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8 10:05 編輯
杜元化的十三式的內容是:
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
他說:命名十三式。總而合之,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為十三。他又說:其中所包一圓、兩儀、四象、八卦,各有秘訣,一絲不亂。一太極圖之中而十三式俱現,秘莫秘於此矣。又結合七步功夫說:
1、一圓即太極,2、上下分兩儀、3、進退呈四象,4、開合是乾坤、5出入綜坎離、6、領落錯震巽、7、迎抵推艮兌 其傳人認為這些內容是:太極拳新概念,而不能完全的理解。
首先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三項基本內容,即修煉、建體、至用。談拳論道,不能混同的說,必須要修煉、建體、至用分明,而能一以貫之。古人雲:“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體),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下面就從修煉、建體、至用三項內容,系列的剖析杜元化的十三式的內容和七步功夫說的內容之精義。
一、圓,一圓即太極:此層從背絲、纏絲分出陰陽,其練是纏法,其用是捆法。
此圓者,從體立論,即自己的法身道體,即太和一氣之圓滿的體象。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內容,其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道體無形無象,但確是妙有。後人將此稱為“太極”之體。而關於此法身道之體的論說,歷來聖賢皆有描述,將我根據拳法精義而整理總結的說法,分別錄之於下。
就此法身道體之功能,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法悟後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摘自《傳統內功源流論》
這個法身道體能生萬法之用,何能十三個字就概括的了的。但是,運用此十三個字是可以概括的論說了。當然,這也是運用融化法融化的說法。
如以境界說:
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剔透,無一絲雜氣攙入其中。言之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合天道。與聖人並立,與太虛同體。
——摘自《孫祿堂武學大全增訂本》
如以道體直接說: 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無所不容;卷之退藏於密,其小無內,無所其入;卷放得其時中,絲毫無差,無不切機。
太極的法身道體之說法的來源:
源于《易經》的“健順和之至也,太和一氣”。道也,天地人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極。
背絲者,8字運行的勁勢方法之法式;纏絲者,內氣、外形雙曲螺旋的勁勢動變方法之法式。故曰:其練是纏法。就是順逆纏絲法,亦名:陰陽逆從、勁形反蓄法。
其用是捆法,因有內氣、外形順隨而用的“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兩種技法功夫,可造成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拳勢,雖不打敵而敵莫敢亂動,足下如站在圓石上一般,不動都欲跌倒。故將此“內吃外靠、外吃內靠”的兩種技法功夫名之曰“捆法”。此乃“中氣”功夫。前賢有論,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及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
《陳譜•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辨》
二、上下分兩儀:此層陽升陰降,陽輕陰重,其練是波瀾法,其用是就法。
此上下者,上天下地之兩儀也。自身的內氣為自己的天,自身的外形為自己的地。內氣者,健之體,外形者順之體。此正《太極拳經》中所說的“健順參半、引進精詳”之句的精義。此乃天地定位的體現。內氣、外形的性質,又是乾坤定位法的結果,即乾健坤順法說。
這就有了內氣、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的法式,即健順德之體立;就其所用,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 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皆是出現在兩儀法式中的矛盾統一運用的技法問題,即內氣、外形對立統一於一體之中的問題。此乃“不知兩何能知一”的傳統拳術體、用之概念,即“二一一二”之練、體、用的宗旨。
而此乃專以內氣、外形之“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立論而概括之。“氣升形降、氣降形升”的升降法式周而復始的運作,以內氣論,猶如水之波瀾,就是心意六合拳的波浪勁、翻浪勁之法式,故曰:其練是波瀾法。因其可以“隨屈就伸、隨伸就屈;隨起就落、隨落就起”,本是順隨之起落法式。不言順隨二字,只以“就”字言之,其實就是順隨之法式的論述。而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等諸法式,皆可以是“就”法言之。
三、進退呈四象:此層半陰半陽,純陰純陽,互為往來,其練是蠆蟲法,其用是伏貼法。
承上一句“上下分兩儀”而論述四象的法式。因為,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有關四象的法式,《太極拳經》中有專段論述,論之如下: 寒往暑來,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迴圈。 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究研。 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煉至極,極小亦圈。
其中“千古一日,至理迴圈”一句,就說明的是“四象”法則的。
何止進退呈四象,凡兩儀中的一切內容,如以暗勁法式匹配,在攻防中皆呈現的是四象的法式。如果勁形反蓄,陰陽逆從,則一身之中,進中有退,退中有進,此乃暗勁的法式。其根本來源於《易經》的“陽數始于一,陰數始於四”的道理。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動變法則中才見攻防兩儀之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