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298|回復: 1

太極拳甘苦三十年......對一些拳理的體會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8 21:46: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5-19 17:12 編輯

來源:太極網

一、對一些拳理的體會

前人總結了練拳的方法,寫出《太極拳論》.《十三勢歌》等等拳譜,至今仍是練拳的指南針。

如幸遇上明師,拳譜上的道理,本也不難懂。問題在於並不是人人都有遇上明師的幸運,有些人愛自作聰明,對拳譜想當然地解釋一番,於是拳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就常易為人誤解的和我以為重要的,略說如後:

立身中正 :
能頂頭.塌胯,立身自會中正,.不遇明師,常易彎腰,臀部後翹,上身前傾立身中正,本意在上身的自然正直,也有人怕不正,就上身一點也不敢動,手腳在練拳,身沒有練拳。結果是通身板滯,形同僵屍。上兩種情況,公園所在多有。

含胸拔背 :
這一項最易為人誤解為前凹後凸,形成駝背。哪有將人反而練成駝背的道理?須知含胸是屬於化勁的動作,不是始終不變的姿式,拔是向上拔的意思。雅軒老師是將這一項稱為“頂頭拔背”。將背與頂頭相連,這就避免了誤解。

坐腕 :
拳譜上並無坐腕的提法,但有些人很強調坐腕,甚至將手掌上翹,與下臂形成直角,結果使手.腕.下臂完全僵硬,喪失了靈活性,聽勁既不靈,也易為人借力。不知何所據而如此!雅軒老師教拳,手掌微向上翹即可,務須保持手腕的松柔靈活,這才有利於觸覺的靈敏。

用意不用力:
倘真不用力,哪還能打拳?這是強調用意的誇張說法。徐致一解釋為多用思想少用力,關健就在這一個“少”字上。少用力就是輕。以手為例,假設肩以下的全部手的重量為四斤,小於四斤的力,推不動手的重量,拳就無從練起,必須大於四斤的力,才能使手運動,但大於四斤的力太多,如十斤,二十斤等。而需要的,是大於四斤的最小的力。因此,必須耐心細緻地去探索,用這最小的力來練拳。

拳譜一開頭就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可見輕靈的重要。
輕指力度,靈指觸覺,不輕就不靈。我們想知道水壺裡的水是不是熱了,就輕輕伸出手指頭去摸,(這就是聽勁,)從來不見有人鼓足了力氣,硬著手指去摸水壺的冷熱的。這就說明了輕與靈的關係。所以練拳必須輕,以培養靈覺。

至於用意,由於學者程度的不同,用意的內容,也就因人而異,前面談到的三步功夫,也就是用意的重點。但細說起來,用意就包括了太極拳的全部內容,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總的說來,太極拳的用意,在身內,不在身外。不能想到每式的用法,倘想到用法,就違反了太極拳聽勁的原則,容易犯主觀主義的錯誤;還很可能將太極拳變為外家拳,將暗勁變為明勁,練拳架,練的是基本功,培養的是松柔.靈敏.完整.寧靜.沉勁等等.有了基本功,競技自會勝人一籌,不是在練拳架時想到這一拳是在打人,功夫就如何高明了的.如果基本功不足,聽勁不靈.沉勁不大,這一拳就可能毫無用處,或者反而失利,即使幸而打著,也不痛不癢,無濟於事的.須知人的思想是一,外多必然內少,如想到身外的用法,則肯定不利於自身功力的增長。
分清虛實 :
太極分陰陽,陰陽在太極拳中的體現,就是分虛實。太極是圓象,它如環無端,周流不斷,這就是練太極拳必須以腰為軸,走弧線和處處分清虛實的理論根據。雖說“一處有一處虛實,”注意肢上要分清虛實。不論進步.退步,必須把長的漸變,又慢又勻地交替得越細緻.越清楚越好。即此虛一分,彼實一分,不斷流變,這才是分清虛實了。不是一腳虛,一腳實就叫分清虛實了。

此外,如提手上式,右腳為虛;白鶴亮翅,左腳為虛。此等虛腳,雅軒老師要求做到壓不破雞蛋,也壓不死螞蟻,方才合其法。這就比一般教拳者嚴格細緻多了。舉一反三,到處都是非常精細的。這也是太極拳的動作,看起來平凡容易,其實相當難學的原因之一。

以沉勁為主 :
不少太極拳著作,都主張一趟拳只能在一個高度下練完,不可忽高忽低。好象是很嚴格了。這樣練容易增長腿腳的硬力,拖泥帶水,由於動作不夠快,對方事先就容易發覺,因而效果就很難令人滿意。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練的,而且還有某些著作作為這樣練的理論根據。真是習以為常,不以為病。說穿了,這就正是很多人練了很多年,還不會發勁,或者發勁效果很不好的原因。

雅軒老師傳楊派太極拳,練拳架有上起下沉,初學時起沉弧度還很大,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一趟拳都在不斷上起下沉中練完。而且身體的下沉,是由內氣下沉丹田而自然下沉的。在下沉中形成開襠,不是後腳向前蹬形成開襠。勁沉腳底,勁與地相通。這樣練出來的功夫,輕鬆自然,發勁時,腿腳的彈性很強,既快且猛,乾淨俐落,威力比前者大得多,對方也更不易招架,被發者驚恐萬狀,如墜懸岩之感。

前者的向前蹬發勁,是做作出來的橫力,離了自然之道。後者的下沉發勁,是直力產生的彈力,或稱反坐力,只要思想上動念,既可在下沉中完成了發勁動作,快極了,也自然極了。太極拳以自然為法,這才是楊派太極拳發勁的真諦。

力的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都是用手去做的,思想是在目的上。如伸手去提水壺,思想是在水壺上。至於手是怎樣伸出去的,早已是一種習慣,一種本能了。如加以分析,是手部先動,肘.肩關節後動,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力的方法。此外,練拳用的力,比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力小得多。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5-19 17:13:1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5-19 17:20 編輯

因此,要學好太極拳,我們就必須改變用力的習慣,徹底丟掉日常生活中長期習慣了的本能的用力方法,這力還必須是最小的。可以說,這就是太極拳難以學她的主要原因。要學好太極拳,我們必須長期地進行自身用力的方法的革命,這就是要堅持盤架子的理由。所以雅軒老師說:“拳架子就是基本功。”
老年人不易學好太極拳,也因為用力的積習難改。

二: 寧 循 理 求 精 莫 越 理 爭 勝
推手是從拳架到散手的階梯,是學習懂勁的手段,不是學習太極拳的目的。
外家拳主張“學打先學挨”。於是練氣功,須使自己能經受得住重力的打擊。太極拳主張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即是要“學打先學不挨。”所以要先學化勁,後學發勁。先求不輸,再圖勝利。因此,初學推手,千萬不可能好勝心,要一心一意聽著對方的勁走化。真能化勁了,可以說發勁也就在其中了。

但因推手有勝負,事關我們中國人特別重視的面子,初學推手者,每每只想羸而不願輸,忘了要先學化勁的道理,於是將吃奶的力都會用出來,企圖以大力造成壓倒優勢,支勝過對方,說的是以柔克剛,做起來是憑力大。很多人就從這裡走入了歧途。

主觀.粗心.自以為是和好勝心太強的,以及學外家拳而又有一定成就的,都不易學好太極拳推手.只有不具備上述氣質和情況的人,有希望窺探推手功夫的奧妙.

徐震在《太極拳發微》中說:“寧循理以求精,莫越理以爭勝”是很有見地,極為對症的良藥。學者珍之。

推手雖以拳架為基本功,是松柔功夫的運用,但其中又另有一些方法,非師指不明。特別是初學,有一些規則,非遵守不可,不遇明師,總是瞎胡鬧一氣,無法入門的。

不丟不頂,說來容易,做到極難,望學者知難而進,找明師去。限於篇幅,只好從略。

三:太極拳用途廣泛

前輩們把太極拳看成是道。還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是非常珍視.愛惜的。道不是什麼虛玄的東西,通俗一點說,道就是可以做好一切事情的方法。既然如此,當然就不能沒有這個方法,也就隨時隨地都離不開這個方法了。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不能主觀從事。在推手時,必須聽著對方的勁走化,不如此,就隨時有遭到打擊的可能,誰要是自以為力大漢子粗,急於取勝,主觀盲目地進攻,在高手面前,定會受到加倍的打擊,輸得更慘。這樣,就強迫我們養成近客觀規律辦事的習慣,事事如此,我們就聰明了。所以,太極拳能使人聰明。

在勞動懲罰論流行的時候,我曾當過下放幹部,不少同志,在挖土的第一天,手上就打起了血泡。可我挖了兩年多,手上既沒有起泡,連硬繭也沒有,而且每一鋤還比別人挖得深。此無他,就因為我應用太極拳的原理——鋤把應該松握,揮鋤時該用全身完整的柔勁,不可只用手上局部的硬力的緣故。

在我青年的時候,學的小提琴專業,在練了幾年拳,懂了一點推手功夫之後,演奏小提琴的時候,手指的彈性,大為增加。指頭的觸覺,也異常靈敏。太極拳中的松柔.節節貫串,也與奏小提琴右手運弓的原理相吻合,從而大大促進了我的小提王琴演奏的技巧。當時的驚喜之情,真是到了手舞足蹈的程度,至今還使我難忘。

上述的事實,說明了太極拳的作用廣泛,遠遠超越了武術和醫療的範圍。太極拳本是專門研究省力而又取得最佳效果的學問,即使我們功夫卓絕,在一生中,也未必有幾次打鬥的機會,但是在廣闊的生活領域裡,太極拳原理隨時隨地都能大有用場。確實具有普遍意義,所以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47 , Processed in 0.03979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