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元劍經•劍髓千言》中說:
(修煉傳統手戰之道,)故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功用到此,謂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
此段論述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功成過程要經過“三種變化”,方能達到“文兼武全將相身”之藝境。此藝境指何而說?精義在哪裡呢?
三種變化是:初修功成,望之形容莊嚴威武,是個習武之人,目為一個武士之威嚴;再修,則涵養性真、化淨猛烈之習,效成一片溫和之象,看其是個練武之人,卻武人不武,而有儒雅之風,此乃“即之也溫和儒雅”;三修,而有威嚴之風度,確是儒雅之氣象,其言拳論道“真一不二”,即“聽其言也厲”之精義。為何修煉傳統手戰之道能有此“三變”?這正是“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之精義所造成的結果。
何謂“文兼武全”?即“文體成,武用精”。內而靜功,外而武學,皆准乎文武火候至爐火純青之藝境,就是“文修于內,武修於外”。文修于內者,“宰相”之事;武修於外者,“將帥”之事。其修法內外,表裡成功,即“文兼武全”之集大成。此就是“將、相”身之說法。此乃以“將、相”的假借之說法修煉傳統手戰之道內外功夫成功的出處,自然有此說法的道理。
以“三才”立論:心,人才;內氣,天才;外形,地才。心,為一身之主;內氣,健身之時為“相”,技擊之時為“將”;外形,健身之時為“眾民”,技擊之時為“眾兵”。
為何內氣能為“相”又能為“將”,一體而有二用呢?因為,以一身內外為一國而論,“心”乃一國之“君主”,君主必然要懷柔萬邦,施仁政於民,使眾民安居樂業。然而君主不能離位,又要施仁政懷柔萬邦,以利萬民休養生息,只好選賢用能,故委任內氣為“相”,施仁政懷柔眾民;內氣純粹之精,健運不息,陽剛之性,能無有入於無間,可驅除眾陰邪,以利萬民修養生息,而能代君主施仁政行懷柔萬邦之善事,使眾民安居樂業。這就是“文體修內”的“內清虛、外脫換”至“脫殼換相”的系列內功修煉的實質內容。這就是“文修於內”的宰相治國安民之道。此乃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無害者順生機之自然,去其害生機者也”的“無為”法,即“文練法”的內修功夫。
自身與人較技攻防,是為興師動眾。做為一身之君主的“心”必選“將”帥眾兵出征而戰,以保家邦。鑒於有備無患之思想,故于平時,做為君主的“心”也委任內氣為“將”,以訓練眾民而成為眾兵,又使眾兵成為編制健全、號令一統的軍紀嚴明的能征善戰之“師”。這也要三令五申、勤于操練,方能成之,就是驅掉眾陰邪,然後立正陽,使外形脫拙換靈,而有內感通靈之功能。這樣,內氣、外形,陰陽合德,剛柔有體。內勁陽剛之體,故為“將”;外形陰柔之體,是為“眾兵”。經嚴格訓練,坤順乾,眾兵服從“將”之統率,惟“將”命是從,並確定了“以聽探用順化”的基本戰略法式;明確了“以眾兵誘敵深入,大將擊敵的戰術方法”。即順隨法則的“以柔用剛”的戰術方法為基本戰法,這就是“武修於外也”的“大將治軍”之道。並要時常訓練,方能有備無患,以應猝然之用。“武備”者,此也!備于平時,用在即時。
這樣的“大將治軍”之道,做為君主的“心”,清楚地認識到“順隨為法,以柔用剛”的“無爭為爭”之戰略、戰術,符合尚巧的攻防之道,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利益,于國于民即于身皆有利而無損,並將此立為基本國策,號令眾民執行之。若沒有“心”之首肯,又如何能實行呢!
這樣,“內氣”對內為“相”,懷柔眾民;對外為“將”,訓練眾兵。達到了自身“文治武備”的高度統一,即“虛實相需,內外一而貫之”的精義顯矣!做為君主的“心”,對於眾民的唯“相”旨是行的安居樂業、富國強民之策略方針的落實,甚覺滿意;對於眾兵唯“將”命是從的剛柔相濟、以柔用剛之武備功夫,甚覺放心。故“心靜處柔”,其靈明一覽無遺,故內不干涉“宰相”治國安民的推行,外不干涉“將帥”率眾兵征戰,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之落實,是為“明君”。這樣,內氣內則為“相”治身,外則為“將”治軍征戰,上得君主之依賴,下得眾民之敬仰,眾兵之擁戴,自然後顧無憂,故能盡職盡責,是為“賢相良將”。為賢“相”則體恤安撫眾民,使之寬容富有,則“國富民強”;為良“將”則身先士卒,勇冠三軍,武備精良,戰則必勝。眾民逢此“明君、賢相”喜得安居樂業、寬容富有,故唯相旨立行,而無亂行;眾兵值此“明君、良將”皆效忠報國、盡職效力、唯將命是從而不妄為,故能戰必勝。此乃“文練法”中的“文治武備”的修煉傳統手戰之道的長治久安的始終之內容精髓,即健身、技擊並行不悖的精義。
這就是“文兼武全將相身”之精義爾。傳統手戰之道不如此而修,則不能有君子三變之過程的事情和成功一也之事實。狹義地說,“將相身”乃指“內氣”的功能作用而言的,即內氣為相又為將的事實;廣義地說,乃自身具備文治武備之真功夫,功成大成藝境,方可謂之文武雙全“將相身”,即“其修法內外,表裡成功集大成”。
如果以“內氣為相為將”的功能集一身的狹義的說法,至用的三變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內容,與形意拳“明、暗、化”勁比較對號,則可知:“望之儼然”,乃明勁功夫。明勁功夫,以柔用剛,剛直脆暴顯於外,望之形容莊嚴,目為一個武士之威嚴;“即之也溫”,乃暗勁功夫。暗勁功夫,以柔用剛,方是真剛,已經涵養性真,化淨剛暴猛烈習氣,以柔用剛,純任尚巧,效成一片溫靜柔和之象但含蓄鋒芒銳利,能“用必打犯不傷人”,知道其為練武之人,卻“武而不武”自有儒雅之風;“聽其言也厲”,乃化勁的“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夫”。化勁之境,正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藝境,此乃無形無象的威嚴之風度,而外顯儒雅之氣象,正是曆遍諸藝境,而返樸歸真之象貌,已從外貌不知其為習武練拳之“武人”了。惟有“即之也溫”的將彼之堅剛化為烏有矣,而即時聽其談拳論道,確直指修煉、建體、至用之精髓、真諦而“真一不二”,故只能以“聽其言也厲”來表達其修為的功夫藝境已達到神化之功的無上境界了。
我全文所論“文兼武全將相身”之精義,正是闡明傳統手戰之道的“一點清明,二點靈光,三點神明九重天”的以“內勁”修煉為主的宗旨。正是申明“文練法”的修煉過程之始終,皆以“內勁”的修煉、建體、至用為主要功夫內容為標準的,只有遵此而修,方能“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欲想習拳練藝超凡俗而登上聖境,只此一徑,別無他途。此論之精義,可謂明矣!
馬國興
書錄於北京
2002年10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