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378|回復: 6

一生不能窮其技 與人比較分高低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5 08:3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15 08:31 編輯

十五、一生不能窮其技 與人比較分高低

15、問:先生如此批評是則是矣,但無異永久之擂臺,長期之挑戰,倘有失足,可當如何?

答:擺擂之事餘豈敢當,更不敢為挑戰禍首,不過願同仁苟肯人人如此的提倡和討究,則拳學前途自不難發揚光大①;倘大家都不如此,終願自欺欺人,亦唯有苦口婆心,常給我國同仁多打幾次強心針和興奮劑,以漸漸療其麻痹之症也,至個人成敗得失,非敢計也②。緣為抛磚引玉,但願體無完膚而此道倡,則鄙人希望已臻其極矣③!

【題名解】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就是這樣博大精深,一生不能窮其技;又是這樣的奧妙無窮,與人比較分高低。只有常勝的拳手,沒有不敗的拳師。

雖然舊有擺擂臺的說法,然擂主不一定就是常勝無敗者。

國運興拳術昌盛,這是整體與局部關係的根本法則。國運興則百業昌盛,拳術為其中一業。

況且,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還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呢!

【注解】

①、擺擂之事餘豈敢當,更不敢為挑戰禍首,不過願同仁苟肯人人如此的提倡和討究,則拳學前途自不難發揚光大:
舊有擺擂臺的說法。拳家談拳論道、公開邀請同道好友切磋較技,尚不能算是擺擂臺。所以王薌齋先生說:我怎敢當呢!更不敢為挑戰禍首。不過願意同仁如此提倡和討論研究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正道而已,則能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發揚光大。
②、倘大家都不如此,終願自欺欺人,亦唯有苦口婆心,常給我國同仁多打幾次強心針和興奮劑,以漸漸療其麻痹之症也,至個人成敗得失,非敢計也:
如果大家都不如此的作,終願自欺欺人,亦只有苦口婆心,常給我國同仁多打幾次強心針和興奮劑了,以漸漸治療其麻痹之頑症痼疾了。至於個人成敗得失,不敢計較也。
③、緣為抛磚引玉,但願體無完膚而此道倡,則鄙人希望已臻其極矣:
願為抛磚引玉,但願體無完膚而此道倡盛發展而光大之。


【點評】

掌握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內容的人,累世不一見,實屬正常現象。因為,只有修煉到大成神拳神明藝境的人,才能具備通家的才能。

歷代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多如牛毛,成手者難以論述;然能著拳譜者,都是當代拳術功夫的大家。就是現在搜索盡了,也不過數十、百人而已。

正因為是這樣客觀的情況,王薌齋先生才呼籲如何才能更好的發揚光大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只不過一個拳師的誠心信念的表現而已。

十六、躬身自厚 笑駡由他

16、世人對先生之論多很接受,而有一般仍加厚非。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應於夜深人靜獨坐觀心,總之笑駡由他,餘亦不辨①。倘拳學真髓複見光明,個人之毀譽何敢惜哉②?

【題名解】

古人雲:“高見者略同”。歷代拳家著譜立說,都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所驅使,義不容辭的高尚的歷史責任感的行為之體現。因為他們都具備一種濟世利他的高尚品德,利於傳統拳術發展、發揚光大的高尚行為。故而皆能躬身自厚,且無功名利祿之心,故皆能笑駡由他也。


【注解】

①、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應於夜深人靜獨坐觀心,總之笑駡由他,餘亦不辨:
故而,王薌齋先生非常自信的說:“知道我的良苦用心的人,都是明白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道理、方法準則的人;那些怪罪我的人,應該在深更半夜夜深人靜獨坐觀心,捫心自問,自己正確與否?總之,笑駡由他,我亦不用辯解了。”
②、倘拳學真髓複見光明,個人之毀譽何敢惜哉:
如果,傳統拳學精髓真諦能夠複見光明而發揚光大之,個人之名聲是譽是毀也就無是所謂的事情了,我也不會有什麼值得痛惜的。


【點評】

確實,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本是躬身自厚自學成“文兼武全將相身”之濟世人才的事業。自我修煉,唯道是從,笑駡由他,其奈我何?再加之著書立說,闡明自己修煉、建體、至用的基本方法準則和觀點,也就進到自己社會、歷史的義務和責任了,信不信由你。所以笑駡由他!與我何涉?

這也就是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天願:“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只有地獄無亡魂時,我才脫離地獄成佛呢!”歷代著譜立說的拳家,在拳術界都是下地獄的地藏王菩薩心腸,亦都總是持“笑駡由他”的瀟灑的觀念來從事其著譜立說工作的,這種利他的精神,就是後學修煉的楷模。

十七、拳學大家為人含蓄 治學嚴謹

17、問:君之學問道德,世所公認,惟研道之士,理應含蓄。(有言:“世所敢異哉?”的)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為國人之社會性,夫含蓄者誠學術道德修養之基礎,換言之曰:即內實而外虛,或外堅而內靈,正如老氏常無觀其妙,常有觀其竅一理也①。然不知又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為混事誤人者之護身符,社會之偽亦為此輩所造成②。自外涉交遊幾近四十年,每感社會中僅有“戲法”之一術不許絲毫將就,戲劇亦不許門外漢任之,但其間之伸縮應有別論餘者不識③。至所謂對人含蓄,以為應視對方而施,似不應無理之客氣,如先賢之敬事而信,節用愛人深所樂從,若善交久敬之篇不顧聞也。學問道德則不敢當,研究道德顧附其驥尾矣④。所謂道者乃混元,錯綜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與否,合理即為道,不合理非道也⑤。非玄奇之事,亦非世之俗酸文人動輒引經據典故事神奇之為道也⑥。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瘋狂偽佛老之學以求貌異者,所能夢見大道之門牆也⑦。如對社會認識不足,只好不談其他⑧。

【題名解】

和顏悅色真剛毅,溫柔之中鋒芒銳利,這才是含蓄的本來意思。然而在真理面前,則是赤裸裸,就來不得半點含蓄虛假了。即柔外剛中,萬物負陰而抱陽,謂之含蓄;如果含蓄又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為虛假之混事誤人者之護身符,社會之偽亦為此輩所造成,則成為罪惡了。揭露沒有真本事的假斯文之含蓄的人,因為這些人屬於:“言者不知其內情”的假行家的一種,還冒充內行的行家裡手以混飯。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5 08:34:13 | 顯示全部樓層
故而治學就要嚴謹,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就以修煉、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建體、至用的內容來說,只有唯道是從,法雖萬殊而理一貫也,才是治學嚴謹的具體表現。這只有攻防功夫藝境達到大成神拳神明藝境的人,又具備文字般諾智慧,善於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才能做的到。正如前賢所言:

故劍法既成,尤當博閱天文、地理、人事、駁雜於中,在一番體認知改擇中,卑以身處之心。又或於澹定之候,靜以撫琴,涵養性真,化淨猛烈之習,效成一片溫和氣象。外人豈能知哉?目為武士,而有儒雅之風,稱為呆儒①,而有威嚴之度。故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功用到此,謂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試止以時,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機,勿貪為主,勿吝為先。如有欲習此者,詳言喻眾,莫為己私,化傳萬方,奠定國家。小則終保厥身,大則兼濟天下,啟可輕乎哉?

這就是前賢所論述的歷代大家之功夫藝境、品德之風貌!

【注解】

①、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為國人之社會性,夫含蓄者誠學術道德修養之基礎,換言之曰:即內實而外虛,或外堅而內靈,正如老氏常無觀其妙,常有觀其竅一理也:
歷來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大家,都是為人謙虛;而修煉功夫、做學問都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者也,所言是矣;而“君之學問道德,世所公認”的說法,吾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為國人之社會性,夫含蓄者誠學術道德修養之基礎。換而以功夫言之曰:即內剛健誠實而外陰柔虛弱之景象,或外形“接骨鬥榫”之堅硬而內感通靈,正如老氏所說:“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竅”的說法一理貫之也。
②、然不知又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為混事誤人者之護身符,社會之偽亦為此輩所造成:
然不知“含蓄”二字又為一般人所利用,已經成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門外漢混事誤人者之護身符了,社會之偽劣假冒的現象亦為此輩的“含蓄”所造成。
③、自外涉交遊幾近四十年,每感社會中僅有“戲法”之一術不許絲毫將就,戲劇亦不許門外漢任之,但其間之伸縮應有別論餘者不識:
自從青年時期開始投明師訪高友的外涉交遊幾近四十年,每感社會中僅有傳統“變戲法”之一技術功夫不許存有絲毫將就,戲劇亦不許門外漢任職的,但其行家裡手之間的伸縮應變,應有別論以外。其餘的行業者,不便於識其真假矣!
④、至所謂對人含蓄,以為應視對方而施,似不應無理之客氣,如先賢之敬事而信,節用愛人深所樂從,若善交久敬之篇不顧聞也。學問道德則不敢當,研究道德顧附其驥尾矣:
至於所說的對人要“含蓄”,也應當視對方的具體情況而實施也。似乎不應當沒有道理的客氣吧。如先賢之敬事而信用第一,節儉至用施愛於人,故而人人皆深所樂於從之。若善交久敬之篇不顧聞也。學問道德則不敢當,研究道德顧附其驥尾矣

善交久敬之篇

自古流傳就有“八拜之交”的美名,為後人所敬仰!所謂“八拜之交”,就是:知音之交、莫逆之交、刎頸之交、捨命之交、生死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一一介紹如下:

知音之交——俞伯牙和鐘子期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後,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後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後,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歎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嶽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的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樣的難得呢。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莫逆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又稱“管鮑之交”。春秋時候的鮑叔牙和管仲。他們年輕時候一富一貧,一起經商,管仲投入少而分紅多,鮑叔牙從來不以為嫌隙,認為管仲家境貧困。管仲幾次為鮑叔牙謀事,通通搞砸,鮑叔牙不以為是他的才能不足,而認為是他的時運不濟。打仗時候,管仲三戰三逃,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怯弱,認為他是掛念家中老母。管仲服侍齊國公子糾,箭射公子小白。後來公子糾身敗,管仲身陷囹圄,而沒有隨主殺身取義,鮑叔牙不以為恥,而以為管仲“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鮑叔牙勸說齊桓公不計前嫌,推舉管仲為丞相,從此管仲踏上了任政相齊的歷史舞臺,為姜小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一代霸主立下了不世之功。鮑叔牙死後,管仲在其墓前痛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牙能夠對管仲信任到如此程度,不得不讓人佩服。人的心量往往狹窄,善妒,尤其是對才能高於自己,而且可能於自己政治生涯造成威脅的人。他人一次兩次的失敗怕能寬容,但是心裡往往留下案底。鮑叔牙不但有清醒的頭腦,不拘小節,看到管仲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才能,還能在管仲時運不濟、謀事失敗時以國事為重勸薦于齊王,這樣的胸懷實在是難得的緊。戰國時候,秦王贏蕩派大將楚人甘茂和魏擊韓,秦王對聽信讒言對甘茂放心不下,幾次召回甘茂詢問軍事,甘茂舉出魏斯信任樂羊三年圍攻中山而不疑其忠心的故事,與秦王定下息壤之誓。其後,贏蕩依然幾次動搖。君臣的信任以息壤為祭壇指天發誓,不過如此。鮑叔牙對管仲毫無條件的信任和寬容,得到了管仲終身以知己相報,在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鮑叔牙以知人而聞名,其子孫世代俸祿于齊。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5 08:35:44 | 顯示全部樓層
生死之交——劉備•關羽•張飛
有兩種說法:一是三國時期,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放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歎。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歎,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歎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淩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終身無悔,始終如一者也!

一說是蘇秦張儀的生死相諾不背信言。蘇秦、張儀也是鬼穀子的高徒,兩個人的合縱連橫上下擺佈六國很多年,也使戰亂不堪的中原因為政治制衡相對平息了許多可能的烽煙。蘇秦鼎盛時期成為六國的宰相,而張儀更勝一籌,居然能夠同時成為敵對國秦國和魏國雙方的宰相,這怕是只有在戰國時候才能出現的奇妙情形。總以為兩個人的政治策略不同,相對必然也是死敵。其實他們之間也是有一段淵源。張儀與蘇秦都精通縱橫捭闔之術,張儀的才幹勝於蘇秦,但是運氣卻沒有蘇秦那麼好,他的建議沒有得到各位國君的採納。張儀在趙國拜見蘇秦,蘇秦反映冷淡傲慢。張儀一氣之下跑到秦國。晚上蘇秦派來的使者偷偷來會張儀,獻上蘇秦贈予的黃金,傳達的蘇秦的想法。張儀這才知道蘇秦對於六國合縱的計畫心裡並不是非常有底,所以會故意冷淡對待張儀,為得是將張儀氣的投于秦國。以蘇秦輔以黃金,張儀就可以晉見秦王。以張儀的才幹,很快在秦國把持權政,這樣才利於自己合縱計畫的完成。張儀這才恍然大悟,並答應在蘇秦死前,決不辜負蘇秦這份苦心。六國的安危在蘇秦和張儀舌間小心的滾動著,維繫著一種不穩定的平衡。兩子“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蘇秦最後因為與燕國王後通姦,避禍于齊,大興土木,耗盡齊國國力,暗中助燕國的興起,後來被齊王發現,車裂於市。蘇秦死後,張儀大破南北縱橫和盟,善終于魏相。(關於蘇秦和張儀的卒年先後有爭論,這裡是按資治通鑒說的)張儀感蘇秦相助晉見秦王的恩澤,承諾于蘇秦,在其死後打破合縱,助秦朝擴大疆土,也算報答了蘇秦的知遇之恩。
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中曰: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甯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髪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驩,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5 08:37:25 | 顯示全部樓層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閑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複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鬬,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捨命之交——左伯桃和羊角哀

話說春秋時,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之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西羌積石山,有一賢士,姓左,雙名伯桃,勒亡父母,勉力攻書,養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年近四旬,因中國諸侯互相吞併,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未嘗出仕。後聞得楚元王慕仁好義,遍求賢土,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徑奔楚國而來。迤儷來到雍地,時值隆冬,風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詞,單道冬天雨景:

  習習悲風割面,濛濛細雨侵衣。催冰釀雪逞寒威,不比他時和氣。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還微。天涯遊子盡思歸,路上行人應悔。

左伯桃冒雨蕩風,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濕了。看看天色昏黃,走向村間,欲覓一宵宿處。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燈光,徑奔那個去處。見矮矮籬笆,圍著一間草屋,乃推開籬障,輕叩柴門。中有一人,啟戶而出。左伯桃立在簷下,慌忙施禮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雙名伯桃。欲往楚國,不期中途遇雨。無覓旅邸之處。求借一宵,來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聞言,慌忙答禮,邀入屋內。伯桃視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伯桃已知亦是懦人,便欲下拜。那人雲:“且未可講禮,容取火烘乾衣服,卻當會話。”當夜燒竹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辦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問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幼亡父母,獨居於此。乎生酷愛讀書,農業盡廢。今幸遇賢土遠來,但恨家寒,乏物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陰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飲一食,感佩何忘!”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終夕不寐。

比及天曉,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盡其所有相持,結為昆仲。伯桃年長角哀五歲,角哀拜伯桃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幹。伯桃曰:“賢弟有王位之才,抱經綸之志,不圖竹帛,甘老林泉,深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親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虛心求士,賢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願從兄長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費糧米,棄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進 。行不兩曰,又值陰雨,羈身旅店中,盤賚罄盡,止有行糧一包,二人輪換負之,冒雨而走。其雨末止,風又大作,變為一天大雪,怎見得?你看:

  風添雪冷,雪趁風威。紛紛柳絮狂飄,片片鵝毛亂葬。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漫天,變盡青黃赤黑。探梅詩窖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斷魂。

二人行過歧陽,道經粱山路,問及樵夫,旨說:“從此去百餘裡,並無人煙,盡是荒山曠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與角哀曰:“賢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顧前進,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單薄,寒風透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5 08:38:57 | 顯示全部樓層
  次日,雪越下得緊,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凍不過,曰:“我思此去百餘裡,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若一人獨往,可到楚國;二人懼去,縱然不凍死,亦必餓死於途中,與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將身上衣服脫與賢弟穿了,賢弟可獨贅此糧,于途強掙而去。我委的行不動了,寧可死於此地。持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未遲。”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雖非一父母所生,義氣過於骨肉。”我安忍獨去而求進身耶?”遂不許,扶伯桃而行。行不十裡,伯桃曰:“風雪越緊,如何去得?且於道旁尋個歇處。“見一株枯桑,頗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熱些枯技,以禦寒氣。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來,只見伯桃脫得赤條條地,渾身衣服,都做一堆放著。角哀大驚,曰:“吾兄何為如此?”伯桃曰:“吾尋思無計,賢弟勿自誤了,速穿此衣服,負糧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處,安可分離?”伯桃曰:“若旨餓死,白骨誰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願解衣與兄穿了,兄可費糧去,弟甯死于此”‘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賢弟少壯,比我甚強;更兼胸中之學,我所不及。若見楚君,必登顯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滯,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餓死桑中,弟獨取功名,此大不義之人也,我不為之。”伯桃曰:“我自離積石山,至弟家中,一見如故。知弟胸次不見,以此勸弟求進。不幸風雨所阻,此吾天命當盡。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言訖,欲跳前溪覓死。角哀抱住痛哭,將衣擁護,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開。角哀再欲上前勸解時,但見伯桃神色己變,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揮令去。角哀尋思:“我若久戀,亦凍死矣,死後准葬吾兄?”乃於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陰力相助。但得微名,必當厚葬。”伯桃點頭半答,角哀取了衣糧,帶泣而去。伯桃死于桑中。後人有詩贊雲:   
寒來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長途苦雪寒,何況囊無米?
並糧一人生,同行兩人死;
兩死誠何益?一生尚有恃。
賢哉左伯桃!隕命成人美。
角哀捱著寒冷,半饑半飽,來到楚國,於旅鄖中歇定。次日入城,問人曰:“楚君招賢,何由而進?”人曰:“宮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裴仲接納天下之士。”角哀徑投賓館前來,正值上大夫下車。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見角哀衣雖藍縷,器宇不見,慌忙答禮,問曰:“賢士何來?”角哀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雍州人也。聞上國招賢,特來歸投。”裴仲邀人賓館,具酒食以進,宿於館中。次日,裴仲到館中探望,將胸中疑義盤問角哀,試他學問如何。角哀百問百答,談論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時召見,問富國強兵之道。角哀首陳十策,旨切當世之急務。元王大喜!設禦宴以持之,拜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驚而問曰:“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將左伯桃脫衣並糧之事,一一奏知。元王聞其言,為之感傷。諸大臣旨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處安葬伯桃己畢,卻回來事大王。”元王遂贈己死伯桃為中大夫,厚賜葬資,仍差人蹋隨角哀車騎同去。

  角哀辭了元王,徑奔粱山地面,尋舊日枯桑之處。果見伯桃死屍尚在,顏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喚集鄉中父老,卜地於浦塘之原:前臨大溪,後靠高崖,左右諸峰齊抱,風水甚好。遂以香湯林浴伯桃之屍,穿戴大夫衣冠;置內棺外槨,安葬起墳;四周築牆栽樹;離墳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儀容;立華表,柱上建牌額;牆側蓋瓦屋,令人看守。造畢,設祭於享堂,哭泣甚切。鄉老從人,無不下淚。祭罷,各自散去。角哀是夜明燈燃燭而坐,感歎不己。忽然一陣陰風颯颯,燭滅複明。角哀視之,見一人於燈影中,或進或退,隱隱有哭聲。角哀叱曰:“何人也?輒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視之,乃伯桃也。角哀大驚問曰:“兄陰靈不遠,今來見弟,必有事故。”相桃曰:“感賢弟記憶,初登仕路,奏請葬吾,更贈重爵,並棺槨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墳地與荊軻墓相連近,此人在世時,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漸離以其屍葬於此處。神極威猛。每夜仗劍來罵吾曰:‘汝是凍死餓殺之人,安敢建墳居吾上肩,奪吾風水?若不遷移他處,吾發墓取屍,擲之野外!’有此危難,特告賢弟。望改葬於他處,以免此禍。”角哀再欲問之,風起忽然不見。角哀在享堂中,一夢一覺,盡記其事。

  天明,再喚鄉老,問:“此處有墳相近否?”鄉老曰:“松陰中有荊軻墓,墓前有廟。”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殺,緣何有墳於此?”鄉老曰:“高漸離乃此間人,知荊軻被害,棄屍野外,乃盜其屍,葬於此地。每每顯靈。士人建廟於此,四時享祭,以求福利。”角哀聞言,透信夢中之事。引從者徑奔荊軻廟,指其神而罵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養,名姬重寶,盡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托,人秦行事,喪身誤國。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當代名懦,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當毀其廟,而發其塚,永絕汝之根本!”罵訖,卻來伯桃墓前祝曰:“如荊軻今夜再來,兄當報我。”歸到享堂,是夜秉燭以持。果見伯桃哽咽而來,告曰:“感賢弟如此,親荊軻從人極多,旨土人所獻。賢弟可柬草為人,以彩為衣,手執器械,焚於墓前。吾得其助,使荊軻不能侵害。”言罷不見。角哀連夜使人束草為人,以彩為衣,各執刀槍器械,建數十於墓側,以火焚之。祝曰:“如其無事,亦望回報。”

  歸到享堂,是夜聞風雨之聲,如人戰敵。角哀出戶觀之,見伯桃奔走而來,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荊軻又有高漸離相助,不久吾屍必出墓矣。望賢弟早與遷移他處殯葬,兔受此禍。”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淩吾兄!弟當力助以戰之。伯桃曰:“弟,陽人也,我皆陰鬼:陽人雖有勇烈,塵世相隔,焉能戰陰鬼也?雖莖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強魂。”角哀曰:“兄且去,弟來日自有區處。次日,角哀再到荊軻廟中大罵,打毀神像。方欲取火焚廟,只見鄉老數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觸犯之,恐賂禍于百姓。”須輿之間,土人聚集,都來求告。角哀拗他不過,只得罷久 。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謝楚王,言:“昔日伯並糧與臣,因此得活,以遇聖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後世盡心圖報。”詞意甚切。表付從人,然後到伯桃墓側,大哭一場。與從者曰:“吾兄被荊軻強魂所逼,去往無門,吾所不忍。欲焚廟掘墳,又恐拂土人之意。寧死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魂。汝等可將吾屍葬於此墓上右,生死共處,以報吾兄並糧之義。回奏楚君,萬乞聽納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訖,掣取佩劍,自則而死。從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殯殮,理于伯桃墓側。

  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裡。清曉視之,荊軻墓上,震烈如發,白骨散於墓前。墓邊松相,和根拔起。廟中忽然起火,燒做自地。鄉老大驚,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從者回楚國,將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義重,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赦賜廟額曰“忠義之詞”,就立碑以記其事,至今香火不斷。荊軻之靈,自此絕矣。土人四時祭把,所禱甚靈。有古詩雲: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5 08:40:4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15 08:43 編輯

古來仁義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間。二士廟前秋日淨,英魂常伴月光寒。

忘年之交——孔融和彌衡

出處《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範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遒文壯節,足以振靡起懦者,于漢季得一人焉,曰孔融。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性好學,博涉多該覽。建安中,獻帝都許,累拜將作大匠。既見曹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操憚融名重天下而建正議,慮鯁大業。山陽郗慮承望風旨,以微法奏免融官;操遂構成其罪,令路粹枉狀奏融:“前與白衣禰衡跌宕放言,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竟坐誅。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雖體屬駢麗,然卓犖遒亮,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而與曹公《論盛孝章書》,縱筆無結構,然雄邁之氣,彌以不掩。其辭曰: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為始滿,融又過二。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嵇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孫氏,妻孥湮沒,單孑獨立,孤危愁苦;若使憂能傷人,此子不能複永年矣。

《春秋傳》曰:“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 天下談士,依以揚聲。而身不免於幽縶,命不期於旦夕;是吾祖不當複論損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絕交也。公誠能馳一介之使,加咫尺之書,則孝章可致,友道可宏矣。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評孝章。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稱歡!燕君市駿馬之骨,非欲以騁道裡,乃當 以招絕足也。惟公匡複漢室,宗社將絕,又當正之;正之之術,實須得賢。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昭王築台以尊郭隗;隗雖小才而逢大遇,竟能發明主之至心;故樂毅自魏往,劇辛自趙往,鄒衍自齊往。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 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稱引,自公所知;而複有雲者,欲公崇篤斯義;因表不悉。不甚斫削,然疏俊可誦!又《薦禰衡表》,則於典麗之中,能為疏宕;雖野于班固,而茂于蔡邕。建安文章,雅壯多風,結兩漢之局,而開魏晉之派者,蓋融有以先之也。融所為五言雜詩“嚴嚴鐘山首”一首,氣鬱勃而辭道壯;“遠送新行客”一首,意淒惋而筆曲達;骨氣奇高,不假藻飾 。融與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璃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公幹,並稱建安七子。六子皆與操子丕植友善,各被操辟為掾屬;獨融為漢盡命。

平原禰衡,字正平,亦有文采,而不在七人之列。自以有才辯,而氣尚剛傲,好矯時慢物,惟善於融,融亦深愛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既為疏薦之,數稱述於曹操。操欲見之,而衡素相輕疾。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於是遣人騎送之荊州劉表,複侮慢於表。 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卒以見害,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獨傳《鸚鵡賦》,未極鋪采摛文之能。其他文章,儷體行文,亦傷平典;雅而不壯,未及孔融之逸氣貫注,淋漓行墨間也。蓋融氣盛於為筆,衡則思銳于為文,有偏美焉。

膠膝之交——陳重和雷義

陳雷:陳重、雷義,漢時人,雷義舉茂才,讓于陳重,刺史不許,義佯狂披髮,走不應命,世人贊曰:“膠漆雖然堅,不如陳與雷”也。
雞黍之交——元伯和巨卿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一名範汜。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在太學(朝廷最高學府)學習。後來範式要回到鄉里,他對張劭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將經過你家拜見你父母,見見小孩。”於是兩人約定日期。後來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張劭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酒菜等待範式。張劭的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雖然約定了日期,但是遠隔千里,你怎麼就確信無疑呢?”張劭說:“範式是個守信的人,肯定不會違約。”母親說:“如果是這樣,我為你釀酒。”到了約定的日期範式果然到了。拜見張劭的母親,范、張二人對飲,盡歡之後才告別而去。

後來張劭得了病,非常嚴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視他。張劭臨終時,歎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你交友,如果我們稱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誰還能算的上?”張劭說:“你們兩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陽的範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張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夢見了張劭,帶著黑色的帽子,穿著袍子,倉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遠回到黃泉之下。你沒有忘記我,怎麼能不來?”範式恍然睡醒,悲歎落淚,於是穿著喪友的喪服,去趕張劭埋葬的那天,騎著馬趕去。還沒有到達那邊已經發喪了。到了墳穴,將要落下棺材,但是靈柩不肯進去。張劭的母親撫摸著棺材說:“張劭啊,難道你還有願望?”於是停下來埋葬。沒一會,就看見白車白馬,號哭而來。張劭的母親看到說:“這一定是範巨卿。”範式到了之後,弔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別。”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之落淚。範式親自拉著牽引靈柩的大繩,靈柩於是才前進了。範式於是住在墳墓旁便,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後才離開。

除了八拜之交,還有種種之交的說法,簡單介紹如下:

金石之交:比喻堅定的友誼.金石,以其材質之堅硬,來形容堅定不變的交情.
金蘭之交:比喻朋友之間互相投合,後來指結拜兄弟.金,比喻其堅.蘭,比喻其香.
點頭之交:見面時只點頭打招呼.比喻很淡的交情 ;俗雲:點頭朋友遍天下,知音有幾人。
患難之交:比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朋友
貧賤之交:指貧苦微賤時所結交的朋友
一面之交:只見過一次面.形容彼此沒有深厚的交情.同“一面之雅”“一面之緣”“一日之雅”。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5 08:43:51 | 顯示全部樓層
布衣之交:貧賤時所交的朋友.與“布衣之友”“患難之交”“貧賤之交”。同為
布衣,平民的服裝,借指平民。
竹林之交:本指魏晉竹林七賢游集於竹林之下。比喻親密的友誼
再世之交:指兩代以上的交情,亦簡稱“世交”。
忘年之交:兩人因學識志趣相投,不論年紀長幼,而結為好朋友 。
杵臼之交:比喻結交朋友不以貴賤而有分別.近“車笠之交”。
苔岑之交:同苔岑之契,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道義之交:指以學問、技術、技藝行當或品行互相勉勵的朋友。
勢力之交:以金錢,權勢,地位,或其他利益結交的朋友。
總角之好:謂幼年相契的好朋友.近“青梅竹馬”“泛小”。總角,原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髻形如兩角,後借指幼年 。
市道之交: 指市場交易而又惟利是圖,以為利害關係而結交的朋友。
烏集之交: 一時為了同一利益而結交為朋友,又名烏合之交。群體的稱之為烏合之眾。
泛泛之交:普通的交情,並不是知心的朋友
其實,任何一種交往,出於利他心理以行之,皆能成為更深的交情往來!正所謂:“事在人為”也。

⑤、所謂道者乃混元,錯綜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與否,合理即為道,不合理非道也:
所謂道者,乃混元一氣者也;以自身言,乃健順和之至,太和一氣,道也。乃健順參半、相互為用的錯綜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與否,外合乎天道理法,內合乎生化機理即“為道是從”者也;外不合乎天道理法內不合乎生化機理,則為“背道而馳”之非道者也。
⑥、非玄奇之事,亦非世之俗酸文人動輒引經據典故事神奇之為道也: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基本功夫,就是運用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能力為功夫。雖然存在內功養生之道的系列之修煉方法,內功景象萬千,但並非是玄乎奇異之事,亦非世上庸俗酸楚文人動輒引經據典故事中神異奇怪之內容為之“道”也。
⑦、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瘋狂偽佛老之學以求貌異者,所能夢見大道之門牆也:尤其正統的“道”學功夫,並非是那些性情古怪、嗜欲癖好,假作瘋魔狂顛之偽裝佛門、老莊之道學以求外形象貌怪異的人,所能夢見無形大道之門牆者也。
⑧、如對社會認識不足,只好不談其他:
如果是對社會現實存在修煉者的種種弊病都認識不足,只好不談其他的真實內容了;因為這種修煉者的情況,就是你說也說不清楚的。

【點評】

是的,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本是“建德體,至道用”的“為道是從”之內容。是實實在在的真攻防功夫的體現,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正如拳門諺語所雲:“習拳練藝,有德者得之。”但是,什麼是“武德”?為什麼是“有德者得之”?我曾經撰著文章專題論述過,以資為證,錄之如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18 , Processed in 0.03206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