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998|回復: 1

就太極拳纏絲勁抽絲勁問題再作商討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4 20:2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洪 均 生

太極拳技擊家洪均生先生不僅有上乘的太極拳功夫,而且對太極拳理論有獨到深刻的研究。上世紀六十年代,《體育報》曾就太極拳普及推廣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洪均生先生亦參與其中。《就太極拳纏絲勁抽絲勁問題再作商討》是當年洪均生先生寫的一篇對纏絲勁理解的文章,此文寫好以後卻因《體育報》暫停了討論而沒有公開發表。我們認為洪均生先生此文觀點對今天的太極拳研究者及太極拳運動愛好者會有所啟發,特公開發表,並附上1964年9月23日趙任情的《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一文。讀者如對太極拳纏絲勁有自己的體會或不同看法,歡迎來稿。


  自從《吳式太極拳》作者徐致一發表“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勁問題”,引起研究太極拳學者的重視與爭鳴。因徐老對纏絲勁未加科學分析,僅據個人鍛煉吳式太極拳的經驗,而肯定為某式特有,某式絕無;又僅據陳楊兩式(太極)是否一套路問題未作結論,而反對把纏絲勁加到簡化太極拳中,由此引起讀者迷惑。為了辨明纏絲勁的是非利害,我根據個人多年鍛煉、研究吳陳兩式拳的膚淺體會,略抒己見,向徐老請教。期望通過爭鳴,提高認識。今又讀趙任情同志所寫“太極拳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一文,看來是擁護徐老理論的。但經過分析,感到其中存在著不同的矛盾------即除了雙方爭論的矛盾外,還有和徐老所持論點的矛盾及本文前後的自相矛盾。事關學術,不應緘默,謹就管見所及,提作全面對比,再向徐趙二位商討,並希愛好太極拳者賜予指正。


          關於“纏絲勁”


  我對纏絲勁的認識,已于前文概述。今再作比較具體的說明。


  纏絲勁首經陳鑫在文字中提出,要求在陳式太極拳運動中,公轉兼有自轉------通過走螺旋形,練纏絲勁,總稱之為纏法。它是既有平動的抽法,又有轉動的纏法。既是每一肢體的運動規律也是整體的運動規律,一動無有不動地成為一個完整體系。我們從實踐中體會到它是既有利於生理身體,也有利於技術。是完全符合科學的。


從運動外形來講,軀幹左右旋轉時,以順時針方向為順纏(即從右向左轉),相反則為逆纏(按照中醫學說,肺居胸部右方,主氣,氣從右向左運行,故太極拳法,據此而別順逆。順纏勁由內發之於外,逆纏則由外收之於內)。軀幹內氣的前後運轉,則以任督二脈的迴圈路線別其順逆。至於肢體方面,因有左右之分,順逆的標準,又以不同方向的肢體為別------即不拘左右手,應以大拇指向內轉為逆纏,大拇指向外轉為順纏。


  從太極拳運動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來講,通道公轉運動中一順一逆的自轉,不但各個關節得到運動,全部身軀的肌肉、筋絡、經絡系統也都得到運動。順著經絡迴圈路線的旋轉,可起疏通作用,等於瀉法。逆著的可起解毒作用,等於補法(和針灸學的補瀉同理)。這樣一緊一張,迴圈絞拉,由內而外,複由外而內地旋轉,使形體和神經,臟腑和氣血,互相摩蕩,補瀉兼施,促進新陳代謝的機能,從而獲得保健、醫療的效果。


  談到纏絲勁在技術方面的應用,古典拳論中的所謂“曲中求直”就是纏絲,“折疊轉換”也須走螺旋。不通過這種運動形式,不可能做到“引進落空”和“四兩撥千斤”,“即引即進”和“收即是放”的作用,也不可能以實踐證明“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達到“剛柔相濟”的理論。推手時以全身的螺旋運動,根據杠杆原理,靈活配合著法,經常保持己方重心的隨遇平衡,同時又牽動對方的重心,才能“以靜制動”(動中有靜,就是重心不變)“用意不用力”(用理想的技擊方法,而不用拙力),而制勝對方。


  趙文對這一問題,只簡錄陳鑫原著有關纏法數語,照畫兩圖。又根據所謂陳式傳人的說法,作為解釋,似乎並未按照唯物辯證方法,作深入的調查、分析、研究。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要有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如果只憑聽人講說,表面觀察,甚至僅憑主觀的想像,由於不習慣,不喜愛這一名詞,遂無視現實,不經科學試驗,同徐老一樣,未指出纏絲勁究竟科學與否,對生理和技術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就因為“他們說,纏絲勁的練法極為高級”,而諷刺為“照以上的說法,這纏絲勁儼然是至高無上的東西……”,這樣主觀判斷,離感性認識,會有一定距離。這是研究學術中思想方法上的問題。


        關於“抽絲勁”


  我在前文曾談過關於抽絲勁的認識,主要在圓而不在緩。趙文說:“……要鬆、輕、柔、勻,不可忽快忽慢……”,這個說法是和徐老一致的。但既說“抽絲是形容太極拳運動時的內部神經的一種感覺,不是某一種動作的形象。”因此,各家太極拳意(陳氏除外)也不立“抽絲勁”這個名詞,正如不把“邁步如貓行”稱作“貓行步”一樣(按這個說法,確有充分理由)。但何以又說“抽絲者內絲束中(按似乎必須從整束的絲中抽,才叫抽絲,從繭上抽,就不叫抽絲。可能由於作者未見過巢絲之故,所以這一句,也是主觀想像而來)緩,向外提取之謂也(觀“緩緩提取”四字,確可證明是直著抽的,但不知這是“動作的形象”,還是“運動時的內部神經的一種感覺”?)。在大小標題和文字中也都稱為“抽絲勁”?把內部神經的感覺稱之為勁,是否合乎邏輯?按照所講“不可忽快忽慢”的說法,則拳論“急動則急應,緩動則緩隨”的理論,是否也應重加討論?“發勁如放箭”的弓,是否又應以“鬆、輕、柔、勻”四字來限制它?這支箭如何放出去?


      關於“纏絲勁和抽絲勁的異同”問題


  抽的含義是有一定方向和一定限度的平行運動。纏的含義是可有定向又可無定向和限度的旋轉運動。抽絲動作需要纏,而纏絲動作則自然兼抽。可見抽、纏二字從含義和實際動作上講,纏可以包括抽,而抽絕不包括纏。它的主次性已可概見。再看我們吃飯時用筷子的動作,如只作平動的抽法,而不用轉動的纏法,則飯粒絕到不了口裏來。這又是作用上主次證明。又圓圈停留在空間時,可單獨旋轉,如在空間移動,它的軌跡自然就形成螺旋。因此,又可以確定抽和纏在螺旋運行時是矛盾而又統一的。太極拳以陰陽對峙的哲學原理為據,要求公轉中兼有自轉,儘管二者互相關聯推動,但螺旋的自轉運動量大------行氣如九曲珠,無孔不入;技術性強------隨觸成圓,無堅不摧,自然形成纏法為主。它的作用大體可分:輪邊的滾動磨擦,輪裏的旋絞,鑽頭的螺旋推進的崩炸的輻射。絕非趙文中說的所謂“只有外纏的繞線形式”。關於擒拿法的運用和破解,更非纏法不辦。我在前文曾談到各種拳法和生活、勞動(勞動創造一切,拳法當然不能例外)都含有這種運動形式(如果有人認為拳法和生活、勞動無關,那只是由於每個人的生活、勞動的習慣不同,而看法亦因之有所不同,也是必然的現象)。陳鑫發現太極拳是完善地掌握這種自然規律的,因此稱作纏絲勁,標出此拳的主要特徵。它是時時、處處皆有,經常而又全面地、綿綿不斷地運行著,適宜於某式、某時的需要。它不但是陳式拳的主要特徵,而且要求通過它練出內勁以運用全部著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4 20:22:25 | 顯示全部樓層
趙文在研究到勁的異同中,僅就抽、纏的字面作了解釋,似乎仍是主觀的片面看法。而且違反了自己的理論,稱抽絲為“勁”,又稱之為“太極勁”,並肯定它為“各式太極拳勁的總體”(文中於各式太極拳後,例注陳式太極拳除外,獨此處未注,是否認為抽絲勁是“至高無上”而強加與陳式,使承認為“總體?”)。這樣說法,固然符合徐老的主張,但太極拳勁如僅以抽絲為總體,按照徐老的說法,抽絲只是直著抽的,抽不出螺旋形來的。那麼,在這種運動形式中,怎樣練出“剛柔相濟的彈性勁”來?在生理和技術方面,僅憑抽來抽去的“內部神經的一種感覺”,究竟起到什麼作用?它比“纏來纏去”的科學價值重要到什麼程度?
  趙文也承認,由於在客觀現實存在的條件下,螺旋勁屬於力學原理之一,不把它排斥在外,也承認如果個人鍛煉或二人推手,在適於用螺旋勁時,可以採用。並說“這時抽絲勁就表現為螺旋的運動形式。在這一點上說,纏絲勁和抽絲勁是可以結合的”。但緊接著又說“但必須注意,二者 絕不是等同的,纏絲勁只是抽絲勁的表現之一”。不論是兩勁結合也好,二者不等同也好,總算螺旋形的纏絲勁已被承認為科學的,而不被排斥在外了,並且還被採用了。但是趙文說擁護徐老理論,卻這樣說法,這不又和徐老“我練了幾十年吳式拳,一直沒練過此螺旋形的纏法”、“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連抽絲勁也沒提到”、“應用時也力戒用練法制勝對方”的說法大大矛盾了?所謂“適於用螺旋勁時……可以採用”是否在抽絲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才採用螺旋形的纏絲勁呢?總體的抽絲勁在某時必須採用螺旋形的纏絲勁,才起作用,那麼,哪種勁是主要的呢?鑽探機是“抽來抽去”,還是螺旋推進而起作用呢?


     關於“纏絲勁不應強加在各式太極拳上”問題


按照我學習陳、吳兩式和簡化太極拳的體驗,根據各式拳法中客觀存在的事實,一貫認為任何運動都有這種旋轉(即抽纏結合的螺旋運動)。又由於習慣了陳式拳的術語,對這種運動形式,一般都看作是“纏絲”。所以從來未曾感到這一問題有何奇異。讀徐文後,才知有特性和共性之爭。既有矛盾,自應辨明是非。但不同爭論何式特有,絕無。更不同意“強加”於人,必使共有。為了解決學術研究的矛盾,我認為只要以科學論據,現實證明,鑒定它的是非利害就夠了。纏絲勁說被承認是科學的,認為陳式獨有,未嘗不好。如有人不理解它,或者不習慣,不喜愛這一名詞,只承認為抽絲、旋轉,誰也無權強為加上。倘若辨明它是不科學的、有害的,當然,誰也不該保留。如只糾纏於某式、某人之有無,以為爭論焦點,未免接近門戶宗派主義,是達不到相互提高,統一認識的。


  趙文不但承認螺旋為科學的,可以採用,使纏絲、抽絲結合,又進一步說“各式太極拳(雖然)承認在運動中也有螺旋這一形式……”。儘管在文字中加上“雖然”字樣,又說“但它並不是勁的總體。地位也不在其他各勁(由於拳有門戶宗派之別,連勁也有了不同的地位)之上”。但螺旋形的纏絲勁既被肯定為屬於科學的,當然起碼就是“適當”有利的了。趙同志自己所承認為科學的東西,又為各式太極承認也有的東西,卻又以“纏絲勁不應強加在各式太極拳上”為標題,是否原文所說“採用”和“各式太極拳……也有”,也是強加而來?文中最後強調“尤其不應作簡化太極拳的準則”,“對群眾性太極拳運動的開展是不利的”的理由,僅以“簡化太極太極拳是在楊澄甫架式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為據,是否楊式太極拳為原文所謂“各式”之外的另一套路,不在“也承認有……”之列呢?“個人鍛煉,二人推手可以採用,各式也承認有”的東西,群眾採用反而不利,這確是極端矛盾,更令人迷惑無所適從。


  如果主要矛盾在於簡化太極拳“是太極拳的啟蒙”,《怎樣練習簡化太極拳》一書未局限於某式,而重點地吸取了各式理論(其中也包括吳式),要求稍涉複雜高深,給啟蒙老師和初學者帶來困難,因而“不利於群眾性太極拳運動的開展”,這可能是現實問題。那麼,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應當是屬於教學方法和教材的。盡可建議採用徐老所主張的“為了遷就初學,先從平出平入教起”的辦法(見徐著吳式太極拳57頁),來解決矛盾。但是,我們還要認清應當從普及中打下提高的基礎,而不應降低學術質量,作庸俗的普及。也就正是徐老所說“學會以後,還得添上”的主張。簡化太極拳是“拳簡理不簡”,不可以任意排除拳法的特徵。


  趙文從反對把自己所承認為科學的纏絲勁加到簡化太極拳中,又推斷“把陳溝陳氏九世陳王廷和明巡按禦史陳王庭的歷史捏在一起,是不正確的”。這和纏絲勁無關,我從來未研究武術史,對此並不感興趣。不過看到顧留馨同志所寫“太極拳的來龍去脈說明”,曾據大量史料考證,與陳氏家譜有出入處,應採取旁證,以考據家治學方式之一。趙同志既肯定判斷為“是不正確的”,當有確切的根據。我們歡迎您將陳王廷和陳王庭確非一人的文物證據,及其年代、籍貫、歷史不同之點,詳為舉證,才符學術研究態度。


......空空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4:04 , Processed in 0.00657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