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503|回復: 4

《杜元化論太極拳十三字》精義解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8 10:0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8 10:05 編輯

杜元化的十三式的內容是:

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

他說:命名十三式。總而合之,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為十三。他又說:其中所包一圓、兩儀、四象、八卦,各有秘訣,一絲不亂。一太極圖之中而十三式俱現,秘莫秘於此矣。又結合七步功夫說:

1、一圓即太極,2、上下分兩儀、3、進退呈四象,4、開合是乾坤、5出入綜坎離、6、領落錯震巽、7、迎抵推艮兌
其傳人認為這些內容是:太極拳新概念,而不能完全的理解。

首先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三項基本內容,即修煉、建體、至用。談拳論道,不能混同的說,必須要修煉、建體、至用分明,而能一以貫之。古人雲:“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體),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下面就從修煉、建體、至用三項內容,系列的剖析杜元化的十三式的內容和七步功夫說的內容之精義。

一、圓,一圓即太極:此層從背絲、纏絲分出陰陽,其練是纏法,其用是捆法。

此圓者,從體立論,即自己的法身道體,即太和一氣之圓滿的體象。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內容,其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道體無形無象,但確是妙有。後人將此稱為“太極”之體。而關於此法身道之體的論說,歷來聖賢皆有描述,將我根據拳法精義而整理總結的說法,分別錄之於下。

就此法身道體之功能,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法悟後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摘自《傳統內功源流論》

這個法身道體能生萬法之用,何能十三個字就概括的了的。但是,運用此十三個字是可以概括的論說了。當然,這也是運用融化法融化的說法。

如以境界說:

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剔透,無一絲雜氣攙入其中。言之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合天道。與聖人並立,與太虛同體。

——摘自《孫祿堂武學大全增訂本》

如以道體直接說:
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無所不容;卷之退藏於密,其小無內,無所其入;卷放得其時中,絲毫無差,無不切機。

太極的法身道體之說法的來源:

源于《易經》的“健順和之至也,太和一氣”。道也,天地人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極。

背絲者,8字運行的勁勢方法之法式;纏絲者,內氣、外形雙曲螺旋的勁勢動變方法之法式。故曰:其練是纏法。就是順逆纏絲法,亦名:陰陽逆從、勁形反蓄法。

其用是捆法,因有內氣、外形順隨而用的“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兩種技法功夫,可造成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拳勢,雖不打敵而敵莫敢亂動,足下如站在圓石上一般,不動都欲跌倒。故將此“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兩種技法功夫名之曰“捆法”。此乃“中氣”功夫。前賢有論,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及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

《陳譜•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辨》

二、上下分兩儀:此層陽升陰降,陽輕陰重,其練是波瀾法,其用是就法。

此上下者,上天下地之兩儀也。自身的內氣為自己的天,自身的外形為自己的地。內氣者,健之體,外形者順之體。此正《太極拳經》中所說的“健順參半、引進精詳”之句的精義。此乃天地定位的體現。內氣、外形的性質,又是乾坤定位法的結果,即乾健坤順法說。

這就有了內氣、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的法式,即健順德之體立;就其所用,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
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皆是出現在兩儀法式中的矛盾統一運用的技法問題,即內氣、外形對立統一於一體之中的問題。此乃“不知兩何能知一”的傳統拳術體、用之概念,即“二一一二”之練、體、用的宗旨。

而此乃專以內氣、外形之“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立論而概括之。“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周而復始的運作,以內氣論,猶如水之波瀾,就是心意六合拳的波浪勁、翻浪勁之法式,故曰:其練是波瀾法。因其可以“隨屈就伸、隨伸就屈;隨起就落、隨落就起”,本是順隨之起落法式。不言順隨二字,只以“就”字言之,其實就是順隨之法式的論述。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等諸法式,皆可以是“就”法言之。

三、進退呈四象:此層半陰半陽,純陰純陽,互為往來,其練是蠆蟲法,其用是伏貼法。

承上一句“上下分兩儀”而論述四象的法式。因為,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有關四象的法式,《太極拳經》中有專段論述,論之如下:
寒往暑來,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迴圈。
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究研。
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煉至極,極小亦圈。

其中“千古一日,至理迴圈”一句,就說明的是“四象”法則的。

何止進退呈四象,凡兩儀中的一切內容,如以暗勁法式匹配,在攻防中皆呈現的是四象的法式。如果勁形反蓄,陰陽逆從,則一身之中,進中有退,退中有進,此乃暗勁的法式。其根本來源於《易經》的“陽數始于一,陰數始於四”的道理。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動變法則中才見攻防兩儀之事實。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8 10: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外形虛實法言之,就是“上下相隨”的四象動變法則,此其一也。如再以“勁形反蓄”法論之:左攻右守,左攻者形出而勁勢返迴旋;右守者形回勁勢反發出。內氣、外形合觀之,呈現出攻守兩儀動變中見四象的動變法式為根基。右攻左守者亦如是法,凡兩儀攻守法式皆如是法。故名曰:“互為往來”。有關此法,《拳經-千金秘要歌訣》中有詳細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一、問曰:“勢去腳不穩,何也?”
答曰:“在勢去意來”。
勢若去時要猛狠,意旋回時身步穩。
百骸筋骨一齊收,後手便順何須恐。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8 10: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此勁形反蓄法的實施自有“觸處成圓”的化解攻擊之妙用,又有“方正直進”的攻擊犀利的趣味!此乃是“蜘蛛遊網,荷葉滾珠”的靜以制動之挨著何處何出發的法式。故曰:其練是蠆蟲法。蠆蟲者,蜈蚣、蚰蜒之類的百足之蟲,如制其一處,而其身體其他部位仍能動變之義。而其所用的是“敷法”,故曰:“為伏貼法”。這是在接觸點部位採用的“敷法”而說的,即內氣、外形的“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方法。因為採用這樣的法式可具有不攖人之力的不干擾對方,致使對手防不勝防。有關此法歷代前賢多有論述,擇兩段以證之,錄之如下:

又與人練打之時,前手如探子,必要理清,就是敵人一動手時,精神必要為之掀開,令彼自露其空處,然後一轉進身,便處處是空中投石,所謂乘虛而入好用機是也。

《拳經•口傳百法》
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要安排的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李亦畬-太極拳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兩論中的“精神為之掀開;人一挨我,我不動彼分毫”的說法,就是對“敷法,伏貼法”的描述。

四、開合是乾坤:此層天地相合,陰陽交合,其練是抽扯法,其用是撐法。

《太極拳經》中說:“虛實開合,即是拳經”。傳統拳法中內氣者,乾天之體,故而健運不息,純粹之精也;外形者,坤地之體,故而鎮靜厚載,順從之德。內氣、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如一的暗勁法式,講的就是“勁形反蓄”的法式,此謂天地相合。如果勁形反蓄的法式再以“開合法式”來論述,就是“形開勁合,形合勁開”著兩種法式。也就是勁形反蓄的“外吃內靠、內吃外靠”的兩種法式。吃者為抽、為吞、為吸;靠者為撐、為吐、為呼。氣形交互相合為用;彼此剛柔互用,故曰:為陰陽交合為用。而其修煉、運用,都是內氣、外形各自的“抽扯法配合撐法”而實施的,此法簡曰為:“吃靠法”,或曰:“靠吃法”。此法在各家拳譜中多有論述,以資為證,再擇優者之論,錄之如下:

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再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摘自《清代李亦畬太極拳譜•五字訣》

胡為真懂(勁)?因視聽無由未得其確也,知瞻眇顧盼之視覺,起落緩急之聽知,閃還撩了之運覺,轉換進退之動知,則為真懂勁!則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於懂勁,自得屈伸動靜之妙;有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動靜,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就去則升。夫而後讒為真及神明矣!

——摘自《清代楊氏傳鈔老譜•懂勁先後論》

所引的第一段中論述的是:內氣升者為開,降者為合的法式。第二段論的是:內氣、外形,匹配合一的外形見入則開為陽,配以內勁的看來則降為陰;外形遇出則合為陰,配以內勁的就去則升為陽的法式。體現的是“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的暗勁法式。

五、出入綜坎離:此層火降水升,水火沸騰,其練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綜者,錯綜之謂也。語出《太極拳經》:“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錯綜變化,欲抑先揚”精義中。

傳統拳法中有宗離火的輕靈勁勢的方法,有宗坎水的松沉勁勢的方法。一般是升舉的拳勢用輕靈,落降的拳勢用松沉。如以勁形反蓄法來認識:升舉的拳勢用輕靈內有松沉的勁勢為配合;落降的拳勢用松沉內有輕靈的勁勢為配合。這樣才能保證攻防的動變平衡的拳勢。其將此法名曰:“水火沸騰”的法式,其道理在此。至於說:“火降水升”的精義,乃指內功修煉的“氣沉丹田”的離火下降,坎水蒸騰上升的景象而說的。

而其練是催法中的“催”字,乃表明的是內功修煉運行內氣的方法。為說明這個“催”字的精義,引前賢之論以證之,錄之如下:

提催靈閏(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徹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卻疾,添益精氣,培補下元,活湧泉穴。此穴開通,則身中筋骨血絡,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當時習之即覺也。提者,自湧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繞頭三轉,自左而右;靈字,至玉枕,歸一度喉間;閏字,分入兩肩,從臂內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夾脊,橫穿前後心,降臍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小穴三轉,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氣海多住,降肛前腎後即會陰(海底)少住,至尾閭多住;工字,入環跳穴多住,至膝脛達湧泉,反上脛間,膝後多停,升到腎前九轉,至下田停住。九轉為滿,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間,更有三字訣,乃“清、靜、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風輕日暖;淨字,一氣到臍,思看取蓮花淨之意;定字一氣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穩,外誘難撓,如松之茂,如秋陽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堅如剛,其柔如絮。再合而為一,自泥丸一想湧泉,渾渾澄澄,無礙無停,久則神光聚也。《渾元劍莖•劍髓千言》

還有貫氣訣的“氣隨心到,心逐氣穿”的法式,皆表明了內功法中的“催”字之妙用,故其曰:“其練是催法”。

而具體攻防運用時,內氣在自身內的上下、左右、前後,往來運行;輕靈、松沉相互轉化為用,呈現內氣外形妙合的往復之運用的特點,故其曰:“其用是回合法”。

六、領落錯震巽:此層雷風鼓動,有起有伏,其練是抑揚法,其用是激法。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攻防功夫藝境,有遵從離火的內清虛而外靈動之輕靈功夫,有遵從坎水的外虛空而內凝重之松沉功夫,上句已經論清述明。尚有遵從震雷之鼓響齊鳴的起之輕揚、落之重擊的霹靂功夫和遵從巽風之虛其形質,以氣勢為用的來無影、去無蹤,一陣輕風倏忽無形無象無極功夫。震者,雷拳之勢,勁起於足下,傳於腿,主宰於腰,升於脅,運化於胸中,發於背,過肩肘,達於手指。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8 10: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8 10:15 編輯

手法之落從震雷之霹靂之重擊;巽者,風拳之勢,虛其形質,以氣勢為用,故手法之升舉似巽風輕靈上揚之撩擊。上撩下擊,順勢領而擊之,就如同震雷、巽風的起落之錯綜變化。落者為下抑法,起者為上揚法。如以四時論,下落者從秋金之氣象,上揚者從春木之氣象。拳勢中的內氣、外形,皆可從此法中考慮,不就是“勁形反蓄”法中的暗勁法式之起落法嗎!或拳道之太和一氣的抑揚法式嗎!如果起落法的抑揚法式,運用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之法,勁法突然,迅雷不及掩耳,謂之“激法”。故其曰:“其用是激法”。有關起落抑揚的攻防法式,前賢多有論述,錄歌訣以證之:

披揭連環破打方

七言八句
任他兩手來雄狠,斜行我便抑順披。
分手進步連披掛。賣回身法釘頓肘。
右進轉身總照舊,周圍抑順披掛驟。
披揭連環狠緊手,定教人人翻觔鬥。

《張衡秋秘授跌打抓拿•七招破打法》

歌訣中的披法,就是下抑法,而揭法就是上揚法。歌訣中的“披揭連環狠緊手,定教人人翻觔鬥”這句言語,就充分說明了“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之“激法”的制勝之威力了。

七、迎抵推艮兌:此層為口為耳,能聽能問,彼此通氣,其練是稱法,其用是虛靈法。

迎者,迎接之謂也;抵者,抵達之意耳。迎抵者,攻防之事也。推艮兌,推者,推理演化也;艮者,知止止者也。知止於何時何地之義,即止於至善,乃當止之所在。以拳事論,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當止於“以聽探之良知,運用順化之良能,在順化中亦隨時聽探對手的動靜虛實,以不斷的調整自己的順化而取得勝利”;兌者,溝通之謂也。以拳事論,運用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與彼動靜虛實的呼吸成一體,故曰:“彼此通氣”。此乃“迎抵推艮兌”的精義之所在。

此層功夫是言說“聽勁、問勁”的“聽探之良知”的功夫,故曰:“為口為耳”。一個拳手在攻防較技過程之始終,能夠問勁清楚,聽勁明白,就能夠與對手的勁勢“彼此呼吸成一體”,自能“稱量”對手拳勢的輕沉動變之虛實精確無差,自能避實擊虛,即能運用一點子粘走相生,避向擊背的化打合一以勝之。故曰:“其練是稱法”,就是聽探的稱量法。廣而論之,就是“馭靜以動,動中亦靜,靜動互為其根;柔化剛發,以柔永剛,陰陽迭神其用”的基本法式。

因為,運用“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順化中亦聽探”的法式進行攻防較技,能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之人”的不攖人之力的不受人力的制約而能制勝之效果。故曰:“是虛靈法”。此虛靈法說,取自《太極拳經》中:

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明。
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
豈知我心。祗守一敬!

這段論述。可知,只有功致神明藝境,才能渾然無跡,正是虛靈妙境的大成藝境。而有關“彼此通氣”而成一體的虛靈妙境之論述,前賢亦有詳細的描寫,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淩空勁秘訣”

露禪、班候、夢祥間三世心傳淩空難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澈全豹反掌間。
只因傳功皆口授,未嘗公開告世人。
且幸恩師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驟全。
我今說明其中義,節省時間又便傳。
先須啄勁練到手,再練蕩勁不費難。
離空諸勁都學會,哼哈運氣亦練全。
彼此呼吸成一體,牽動往來得自然。
此時再學淩空勁,堅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

從歌訣中“彼此呼吸成一體,牽動往來得自然”的論述中就可以知道“彼此通氣”的精義為何了。就知道其是從稱量之“懂勁”的粘走相生法中求得的攻防功夫藝境。就可以知道,這是神拳神明的大成攻防功夫的藝境了,就是“虛靈妙境”的功夫藝境。何謂虛靈妙境?就是來無影,去無蹤,一陣輕風疏忽的巽風藝境。

全篇文章,從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的十三式說入手。結合在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之七步功夫說的精義中展開論述,所得結論如下:

杜元化論太極拳之十三式及七步(層)功夫的說法,並非是:太極拳新概念,而不能完全的理解。而是完全能夠認識的清楚,承繼的明白的;其所論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內容,與《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及各太極拳大家之論述並無什麼差異之處。

杜元化論太極拳之十三式及七步(層)功夫的這樣之說法,就十三式的提法來說,一字一式,乃體現的是其自己的見解,此乃以“融化法融化”後的見解,這無可非議。但要避免與通用的掤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的五八十三式之提法相混淆就可以了。

倒是將“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說成是“七步功夫”或“七層功夫”的提法,很值得商榷了。我根據自身修煉之體認,實戰的印證,認為杜元化所論的太極拳之十三字,是“七步(層)功夫”說,在這一點結論上的認識上還是有差別的。根據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說法:

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此論說明攻防功夫藝境有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神拳神明三步(層)功夫藝境。而以懂勁前為傳統拳術攻防功夫,屬於有形的拳法;而以懂勁後為拳道攻防功夫,屬於無形拳道之拳法。而杜元化先生所論的所謂之“七步功夫”或“七層功夫”說,實際上應該是拳道攻防功夫中的七個功夫技法方面的內容。當然,這裡亦含有攻防功夫層次上的差別,但不是七層功夫,亦並非七步功夫。下面分析之:

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遊歷三境,九個階段,成功一也”的分法內容來看,就是形拳招熟的骨力、筋發、招熟三個階段;氣、意拳懂勁的逆從、粘走、皮打三個階段;神拳神明的三陽、淩空、神化三個階段。如以“粘走”為懂勁前後的分界點的話,再含“粘走”這個階段的計算,亦只是懂勁的粘走、皮大兩個階段,再加神明的三陽、淩空、神化三個階段,共計為五個攻防功夫階段,亦不足七步功夫之數,更不用說是七層功夫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8 10:15:06 | 顯示全部樓層
況且,三層功夫的說法,歷代拳家的認識、論述是比較一致的,如王宗嶽的著熟、懂勁、神明的三層功夫說;形意拳的的明、暗、化的三層功夫論;《內功四經-神運經》的形、氣、神的三層藝境之分法,都是明顯的例證。在三層攻防功夫的基礎上再細分為每層有三步功夫階段,也是順理成章的,亦容易被人接受。

其實,杜元化先生的十三式和七步功法說,就攻防功夫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內容實質來看,與其他太極拳家們的論述,並沒有什麼區別之處,要說有區別的話,亦只是認識角度的切入點和語言的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已。這並不妨礙後學者的繼承,就其所論亦不存在密不可解之處。一個修煉到能以文觀法,又能以形鑒真的人來說,自然就能清楚杜元化先生所論述的修煉、健體、至用的精旨妙諦之所在,自然也就能得而自如的用之。
杜元化論“太極拳十三式和七步功夫”的精義解析,到此可以順利的收筆了。
馬國興
書錄於北京寓所養德齋
2005、7、5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55 , Processed in 0.01614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