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194|回復: 3

蓄勁如張弓 發勁如放箭 ........ 陳太平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1 11: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21 11:33 編輯

作者:陳太平

董英傑注:
蓄者藏也。太極勁不在外而藏於內。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將射之圓滿。猶皮球有氣充之。敵人伏我膊。雖覺綿軟而不能按下。使敵莫名其妙。敵方狐疑不定。不知我弓已引滿待發矣。我如弓。敵如箭。發勁神速。敵如箭跌出矣。

楊澄甫注:
蓄者,藏也,太極勁不在外,藏於內,與敵對手時,內勁如開弓,不射之圓滿,猶皮球有氣充之,敵人伏我膊,雖綿軟而不能按下,使敵莫名其妙,敵疑心時,不知我弓上已有箭要發射矣。我如弓,敵如箭,出勁之速,敵如箭出矣。

郝少如:
欲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則一身必備五弓,統一不可,而且還必須做到五張弓的統一與合一。統一者,一弓張之則其餘四弓無有不張,一弓放之則無有不放,一弓停之則無有不停。合一者,以主弓為率,一身之勁猶如一張弓,有腳而腿、而腰、行於手指,達到完整一氣,能完整一氣,勁才能集中往一處使。蓄為吸,發為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乃離不開五弓合一之妙。

顧留馨先生講:“五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每站一勢,五弓具備,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勢。源動腰脊,周身勁整,就能“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弧形走化,直線發勁,蓄髮相變,滔滔不絕。功夫極深者,觸處成圓,但依著何處即從何處放勁。
五弓合一是內外整體勁的具體規定。練拳和推手都應該一動勢即五弓具備。五弓合一則“靜如山嶽,動若江河”,“立身須中正安舒,能八面支撐”,“勁以曲蓄而有餘”,“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勢即可呈現。”

筆者注:
太極拳無論是在盤架、推手、技擊都有一定的要求,根據人體的間架結構、生理特徵有效的使內在的機能得以充分得發揮。古人把人體劃分為五張弓,也就是通過這五張弓使人體的下、中、下三節節節貫通,把人體的力量送出去或引進來,力量不僅可以作用自身的內部也可以延伸到身體的外部。需要指出的是有效的利用人體的五張弓不是單一的肢體運動,而是需要周身各個方面有效的配合,也就是說手、眼、身、法、步、精、氣、意、力、神結合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共同作用。

練拳如果不懂得勁力的起落開合、收發、呼放等上述一些方面的內在原理可以說是走的是空架。以下就幾張弓分別進行論述:

主弓

主要是人體的脊柱為主體,大椎與尾椎骨上下兩端為弓梢,腰椎(命門)為弓把。脊椎是人體的大樑這張弓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五弓齊備的效果,無論是在盤架、推手、技擊中主弓為統帥,也是與其它的四張弓緊密相連的,大椎為身弓與手臂的兩張弓重要的結合點,尾閭為身弓與腿部的兩張弓結合處,初學者切記。無論收發呼放主弓一動其餘的四張弓無一不動,周身之力如同一張大弓。俗話說:“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主弓的形成也需要其它方面的配合,如:含胸拔背、塌腰、微卷尾椎骨、重心穩定、身體柔韌富有彈性,如果身體要是鐵板一塊的話就失去了弓的實效了,如果要是重心不穩上重下輕自己都沒有根了如何還能夠打擊對方呢?一遇外力自然就會站立不穩。尾閭骨和大椎是主弓的兩個弓梢,它的卷、拉對主弓的形成直接關係的,也對其它的四張弓的整體呼應產生一定的效應。塌腰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腰的擰轉、腰部的伸縮,松腰與塌腰都會直接關係到這張主弓的形成,腰為弓把,含胸實腹是緊密相連的,拔背是在圓背的基礎上使脊背有效的伸展,較忌諱挺胸疊肚破壞主弓的形成。至於胸腹也有很多的變化,另有詳述。

上肢弓

上肢弓有兩張弓,是左右手臂各有一張弓。整個手臂分三節:手(神經末梢),為梢節;肘,為中節(為弓把);肩,為根節,根節又與脊柱的大弓相連接。肩、肘、手要相互呼應,手臂在運動當中要有個尺度:力不出尖,形不破體。同時要保證手臂的靈活性,並具備一定的彈勁。弓不可僵,要得是韌和柔,柔韌勁越強彈力越大。

手要做到領、塌、吐等勁道。太極拳有一種練法是以手領勁,周身相隨。所以領勁不可丟。但是領勁只是在某種條件下可以運用。肘為弓把,也可以說是手臂這張弓的樞紐,沉肘有利於身體的內勁內含,同時也有助於氣血下沉,增加手臂這張弓的彈性。沉肩有利於氣沉丹田,與墜肘相互配合有利於肩關節的骨縫拉開,避免重心上浮,都是有一定作用的。

下肢弓

下肢弓有兩張弓,是左右腿各有一張弓。整個腿分三節:踝關節為弓梢、膝關節為弓把、胯關節要與尾閭骨息息相連。尾閭是連接下肢關節主要部位,太極拳要求勁力下沉沉入腳底、逐漸的穩定重心,只有下盤穩定才能是不倒翁。太極拳又要求:力起于足,行于腰,達於梢節,雙腿之弓的品質直接關係到力道的傳遞的品質。

腳要五趾抓地,在旋轉中要與地面產生相吸相合的感應。梢節的變化直接關係到與地面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品質的好壞。

膝關節為腿部的弓把它將起到軸心的作用,膝要有內扣外彈之力,與腳部的擰轉相輔相成,這樣才有利於力傳於胯。

胯關節是穩定下肢的重要環節,也是以主弓主要相連之所在,此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胯要松、要旋松才能使氣血下沉穩定重心,使身體增加了一定的彈性。旋實際就是螺旋擰轉之力--周身的力擰轉到一起。如果要達到五弓齊放,也就是周身的各個環節要同頻形成一體。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1 11: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就五弓而言,筆者認為還需要以下說明:頭,需要微向上領,而不是頂;正如拳譜所說:“虛靈領勁,神貫頂”。頭部的領勁、腳下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要結合到一起,使上下這張弓有效的拉開。筆者認為頭部的頂勁過大長期習練會給頭部健康產生了極大的隱患。另外,關於上述的關節要領請讀者一定注意,這些要領只是在某些基本條件下最基礎的要求,應該辨證的去看。給大家稍微說明一下,一個球在運轉360度時由於它的受力不同,它每一個角度都會有自己的頻率。拳法也應該如此,在每一個運行當中它的總原則一般是不會變的,但各個環節的局部是需要相應變化的。再者拉弓本身就是一個蓄勁的過程,太極拳的纏絲勁已具備出勁和入勁,八勁合一形成一個整體的纏絲勁,所需要注意的是勁法不要越拉越僵,應當根據拳法不同的特點在開合、伸縮、鼓蕩當中講究弓的伸縮性。彈性越大發出的力相應的越強,所以弓本身要有一種伸縮、開合,決不是單一把身體的骨節越拉越長,必須能夠迅速回縮,任何事物都會有一個極限,物極必反。

發力如放箭,在此筆者從盤架開始講一下自己的拙見。有些初學者在自身拳法的要求尚未領悟,更達不到力的起落、開合、轉換(也就是說勁中有勁,法中有法),但他們在拳架中帶有很多發力的動作,說起來還振振有辭,這是陳氏太極拳的特點,看某某名家。實際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筆者人微言輕,又能說些什麼呢?筆者傳授弟子太極拳法時,沒達到一定要求時嚴禁發力。因為太極拳講究松、活、抖、彈。首先在盤架中要使身體松柔開,自身的一身僵力還沒有去掉,又如何能夠打出松柔之力呢?從松到柔,無柔何談彈性。周身的關節必須要具備開合旋轉的一種靈活而不拘泥,抖彈。有些太極拳愛好者的發力看起來很兇猛,在發力時,兩手抖來抖去,甚至全身都在抖,外行看著的確很厲害,實際在筆者看來只是一種自我欣賞,是否能夠真正用於實戰還有待考證。筆者有一個朋友也是練太極拳的,平時拳法的發力看起來也是很不錯的,有一次他在和別人的實戰交手中,他這種抖力打在對方身上,並沒有給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反而挫傷了自己的手的關節。筆者對發力是這樣認為的,發力應該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決不可自己顧做姿態,抖彈實際是把自己的勁力抖入對方體內,挫傷對方,而不是自我欣賞。在實際交手中,雙方轉換的頻率是非常快的,如果在交手中抖來抖去,很可能早被對方擊倒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1 11:21:05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1 06:40: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11 11:12 編輯

標題:“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新解
來源:網路

蓄勁如張弓,說的是蓄勁如人張開弓時的那種狀態和感覺,而不是如張開的那張弓,否則前人會這樣措詞:“蓄勁如弓張”;發勁如放箭,說的是發勁如人放箭時的那種狀態和感覺,而不是如放出的那支箭,否則前人會這樣措詞:“發勁如箭放”。古人文字上的功夫是言簡意賅,極其嚴謹。要錯,最多出點通假字之類的文字錯誤,說要出語法錯誤是不太可能的。張弓就是蓄勁,是放鬆;放箭就是發勁,是更放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08 , Processed in 0.00882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