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0:51 編輯
“形意”二字的含義內容豐富,如:先見外形,後知其意,故形在前而意在後,乃立名“形意”拳也;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先修煉小成形拳招熟,再繼之修煉中成氣、意拳懂勁,故而“形”在前而“意”在後,立名“形意”拳也;外形有外形的操練之抻筋拔骨、展筋伸骨、柔弱無骨的修煉方法,內勁有內勁的修煉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修煉功法,表明“內外雙修”方能得以功成藝就,故而以“形意”立名。這也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不斷完善的清晰的表現。
③、曾記先師簣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直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遊動,活潑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觸即燒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擴大沉實,混元氣壯,有與天地相結合為一體之勢;此之為五行合一。”:
筋骨含力,木者、曲直之形,前賢曰:
自身其所以堅硬如石者,則在逐處之骨節也;之所以變化通靈者,骨節也。骨節者,兩骨間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穀,轉動之通靈敏捷,為神明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
《易筋經貫氣訣•十二節屈伸往來落氣內外上下前後論》
水者,勢如汪洋遊動,活潑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柔弱無骨似水流也,故而無孔不入,其勢刁鑽!
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觸即燒身之力:氣如火藥拳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發機猶如火燒身。
土者,用力敦厚,擴大沉實,混元氣壯,有與天地相結合為一體之勢: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當時而動,如雷如崩,出乎爾而疾如電閃。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並無抽扯遊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佩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豈無所致而雲乎?
五行能力,正如吳殳所言:神化: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所以五行的五力說法中的“力”字,表達的是“能力”的問題,並非“力量”的大小的內容。
④、非若今人動輒謂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見,一再思之,然後出手以迎敵,鮮有不敗者:
就傳統拳術攻防招法的運用,本是見境生情、隨機應變。達到“善變無形又無窮,不疾而速得真宰”的藝境是真功夫。根本就不存在某拳克某拳,某式降某式的說法,何況再犯思誤之病了,沒有不敗者也。這是指運用而言的。
如果初期修煉攻防招法來說,以攻防手法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理念來理解攻防招法“曲化直發”的變化規矩、規律,並依此理法修煉,亦可以是良好的方法。所以,也不能完全持否定的態度。因為,傳統拳術中存在“練用有別”的法則之緣故。這樣的認識則會更為清晰了。但是,達到一定目的、效果,就要舍去此法,運用更好的方法來修煉,效果更好!這就須要適時轉法,才不落入“法執”的歧途中去而誤入旁門。這就是“執一法死,得一法活”的要妙。
⑤、“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遊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劉鳳春先生與余交善,功極深,而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希望習“八卦”者,專研雙單“川掌”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而於理論上亦當切實研討,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單雙川掌,又名單雙穿掌。這有《內功四經•神運經•十二大勁》一文中:
第八大勁 曰:穿骨
敵自上路來,吾將全域極力以伸向前穿之,彼之勁自破,吾自獲全勝矣。但須鬥骨倒起,後步即往前步以極力向前穿之,不然與通捶混矣。
即曰穿骨,是說用勁之法。以掌法論,就是穿掌。所以,單雙穿掌之名較為貼切。
名曰川掌,又說在“專研雙單“川掌”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由此看來,可以知道,運用拳術攻防招法操練攻防技術、功夫,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要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功法正確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真攻防功夫。
也就是像程廷華先生那樣神情類若神龍遊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就是劉鳳春先生亦功夫極深,雖然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而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達到什麼程度了?
這個結論,到現在仍是如此的現象!
⑥、“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候、澄甫楊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該拳卻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只可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一大原因也。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
太極拳中,確實體現了力學中的“杠杆力,螺旋力,離心力,向心力,剪力,合力,分力”等內容,但是,運用力學原理卻不能指導太極拳的修煉。因為力學是器學的內容,太極拳學是道學為主導的內容。
確實,修煉太極拳有百多式之多的架勢,整天的操練,不明“建體、至用”的內容,“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這個結論,到現在的太極拳修煉者仍是如此。是因為沒有看到這篇文章的緣故耳!
⑦、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變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是為可惜耳。願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整理,以圖進益於將來。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餘對“太極拳”敢雲知之深,不覺論之切,知我罪我,為高明者有以諒之。同時想“太極拳”學之有得者,觀吾所論,恐將頷首默認,啞然失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