    截心,其眉喜面笑,甜言蜜語,貌似恭敬,而內心實藏殺機,我必迎機以截之。
    上述截言、截面、截心,乃雙方較技的察言觀色、審敵料勢之法,包括上面所論截手、截身之法,皆以意在人先為法,才能更好地施招用手。
    追法,即言得手攻敵不能放鬆的暴打連環施招用手之方法,並以此為用招攻防的大法。手之上法、步之進法、身之追法一氣貫注,即自身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才能有追風趕月不放鬆的追擊對手之拳勢。由於自己的巧招妙手暴打連環,攻勢猛銳,對手欲走也是不可能的。上有手法,下有步法,一身上下相隨而自然協調,這乃是拳法中追擊對手的方法,也是速戰速決之法。
九日三性調養法
    蓋眼為見性,耳為靈性,心為勇性,此三
性者,術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時常迴圈,耳
中不時常報應,心中不時常驚省,則精靈之意
在我,庶不致為人所誤矣。
闡釋
    即然說三性調養法,就要知道三性的重要性,修煉拳技就要調養好,調養得當,能夠適應拳術攻防的需要,才能在拳術較技中使自己的攻防能力達到最佳狀態。
    眼的功能是“見”,但需要以“法眼”才能識別對手的形態、心機,料敵審勢方能清楚明白。耳是“聽”的器官,但要能“聞聲變位”,則須要很好的修煉,一旦功能及此,耳的“聞聲變位,聞聲知勢”的靈性出來,必能於較技中神出鬼沒,擊敗對手于傾刻之間。心的性是為“勇”,勇者果斷也,拳術較技的施招用手,瞬息萬變不容“思”,因思則耽誤時機,拳術的練用,講求“意自心生,拳隨意發”,只有藝境達此,方能果斷施招用手。心機果斷,心性足,勇自生!由此可見三性之重要,但如何修煉呢?
    眼中不時常迴圈,既然眼為見性之器官,就要見文知法,見形知機勢,見拳知真假,見態知陣,見人知善惡,見勢知安危,等等。
    練眼功有內功法、外功法,“豹眼環視”是功夫。
    內功法,默想轉眼功,眼球上下左右循環往復的轉動,使眼球轉動敏捷,為外視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尚有默想攻防變化之方法,一邊是對招法拆變的理解,一邊是如何用眼觀察對手的位置,皆為較技做準備。
    外功法,視物練眼力法;外視上下左右轉動法;觀拳譜、拳論、拳勢理解運用的方法;見人練拳習藝,觀形便知正確與否的能力;與人拆手變招,見其形能知機得勢的能力;雙方較技見其神態便知對手的“空隙”而能乘隙人招的能力;見人便可知善惡的能力,等等。
    上為眼中常迴圈的簡略內容,各門皆有具體傳授,習拳者應細心揣摩,自有所得。
    耳中不時常報應,一是指“聞聲變位,聞聲知勢”能力的訓練;一是指要常聽別人論拳、論藝、論功,對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的方方面面多知多懂,才能有鑒別能力,才能豐富自己的藝境,謂之“善聽”。
    心中不時常驚省,此言乃說習拳練藝關乎勝敗存亡之事,不能粗心對待,應當精藝求精,在習拳過程中要腳踏實地,一切以攻防為用。對招法的認知、理解、掌握,時刻都要揣摩,我如施招對手如何破解,我再如何應對,平時都要思索精熟,在盤招過手中驗證。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1:39: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2 09:12 編輯

    與人較技,自己雖然沒有傷人之意,但要時刻警惕對手突施黑手,惡招傷己。

    出語莫傷人;莫將對手置在錯誤的位置上。如知其為人不善,莫與他較技,情不得已而必須較技時,必要謹慎對待。

    以上皆為“心中不時常驚省”的簡略內容,關鍵是不自滿,才能精益求精。待人要有見地,才能遊刃有餘。

    前賢提出“三性調養法”一說,內容精闢,觀點明確,三性含義之廣泛,統貫拳術攻防之道練用的始終,有功法內容,又有心理素質訓練和應對各種局面的能力。關鍵是三性功成,精靈之意在我,才不會被人所誤矣!何謂功成?藝無止境,所以功成是相對而言的。習藝難,莫過於此,持之以恆,則不難矣!所難者,“精靈之意”,前賢藝境之高,後人望塵莫及!

    然“耳為靈性”說,和“耳中不時常報應”說,除去上述的“聞聲變位,聞聲變勢”的聽功訓練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對耳內蝸管的訓練,其是保持自身三維攻防動變平衡的感受器,自身的三維動變是否輕靈活變,準確無誤,皆緣於耳中的蝸管功能是否健全。

    傳統拳術為強化耳中蝸管的平衡功能,採取倒立、翻跟頭、搖晃上身、或大俯、大仰等多種方法來訓練,使自身具備良好的三維平衡能力,以適應拳術施招用手的需要,這是習拳的重要內容之一。

    前賢沒有人體生理解剖知識,但認識到了掌握自身動變平衡的功能在耳中,故說“耳為靈性”。因為初練倒立、大俯、大仰、大幅度搖晃、旋轉動作時,耳中就會產生脹、痛、悶等不適的反應,可根據不適的輕重程度,調整自己的練法,這樣,可慢慢地提高“蝸管”適應各種劇烈攻防動變的平衡能力。

    由此可知,拳術攻防的鍛煉,總的來看,都是強化自身內外各部位器官功能的好方法。

十日內勁
    夫內勁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難以言傳,然其理亦可參焉。蓋志者氣之帥也,氣者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今以功於藝者言之,以為撞勁者非也,功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殆顫勁是也。撞勁太直而難起落,功勁太直而難變化,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招。惟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總之,運於三性之中,發于一戰之傾,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如是上九法合而為一,而克人其有不利者乎?


闡釋
    前文已對內勁之用有了具體的描述:“心一顫而內勁出也”,說明內勁的收發之機在心,對於“心”,前賢有論:“天地間人乃萬物之靈,而心又為五官四肢百骸之靈,故心為一身之主,心一動而四肢五官百骸皆聽命也,官骸不循規矩,非官骸之過也,實心之過也”。由此論而知,人未習拳之時,對於拳術攻防之道實乃“心”氣不通之過,故習拳乃先通心氣為法。“氣沉丹田德潤身”乃心氣沉丹田,是為初通心氣之法。根據後來之賢者所論,心腎火水相濟而產生的內勁是為“文體”,而自身的外形之修是為“武事”,以此而論,傳統拳術乃文武之修。


    而本文的作者認為,內勁是無象無形,在自身內產生,又存在自身之中,只能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但內勁可以與外形體相配合而有攻防之用。至於內勁的存在及其功用,實在是用語言難以表達清楚的。

    前賢論“志”,“心之所發謂之志”。但心如何能啟動志呢?是通過“意”。意乃脾之藏神,乃心神之子。神之使者,意也。而按五行生克說,土克水,意可動志。故心機一動,意行動志,此乃氣形能夠合一而用的基本道理。知此理法者,拳術功夫易成功。

    前人有“意”論,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心之所發者正,則形體之所出之拳形亦正;心之所發者偏,則形體之所出之拳形亦偏。如人平心靜氣,則所出拳形之手法、步法、身法自然端正。推理可知,雙方較技,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揣,能知其意,我則可控之、制之;吾之意,彼不能知,其奈我何。綜觀前後文,為什麼有心意拳問世?有形意拳問世?有後來意拳之說?無不以五行學說為根基,無不依此文而論拳。

    為說明什麼是內勁功夫之用,作者與當時流行的拳術功夫藝境相對比,相當精確地闡明了內勁功夫的藝境。
    今以功於拳術攻防之藝境者言說,整體的撞勁,不是內勁功夫;以為一定的拳勢功夫,也不是內勁功夫;就是所謂的抖勁、崩勁,也都不是內勁功夫。所謂內勁功夫,是心一顫而內勁發的顫勁,即內勁是指在自身中存在,而又為心能調動的物質。


    所謂的整體之撞勁,是與外形的結合而強化了自身的筋勁骨力形成的整體之撞勢,因其所發撞勢之勁太直,而難於隨時隨勢變化,所以,不是內勁之用。

    所謂的功勁,亦是強化了筋勁骨力的發招用勢的功夫所體現的拳勢之勁,因其所發拳勢太直,而難於隨時隨勢變化,所以,也不屬內勁之用。

    所謂的抖勁、崩勁,也是以形體筋勁骨力的運動產生的,因其所發勁勢短促,而難於展示攻防招法之精妙。

    惟有以心機所能調動的內勁在體內收發運行所產生的拳勢,威力最大,效果最好。內勁在體內收發運行之敏捷迅速言不可表,從體外又不見其運行之形狀。較技時內勁與外形配合,絲毫不費筋勁骨力,對手應擊而被跌出,傳統拳法之妙于此可知。

    從此文的內勁之論可知,內勁在體內獨立存在。此乃後人所論“全體透空,無形無象”之太極、無極之藝境的理論基礎。

    作者強調,內勁又是調養三性的好方法,可使自己功夫達到神而明之的藝境,一但與人交手較技,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發招用手,對手不見其形而又不能逃脫,此乃沾連粘隨功夫藝境的描寫。如要想達到如此的功夫藝境,須以修煉內勁功夫為主,還要結合上述的內容,達到融會貫通如一之藝境。再與人攻防較技,哪有不速勝之理呢?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2 09: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6:22 , Processed in 0.02160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