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397|回復: 2

王薌齋《斷手述要•勁力均整》註解•點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0 20:2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0 20:27 編輯

大成拳斷手,最重勁力之均整及各項力之綜合運用,要做到無動不動,己身之動,無論微著,皆須是整體機械之動,一指之指動,百骸皆動,所發一指點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論大小,動不論微著,皆不許破體發力,發力不破體,須使渾身無任何執著點,一有執著點,發力必破體,其力亦無由均整矣,且易為人所制。故發力無執,則體不破,體不破則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無執不破體,則對方挨著我之何處,我便以何處擊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斷”之真義也。

是故,技擊斷手之際,不論主動之發力與被動之接發力,在我則意無定向,無的放矢,六面支撐圓活,突擊內戰,何處觸敵,何處驚炸,既圓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於此。如果力有執破體不均整,則不能臻此意境也。然須知力生有兩,兩則能一,蓋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無吞則吐無以生,吞而不吐,則吞無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擊之中必有後撐。此即神圓意方,形曲意直也。

禽獸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後天自覺培養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雖先天具有,但由於種種社會應力而減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後天之鍛煉,使其恢復而增強,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種自然力,即技擊斷手之資本。此種自然力須加以訓練,使之成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種均整之力。因籍以訓練此種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斷手時此種活力之表現形式亦會因人而異,形式雖不一,但勁力必須均整不破體,力則無二也。

大成拳所運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慣力、杠杆力、離心力、彈簧力等,不能單獨使用,實際上亦不可能單獨使用。若單獨使用,亦達不到均整,且成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項力須綜合運用,尤須借對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須知各項力都是筋肉收放與精神假想之統一,二者缺一則力不成力矣。此種均整之力,須由樁法育之,由試力體認而得之,再由斷手訓練而專一之。均整之力是技擊之資本,斷手乃是其具體之運用。力之發,非點、線、面之力,乃立體之力也,即:立勁、橫勁、豎勁三者統一成體者也。故平日操練,不可偏專其一。蓋立勁發必以橫豎二勁為支撐,則立勁始能定向;同樣,豎勁發也必以立橫二勁為支撐,則豎勁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須練習三勁成體,六力錯綜,我身何處觸敵,何處即為向敵突擊之鋒面,三勁成體,六力錯綜,鋒面突擊,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斷手之操練,須以意求法,而法又須存於無念,出於無意,如是才是可貴也。

【題名解】

“勁力均整”的說法,分析如下:

勁者,內勁也,均勻者也;力者,筋勁骨力的簡稱;整者,內勁符合一氣貫穿謂之整,外形符合六合規矩,謂之整。否則,破體也。前賢說此“勁力均整”為“形不破體”。有關“形不破體”的勁力均整,又命名曰:“勁整”。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勁力均整——勁整解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運化於胸,發於脊骨,形於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私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李亦畬•太極拳論•五字訣解》

闡釋:

內氣的陽剛之性,外形的陰柔之質,為一身之勁勢;內外匹配如一的柔化剛發之功能,是謂練成一家的德之體之勁勢。分清外形體虛,內勁體實;外形有接骨鬥榫的實之用,內勁有化無的虛之用。然攻防拳勢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於腰間,運化於胸,發於脊骨,形於手指。這是順發的法式;還有如法逆收的法式。不管是順發,還是逆收,都要提起全副精神,即勁形鼓蕩蓄勢的態勢充沛。這樣,在動手、推手的過程中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如此做到,才能在前進後退之始終,自身無私毫散亂之處。在能夠如法的曲化之中求得直發的所在,這樣的蓄而後發的法式,方能順隨對手的變化而能實施避實擊虛的法則,做到讓力頭、打力尾而奏然生效。此就是所謂的“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之方法也!此段論述,關鍵在內氣外形周身一家的勁整功夫上,做到勁整的功夫,就要及時掌握“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和 “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之攻防技術方法!

【注解】

①、大成拳斷手,最重勁力之均整及各項力之綜合運用,要做到無動不動,己身之動,無論微著,皆須是整體機械之動,一指之指動,百骸皆動,所發一指點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大成拳斷手,最注重勁力之均整及各項力之綜合運用,要做到無動不動,己身之動,無論微著,皆須是整體機械之動,一指之指動,百骸皆動,所發一指點微之勁勢,亦是均整之勁勢。這句話的意思脫化於太極拳“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無有不動”的說法。
斷手:就是制人而不制於人的攻防手法,名之曰:“斷手”。

勁力:勁者,內勁也;力者,外形也,合而稱之勁力也。亦可以說勁勢,內勁,外形的動變所成之拳勢。
均整:內勁外形匹配如一,均勻齊整的意思。正如前賢所說:“擎者:未交手先將中氣吸聚中宮,腹滿堅實,全體振動勃然,其勢如行軍未對之先,予將軍士聚齊,號令嚴明,鼓其勇氣,以待敵兵,使氣有根,非空洞明亮也。” 這是整也;“停者,使以交手也,落點不先不後,不偏不倚,陰陽均勻,停停平分,不多亦不少也。”這是均也。兩者合而觀之,不就是“均整”的體、用之含義嗎。

微著:微者,小動也;著者,大動也。外形動變要小動為佳;內勁大動則妙。

②、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論大小,動不論微著,皆不許破體發力,發力不破體,須使渾身無任何執著點,一有執著點,發力必破體,其力亦無由均整矣,且易為人所制:周身之意皆到,勁勢不論大小,動不論微著,皆不許破體蓄髮勁勢,勁勢蓄髮力不破體,須使渾身無任何執著僵點,一有執著僵點,勁勢蓄髮力必破體,其勁勢亦無由均整矣,且易為人所制矣。

破體發力:就是蓄髮勁力的時候:有形拳術是指破壞外形六合一體之體,為破體;無形拳道是指破壞了無形法身道體之體,為破體。

③、故發力無執,則體不破,體不破則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無執不破體,則對方挨著我之何處,我便以何處擊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斷”之真義也:故蓄髮勁力無執拙僵點,則渾圓一氣之體不破,渾圓一氣之體不破則勁勢蓄髮的勁力必然均整矣。若能均整無執不破體,則對方挨著我之何處,我便以何處擊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斷”之真義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0 20:28:51 | 顯示全部樓層
無執:執者,執拙而無變通之謂也。不執拙於不能變通的法式,就是“無執”。

周身光芒不斷:這裡存在很多的說法:荷葉滾珠;八鋒不撓;粘衣十八爹;渾身無處不太極,依著何處何處發。等等都是大成神拳神明藝境的說法。但是,周身光芒不斷說的是德普三光的正大光明之攻防功夫藝境的。
④、是故,技擊斷手之際,不論主動之發力與被動之接發力,在我則意無定向,無的放矢,六面支撐圓活,突擊內戰,何處觸敵,何處驚炸,既圓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於此:是故,技擊斷手之際,不論主動之蓄髮勁力與被動之接手蓄髮勁力,在我則意無定向,無的放矢,六面支撐,八面玲瓏圓活動變,突然出擊內展,何處觸敵,何處驚炸,即球形勁勢圓活而又直射,神意勁形,似粘糕之妙,即在於此。
意無定向:意有定向謂之“偏執”;意沒有定向則自然圓通,就能隨方而方,就圓自圓,自能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
⑤、如果力有執破體不均整,則不能臻此意境也:如果蓄髮勁力存在執著外形注血之力則拳形破壞了六合一體之形而勁力不均整,就不能達到無形法身道體的立體方圓變化感而遂通,應物自然的自動化藝境了。

⑥、然須知力生有兩,兩則能一,蓋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無吞則吐無以生,吞而不吐,則吞無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擊之中必有後撐。此即神圓意方,形曲意直也:然須知勁力生成有兩,兩則能一,蓋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無吞則吐無以生,吞而不吐,則吞無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擊之中必有後撐。此即神圓意方,形曲意直之藝境也。

⑦、禽獸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後天自覺培養而出者也:禽獸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本能活力及第一次自然力,即先天即有者,非後天自覺培養而出者也。

⑧、人之本能活力,雖先天具有,但由於種種社會應力而減弱,甚至淹而不彰,然籍後天之鍛煉,使其恢復而增強,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種自然力,即技擊斷手之資本:然而人之本能活力,雖都是先天具有與生俱來的;但是,由於種種社會應變能力的耗損而減弱了,甚至淹沒而不能彰顯之,然而可以籍助後天之系列方法的鍛煉,使其恢復本來面目而增強方方面面的能力,此乃人之第二次自然力也。人之此種自然力,即技擊斷手之資本也。

⑨、此種自然力須加以訓練,使之成為人所特有的欲之即出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種均整之力:此種自然力須加以系列方法的訓練,使之成為人所特有的寂感遂通,應物自然的“欲之即出”的自動化能力,而又出之有方的一種均整之勁力。

欲之即出:欲者,隨心所欲之“欲”也。欲之即出,就是寂感遂通,應物自然之謂也。

⑩、因籍以訓練此種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斷手時此種活力之表現形式亦會因人而異,形式雖不一,但勁力必須均整不破體,力則無二也:因籍以訓練此種活力之形式可不同,斷手時“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達到寂感遂通,應物自然的自動化的能力”之表現形式亦會因人而異,形式雖不一,但勁力必須均整不破體,力則專一無二也。

此種活力:就是指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達到寂感遂通,應物自然的自動化的能力。

⑴、大成拳所運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慣力、杠杆力、離心力、彈簧力等,不能單獨使用,實際上亦不可能單獨使用:大成拳所運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慣力、杠杆力、離心力、彈簧力等,不能單獨使用,實際上亦不可能單獨使用。

⑵、若單獨使用,亦達不到均整,且成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如上的各種能力若單獨使用,亦達不到無形法身道體的均整如一,且成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

⑶、各項力須綜合運用,尤須借助對方之力以成我之力:各項能力須綜合運用,尤須借對方之勁力以成我之勁力。此乃皆能之上等法式也。

•⑷、須知各項力都是筋肉收放與精神假想之統一,二者缺一則力不成力矣:須知各項力都是筋肉收放的鬆緊與內勁幻象的變化之“內主外從”之統一來完成的,內氣、外形二者缺一則勁力不能成為勁力矣!
筋肉收放:外形的鬆緊變化。
精神假想:內勁幻象的變化。

⑸、此種均整之力,須由樁法育之,由試力體認而得之,再由斷手訓練而專一之。均整之力是技擊之資本,斷手乃是其具體之運用:此種勁勢均整之勁力,須由站樁內功養生之道的系列方法逐漸培育而成功的,再由種種試力方法的切身體認而得之的,再由專項斷手方法訓練而專一修練出來的。無形法身道體的均整之勁力才是技擊。的最大之資本,斷手乃是無形法身道體的具體之運用而已。

⑹、力之發,非點、線、面之力,乃立體之力也,即:立勁、橫勁、豎勁三者統一成體者也:勁力之蓄髮,並非單一的點、線、面之勁力,乃是立體方圓之勁力也,即:立勁、橫勁、豎勁三者統一成方圓立體者也。

⑺、故平日操練,不可偏專其一。蓋立勁發必以橫豎二勁為支撐,則立勁始能定向;同樣,豎勁發也必以立橫二勁為支撐,則豎勁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須練習三勁成體,六力錯綜,我身何處觸敵,何處即為向敵突擊之鋒面,三勁成體,六力錯綜,鋒面突擊,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斷手之操練,須以意求法,而法又須存於無念,出於無意,如是才是可貴也:故平日操練,不可偏專其一。蓋立向勁力蓄髮必以橫豎二勁為支撐,則立勁始能定向;同樣,豎勁發也必以立橫二勁為支撐,則豎勁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須練習三勁成體,六力錯綜變化,我身何處觸敵,何處即為向敵突擊之鋒面,三勁成立體方圓的勁勢,六力錯綜,鋒面突擊,皆是內勁之集合,故斷手之操練,須以意求法,而法又須存於無念,出於無意,如是才是可貴也!就是“務以意會,法以神傳”才是正確地修煉方法。

【點評】

有關“勁力均整”的內容,歷代前賢多有論述,以資對照,擇其優者,錄而並解之如下:

擎停承論
歌訣
天地交合萬物生,不偏不倚氣均停。
千手萬手常擎舉,惟有和合一氣通。
此交手訣,非練形也。

擎者:未交手先將中氣吸聚中宮,腹滿堅實,全體振動勃然,其勢如行軍未對之先,予將軍士聚齊,號令嚴明,鼓其勇氣,以待敵兵,使氣有根,非空洞明亮也。
停者,使以交手也,落點不先不後,不偏不倚,陰陽均勻,停停平分,不多亦不少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0 20:30:00 | 顯示全部樓層
承者:以交手落點之後,仍還原,候再發也。蓋落點而不還原,氣散而不聚,後無可聚,再發則無甚法矣!
故陰勢陽出者,仍還原于陰;陽勢陰出者,仍還原于陽。承住不散,生生不窮,雖千手萬手,氣總不散,更兼內丹,索成食氣不絕,即不得食而真氣充足,自無餓餒之患。古人名將,逾戰逾勝,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訣,非別有玄竅。

闡釋:
本段歌訣翻譯成拳術術語,應為:
勁形交合拳勢生,不偏不倚氣均停。
千招萬手常擎舉,惟有和合一氣通。
解釋歌訣之意,即為:傳統拳術攻防較技,自身拳勢乃內勁之勁勢與外形之形勢相互匹配合一而產生的。這樣,生成的各種攻防拳勢才能中正安舒,勢正招圓,既不偏於內勁,又不獨倚外形,可使內勁有接人拳勢之功,外形具占位之能,才能使拳勢達到無過不及,攻防機勢恰到好處是真功夫。要做到如上拳勢之應用,必須在各種攻防招式手法的攻防變化中,將中氣吸入丹田,少腹常圓滿堅實,使氣有根,全體震動勃然,自然內勁可擎起全身而動轉敏捷靈通,惟有使內勁與外形達到中和,才能內勁、外形合一,並以內勁為主、外形為輔,才能周身上下一氣貫通而達虛靈之妙境。關鍵要在內勁、外形的中和上下功夫,即“內清虛而外脫換”的基礎上,以內勁的明、暗用法一氣貫串為根本。

上乃交手之訣言,非指練形而說,包括對“擎、停、承”的概念之論述,皆是與人交手的用法之論。

擎者,是說與人對陣較技未交手之前要先做好熱身的準備活動,但是傳統拳術的熱身準備活動另有奇特點。那就是先將中氣(即內氣,又名內勁)吸入中宮,即氣沉丹田,少腹圓滿堅實,,乃“虛其胸、實其腹”的“坎離相交,水火相濟”之意。再將內氣從丹田呼出敷布全身,在吸入丹田中,反復連續三次;在結合身形的調整達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全身心的戒備狀態。此時,全身自覺震動勃然,此即現代人所言說的“細胞振盪之情態”。這樣的熱身活動,自身精神充沛,氣勢充足,全身為之一振,猶如行軍未對陣之先,預先將軍士聚齊,嚴明號令,鼓其勇氣,激發鬥志,嚴陣以待敵一般。此個熱身的說法,是在平常修煉時培養出來的,前賢早有明論,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每夜子時,持一點天清之咒,用左劍訣插腰中,踏罡完,飲五雷電符,吸真罡氣三口,以外合內,靜坐一時,再隨意揮舞。如此年餘,活靈異眾,四步功也。

《渾圓劍經•外篇•初基等級詳序》

論中的“吸真罡氣三口,以外合內”的說法,就是氣沉丹田,再將內氣從丹田呼出敷布全身,在吸入丹田中,反復連續三次;在結合身形的調整達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全身心的戒備狀態。所引《渾圓劍經》的經文之要義,可觀讀拙著《渾圓劍經闡釋》。

停者,是指已經交手,而拆手變招的攻防之落點不先不後,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自身中正安舒,氣形合一之拳勢與對手拳勢之動靜剛柔變化吻合,正所謂:“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動靜互為其根;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無差。自身陰形陽勁合成之拳勢均勻勁形用勢平均而分陰陽,不多亦不少,既能達到“形用半,勁用對五,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立如平准,活似車輪,中土不離位”的藝境。正所謂:“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而能作到“剛中有柔攻不破,柔中含剛勢為堅”的境界。這樣的攻防功夫藝境,只有氣、意拳懂勁的中成功夫藝境以上者方能達到。何謂氣、意拳懂勁的中成藝境?前賢亦有論述,以資對照,略加調整,錄之如下:

攻防招法乃含形隨應至變之拳法也,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皆從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靈而手靈妙,猝變無心動中徨徨之色,動靜皆自然,非勉強也。貫徹避向擊背之法則,實施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使得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自然之能力,由於習慣而成自然而然矣!如能潛神依法熟練,自可時至神知。明此而能用之確切,謂之氣、意拳懂勁的攻防功夫藝境成矣!故氣意拳懂勁的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氣傷者怯也。

《渾圓劍經•飛仙劍法》

承者,是指已經交手攻防招法落點以後,仍能還原,以候再發招用手的連續攻防能力。此乃是自身招法變化承接而能攻防變化源源不斷,生生不已的連續攻防的藝境;是攻防功夫藝境達到上手式就是下手式的預備式之上乘藝境的功夫。

蓋拳勢之落點後而不能還原,是因氣散不聚而力竭,後招後手無可繼之而發,再想發招用手,因勢自斷,無甚可發矣!是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不得“承接”法式的真傳秘訣之妙用爾。

故拳招攻防變化的“承接”法式的真傳秘訣基本法則,就是:陰勢而陽出者,仍要還之于陰勢;陽勢而陰出者,仍還于陽。拳勢能承接不散,是謂之長,即“勢如長河”之長也。其拳勢攻防變化自然生生不已無窮無盡,雖然千招萬手的攻防變化,其氣勢自然不會散亂。

更兼有內功的真氣修煉方法,必使神足不思睡,氣足不知疲,精足不思食,成於食真氣不絕之功,即不得食而真氣自足充沛,自無餓而氣餒之患。古之名將,逾戰逾強,勇猛增強百倍的的原因,皆是修煉內功的“中氣吸聚中宮,腹滿堅實”之功夫,即“氣沉丹田德潤身”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功夫,並非有什麼其它玄秘的竅門。

此段《擎停成論》,給予後人的影響不可估量,凡成名之高手,皆精此段之法而用之。歷代高手之拳論中,無不闡發此段修煉、運用之精義,即是很好的佐證。
這段“擎停承論”的內容,就是王薌齋所說的“勁力均整”的系列方法內容。

可以說:“勁力均整”乃說的是自己無形法身道體圓融齊整如一的狀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19 , Processed in 0.01407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