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4-29 19:02 編輯
神乃心之主,拳訣講:“心死神活”。上面艮卦之卦辭將心死之境界描述了一番。只有達到“心”的物我兩忘之境界時,神的功能才充分地顯示出來。因為此時之境界,乃最靜、最虛之時境。“靜無不應,虛無不靈”此乃“至靈”之境。涵養元神於此“至靈”之境,方有“元神”的內外神通之至用。此乃前賢用“此於艮之一,涵神於至靈”的修煉之本義,而修煉之法也在此中談明白了。無此修養則“神”不能至靈。
上面三件事做到了,還要以“靈神”再渾化清、甯而達到合一之藝境。而使自身更昇華得達至空靈。而對“空靈”的描述,拳家們多有所論。如“有形如流水,無形如大氣”。“筋骨空靈意,精神要切實”。“全體透空;無形無象”。從不同方面多有妙論。然最精彩者,乃孫祿堂先生之兩段論述:
惟身體如同九重天,內外如一,玲瓏剔透,無有雜氣摻入其中,心一思念,純是天理,身一動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此聖人所以與太虛同體,與天地並立也。拳術之理,亦所以與聖道合而為一者也。
拳術至練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拳意述真•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
我們從孫先生的這兩段精彩的論述中,能更明確地認識到“空靈”妙境的狀態和功能了。這一點,在《太極拳經》中以“用力日久,豁然貫通;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跡,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柢守一敬”。這樣的論述方式,說明了“虛靈妙境”的,也就是“空靈”之境。于此可知:“空靈”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神聖之藝境”。古今各武學修煉家的認識始終是一致的。這從《渾元劍經》的一切論述中都可以體現得到的。從這裡就可以見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開宗明義之宗旨,始終一而貫之。《渾元劍經》的真實價值也就此而體現了出來,因為其早于或同於各家之論,而有此系統全面而又鮮明的見解。
“是統三才於一致”。由誰統?自身的神、氣、形,天、地、人之三才統於一,是由誰統一呢?首先是“道”統,即“誠者,天道”。以“道”統三才歸於一。這是對“道”的理解認識,方能知“道”的道理。即以“道”統,就要知“道”!這就是“為學日益”的知“道”的過程,有了對“道”的正確認識,才能自覺地認可“道”統三才於一致。理性的認知,正是修煉的開始。此說明“理心、道心”的重要作用。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本是人的修煉,既然是人自己修煉之事,就要“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而利”的統三才於一致,此乃是以“神”統之事。即“誠之者,人道也”之意思。此乃知“道”統以後,而“體道”的過程。這就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誠之者”無為而修之內容。
只有以“誠之者”的人道之修,才得以做到“無為而治”,才能統三才於一致。而使自身內的“精足、氣充、神全”。精足則不知饑,氣充則不知疲,神全則達於至靈。而精氣神無少缺欠之狀態,即自身致“全體透空,虛靈妙境”。按本文所講,乃“渾之為體也,純而篤靜;其為用也,動而多玄”之功夫藝境爾;外筋骨皮一息堅融。即一氣貫串之剛堅:具有“破之不能開,撞之不能散”之藝境;一氣貫串之圓融:“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毫不受力之化境也。練功至此,神統內氣、外形,三才歸於一致,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即是“體純靜”而“用之動則多玄”的藝境。又見“內主外從”之體用的精義了。
上述乃“渾元”之功,驗證之所以如此,皆“唯道是從”所致也。本道法自然而成之。
序文從開篇至此段,皆談論“渾元”功法之道理等內容的。而揭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練、體、用之宗旨、精髓及其種種妙義,而得以見其真諦。又一次論證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本自一家之精義。讓今人無可挑剔而信服之。此乃《渾元劍經》的又一重大之功果,其功德無量矣!
而序文的下半部分,又以“形劍、氣劍、神劍”之內容,分為“地仙、人仙、天仙”三個修煉功夫藝境之品位,來論述“渾元”的具體之內容。因此為“劍經”,故以“劍論”。而我只論“拳”,故假借劍論而論拳,亦在情理之中。拳術攻防之道乃械術、拳術通論之名,故以論拳而闡述之。自可使習拳者能通解之。習器械者通用之,此乃兩不相悖之論,因一家無二言。
無所居:無所居處的意思。
意無所趨:意就無所趨使的意思。
瀟逸:瀟,放蕩的意思也;逸,散失也。兩者的意思合之乃是“放蕩喪失”的意思。
②、鑽、裹、踐三拳,作成一個動作,即三種力之歸一也:鑽者、手法也;裹者、身法也;踐者、步法也,這三拳,作成一個攻防動作勢態,即三種能力之歸於一氣所用者也。
③、我青年時,曾隨郭雲深先生習學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樁,將鑽、裹、踐三拳操練數十下。下下如氣錘,觀之大有震地欲鳴之感,功力實臻化境也,有見於此,故大成拳所運用力雖多,接發力之法雖不一,但最後必須綜合而歸於一,定於一;純於一;精於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應,應則必驗:我青年時,曾隨郭雲深先生習學形意拳,每日清晨,郭先生只站渾元樁,將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三拳操練數十下。下下如氣錘,觀之大有震地欲鳴之感,功力實臻化境也。有見於此,故大成拳所運用勁力雖多,接手蓄髮勁力之方法雖然不一,但最後必須綜合而歸於太和一氣的一勢,定於一個攻防勢;純於一氣貫串;精於一氣漲渺的法式;人的良知、良能相互為用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應,應則必能證驗也。
④、平日操之純一,遇敵時則能得心應手,手到人翻矣:平日操練之純粹的一氣貫串之漲渺自如,遇敵時則能運用的得心應手,感而遂通,則必能手到人翻矣!
⑤、鑒定一門拳術是否高明,要在於養生效果與技擊效率而已。從技擊角度看,拳術之高明在於精簡:鑒定一門拳術是否高明,要在於養生效果與技擊效率的雙重功能作用而已。從技擊角度看,拳術之高明在於形式精簡易行。
⑥、查中國古代之拳術,皆是形簡而意繁,當初形意拳只有鑽、裹、踐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單雙換掌:查中國古代之拳術,皆是形式簡單易行而意境繁雜,當初形意拳只有鑽、裹、踐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單雙換掌。 三拳和兩掌:這一說法,未見於經典著作中,只是王薌齋自己如此的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