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874|回復: 1

運動生物力學的武藝易筋經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3 06: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傅文丕(2006.11.21)

武術運動內化的終極根本,就是在易筋。因人體七星、九曲珠等的配合,形成動作千變萬化。各肢段肌肉(肌外衣、肌束、肌束衣、肌纖維、肌纖維衣、肌纖維膜、肌原纖維)的徵召、肌腱、韌帶的伸縮變動、整合、強化等等,無非是易筋的整合變動、肢體動力鏈整體的運作。正確的易筋動作,將使動作合理、優美、健康、堅強有力。古人所說「易筋而生勁、筋勁和同」、主客合體的三才觀。武術運動的核心價值不在招式,而是身體內化回歸到原點才有意義,簡言之,那就是「易筋」、「功」。

武藝易筋功能,在於易筋生勁、勁意相生;易筋生勁為接勁之本,成就合擊、分擊的技術;整體的肢段運動,於「動量守恆」與「彈性能」之間完成。也就是易筋經,是借靜剛、動柔兩種運動型態,來達成「奇正相生」、「放長肢段」目的現象;以肢段相對的「穩定」與「旋轉」的操弄,來強化肌腱、韌帶、骨骼(含骨膜)等締結組織,以改變肌肉徵召能力、關節內張力的方法。武藝易筋經,是在操弄、運作、變異肢段內的肌腱、韌帶、關節、骨骼以及肌肉,產生質不變而肉體成精剛的功能改變的方法,並進而在技擊應用上,以利取得關節的「穩定」機轉,找出接勁的角度與結構,合擊分擊的操弄,達天地人主客合體。

易筋動作對氣血循環、氣脈通暢、韌性、彈性、力道的影響甚大,這也是影響技擊成績最大的原因。茲就生物力學、生理學及拳經等的意涵,對招式作動力鏈、筋、腱、肌肉等的分析。

*武藝易筋經的目的,就是在訓練每個肢段成為剛體;進而使多個剛體,成為一整個軀幹剛體。因為,練拳者,容易只一味追求關節的旋轉出力,忽略旋轉時,將造成肢段運動軸呈現單一方向、零散的不穩定性現象。易筋,就是在追求身體整體一致性結構關係、主客相對性關係,俗稱為串筋、縮筋。串筋、縮筋的串筋束力是靜態的功法,在動態技擊應用上,需要配合前後的含展及左右開合的內勁合擊分擊用法。如此,串筋束力,配合含展開合,動靜體用,自然勁由筋生,意由勁生,才有精勁的基礎能力,成就合擊、分擊技藝,才能武藝稱全。

*武藝易筋經易於藏勁,至於勁態之藏、發,在於招熟懂勁後,由個人對技擊的喜好而定。

探索、操弄武藝易筋經的重點(或稱為易筋經的四大原則;主要現象與目的)在於:
一、以靜剛、動柔的運動型態,來探討「奇正相生」、「肢段放長」等現象。
二、以肢段肌肉「固(穩)定」和「旋轉」的相對性,來強化肌腱、韌帶、骨骼等締結組織的最大牽張,並改變肌肉的徵召能力及關節的內張力;所制約的肌肉達到最大運動量,展現關節內張力的最大穩定關係。產生質不變,而肉體成精剛的功能改變。
(*古人借動作的控制,使關節伸展拉開,使關節附屬的組織放長而不發皴;借由關節內韌帶的張力感覺,使關節和聯接的兩肢段形成相同密度均勻的剛體,俗稱剛勁。)
三、探討易筋的生理機轉:了解骨頭與韌帶在接觸時所形成的運動軸與關節的角度,並掌握「明顯關節特定角度性」,以決定肌肉力量比例所產生的關節穩定情形,以利變動關節的機轉。
四、找出接勁時的角度與結構。易筋為接勁之本,成就「合擊」、「分擊」之術,實踐儒家天地人三才和合,不「以主攝客」的「主客合體」的人文思想。分合相寓,順逆相生,循環不斷的太極思想。
綜上所述,易筋的目的就是在達到,因易筋而生勁、意,因意而成勁;筋勁和同,勁意皆從。
*一般對關節的開展旋轉順遂、關節組織更為強韌、韌帶的伸張,有效的預防運動傷害,這只是俗稱的「拉筋」;關節「開展性」與「旋轉」機轉,鞭打旋轉順遂,末速度與衡量的爆衝表現等,都不是武藝易筋經的主要面向與功能。

Brancazio(1984.Sports Science)指出,運動生物力學是將人體當做一部機械,須受到許多物理定律的限制。要找出「內勁」的科學理論,對於習武者而言,應該著重於「明顯關節特定角度性」、「自由度」控制、「彈性能」,以及「動量守恆」的操控。

*運動生物力學是描述、分析與評估人體運動時,身體內在與外在力量,及這些力量所造成的影響等;主要在探討肌力、地面反作用力、運動分析(motion analysis)、步態分析(gait)、各種運動中各關節的變化範圍與模式、身體活動效率與最佳姿勢研究等。

一、 靜剛動柔旋轉易筋的「奇正相生」與「肢段放長」現象:

歷來武術家,行拳時,靜必剛、動必柔,柔必轉,以達到「奇正相生」與「肢段放長」的目的與現象。所以許多拳種,為達易筋的目的,動作時,慢而剛,有些且強調伴隨吐納,以建立勁、意、氣三位一體的觀念。

學習靜剛易筋者,往往求好心切、躁進、不當操弄或其他配合不當等,容易造成閉氣用力的「努責現象」(valsalva’s  phenonema)或睪丸靜脈曲張。林正常在「運動生理學」中提到,閉氣用力,引起胸腔內壓上升,血壓升高;靜脈回流減少,心臟輸出量不足,暈眩、呼吸、循環不順症狀。

柔,柔在養筋、養勁,所以行太極拳,更應該有以柔易筋、以揉整來串筋束力的正確認知;學拳除注意多次的量多(陳發科年練萬遍)外,更應注意到質變,如此行拳才有意義。

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瓶頸,學拳也不例外,會有感覺呼吸不順、痛苦、厭惡、身心都不順等的痛苦死點(dead point),但繼續練習後,這種感覺就會消失而輕鬆舒適愉快,這稱為「再生氣」(Second Wind)現象。

在許多拳術中,都強調「方圓相生」、「奇正相生」。太極拳中,摟膝拗步,一手摟膝向外下旋轉(意存阻力),一手由肩前擊出。放長手臂,使手臂產生伸展能和彈性能,而不會硬用拙力;這放長肢段是由旋滾帶鑽擊而來。旋滾鑽擊是成因,放長是現象。倒攆猴等,也都是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矛盾的和諧、雜多的統一,因此稱為「奇正相生」。況單一肌肉的收縮,還不能穩定關節;要達到穩定關節的作用,肌肉的旋轉功能必定被壓抑,這就是肌肉的「拮抗動作」。這伸、縮兩種肌肉群的對立,形成關節的穩定。行拳中,摟膝拗步、高探馬等等,都是內外、上下……的拮抗,「奇正相生」、相反相成。又如單鞭,由肩、肘和腕關節的旋轉外,右手末二指的內扣動作,製造肩肘腕關節的穩定效果。關節不能保持穩定,力量也不能保持最大。(參:肢段放長、肌肉動做原)
克雷堡二人(Kreighbaum,E.,& Barthels, K. M.)認為,使全身各部位同時或接近同時動作的pushlike movement運動的特徵,就是在於:1.為了操控某種阻力。2.產生最大力量。3.將投擲物的準確性達到最高。為了能夠有效的操控一個阻力,操控者不會考慮將操控物體達到最高速率;操控者的目的,是把一個很大的外在負擔,加以掌握、移開,這就是CKC運動的閉鎖狀態動作控制(有較大的穩定,多關節參與動作,在軟組織和關節中產生一致的壓力和張力;關節較大壓縮力);這就是易筋產生「定勁」的一種特性。練成非常大而沒有方向的勁;隨時可動、可停止、可改變方向。因為,這是較多肌群的共同收縮,沒有像鞭動、甩竿的依次加速、制動(其特性為:1.慣性後擺,2.序列旋轉,3.肢段延遲形成的空間序列性,目的是在控制動作產生具較大的穩定性)。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3 06: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筋就是在行拳中,做到「行圓達方」的能力。也就是在剎那間封閉梢節,意存空中見不著的阻力,使相關肌肉共同收縮(cocontraction),產生較大的穩定;就是多關節的參與動作,在軟組織和關節中產生一致的壓力和張力,使關節在剎那間閉鎖穩定。當這易筋鎖緊的角度時,接觸肢段的關節,與動力鏈上任何的其它鏈結,都絲毫不得弱下來。

「方圓相生」現象:當接下對手打擊力量的同時,另一肢手就鑽出拳擊人,「合住打擊」,左右緊湊相生。練習中,應特別注意。在技擊中,關節穩定重於旋轉速度。在速度與關節穩定消長制約間達到極值,就是打帶推、兼具擊穿與推撐的打擊動作;滾帶鑽的動作等。接勁之本:(參:主客合體)
要創造拳母必須考量,著眼於「易筋關節的變化範圍、模式,勁意相關」與「接勁手法」。易筋產生的穩定角,就是行圓達方的方,其作用在於達到「用力力中能借力」(旋轉走化,不是接勁的主要方法);「臨機機內要關機」(周龍武館門聯),都是從串筋束力鎖關節得來。

孫寶剛「傅氏八卦掌的基本原理」提到,對手來襲,用彈勁的手臂等候其手臂劈下來;自己的臂不向上迎,以彈勁等反彈;若沒有保握能接住來勁,身體可略後引較妥;以保持身動手不動、手隨身轉,以接下來勢。處處有神,處處著意,以易筋束力,勁意不斷,先維護身體緊湊、毫髮不出空的操作精神來接勁,就是CKC運動。(參:捨己從人、太極拳掤勁、彈簧勁、肢段放長)

當一般人體受外力衝擊時,就會收縮肌肉、彎曲關節及骨骼的轉變形態……。但易筋的機轉,則是用彈勁等來接;側重於肌群的共同收縮、或分筋錯骨:或改變了肌腱的長度及集中或分佈的狀態,來承受不同的來力;或適度改變肌肉長度,以增強肌力,且有利於施力時制約肌肉的徵召,及更有利於關節的穩定;而不彎曲關節或使骨骼變型等的反應。

若以剛體接勁時,肌肉「適度」的改變長度(肌肉並非處於最緊張的狀態,所以非處於被完全徵召的極限),接勁時也不會影響合體的速度;平日習慣於兩個穩定角的快速轉換,反而,能夠快速的合體,所謂「極堅剛而極柔軟」,著重於下一個徵召與放鬆之間的拿捏特性(徵召用勁與放鬆是運動過程的要素,時間順序不同而已)。這是運動課程中,學習、訓練極重要的一環,也是運動科學具有意義的研究取向(approch)。

「肢段放長」:(參方圓相生、奇正相生)

放長肢段的技法,在身軀稱為「抽身長勢(縮身長勢)」;在肩部稱為「吞肩放胛」;在肢手,稱為「伸筋拔骨」;在手肘,稱為「扳筋開骨(扳筋對骨)」;於手指頭,稱為「勾扭牽張」。人體各個肢段,都有其放長方法。

當上肢手臂從定胯轉腰,由背、過肩胛,手「起而為起」占中央,手鑽拳前移,肩、臂、肘、腕關節做出旋外動作,會有肢段放長的運動覺。為了保持肩、肘關節的穩定,上肢肌肉出現共同收縮現象。

抽身長勢(縮身長勢)是放長肢段的一種方法。因為前空(虛胸)後豐(拔背貼背),所以背如弓,故稱為抽身長勢。
   
太極拳圖解:「身肢放長的鬆柔運動,是骨骼韌帶自然鬆開,整個身肢放長。這種放鬆與神聚氣斂時的收縮,反復的鍛鍊,久而久之,自然產生全身各部柔韌的彈簧勁,進而成為太極拳最基本的掤勁」。

董海川「金函密訣」:「因為骨拔筋長,感覺變得靈敏,筋骨自然通靈。」練拳要練筋長,筋若長,力必大;手腳合,多一力。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胯催膝,以膝催足,外三合。「催」是「二節勁」的簡稱,也就是分段施力;一個肢段穩定了,才推動下一個肢段;肌肉徵召時共同收縮,形成放長肢段的現象。以上肢為例,當肩部成為CKC(a closed chain mechanism)結構,鎖骨和肩胛骨替代了肩關節,形成一個穩定的基礎(Happsee & Van d. Helm,. The Control of shoulder muscles during goal directed movements,an inverse dynamic analysis. 1995),製造出關節的張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2:50 , Processed in 0.00660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