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14 19:17 編輯
“尚德不尚力”是指上述“內外合德”的功夫藝境而說的。此言點明了傳統拳術的修煉和運用於攻防藝境的精髓所在,是傳統拳術修煉和運用的宗旨,即以順隨為法,能順隨而用的自身條件,就是功夫。
“武以觀德”,是指拳術行家裡手能觀拳的法眼、觀察、品評練拳,用拳於攻防的人的“內勁、外形、內外合一而用,及是否順隨為法”的修為而說的。俗雲:“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就說的這層意思,行家裡手能觀其內德、外德、內外合德,及其所用,便明瞭其人功夫藝境之“道”境如何。此乃“武以德彰”的“德”在拳術中的又一層意思,是綜合了前面所論的兩層意思在內了,是為“功夫之德”。
以上所論的“德”的內容,是“武德”中自身內在的“內德、外德、內外合德、順隨為法”的自身內在功夫內容而說的,是決定自身功夫藝境水準高低的直接的“德”的內容。
而一個人習拳練武,非自己所能努力而明之、得之,必有“一方拜師,八方學藝”的完整過程,才能獲益。這就有了習拳學藝、不斷地與他人切磋較技而必然存在的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之交往。故一個人能取得明師的傳授,高朋好友的點撥、陪練,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品德修養,才能得到明師、高友的賞識而獲益。這就有了在家孝敬父母、疼兄愛弟、助人為樂、和睦友鄰,為人處世仁義當先、謙虛為本、盡忠報國、忠於職守、在所不辭的全方位的品性道德的修養了。這就是常人所說的習拳練藝之人的“重武德”的意思。尤其是藝有所成之時,又不仗藝欺人、恃藝淩弱,才能技有所得、功有所進,而不斷地進步、提高,這又是“武以德彰”之“品德”的含義。
習拳練藝之前,有了良好的品德的修養,才能容易得到明師的賞識而傳授、高朋好友的各方面的指點,才能獲得內德之修的方法、外德之練的準則、內外合德的藝境。這就是“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的說法之精義。此處“習德”是指品行修養之德而說的。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之修養,便能自覺地尊師愛友。以拳為寶,則師可傳授“內德之修、外德之修,內外合德之修”的法則。自己尊師之囑,按法而修,功夫日進不息。不管是修煉時,還是運用時,堅持“尚德不尚力”的法則,持之以恆,明學潛修,假以時日,便可達上乘功夫之聖境矣!這乃是拳術行家裡手所說的“武重德”之內涵深意。“有德者得之”,此又有品德修為好,容易得明師、高友的真傳之意思。所以說,功德、品德又能相輔相成以為用,而相得益彰。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傳統拳術各門宗派的優良傳統之一,藝成不忘本。因為從一個人對其師父的態度便可知其為人了。而能從此處可觀察一個人的“始終”之觀念。“有始無終,一事無成,要是練功,自然稀鬆”,這樣的人多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多終生一事無成。而能“慎終如始”者,必能有大成就,可托大事之人矣!必能終生事師如父。
謙虛,乃做人的基本準則,凡具謙虛品德之人,言必有信,言不托大。表現在習拳者的身上,不管自己藝境如何高妙,總能做到“人人為我師”的藝境,具備手德、口德、良好的品德。而此三德,又能觀其心德。
手德:與人切磋較技,用必打犯不傷人,從不發黑手,惡招傷人,亦不誆騙對手以擊之,是謂之有手德。
口德:談拳論藝,只以拳術為宗旨,闡明理法術功心得體會,從不妄論他人之短長,以招高自己,從不惡語妄言中傷他人,是謂之有“口德”。
良好的品德:心懷坦蕩,只有拳術理法術功之論,沒有門戶派別觀念之是非;只有拳學技術功夫藝境的追求,沒有功名利祿的非分之想,人人皆為我師。以上皆為“心德”之修為。
手德:可在較技中以觀之,如推手中,突然出手擊人或傷人,或在手談、較技中突出黑手傷人,或乘人不備而偷襲擊人致命要害處,皆屬藝低無手德之人。亦可觀其心德矣!
口德:在與人論談拳技功夫藝境時以觀之,如談攻防之技而妄言隔空數米能打人,如何成仙、成神,已出拳術之範疇,近乎神奇怪異之說;論某人之技如何如何不如自己,毫無謙遜之態度,目的在抬高自己,皆屬此人無“品德”,心性如此,已入迷途,故多妄言。
品德:可從其日常的言談話語、行動坐臥等各種表現,便可知之,不必細論。
謙讓:二人較技,目的在於切磋,僅在比較中認證各自的功夫藝境之高低而已,相互攻防變換,你來我往,其中勝負已分,旁觀之人不曉得,乃習武之大家的風範、上乘之武德具體表現。此乃體現出習武之人的“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的成人之美的優良傳統之一,只有習拳之大家才具有的成人之美的“謙讓”之美德,不以勝負的名利而計較。如此,才能習拳練藝達到大境界。
尚有什麼“藝高人膽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寧可受人打,決不先打人;見義不為,無勇也;該出手時不出手,同樣是無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等等,都是廣泛的“武德”之概念的不同層面的表述。
而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武德”全方面的圓融的最高表現,就是“拳道”。一個人的拳術功夫修為的最高藝境之表現,也是“拳道”。達到“拳道”藝境,其人已返樸歸真,與普通人無異,即老子所說的“被褐懷玉”之人。而在較技時,不崇尚智取的巧手妙招變化之用,純以“順隨”為法,即“拳道本一,順隨為法”,便可應對對手萬拳攻防之變化了。用此藝則修身處世,即為“拳道”的真人藝境了。而能藝達此境的人,必是內德、外德、品行修養之德備。三德合一,必然神充氣足,盡性立命才能如此,這才是“武以觀德”的全部內容。
如果一個習拳練武之人,內德、外德、品行修為之德,此三德之修的方方面面不能齊而如一,便會最終出現因某方面修為不到、不精、不純,而影響其人的“武德”虧損而不完善。由此可知“武重德”的“德”的內含及其外延之廣泛如此,不是一句空談之語。“武重德”,其存在是針對習拳之人的始終及一生對拳道的追求、修為而說的,亦包括承傳之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