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846|回復: 0

再談太極拳起勢的練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5-3 20:24: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5-3 20:28 編輯

作者:魏坤梁

太極雜誌今年2期刊載了《關於起勢中的“手走弧形,臂要旋——向奚桂忠先生請教”》一文。該文作者自我介紹習拳15年,曾連續4年參加《中華武術》雜誌社舉辦的名家大講堂,兩次跟傅聲遠、傅清泉兩先生學習。文題所提到的奚桂忠先生是傅鐘文先生上海的弟子。作者認為奚先生在其《楊氏太極拳學練釋疑》一書中所說的“起勢”時“兩手的上行軌跡呈弧度向上、向外”、“下行的軌跡呈弧度朝身體、向內”的“橢圓狀”,這樣的運行軌跡是“做不成”的,認為上下行的“軌跡是近乎斜線的、平行的朝外的兩條淺弧形,下行的弧形在裡側”。

奚先生介紹拳式動作的特點是十分具體細緻。但是,太極拳動作的敘述確實是很難做到令人都理解得逼真中肯的。日常生活中,“橢圓狀”中間的弧度也可以理解為很淺得近乎直線的,如果這樣理解,作者與奚先生的說法其實沒有什麼區別。然而該文反映出來的題外問題比文內所提出來的問題還值得廣大的太極拳學練者思考。

楊澄甫、陳微明、孫劍雲等太極拳家都在著作中明確指出過太極拳套路裡的拳式都是“母式”,實際應用是千變萬化的這樣的意思。所謂“母式”,就是既具有千變萬化應用共性的基本特點,與實際應用又不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學練太極拳對於動作不能拘泥、刻板。太極拳任何拳式的基本總特點是化解借人之力、不主動用力與借引進落空之際發勁攻擊而以巧取勝。所以拳式凡是符合這一特點的就都是正確的。對於太極拳,正確的就是規範的。這就像書法,同一位書法家的同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形態,這不同的寫法形態都是規範的。“規範”與“標準”不能理解為只有一個模式。

對於對方雙手向我胸部的攻擊,太極拳最常用的一種化解就是雙手圍抱形前掤上挑,然後回收沉采下按,中間包含了前按。這一動作的前掤上挑與沉采對於對方都是主動的,而對於自己則都是被動的,就是局部不用力的、不動手的,是像鞭子那樣垂肘向前上蕩與向外下落的動態,都是借沉胯、腰脊後撐、含胸或拔背等等使得腳的力量傳遞到手臂;中間的回收則無論對於對方與自己都是被動的。其實這就是太極拳的“起勢”所模擬的。

太極拳“起勢”實際化攻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雙手沿對方手臂的內側緣弧形前掤上挑,手心約朝對側下方(約與水準呈45°),達到手腕向上穿過對方的手臂,近腕小臂中段外側交叉貼住對方手臂內側的近肘處。這樣手的高度大約是與肩相平。為了接觸時儘量減少撞擊,因此這一動作手臂局部不能用力,手臂是飄蕩上去的,所以這時很需要“沉胯”。飄蕩上去還不應該過頭。有的人上手往上蕩到了與頭同高,那就是“過頭”了。因此,為了防止手往上蕩過頭,開始練時可以有手往約平肩高的前方射出去的反應,而且是手指領先的、兩臂是圍抱形的、肘是下垂的,肘就像是被手拖動的,目的是達到小臂近腕處的背側與對方手臂內側相接觸,不僅是上下交叉的,而且也是內外交叉的。有不少人兩手上舉,是以肘帶動小臂,上舉過程中肘比手還高,或者是直臂上舉的,就像是做廣播體操,這樣顯然是沒有了武術意圖,這樣的練法就是錯誤的了。

手上舉後,就是模擬手臂被對方攻擊推動,我則借對方攻擊之力被動地沉肘回收,肘的移動方向是朝向腰的外側。結果由於自己肩的寬度、肘的斜向後外側方移動,對方的雙手被分開,我雙手手腕的運動軌跡就形成一個向外的弧線。這種小臂的沉肘回收可以有兩種練法。一種是手臂開始屈肘回收時先朝後(兩肩內側)移動、略微外旋至兩手掌近乎相對,然後再邊退邊肘向外移動、手呈弧形內旋成手心向下。之所以要略微外旋是模擬借對方之力屈肘便於化解;之所以要手內旋、肘向外移動是模擬手臂被對方繼續推動像滾木那樣既破壞了對方的作用點,又使得對方自己用力而將其自己的雙手向兩外側分開。另一種練法是直接邊呈弧形移動邊內旋成手心向下,但潛意識裡應該有前一種練法的意思。

這樣的手臂被動回收,手掌朝向了前下方,對方的胸部就完全暴露在我手指前面幾乎觸手可及了,我身子往前一湧,雙手掌就攻擊到對方的胸部了。能夠實施這種由化到攻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自己的兩肘不能到身後去。因此,有的人雙手回收到身後去了的練法是錯誤的。而如果我不這樣攻擊對方,也可以順勢將對方的雙手臂弧形下采,使得對方拔根。這種“拔根”十分需要自己的根基穩固,因此,雙手的下按必須是被自己的沉胯所由上往下拖動的,因此這時也尤其需要“沉胯”,而且應該是在對方與自己約有略大於大臂長度距離的情況下才能實施的。所以,實際應用時往往需要自己主動後退一下。而在“起勢”動作不後退的情況下,雙手也不能回收到大小臂屈肘至貼得很近、雙手成為投降的姿勢。這樣的姿勢想實施下“采”是很困難的。因此,有的人雙手回收到成投降的姿勢是錯誤的。而當模仿為下“采”後,雙手下按就必然落於自己兩胯的側外前方,手心朝下,如楊澄甫先生的拳照所示。這樣整個起勢過程雙手的運動軌跡就是向前向上向外向下的弧線。
太極拳最常用的另一種化解是雙手沿對方攻擊過來手臂的外側緣前掤上挑,小臂中段搭于對方小臂外側的近肘處,由於放鬆,手臂對於自己而言是輕的,對於對方卻是沉重的。然後沉胯沉肘(沉胯不是指外形),以自己沉胯的力量將自己的手臂往下壓,從而將對方的小臂壓下與牽制住,對方的胸部也完全暴露在我面前,我也既可以往前攻擊,也可以下采對方手臂。這樣雙手的運動軌跡就是向前向上向內向下向外的弧線。雙手也必然落於自己兩胯的側外前方。

有的前輩“起勢”動作比較含蓄,雙手的上挑、沉肘下按的軌跡基本是直上直下的,手臂的內外旋不是很明顯,其實在潛意識裡上述兩種化攻都可以包含了,因此這樣的練法不能說是錯誤的。如果說有明顯弧線與內外旋的動作像是線條畫,那麼這種直上直下、內外旋不是很明顯的就是印象畫了。不存在那種對、那種不對。初學者應該是選擇線條畫的練法,若干年後十分熟練後也可以採用印象畫的練法。我練拳這三種都採用,但比較喜好第一種,因為我覺得這種最接近最實用的實際使用方法。我認為一個人練拳線條畫的練法可以有多種,可以這幾天這樣練,那幾天那樣練,這樣有利於在無思無慮的含蓄練拳中建立多種方法的潛意識。練太極拳最主要的是放鬆、局部不要主動,手的動作尤其必須追求放鬆,對於腰脊而言,手的內外旋都是被帶動的、放鬆的,內外旋不是單單的手腕或小臂的主動動作,而是整條手臂的被動動作,這無論對於太極拳的養生還是武術都是最重要的。因此,初學時動作尤其不能刻意拘泥,如果違背了放鬆,為了達到外形姿勢而發生了刻意主動,就如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外形動作再規範也不是太極拳。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43 , Processed in 0.01783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