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228|回復: 4

交手經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0 19:5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0 19:51 編輯

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聰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恒心者,有沉著精敏者,更有奸猾陰毒者。其性不同,其作為亦因之而異,如技術之擊法亦然,有具形而出,無形而落;敗勢而往,發聲而來。千變萬化,不能盡述。須以功力純篤,膽氣放縱,處處有法,舉動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身動快似馬,手動速如風。平時練習,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象。交手時有若入無人之境。頸要豎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實,兩肱撐起,兩腿夾起,自頭至足一氣相貫。膽怯心虛,不能取勝;不能察顏而觀色者,亦不能取勝。總之,敵不動,我沉靜;敵微動,我先發。所謂打顧之要亦其擊先者也。不動如書生,動之如龍虎。發動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致勝者,皆在動靜之間;動靜已發而未發之間謂之真動靜也。手要靈,足要輕,進退旋轉若貓形。身要正,目斂精,手足齊到定要贏。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響,足落似樹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門,鑽入重心奪敵位,即是神手亦難防。用拳須透爪,用掌要有氣,上下意相連,出入以心為主宰,眼手足隨之。兩足重量,前四後六,用時顛倒互換。夫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進後足隨,前後自有定位;以前步作後步,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之前步,以後步作前之後步,前後自無定位矣。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勢勇猛不可擋,斬拳迎門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鶻落龍潛下雞場,翻江倒海不須忙。丹鳳朝陽勢為強,雲遮天地日月交,武藝相爭見短長。三星對照,四梢會齊,五行俱發,六合彌結,勇往前進,縱橫高低,進退反側。縱則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合而莫擋。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鑽捉之形。當進則進摧其身,當退則退領其氣。至於反身顧後,亦不覺其為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進頭進手須進身,身手齊到法為真⑦。內要提,外要隨,打要遠,氣要摧。拳似炮,龍折身,發中要絕隨意用,解開其意妙如神。鷂子入林燕抄水,虎捉綿羊抖威風。取勝四梢均要齊,不勝必有懷疑心。聲東擊西,指南打北,上虛下實,靈機自揣摸。左拳出,右拳至,單手到,雙手來。拳由心窩去,發向鼻尖前。鼻為中央之土,萬物產生之源,衝開中央,全體皆糜。兩手結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關。身如弩弓拳如彈,弦響鳥落見奇鮮。遇敵猶如身著火,打破硬進無遮攔。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手即是處。計謀精變化,動轉用精神,心毒為上策,手狠方勝人。何為閃,何為進,進即是閃,閃即是進。不必遠求尚美觀,只在眼前一寸間。靜如處女,動若雷電。肩窩吐勁,氣貫掌心,意達指尖前。氣發自丹田,按實用力,吐氣開聲,遇敵來勢兩相交,風雲雷雨一齊到。

【題名解】

交手經法,顧名思義,就是雙方攻防較技具有綱領性的方法、準則;又是實戰經驗的理性總結之論述。

王薌齋先生在20世紀中期,能夠寫出這樣精闢的拳論文章,並非其天資聰敏,而是另有原因的。
綜觀全文的內容精義,乃是取自心意拳的“心意拳決”和“交手法”兩篇文章中的內容。這些內容亦見於《陳氏太極拳圖說•用武要言》中,可見是拳門認可、通用的經典內容了。

王薌齋先生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拳論文章,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如下的原因:

1907年前後,薌齋先生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聞,離師出遊。••••••在這段時間裡,先生在大江南北遍訪當時各派著名拳術家。他在河南時,曾到嵩山少林寺訪問當時的“心意拳”傳人衡林和尚,並與之切蹉技藝。先生對少林寺的訪問,具有重大的意義。 20年代中期,先生對大量搜集來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後,創建了“意拳”。這是先生多年心血的結晶。

這段論述中“大量搜集來的第一手(文字)材料加以整理”的說法,就清楚的說明了其中的緣由了。由此可以證明王薌齋先生所論的拳學內容:“是有具體承傳的,又是論述的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內容。這已經是無可質疑的事實了。說他創造了“意拳”,有些誇大了!說他繼承、宣揚了“意拳”,乃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因為,前有戴龍幫《形意拳譜•序》中的“意拳”之說法,其拜師學修“形意拳”,後來出師南游至少林寺有衡林和尚的“心意拳”之傳人的交流、教誨。

【注解】


①、人之本性,各有不同,有聰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恒心者,有沉著精敏者,更有奸猾陰毒者。其性不同,其作為亦因之而異,如技術之擊法亦然,有具形而出,無形而落;敗勢而往,發聲而來。千變萬化,不能盡述:人之本性不二,性格稟賦不一: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富有智慧,有的人富有毅力恒心,有的人沉著精煉而又機敏,更有奸猾陰毒的人。其性格自有不同,其所作所為亦因之而異了,如攻防技術的技擊方法之掌握情況亦是如此。有的具形而出之,無形而落;敗勢而往,發聲而來。千變萬化,不能盡述之。

②、須以功力純篤,膽氣放縱,處處有法,舉動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須以攻防功夫能力精純篤誠實在,膽氣包身而又放的開,手眼身法步時時有章法;肩肘腕胯膝處處和規矩,溫柔之中鋒芒銳利,舉動變化藏神其內,正所謂“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達到寂感遂通的不期然而然,莫期至而至的自動化藝境,方是真攻防功夫。

③、身動快似馬,手動速如風。平時練習,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象。交手時有若入無人之境:腳下生風、身動快似馬,手動敏捷疾速如風。平時站樁內功修煉的時候,要存有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景象。交手時有若進入無人之境。

此論“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象。”出自吳殳《手臂錄》:“身前三尺有團牌”的說法,此處乃借用者也。

④、頸要豎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實,兩肱撐起,兩腿夾起,自頭至足一氣相貫。膽怯心虛,不能取勝;不能察顏而觀色者,亦不能取勝:虛領頂勁,腰豎拔背,氣沉丹田,小腹內氣勢圓滿,兩肱骨內勁撐起,兩腿撐襠開胯雙膝內扣,自頭至足上下一氣貫之,保證自身中正安舒,松靜自然的態勢。身法雖佳,膽怯者是不能取勝的;不能察言觀色審敵奪勢、審勢料敵者,亦是不能取勝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0 19:5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德普三光 制勝神勇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渾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准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學力至此,乃為練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後世慨見而神警。故聞聲而懼者,因實稱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戰不持寸鐵,何待矢折而勝也耶?古之將帥,操不勝之術者,以其訓練精細,百戰無敵,誰敢慢視哉?

闡釋:

  手戰之道,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柔行氣、剛落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攻防變化靈巧至極,能不勝人嗎?所以說:智以藏往的功夫,乃從實實在在的修煉,實踐的體驗中得來的。剛是從柔軟至極中生化出來的,即以柔用剛之機制技法,靈是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天地間,最靈最妙、大作用,俱由虛空而起。《中庸》所謂“中”,朱子所謂“虛靈”,皆是也。人體亦如小天地,而靈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虛空而起。正《中庸》之謂“中”,朱子所謂“虛靈”。所以說:靈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快應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真知體認中生化而來。不知則盲動、妄動。真知,乃從體認中來。無“體”則無“用”,真知則動靜恰到是處,則曰快。應無不當,則曰快。故知:快從真知體會中來。俗話說:“熟能生巧”,熟練“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則知省時省力省事。則巧生。巧者,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靈便敏捷機妙至效之簡說也。

  于此可知:手戰攻防的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不靈巧則不能化敵之擊,乘敵之虛而進擊。無智則不知如何柔化進擊。無剛則雖能進去而擊,卻發不得人出,不能至勝。故神智、剛柔、靈巧,全具備時方可與敵一戰。然神為一身之主,神全則其它諸項皆備矣!

  故有:“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紅光,體有元光,方可使敵一見而生畏怯之心”。的說法。此乃修煉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則知,身有紅光則柔,體有元光則剛。神知則能“以柔用剛”致“至巧至妙”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顯,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神光,足以照遠出威,知微見著,一方面知敵來意,見其短長,乃審時度勢清晰無誤,撲捉戰機自然百無一失。一方面勝敵以攻心為上。目有青蒼之神光四射,照遠出威,神光威力足可攝敵膽、驚敵心,而使敵手心驚膽怯,不戰而其自敗矣!故戰亂敵非具神光不能勝之,不虛發也!

  身有靈光。靈光乃紅光繚繞於身。說明外形已至空靈之聖境,故靈光呈現。攻防之道,雙方角鬥,利在速勝。無故拖延,百害叢生,乃兵家之大忌。與勁敵交手,更應速取勝為佳。乃只有“身有靈光”者,才能疾勝勁敵。即一觸即發而勝之。靈光者,虛靈至極,故能一觸即發而勝人。

  體有元光,元光者,元氣之靈光。剛健之純,乃體外黃光閃爍。元光者,乃精足氣滿剛健之純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氣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臨大陣之戰而能耐久戰不疲,而又越戰越勇猛異常。

  以徒手搏擊而言,能達目有神光,身有紅光繚繞,體有元光閃爍,三光具全,是內外功德圓滿之象,可謂毫無欠缺了。一身輝光普照,可謂之無隙可乘了。惟見其目中、身象、手上,更有一番穩如泰山之勢,動則如龍之靈,快則似虎之准。雖神志安詳,其威風不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絕妙,對手一動便得對手之過失而即勝之。非得道者,安有此絕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藝境;身有紅光,外形空虛通靈之象;體有元光,元氣充足,誠之至也。神、氣、形,三者渾元歸一之體,一而三之元玄之用。體用功德圓滿。手戰之道的學力至此,及至絕學無憂之境,乃可稱為是個“練家”了。方不愧以“練家”自居了。因其有功夫之實,故名與實相符,故無愧矣!其練家之名與實,可令後世之人,大慨見其實學,也應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後世之人,神往其實學之藝境,而又警惕自己修煉莫負前人之留意。而聞其名便生怯懼之心,因實際功德藝境可稱其名,後世之人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斷影響著後人,激勵著後人奮發圖強也。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真師也。古之將帥,操演戰無不勝之術者,非勇猛恃強也。以其訓練精細,驍勇善戰,故百戰無敵,稱名於世,誰敢輕視呀?修煉傳統手戰之道,欲達戰無不勝之術者,亦必以其訓練出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精細,方可百戰無敵也。何謂之訓練精細?即此經文所詳述的“三一一三”之宗旨、法則內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圓滿,輝光普照的神明藝境,便是。不能達此便有功德缺欠之處。即“內道外德謂之全,百術萬靈自不全”故知:修煉傳統手戰之道在於至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於術爾。

⑤、總之,敵不動,我沉靜;敵微動,我先發。所謂打顧之要亦其擊先者也。不動如書生,動之如龍虎。發動似迅雷,迅雷不及掩耳。然所以能致勝者,皆在動靜之間;動靜已發而未發之間謂之真動靜也。手要靈,足要輕,進退旋轉若貓形。身要正,目斂精,手足齊到定要贏。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手到步亦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為遠,近者只在一寸中。手出如巨炮響,足落似樹栽根。眼要毒,手要奸。步踏中門,鑽入重心奪敵位,即是神手亦難防。用拳須透爪,用掌要有氣,上下意相連,出入以心為主宰,眼手足隨之。兩足重量,前四後六,用時顛倒互換:總的法則是,敵不動,我沉靜以待之;敵稍微一動,我先發制人。所謂顧打的方法、準則之要點:其必擊敵之先動者也。換句話說就是: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處。不動如書生靜定自然,動之如龍靈便,用力不見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發動則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所以能制勝的原因,皆在動靜之間;動靜已發而未發之間謂之真動靜,是說聽探與順化的相互為用的過程之各個環節,都以敵變為引領才能制勝。手要虛靈,足要輕便,進退旋轉若貓形的靈活敏捷之態勢。身要中正安舒,眼目能一眼照三關,手足齊到定要贏。手到步不到,打人不為妙,打不犯也;手到步亦到,打人如薅草那樣便利。拚命的打法:上打咽喉,下打撩陰,左右兩肋並當心。拳打一丈不為遠,縱步取之,近打只在一寸間,顫勁發也。手出如巨炮轟鳴爆炸之炸勁不斷,足落似大樹生根底盤穩健。一眼照三關,敵動便知其咎,手法不攖人之力,變換如弄泥丸,飄忽不定。步踏中門開法、栓法要,鑽入對方重心奪地位,就是神仙料也也難防。用拳須有透甲之能,用掌要有氣勢騰挪之功,上下兩盤一氣貫串相互連隨動,出入門戶以心為主宰,自己一身眼為領、氣為馬,手足隨之。兩足重量前四後六,攻防虛實顛倒互換。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0 19:55: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0 19:56 編輯

⑥、夫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進後足隨,前後自有定位;以前步作後步,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之前步,以後步作前之後步,前後自無定位矣:定位定型者步法也,由此到彼無定型亦是步法者也。如前足進後足隨進,前後自有定位;以前步作後步,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之前步,以後步作前之後步,前後自無定位矣。有定無定,在人自用。此論基本上出自古拳譜《九要論•步法第九》一文中。


⑦、左右反背如虎搜山,乘勢勇猛不可擋,斬拳迎門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鶻落龍潛下雞場,翻江倒海不須忙。丹鳳朝陽勢為強,雲遮天地日月交,武藝相爭見短長。三星對照,四梢會齊,五行俱發,六合彌結,勇往前進,縱橫高低,進退反側。縱則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合而莫擋。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鑽捉之形。當進則進摧其身,當退則退領其氣。至於反身顧後,亦不覺其為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進頭進手須進身,身手齊到法為真:左右返背後即前的如虎搜山,乘勢勇猛不可擋,斬拳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猛虎。兔虎落勢似龍潛九淵、擊打猶如鷂鷹下雞場,翻江倒海不須忙,丹鳳朝陽勢為強。三尖相照,四梢要齊全(發為血之梢,舌為肉之梢,齒為骨之梢,指甲為筋之梢),金木水火土內外無形合一俱發,內三合、外三合、六合彌結成一勢,勇往直前,身法縱橫高低變化。縱則放其力,勇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合而莫擋。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鑽捉之形。當進則進摧其身,當退則退領其氣。至於反身顧後,亦不覺其為後,後即前也;側顧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進頭進手須進身,身手齊到法為真。

⑧、內要提,外要隨,打要遠,氣要摧。拳似炮,龍折身,發中要絕隨意用,解開其意妙如神。鷂子入林燕抄水,虎捉綿羊抖威風。取勝四梢均要齊,不勝必有懷疑心:內神要提起,外形要順隨,打的勁勢要長遠,內氣要催逼,方能氣如火藥、手似炮彈。此正是心意拳:“氣如火藥拳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的說法。具備善變無形又無窮的柔若無骨龍折身之九曲珠的身法,並能隨意而用之,解開其中的意境奧妙如神。鷂子入林束身勢、燕子抄水輕靈取,虎捉綿羊威風抖。要想取勝四梢要齊全,不能制勝乃是自己必存有懷疑的心態而不能專一的緣故爾。

⑨、聲東擊西,指南打北,上虛下實,靈機自揣摸。左拳出,右拳至,單手到,雙手來。拳由心窩去,發向鼻尖前。鼻為中央之土,萬物產生之源,衝開中央,全體皆糜。兩手結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關:至於運用聲東擊西、指南打北、上虛驚下實取的諸種法式,其中靈機應物自然都是自己揣摩而實施。左拳出擊,還是右拳擊至,單手到,雙手來。都是拳由心窩去,發向鼻尖前,搶佔中土之位的意思。鼻為中央之土位,萬物產生之源,衝開中央,則全體皆可得矣!兩手結合迎面出,自然把定五道關了。當然能上下左右無不奉源了,只因中路最近的緣故。

⑩、身如弩弓拳如彈,弦響鳥落見奇鮮。遇敵猶如身著火,打破硬進無遮攔。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手即是處。計謀精變化,動轉用精神,心毒為上策,手狠方勝人。何為閃,何為進,進即是閃,閃即是進。不必遠求尚美觀,只在眼前一寸間。靜如處女,動若雷電。肩窩吐勁,氣貫掌心,意達指尖前。氣發自丹田,按實用力,吐氣開聲,遇敵來勢兩相交,風雲雷雨一齊到:身如硬弓拳如彈,弦響鳥落見奇鮮。此乃從“氣如火藥拳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脫化而來。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是打,打即是顧,發手即是處。設計用謀要精通變化,動轉變化要運用內勁,心獨知人為上策,手真切方能勝人。何為閃?何為進?進即是閃,閃即是進。不必遠求尚美觀,只在眼前一寸間。靜若處女,動若雷電。肩窩吐勁,氣貫掌心,意達指尖。內氣發自丹田,按實用力,吐氣開聲,遇敵來勢兩相交手,風雲雷雨神形一片一齊到。正是如顛如狂而似顛非顛、似狂非狂,神形一片,一片神機寫太和的瀟灑自如閒情逸致的情景。

【點評】

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取材于《心意拳決》和《交手法》,又有的變通了一下語言,其義未變。詳細內容可以觀讀拙著《古拳論闡釋•心意拳決•交手法》等兩篇的闡釋內容。這裡邊的“身法論”的部分,取材於《九要論•身法第八》一篇文章中的內容;“步法論”的部分,取材於《九要論•步法第九》一篇文章中的內容,這在當時資訊閉塞的時代是具有轟動效應的。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身法第八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
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
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
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
當進則進,殫其力而勇往直前。
當退則退,束其氣而回轉伏勢。
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
側顧左右左右無敢當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氣餒;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故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觀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

【闡釋】

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攻防拳勢的身法都有哪些內容?其在攻防拳勢運用中,都有哪些法則?不外乎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八法而已。所謂“身法”,乃至上之頭頂,下至足底,遠至手足指,是為一身之法而說的,就是通常所說的手法、身法、步法三者合一,是廣義的身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0 19:57:47 | 顯示全部樓層
縱身法,就是正面對敵之身法。拳諺雲:“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前後一直線,五行主力攻”。這就是正面對敵進攻的身法。故言縱,即說進攻的正面之拳勢要方得開,才能有勇往直前的勁勢。此縱身法,後人以“豎”替代而言拳,又名之曰:“正“身法、”重“身法等其名稱雖然不同,然其機理內容是一樣的。

橫身法,就是側身法,又名“扁”身法。拳諺雲:“前足奪後足,後足站前蹤。左右一面站,單手克雙雄”。就是言說側身攻擊對手的身法,故言橫。拳諺雲:“攻防進退橫豎找”,就是言說自身攻防進退,要用身法的橫和豎的正隅變化,來尋求對手的可利用之機勢以勝之。身法中橫與豎相對應,縱身法為放開氣勢的方法;而變為橫身法的過程中,必然要收斂其氣勢而有旋轉滾動之勢產生,故雲:“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此乃自己身法的縱橫互變,自身擰裹旋轉產生離心力或向心力的發放效果。這就是拳訣“閃開正中定橫中”的方法,前人直名為身法之“橫”、可見前賢必通古時“縱橫”術,而又引入到拳中論身法。

綜上所述,縱身法又名“正、豎、重”;橫身法又名“隅、側(扁)、輕”,這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個內容的闡述。(有關身法正隅、側豎、輕重之命名的詳細內容,觀讀拙著《中華拳術明鏡錄•易經篇全集•正隅身法論》一文)
高身法,打人長身,是說進攻對手,要高揚己身,貫徹“打人全憑蓋勢取”的法式。然此言並非單獨指外形也,主要是說“內氣要將自身擎舉而有長勢”,故有“而身若有增長之勢”的補充說明。“若有”二字,習拳者應仔細品味。後人論拳“打人全憑蓋勢取”,即此文之高身法的藝境。當然,拳勢之長,必以形顯,揚其身,形必見長,然此長之形,皆為內氣擎舉而成,明此,乃得高身法的揚其身之精髓矣!高身法是開勢,是內氣的開展而擎舉自身之拳勢的身法。

低身法,拳勢有其高揚其身的法式,必然複反為低。低身法則抑其身,即一縮、一矮攢聚身形,猶如伏身撲鼠之貓的蓄勢之身法。古論有“奮威法伏熊”之說,即熊在撲食之前,俯身曲伏,以蓄前撲之勢,低身法即此意。前言打人長身,而防人矮身,亦是一法。長身攻擊對手,運用矮身伏縮亦可領帶攻擊對手,故後人雲:“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好似龍捲風”。就說的是攻防招式之運用,更說得是身法的長身之起,矮身之落也。

總論身法高低之用,高則氣勢頂天立地,威風凜凜,如龍升天;低則團簇成球,仿佛入地一般,似龍潛九淵。否則,高身法的霸王舉鼎、霸王倒立碑、插花蓋頂、猛虎出山等招法如何施之;低身法的金絲倒掛、海底針、巧奪鳳凰巢、掃趟腿等下三路的招法如何用之。可見身法高低變化乃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根基功夫。

進退身法,傳統拳法攻防進退,當進身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必竭盡全力,全身以赴,直奔對手要害部位,方能得手。所謂要害部位,並非要命部位,乃至對方防守空虛、背勢的所在部位而說的。無隙當退之時,就要及時抽身撤步回手,以轉為蓄勢伏形的狀態,這才有利於隨時再發動猛烈的攻擊之勢。

總論身法的進退法,後人有雲:“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此得進退法之精髓者所能言之,拳勢達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密,”的收放自如之境,方可為之“卷放得其時中”的發必中的。當然,這已經是攻防功夫的大成藝境了。

至於反身顧後的身法,是說後有對手偷襲,順勢一轉身形,即將對手置於自己的面前受攻擊的位置上了。此乃言說,拳勢所施無前無後,全在自己得法精熟而能隨機勢用之便是。亦可不轉身而應機實施攻擊招法如虎尾腿、倒踢紫金冠、後背靠,老虎坐窩、後頂肘等招法皆是“後既前”的招式,只在自己是否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能自心長警醒,拳彌六合,拳打八方,自然成為易事。

所謂側顧左右,使左右無敢擋我,是言說或左或右兩側來對手攻擊我,只要我及時側身一轉,身體的偏轉隨勢便能化解對手的攻擊。由於我偏轉是順隨其勢而又突然,故對手無法阻攔而能擋住我由防守轉攻擊的拳勢。

上述所論身法之高、低、縱、橫、進、退、反、側八法具體運用之常規,乃修煉時之常規,而在比武較技中運用時,此八種身法相互結合、相互演化,只在順其勢、隨其便而靈活實施,莫要拘泥一勢一法。此言是“練有固法,用無定法”的練用有別之認知。

與人比武較技,必先探察對手之強、弱,針對不同的對手和其採用的不同手段,運用自身內在的攻防機制,演化出身法或縱或橫,忽高忽低,但總要隨對手拳勢攻防變化而變化,意在人先,形隨時機而隨其後以變位,不可執修煉法的格式直接用於攻防較技中。因為拳無常形,拳無常勢,不可能對任何人用同樣的方法都有效。“拳勢不類”,這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獨特之處。

故在較技中,時機適合進擊時,就要毫無顧忌的進擊,否則就會失去取勝的良機;形勢適合退守時,就要及時的退守,因為及時的防守就為進擊做好了準備。這就是“是進之時機,固然必進;雖然退守,以蘊蓄著進擊之勢”的進退之法則。故拳諺雲:“進不知退,莽夫之所行;退不為進,懦夫之所為”;“進而無隙知退,退而尋隙知進”。能於此者,乃明進退之道的法度精良者也。

身法起落縱橫反側的四面動轉,是為了嚴防對手的明進偷襲。而能作到顧其後而不覺其為後;顧左右而不覺其為左右的藝境,才是較技攻防功夫純熟的徵象。

總之,對局勢的觀察瞭解是眼睛的事情;聞聲辯位是耳朵的事情;接手問招知情用勢是觸覺的事情;對局勢控制是手腳的事情,而手腳的根本在身法。身者,一靈神、一內氣、一外形三者合一之合稱也。身體前進手足不進亦得進;身體後退,手足不退也得退。“拳打腳踢下乘拳,功夫在身上”的說法,便是對上述論說的注解。拳法千年相傳,雖時異境遷人有別,法不變矣!

古人雲:“身正無令亦從,身不正有令不從”。傳統拳術身法功夫運用正確與否,亦關乎到自身拳勢攻防之有效與無效,故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身法為首要大法。身法之用如此,拳打八方實言身法之用爾。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敵,皆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也,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彎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0 19:58:45 | 顯示全部樓層
動作出於于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歟矣?

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

總之,拳以論勢,而握其要者,步也。活與不活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

【闡釋】

傳統拳術比武較技的攻防變化,主要內容是進攻退守相互轉化的運動。其進退運動得以實施,在手法、身法、步法三法中主要在於步法的運用。步法乃是運用攻防機制功夫的根基;是雙方拳法攻守進退、輾轉反側等運動的樞紐。拳勢身法一立,就不能不講步型;身法隨拳勢攻防的變化必定要移形變位,就離不開步法的運用。

臨陣較技,雖靠的是身形手腳、神意氣勁,而始終能使自身中正安舒、上下相隨、活似車輪、隨機應變的中土不離位之身法者,是步形;能夠運載自身施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之身法者,是步法。進退反側的以定用手、以重擊中的實施,乃步法虛實變化的結果;身形的屈伸、吞吐、俯仰等變化,靠步形調節轉換,非步法運用得當,難以顯示出攻防招法運用之妙。所說的觀敵料陣、審時度勢在於眼;隨機應變乃在於心機敏捷;身法之所以能轉彎抹角、千變萬化,始終保持攻防動靜變化的主動權,在於步法。從這一點認識,難道不是步法主宰者勝敗嗎?

但是,步法與身法、手法的相互配合,並不是簡單的機械式組合或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經過“內清虛而外脫換”的一系列內外功法修煉,自身內在的攻防機制之建立而最終得到完善,達到隨感而應的制勝效果。任何步法的變換運用出於無心,移形換位驅動自身產生以重擊中或以定用手之勢出於不自覺,身體想動時步法已做好了動勢的鋪墊;拳招未出時步法早已為身法做好了出招的準備了。前賢所說的“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也就是這種藝境,即心動意法,形必隨之。

拳手一站,雙腳自然就分出前腳和後腳,前腳為前步,後腳為後步;只要前後邁步走動,腿腳就會有前步、後步的位置之變動。如前步向前進,後步隨之前進還為後步;後步向後退,前步隨之拉回仍為前步,是有步有定位的說法;若以前步倒作後步,後步邁出為前;或後步倒作前步之前,前步作後步之後,則前後亦自然無定位矣。不管有定位、無定位,皆為步型、步式、步法。各種步型、步式、步法都要精熟。

總的來說,拳雖以拳勢而論,但在傳統拳術的修煉和應用中,步法的運用是一項極為關鍵的內容。傳統拳術攻防較技動作的靈活與否在於步;接招用手反映的敏捷與否也在於步;最終關係到較技的勝負與否的重要因素也在於步。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手法、身法、步法三項內容,第一步皆以獨立修煉為法、為主;第二步乃綜合修煉、以至運用,自然上有手法變化之攻防,中有身法變化之調整,下有步法變化為根基。如果沒有步法之良好的運用,上兩項都要落空。拳諺雲:“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即主要論說步法之重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26 , Processed in 0.04109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