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024|回復: 3

太極拳勁十論(轉自中華陳氏太極拳協會)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9 16:50: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極拳是尚勁不尚力,姿勢動作與肢體運轉,莫非「勁」的作用。論者每謂︰發放有截勁、冷勁、斷勁、寸勁、抖勁等;言粘走有沾黏勁、走勁、化勁、借勁、引勁、提勁等;言手法有掤勁、手履勁、擠勁、按勁、採勁、手列勁、肘勁、靠勁等;此皆為勁之形於外者,依形態性質而言,似未可以概乎全體。

太極拳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各種拳術者,是為採取陰陽學說,內外俱練的一種拳法;處處講求剛柔相濟,蓄發相變,能快能慢,可輕可重;在在顯著輕靈而又沉著渾厚的一股微妙的「勁」。這種微妙的「勁」,是由於太極拳的練法是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一舉一動均是用意不用力,先是意動,而後形動;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動作才能輕靈而又沉著。這種勁是從平時勤練出來的,練太極拳要練肢體內外各部的勁,似可總稱謂「太極勁」。

練太極拳如果沒有練得太極勁,對手時用力猛撞硬打或硬拉猛拏,雖亦有時可以勝人,這是所謂以橫氣血氣勝人,不能使人心服。如能練得太極勁,如陳鑫所說︰「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至於化勁輕巧,發勁乾脆,尚為餘事耳。

至於練太極拳肢體內外各部的勁,非常繁複,難於盡述,茲擇較為重要者,有關肢體部份之頭頂、腰、月當各勁及足部金勾勁,運轉方面之開、合、蓄、發之勁,以及內外整體之纏絲勁與內勁十項;以平時習拳心得發為十論於次,以供研習太極拳之參考。

一論頂勁
「虛領頂勁」是太極拳最重要的口訣之一,往往與「氣沉丹田」相提並論。太極拳身法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而且無時無刻不講究中正。身法中正的概念是大家很容易了解的,但是真正做到身法中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太極拳論內提出了這「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兩個要求來做立身中正的準則。

虛領頂勁在上,氣沉丹田在下,有上下對拉之意,所謂上下一條線,做到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安舒。好像泥水匠砌磚牆,必定要從上面下垂一條線,上面一端繫住固定了,下面一端繫一塊或半塊磚,使線垂直,依了這條垂直的垂線把磚一塊一塊地砌上去,那這個磚牆就砌得一定正直,不致歪斜,否則砌磚漫無標準,就不能正直,砌出來的牆就歪斜容易倒塌了。

頂勁虛領就是泥水匠所用一條垂線的上端繫住處,丹田氣沉就是這條線的下端繫磚處,如此上下對拉,就正中垂直,不偏不倚了。

打太極拳頭部要正直,不能低頭仰面,左右歪斜。為了要求頭部正直,頷部要微向內收,則頸項自然能豎起,再眼向前面平視,則頭部自然正直了,這是頭部形諸外的正確姿勢。至於頭部內裏的用勁要怎樣呢﹖那就是頂勁要虛領了。

「頂」就是頭頂,這個部位在中醫經穴名稱,叫作百會穴。頭頂百會穴要虛虛地領起,所以叫作虛領頂勁,作用就在個「領」字,要如何領﹖要虛虛地領。有些太極拳書中把「虛領頂勁」的「領」字改為「靈」字,那就意義相差得多了。

頂勁不可領得太過,亦不可不及,要虛虛領起,在若有若無之間,領過頭則全身氣皆在上面,足底不穩,就有往上硬頂之病;領得不及,則氣留胸中,難於下降。因此領起頂勁要多在「虛」字上用功夫。

頂勁可領起而得一「虛」字,氣沉丹田而含一「實」字,乃合太極陰陽虛實之理。上虛下實,重心穩定,身法中正,立於不敗之地,為太極拳第一要著。

二論腰勁
腰部是人體上下部的樞紐,是太極拳動作總虛實所在,全身大圓圈之中心,是人身最重要的關節。拳論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照字面講︰有一處動沒有一處不動,有一處靜沒有一處不靜。也就是動時周身都動,靜時周身都靜。有謂「一」字就是「意」,即意動了都動,意靜了都靜。練太極拳原來就是用意不用力,所以「意」是大原則大前題,練太極拳不能用意,是白練,勞而無功的。談到練拳用「意」,總覺有些抽象,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有些奧妙,令人高深莫測。我們不論做事,或是打拳,手足的動作,必定是要用意來指揮的,否則手足不可能自己動起來。我們舉手向前向後,或是向左向右,要舉多高,一定先有了意識,然後才有動作,因此用意是打拳必然之事。不過在用意之專誠而已。俗語說的用心專不專而已。所以練太極拳要用意,雖是必要的條件,但是並不難做到的。

如此說來,「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兩句中的「一」字究竟是何指呢﹖這「一」字是指人體的「腰」部,就是腰動了都動,腰靜了都靜。打拳時手足的動作是聽命於腰的,也可以說腰是動作的發動處。腰動則發生離心力,腰靜為向心力,也就是動之則開,靜之則合的說法。

打拳時腰部的姿勢,要始終挺直;但是要自然地豎直,不要僵硬的直。腰部直得自然,就有鬆靈和下沉的感覺。所以習太極拳的一定要先注意腰部的直和沉與放鬆。如果腰勁用得確當,那就動作起來可以使周身的力量集中於一點,發生極大的效果。也就能做到所謂節節貫串,即是歌訣︰「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所說的意義。

三論襠勁

吾人全身的重量是由兩腿來支持,兩大腿會合之處謂之襠;是處有人身重要之穴道名「會陰」,位在兩陰之間,正為部之襠中心。此處要虛,不可著絲毫之力,襠部就可以開,開了就可以圓。襠圓就可以承擔重量,因為襠圓了下部就穩固,但其關鍵在於膝部的合住。膝部合住了,則襠自圓;但是要在襠開的情形下襠纔可以圓。可是談到襠開一定先要胯開,然後襠可以開。因之研究襠勁的圓與開胯合膝有關聯的。胯開是要用意,開胯不在大腿之岔開的寬狹。不會開胯開襠者,腿雖岔開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胯開是心意一開,襠即開矣。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但胯開得太過,就有蕩襠的毛病,下部就不能穩固;倘使開得太狹,就有尖襠的毛病,引進後坐就不能靈活。所以胯開得要適乎中,勿使有過與不及。胯開好了然後以意使襠開,再加以膝部一合,則月當自圓矣。

襠圓猶建築工程的拱門,承受力量大,下盤穩固。襠既不下落而呈蕩襠的毛病,又不太過上拔而有尖月當的弊病,那就是要與腰胯膝各部配合而適中,虛虛升提成為圓形的吊月當。吊月當與提頂是兩相呼應的,所以有提頂吊月當連稱的術語。提頂就是虛領頂勁的意義。襠部會陰穴虛虛上提而成吊襠,襠勁圓而虛靈,腿部的虛實則轉換靈活,同時配合腰胯的鬆和沉,臀部自然內收,月當勁自然充足。這襠勁的充足,也完全是在鬆的條件下得到,毫無一些些拙力存在,純粹是出於自然,無絲毫的勉強。

上面所說的是襠的要求,是要圓,要開,要虛靈;至於用勁要與腰部相互配合,纔能發生良好的作用,否則月當雖圓了,開了,虛靈了,在技巧上亦不能有效果,在健身方面亦是一樣不能得到實效,因為氣勁不順彆扭,不能得到效果。那麼月當勁與腰勁的配合是怎樣呢﹖它的配合是︰襠的「扣」、「鬆」、「合」來配合腰的「擰」、「活」、「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9 16:51:07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是剛柔並用的,該剛則剛,該柔則柔,運化用柔,發放用剛。凡是用柔化的腰部要活,襠部就要鬆,不鬆就顯得呆滯;用剛發的腰部要擰,襠部就要扣,不扣就顯得散漫;拳勢各著成時,即在本著已停,下著未作之時,腰部要塌,襠部就要合,不合就顯得浮漂(無根)。因之襠勁必須與腰勁配合,相輔相成,變化莫測,換勁靈活而能克敵致勝。

四論勾勁
太極拳拳架中稱勾者,有單鞭的右勾手與斜形的左勾手,勾手亦稱吊手。所謂勾手的勾是象形,手形像勾而已,非勁之謂也。此所謂勾勁乃在腳上的功夫,是一種勁,在陳鑫品三先生著作「太極拳纏絲勁論」一文中有「兩足常用勾勁,須前後合住勁。」一句話;他在這篇論文中,講到周身勁要合住的方法,非常詳細明白,他說頂與勾上下勁要合住;肩肘手和胸合住;兩膝勁要合住,腰勁下去;最後兩足要用襠勁前後合住;這樣全身的勁纔可以合住。兩足不用勾勁合住,則頂與勾,肩肘手和胸膝等勁都無從合住得穩固妥當,蓋人身之根在於足,兩足能用勾勁合住,則根盤穩固,其他各部的合住勁,亦可以發生效用,否則如無根之浮萍,易被引動失勢而為敵所乘,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足部勾勁之重要,可想而知。

襠勁在腳上如何用法呢﹖太極拳的步法大都為弓步,在前面的腳,足尖要正直,微向內扣;後面的腳到成式時亦要轉順,足尖亦要正直,亦微向內扣;這樣兩足前後足尖正直,微向內扣,就有了勾勁,勁就前後合住了;如果是馬步亦是兩足尖正直微向內扣,則勁自然左右合住了。兩足有了勾勁合住,下部自然有根基穩固,不怕外力的震撼。兩足的勾勁是與木匠建築工程加固房屋打撐在地面一端加一小橫木擋住,不使滑開的情形相同。足部是支撐全身重量的根基,必須穩固,所謂︰「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

凡腳的向前或向左右出步,要用腳跟內側著地,然後足掌、足趾依次著地全面落實,足尖正直微微內扣;原來踏在後面的一只腳,因為另外一只的出步,所以有些將足尖外撇約四十五度,慢慢地隨動作將足尖轉順與另一只腳的內扣同時內扣一齊合住,這只腳的轉順關鍵在於足跟,就是將足跟依地一擰,陳鑫著作中有足後根擰法,即指這個方法。

足跟的擰轉好像螺絲釘地轉,足尖的轉好像時針的轉;足尖內扣猶足跟的螺絲擰緊牢固,有萬鈞之力,足尖外撇猶足跟的螺絲擰鬆活動,上卸步靈活。

太極拳不像其他拳術要練樁步,就是因為兩足跟像螺絲這樣鑽入地內,再加上足尖的內扣擰緊螺絲,真是萬無一失的牢固,所以不需要再練什麼樁步,身法穩固的功效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而且這個穩固的身法不是兩足死死地釘在地面的,如果兩足像死釘在地面,能承受百斤的力,則用超過百斤的力就可以摧毀之,如能受千斤萬斤之力,則用千斤萬斤以上之力,亦就可以摧毀之,是有窮盡,不足為奇,那麼如何可以應付於無窮,以兩足襠勁合住全身各部之勁,再運用虛實之互換,重心永遠正中,那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五論開勁
陳鑫品三先生謂︰「開合虛實,即為拳經。」是開合在太極拳之分量可想而知,吾人要細心加以研究。開要開之以意,合要合之以神。茲為論述方便將開合兩勁分別研究,先說開勁,至於動作運用是要開合互用,不但如此,再要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再要開中再開,合中再合,纔能盡太極拳開合之妙。

開是放大、伸展,含有前進性。凡是做開的動作時,在呼吸方面,應該是呼氣;從虛實方面說,是由虛漸變為實時;從勁的蓄發來講,是從蓄而到發;從陰陽方面分,是從陰漸變為陽,屬於陽的一面是為剛。這是從開勁的性質歸屬於陽,為呼為實為發為剛而言,至於開勁又可以從外形與內勁來講。

開的外形顯於動作者為順纏,內勁則由丹田順著經絡的線路向外螺旋地達於手指尖與足趾尖(所謂四梢)。外形之開不在大小,隨勢而定,內氣之開,全在心意。陳鑫說︰「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月當即開矣,不會開月當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所以要開則要內外俱開,內外配合,故能開時不致頂撞,有粘隨之意。

拳勢之開者,有全身之大開與局部之小開,局部之開又有其開中有合與開中再開,加之合勁亦復如此,因之太極拳之開合極為錯綜複雜,但亦不違自然之法則,毫不勉強。

所謂全身之大開,即拳勢之屬於開者,在整個身體言為開,而右手與右腳同時為開勁向前進,此右手與右腳同為各別之局部小開。所謂局部之開,開中有合,是一手向前向外而為開,但將到開到盡頭,此手之肘以下至手的部份已向著合。所謂開中再開,是在開勁中繼續不斷地延展伸長,滔滔不絕,即與敵交手時,我得機得勢,連步趕進,愈進而愈長。太極拳論所說的進之則愈長,就要用開中再開勁,使敵無所遁形。

六論合勁
上節論開勁已經提過為論述方便起見,將開合兩勁分別研究;原來這開合是相對的。有開必有合,有合必有開。所以合勁也是要與開勁相互為用,也是像開勁一樣,要合中有開和合中再合。

合是收小、縮歛,含有退行性。凡是做合的動作時,在呼吸方面,應該是吸氣;從虛實方面說,是由實漸變為虛時;從蓄發來講,是從發轉變為蓄;從陰陽方面分,是從陽漸變為陰,屬於陰的一面是為柔。這也是從合勁的性質歸屬於陰,為吸為虛為蓄為柔而言,至於合勁也可以從外形與內勁來說。

合的外形顯於動作者為逆纏,內勁則從四梢(手指尖與足趾尖)回歸於丹田。動作合時要內外俱合,內外配合,故能合時不須躲閃,有沾連之意;並且要動作將合之時,先要以神貫之,始能合得住;陳鑫所說的︰「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即是此意。

拳勢之合者,有全身之大合與局部之小合,局部之合又有其合中有開與合中再合。所謂全身之大合,即拳勢之屬於合者,在整個身體言為合,手足之收回者為局部之小合,所謂局部之合之合中有開,是收回之手臂為合,但到手臂合住時肘以下已經向著開。所謂合中再合,是在合勁中繼續收歛縮小;即與敵交手時,敵一再進逼,我順應敵勁一再沾化,不斷地收歛縮小,我連步躍退,使敵不及黏隨,是我愈退而敵愈覺促,敵促則我得機得勢,我立即還擊,在我則因纏勁愈縮小而力愈強,瞬刻爆發,敵未有不應手而仆。此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馭之以神。

此外演練拳架,要做到處處合住;即在每勢既成,要合其全體之神,四肢身體上下、左右、前後尤要自然合住。陳鑫所說的︰「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及「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又說︰「頭直,眼平視,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膝合,足與足合,平心靜氣,說合上下一齊合住,氣歸丹田,合法皆用倒纏法。」可見合勁尤貴於合之以神,非徒合之以勢。又上言之肩與肩,肘與肘,手與手,大腿根與大腿根,膝與膝,足與足等合住,是指左右勁之合住。至一般所謂之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姿勢之上下相合也。又所謂之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更有所謂精氣神之內三合與手眼身之外三合均非本節所論合勁之合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9 16:51:36 | 顯示全部樓層
七論蓄勁
太極拳是陰陽互用的,蓄發相變的。蓄與發是相對的,要發勁發得透而乾脆,就先要蓄勁蓄得足而巧妙;所以蓄勁為發勁之先決條件,不能蓄即不能發,能蓄纔能發,此為必然之理。現今練太極拳者多著重於健身,除陳家太極拳有發勁外,其他各家太極拳架幾乎都沒有發勁的拳勢,當然亦不需要研究蓄勁;如果欲在技擊方面求有所得,則必須講究蓄勁,再進而研究發勁,而達到蓄發相變來立於主動的地位來制人;否則一味運化而處於被動地位,受人所制而不能制人,所謂祇有招架而無回擊,終致失敗。

蓄勁好像製作爆竹,紙質的炮仗,要捲得越緊則爆發力越強,蓄發之勁亦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蓄勁的形成,要用纏絲勁由大圈收縮為小圈,收到纏絲盡頭,就成為蓄勁。李亦畬在他的撒放密訣「擎、引、鬆、放」四字中的「引」字說︰「引到身前勁始蓄」,就是這個意義。敵勁之來,我引之使進落空,須用沾連的方法,亦就是要用逆纏的纏絲勁將圈兒由大縮小,所謂到盡頭,即到了我身,不能再引,勁就蓄起來了,也就成了蓄勁的局面,就可遇敵之空隙即刻就爆發反擊,威力無比,莫之與敵了。

蓄勁是屬於陰的一方面,所以在呼吸為「吸」;在開合上說是為「合」;在虛實方面,應該是由實逐漸變為「虛」;氣聚小腹,勁歸丹田。這樣在拳勢動作方面為退行性的逆纏,做到內外相合,這就叫做「勁由內換」,令人不知。對敵時要想牽動對方的重心,不論在任何開合的姿勢中,祇要用短促的一吸,這突然的一合一蓄,就能將對方重心牽動,即所謂「若物將掀起」之情形,敵的重心既被我牽動,則任我擺佈了。這就是蓄勁的巧妙,但這短促的一吸,並不是因,乃是運用我纏絲勁纏繞沾粘,純是舍己從人,但是主宰在我,我欲牽動他的重心,祇要利用力的慣性,我突然地轉變運轉的方向,對方的重心就很容易被我牽動了,在這種一合一蓄的情況下,我的呼吸是很自然地有短促的一吸,所以說這短促的一吸不是因,在巧妙地蓄勁下的自然的果,這纔可以說真正的內外相合了。

再關於蓄勁對於姿勢方面要注意的,是不可過與不及,例如在成式時,手臂微向前合,要微曲不直,不可過,過則無蓄勢,不能滔滔不絕,氣也只能至肘,不能至指,不可太曲,太曲為不及,不及則手臂成直角失掤勁,都是破壞了蓄勁的形成;這是在姿勢方面應當注意的,以免破壞了整個的蓄勁。

八論發勁
太極拳在技擊方面要追求的目標是能發勁。通常練習的次序是先學柔化,後求發勁;發勁能使敵雙足離地向後向上騰空擲出為佳,這樣就可以顯得發勁乾脆。在上節蓄勁內已經提過要發勁發得透而乾脆,就先要蓄勁蓄得足而巧妙,蓄勁的方法和如何內外相合已經詳細討論過;但是要知道不是能夠做好蓄勁,就能夠發勁。蓄發之間雖有相互的關聯,但無必然的法則。發勁之前,先要蓄勁;但能蓄勁,不一定必能發勁。因為發勁有其本身必備的條件,纔可以與蓄勁配合應用,達到能蓄能發,蓄發相變的境地。

李亦畬的撒放密訣︰「擎、引、鬆、放」四字,除「引」字訣是「引到身前勁始蓄」,已經於上節蓄勁內說明;至於其餘三字,「擎」字訣,是「擎起彼勁借彼力」,是說敵勁之來,我擎起而借其勁,要輕靈沾連引進;敵既被我引進而露空隙,在我則勁已蓄好;再用「鬆」字訣,是「鬆開我勁勿使屈」,並且再要用「放」字訣,是「放時腰腳認端的」,纔能做好發勁。李亦畬的撒放密訣擎引鬆放四字各別原註中有「靈」、「歛」、「靜」、「整」字,是此四字密訣即為五字訣一曰心靜,二曰身靈,三曰氣歛,四曰勁整之簡訣;至於五曰神聚,未予另立,不落文字,所謂訣中之訣。此擎引鬆放四字要在一「整」字,所謂「整」者,就全身練成一個整體,即是上下要相隨,身法不能散亂,周身成一家;練成了上下相隨,身法不散亂,周身成一家,還要精神團聚始能發揮擎引鬆放的功能。

發勁是由蓄勁的捲緊,轉變為開放;是纏絲勁由小圈開展為大圈,是敵勁被我引進而覺落空,急將勁後撤,我用黏隨的方法跟隨敵勁,而我勁由小而大地開展纏絲到對方虛空處就成發勁。

發勁是屬於陽的一方面,所以在呼吸為「呼」;在開合上說是為「開」;在虛實方面,應該是由虛逐漸變為「實」;丹田之氣,達於四梢。在拳勢動作方面為進行性的順纏,亦是勁由內換的內外相合,克奏奇功的。對敵時仍是絕不用力,所謂哈之即出。這完全是以意行氣,絕不是以力使氣,所以能夠發勁乾脆而透澈。在發勁時,全身勁要向下沉而似有澎漲感,內裏的勁(即丹田勁)上翻弧形微向上而往前上方直射出去,是趁對方重心被牽動不穩的時機突然發勁,這是突然的一開一發,在呼吸方面,自然地一個短呼,因為速度快,有時自己不覺地由口呼氣而出聲,而敵人在不知不覺中應聲被擲出尋丈之外。

發勁要在得機得勢時一觸即發,要使敵不及走化,而已跌出;意念要集中,專注一方,所謂發勁如放箭,要在氣沉得下的情況,用動作短,意念遠,勁頭長地隨手一轉發勁,並且要配合呼氣的半吐半沉,滔滔不絕,使人莫之能禦,纔算盡發勁之能事而可謂太極拳之妙手。

九論纏絲勁
太極拳的一切動作是走弧形圓的,這是凡練太極拳的都知道的練法;但是除走弧形之外還要用螺旋式的著法運勁,這是陳氏太極拳所有之獨特的練法。這種運勁的方法,陳氏稱謂「纏絲勁」,或簡稱「纏勁」。陳鑫著作中說︰「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又說︰「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裏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陳鑫在其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內著有「太極拳纏絲精論」一篇及「太極拳纏絲法詩」四首,並於拳勢各著中說明纏絲勁的運行,闡述詳明。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所在,其纏勁之順逆、進退、左右、上下、裏外、大小,錯綜複雜,奧妙絕倫,罄竹難述。再說筆者為功力所限,祇能將所知粗淺的介紹於次︰

纏絲勁依據陳鑫分類計有六對︰即順逆、進退、大小、裏外、上下、左右六對;順逆纏絲勁是基本的一對,因為所有的拳勢中,不外雙順纏絲、雙逆纏絲及一順一逆纏絲三種,其餘五對可稱之為方位的纏絲,來配合基本的順逆纏絲勁。左右和上下纏絲合成一個整圈;加上裏外纏絲就變成了立體形的圈,否則僅為平面形的圈;因為要連隨於人,又要配合大小和進退兩種纏絲,以便左右逢源而能捨己從人。因之每一拳式用一對基本纏絲︰雙順或雙逆或一順一逆;還要配以方位纏絲,看各著拳勢的需要,有些配以左右,有些配以上下,又配以裏外、大小、進退等,並無一定。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9 16:52:27 | 顯示全部樓層
手與足的纏絲勁是一順的,即是如果右手是順纏,則右足亦是順纏,如果是逆纏,右手和右足同是逆纏;左手和左足亦是同樣的同為順纏或逆纏。手的纏絲勁,以食指的轉動為標準,食指由內往外轉為順纏,由外往內轉為逆纏;足的纏絲勁以膝的轉動為標準,膝蓋由內側往前轉外向下斜纏,或由外側往後轉內向上斜纏為順纏,由外側往前轉內向上斜纏,或由內側往後轉外向下斜纏為逆纏。順纏絲大多數是掤勁,逆纏絲大多數是勁。

纏絲勁是發自丹田,上行分達於兩肩,纏繞運轉至臂、肘、腕、掌,透達於兩手指尖;下行經胯分達兩腿,纏繞運轉至膝、足,透達於兩足趾尖。隨著拳勢動作的開展引伸,呼吸方面呼氣而運行纏繞到兩手指尖和兩足趾尖(四梢),這是由內而外的順纏,是為前進的纏絲勁。等到動作開展轉變為合聚,引伸者轉變為回縮,那時呼吸方面呼氣將盡轉變為吸氣,纏勁之原來上下分行達於四梢者,循原路纏繞運行回歸丹田;這是由外而內的逆纏,是為後退的纏絲勁。

對敵時當對方要勁時,就順纏以給之;若對方給勁時,就逆纏以受之;亦就是覺得對方微向後左或右,就立即用順纏的粘,覺得對方微向我左或右,就立即用逆纏的走。這就是︰「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方法。

上面說過纏絲勁是發自丹田,即所謂內勁,內勁是從平常練拳架中用功練出來的一種極為沉重而又極為輕靈的勁;如果沒有這種內勁而僅為外形上之螺旋式的纏絲,遇到強力敵勁化也化不好,發也發不出的,所以纏絲勁內一定要有充沛的內勁貫注著,纔能發揮功效。

十論內勁

陳鑫謂︰「打拳以運氣為主」,其所謂氣者稱之為「中氣」。陳鑫在其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有「中氣辨」一篇,講得很明白,他說︰「中氣者,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以理言氣,是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萬物;有是形,即有是氣,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也。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兩相需者也;理有其偏,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參焉;氣之偏,橫以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他又有一篇「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辨」,他說︰「中氣與浩然之氣稍異,與血氣大不相同。」「中氣者,太和之元氣。」「浩然之氣者,涉于剛一邊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氣,特稍涉於嚴厲,謂之為『元氣』則可,謂之為『太和元氣』,似少遜耳。」「血氣,乃血脈中流通之氣,即拳家所謂橫氣也,全仗年輕,力氣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壓敵人,失敗者多,即間獲勝,力氣過大,偶然勝之,一遇行手,氣雖大而亦敗,苟能稍遵規矩(謂打拳成法),亦能打人,但能屈敵人之身,而不能服敵人之心。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上引錄陳鑫關於中氣的論辨,對於中氣的性質和其威力能使人心服,可以明瞭了。

我們既已明瞭了中氣的性質是人所秉受於天本來之元氣,這個中氣(元氣)在人身何處呢﹖陳鑫謂︰「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又說︰「至於中氣歸於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又說︰「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於丹田;向裏收者,皆收於丹田,然皆以心宰之,處處皆見太和元氣氣象。」從上錄陳鑫之說,可知中氣歸於丹田,丹田的地位亦已說明,同時說明了勁之外發與內收,是發自丹田,收歸丹田,是很明白了。

我們明白了何謂中氣,再看看陳鑫對於內勁的解釋︰「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內之所發,故曰內勁。」又說︰「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又說︰「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

我們從上面陳鑫對於中氣和內勁的解釋,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就是中氣和內勁是一體的兩面,也可以拿陰陽來分,那就是中氣是屬陽,內勁是屬陰;也可以說中氣是無形無象,內勁是有形有象;一為先天,一為後天了。也可以說分則中氣與內勁,合則為「太和元氣」。有些謂「混元一」或「混元一氣」,或「渾圓一氣」,或「混圓一氣」,鄙意都是指同一個東西而異名而已。

從上面陳鑫的中氣和內勁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內勁究竟是怎樣呢﹖我們可以說︰內勁是以意行氣(中氣),輕輕運動,發於丹田,運行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梢,復歸於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功夫日久後,逐漸產生的一種輕靈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勁;功夫越深,內勁威力越大。

我們知道了沾連粘隨的法則和纏絲勁的練法,如果內裏沒有充沛的內勁來運行,那就很難引動對方,發勁不能乾脆,相反的容易被對方所引動而失敗。沒有充沛的內勁,出手沒有威力,想引動對方不能起作用,想化動對方反而被壓迫,失重心而失敗。陳鑫說︰「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氣不充至肌膚毫末,則功夫短少而氣歉,則外強中乾,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技矣。」因之練習太極拳必須要研練內勁,纔能練得真功夫。

太極拳初學時,當然無法瞭解如何去研練內勁,祇要在用意不用力的原則下,先求姿勢的正確,用功日久,僵勁漸漸袪除,所謂︰「舊力漸去,真勁漸生。」再加功夫,對於太極拳的要點要訣認真去揣摩,漸漸就可練到意之所至,氣即隨至的境地,那時內勁就不求而得,從此功夫越練越深,內勁則愈來愈渾厚。內勁祇有在勤練拳架中練出來,沒有第二個方法,陳鑫所說的︰「善變無形並無窮,無窮功夫在百練;不疾而速得真宰,如此方稱太極拳。」所謂無窮功夫在百練乃是真訣也。
_________________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蹲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杜牧贈別
悟拳中的庸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47 , Processed in 0.00796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