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7 11:06 編輯
鄭曼青先生拳論《散手》探討(下)
作者:魏坤梁
【原文】
余從澄師遊七年①。為之所苦而難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能接勁。便是懂勁之極致。功候至此。餘勁皆可弗論矣。接勁者。若如對方以球擊我。稍一頂撞或截碰。皆彈出矣。此皆撞勁。非接勁也。球體輕。是以易於撞出。譬如球體重數百斤。亦能一撞而彈出乎。所以撞勁非如法。必須球來似能吸住。而複擲出。乃為接勁。緩速輕重皆能如法。則粘提聽放②。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③於霎那間。其勁正在分寸之際④。庶乎⑤階及神明矣。散手又複何論。我故曰。太極拳之所以過人者。無他。惟有一接勁而已。 【注釋】 ①從澄甫師遊七年——“游”即求學,如《墨子·公孟》:“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葉大密先生1926年在上海創辦“武當太極拳社”時,鄭曼青先生就在“武當太極拳社”學練太極拳。1929年楊澄甫先生率徒南下,由於葉大密先生與濮秋丞先生的關係,鄭曼青先生又得以跟楊澄甫先生學習太極拳,並約於1931年之後某年被楊澄甫先生正式收為弟子。
②粘提聽放——“粘”就是“沾粘連隨”之運化。“提”就是運化中使敵人重心浮動不穩就像是被提起似的。“聽”就是“聽勁”。“放”就是“發勁”攻擊。
③吞吐之意 ——“吞”就是將敵人引進。“吐”就是將敵人拋發出去。“意”指內容,也就是“吞吐”的動態。
④分寸之際——為很短暫的時間,如《北史·高允傳》:“閔湛所營,分寸之間恐為崔門萬世之禍”,上文之“分寸之際”是對上一句“霎那間”的說明。
⑤庶乎——將近、差不多,如《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其庶乎”。
【今譯】
我跟澄甫老師學習太極拳七年,為學習所苦惱而很難做到掌握的只有一勁,叫“接勁”。學練至能夠“接勁”,那便是到了“懂勁”的極高層次了。功候到了這一地步,其餘的勁都可以不去講究了。所謂“接勁”,比如對方用皮球射擊我,對飛射來的皮球,我稍稍一頂撞或截碰,皮球都會彈飛出去,頂撞或截碰都是屬於“撞勁”,不是“接勁”。皮球的體重輕,所以容易被撞飛出去,假如皮球體重有數百斤,也能一撞而彈飛出去嗎?所以“撞勁”不是這“接勁”法,必須皮球射來似乎能將它吸住,然後又再將它拋扔出去那才是“接勁”。皮球飛射來無論是緩是速、其體重無論是輕是重都能夠如上述之法應付,那麼,粘提聽放等法就都已在其中了。“接勁”包含了吞吐之技法動態於霎那間,其勁正是在這分寸之際,這樣就差不多是“階及神明”了。散手哪裡又還有其它什麼要論呢?我故而說:太極拳之所以過人之處沒有什麼其它的,只有這一“接勁”而已。
【討論】
(一)“接勁”是怎樣的 鄭曼青先生在這段文字裡生動地揭示了楊澄甫先生所傳授的、太極拳所獨一無二的實戰技能“接勁”。現代太極拳界許多人都弄不清楚“沾粘連隨”究竟有什麼實戰搏鬥價值,鄭曼青先生的這段文字就明白地說明了“沾粘連隨”在實戰中就是表現於令其他任何武術都匪夷所思之“接勁”之中的。“接勁”是怎樣的呢?鄭曼青先生將其比喻為是“接皮球”與能夠“擲皮球”。就是在實戰中,遇到敵人的攻擊,對於敵人無論從何角度、以何種形式攻擊的拳腳,都是如同藍球運動高手將飛射來的皮球輕鬆地接住像是吸住似的,隨即又能夠將整個敵人擊發出去就像是能夠將剛接住的藍球拋出去那樣。鄭曼青先生將其稱為是太極拳之唯一的“所以過人者”。這就是說,太極拳除了這“接勁”,就沒有其它特別的“過人者”了。從鄭曼青先生的上段文字裡,可以瞭解到“接勁”原來就是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打手歌》的實際寫照,可以分為四個特點:
①“接勁”表現為與敵人帶著攻擊力量的肢體相接觸的瞬間是不發生碰撞的,也就是既不阻止敵人的攻擊,又不使自己與敵人相接觸的肢體受傷,還使得敵人打不著自己。要使得敵人感到就像是打在海綿、氣墊、懸掛的繩子上。這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
②“接勁”一旦發生了接觸,敵人就由於其自己的行為而能夠被我所控制而形成背勢,使得敵人成為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就像是將浮在水面上的葫蘆一腳踩踏下去,不僅踩踏不下葫蘆,反倒踩得落了空,自己掉入到水裡了;又像是猛推虛掩的門,結果隨著門的被推開而向前跌撲倒地了。這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就是踩葫蘆者與推門者被“葫蘆”與“門”所“撥”而“引進落空”了。
③“接勁”的實施是在完全與敵人的肢體接觸之中的。就像是“水上踩葫蘆”,是與所踩的“葫蘆”是完全接觸到的,這“葫蘆”既沒有主動地迅速“飄浮”開,也沒有對踩踏者主動強行加以“擒拿、摔跤”。因此,這“接勁”與一般武術之沒有接觸到的主動“閃避”與一接觸就始終主動用力的“順手牽羊”都是兩回事;而且這“接勁”也絲毫沒有一般概念的“後發先至”的影子。就像是“葫蘆”被踩的同時也就是實施“撥”而“引進落空”的開始。
④“接勁”的瞬間分為幾乎沒有時間差的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接皮球”,是“接勁”的主體。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沾粘連隨不丟頂”,是自己一點也不用力、不主動的“由人”的,或者說是“舍己從人”的。後一部分是能夠“擲皮球”,也就是能夠“發勁”,而“發勁”是自己主動的“由己”的。這也就是《打手歌》所謂的“合即出”。這就明白地反映了太極拳不僅“發勁”是迅雷不及掩耳的,而且實戰中的“沾粘連隨”也往往是倏忽一閃而逝的,並不是現代太極拳界許多人所臆想的像是推手那樣如膠如漆、難分難解、纏綿不休地始終接觸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