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983|回復: 6

家傳秘訣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7:06: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學拳之要,總不外乎身、手、腳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習練成熟,打為一片,無分上下左右,不論拳、槍、棍、射,莫不得心應手,何須別費神力,另起爐灶,而竟得其全器在。實是秘訣之家傳也。向無書旨,祗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領神會,意以貫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誦夕講,何能得以入其門。予不敢私其傳,秘其訣,與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幾有補於授受之益者乎。
訣曰
刃①對鞘直刺牽拳,手平肩下腰宜堅。
頭端面正眼勿閑,胸開背合②體貴偏。
兩膝微彎偏齊下,後腳著力前腳懸。
靠後三分休拜出③,拽來送去勢宜圓④。
左右兩膀均勻練⑤,根實指蹻地莫糲。
勢為坐馬腿夾緊,形似開弓腰下先。
還有一個真口訣,氣下臍平小腹膨⑥。
練得熟時成一面,神清氣爽快無邊。
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閃騰挪也要言。
步踏梅花預偷半,橫衝直撞要滿填。
不動猶如文士立,一發疾如箭離弦。
【注釋】
①、刃者,手抄譜皆為刀字。拳訣言:八鋒不撓而銳利。鋒者刃也。故而更正之。
②、胸開背合者,就是現在所說的氣沉丹田之虛胸實少腹的氣貼背之背圓胸方的法式。
③、靠後三分休拜出句,乃說的是立身中正的中土不離位的形式前三後七的法式,體現的是前空後豐身法站勢。
④、勢宜圓者,攻防進退左閃右挪的種種變化,立身中正而又中土不離位的勢正招圓之謂也。
⑤、“左右兩膀均勻練”句,是說左右兩手的攻防變化能力要一致,不能練偏了。而又“兩手撐拳托掌若風煙”的勁力均勻,才見功夫。
⑥、小腹膨者,乃氣沉少腹丹田之謂也。並非小腹的用力鼓脹膨起也。根據陽散陰聚的法則,肚臍聚而回收,自然由胸到少腹之上下是平的。如果大腹便便,練法就錯了。不能腹內松靜氣騰然了。
【題名解】
此“家傳秘訣”一文,說明張橫秋先生的拳學內容稟承家傳。以這一點來看,好似曹譜中所說的“至於張鳴鴞 ①者生平極好武藝”這一說法,還是有根據的。可以推論出,張橫秋先生之拳學內容,有家傳的,有良譜《總序》中所說:“實吾師陳松泉翁”傳授的。可見也有師傳的。而張橫秋先生的文筆又相當精彩,立言著論貼切而又易懂。便於後學領會。
雖有曹譜和良譜問世,不合而觀之,亦不得張橫秋先生談拳論藝之宗旨、秘訣精義。然此《家傳秘訣》一文的存在,可使我們理解張橫秋先生所傳拳法的內容宗旨、秘訣精義,功夫藝境,有了一把鑰匙,可以走進《張氏短打拳》的殿堂,遊覽一番了,有心者可以由此得到養生、護身之寶了。下面具體依文闡釋之。
【注釋】
①、鴞字,讀音xiao,同霄音。鴟鴞,鳥類的一科,頭大,嘴短而彎曲。食鼠、兔、昆蟲等小動物,對農業有益。鵂鶹、貓頭鷹等都屬於鴟鴞科。也作鴟梟。
學拳之要,總不外乎身、手、腳三部而已。人能悟出此法,習練成熟,打為一片,無分上下左右,不論拳、槍、棍、射,莫不得心應手,何須別費神力,另起爐灶,而竟得其全器在。實是秘訣之家傳也。向無書旨,祗耳提面命。在上智之人。心領神會,意以貫之。若中材以下之人,非朝誦夕講,何能得以入其門。予不敢私其傳,秘其訣,與我同志者,毋以妄言罪我,庶幾有補於授受之益者乎。
闡釋:
學習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要點,總不外乎身法之變化,手法之攻防,步法之進退。人能悟出此三法合一的渾之體之統三才於一致,內而精氣神無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堅融,至是則內空靈而外靈便,具一而三之元玄之用。習練純熟,神形一體,以聽探用順化,順化中亦聽探,能“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方圓立體之運用,皆委之于自然之神,無所謂上下左右,一氣靈明不昧。功到此境,不論在習拳法、棍法、槍法、射技,莫不得心應手,何須在費神消耗體力去修別的什麼了。即不用另起爐灶了,所謂“拳成兵易就”的說法,亦是此個道理。而竟得全器在,即得到全體大用的出神入化之神明功夫藝境了。此對“大成藝境”的描述,是根據張橫秋先生說:“妙乎神者是為法,化乎一者謂之拳”的意旨來闡發的。即張氏短打拳法亦尊“坤為吾母乾為父,太極一氣貫來衡”的“健順參半”之宗旨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7: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上述這些內容,實是家傳的秘訣爾,向來沒有著書立言,代代只是口傳身授,自己修煉而悟之的。這就須要習者的悟性了。但人的稟賦不同,智慧各異,就有了上智、中智、下智的區別了。三種智慧之人的悟性不等,學拳習武也就有了三種方法的分別,學拳者亦可自選其一而修之。下面分別論述:
在上智之人,心領神會,意以貫之。所謂上智之人,即生而知之的悟性極高的人,何謂生而知之?即生心想知便能知道的人。謂之生而知之的人。這樣上智之人,對於拳法的認識清楚,理解透徹,能夠心領體會,意以貫之。神以明之,惟道適從,直致中和,故能提攜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從不尋奇獵異。此種人習拳練武,修之便可達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歷代著譜之大家。皆屬此類上智之人。故能藝成著言立說。正如老子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上士,即上智之人吧!
中智之人,學而知之的人,必須通過從師學藝,又能朝夕背誦訣言,按法精心修煉,不斷孜孜以求,經過幾年艱苦的磨練,亦能功臻上乘的藝境。其中過程雖有反復,仍能終成功業。也能得正果。正如老子所言:“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即指此中智之人的吧!
下智之人,可分兩種,一種是勉而為之的,即拜師學藝,朝夕背誦訣言,按法精心修煉,雖是孜孜以求,然悟性較薄,功夫藝境昇華緩慢,能夠勉力自己,持之以恆,漸漸悟性純厚,亦能功臻上乘,之所以能功成藝就,勉而為之之功德所至。俗雲:“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乃指此種修煉之人。
上述三種智人,皆能功成藝就,功登為拳術攻防之道的智通圓融之人才了。
另一種下智之人,可以說屬於愚智之人。修習拳術從不拜師學藝,雖讀經譜,亦是咬文嚼字,尋奇獵異,武練橫練自以為能,不知身體已遭戧創,健康已處危機。就是拜明師學藝,聞師論道談理法,毫不領會,亦不能按法修煉,甚覺枯燥無味。多名譽上雖拜師,實未入門,並隨時便離師而去,不再問顧。此種人智愚不化,正如老子所言:“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那種人吧!
由上述之論,可知中下之材智的人非朝夕誦講這些宗旨、秘訣,勤而修煉方可成之。不這樣修煉如何能進得門來,上得道去。
故我不私留真傳,將秘而不宣其練、用之訣竅,整理出來公佈與我同道之士。真傳秘訣具有練、用之實效。就不要認為是我的私欲妄說而怪罪於我。或許對那些授拳的師尊,學拳的子弟們有所補益吧!
“訣曰”的闡釋:
刃對鞘直刺牽拳,手平肩下腰宜堅。
闡釋:
刃者,鋒刃,乃指拳鋒而言,整體來說是自己的拳鋒之刃,要對準對手脊椎骨處發手用招才最具有威力。
鞘直,自身要中正安舒,溫柔之中鋒芒銳利,鋒刃直對對手要害部位,這在歌訣中有“恢恢游刃有何難”,和“八鋒不撓,隨顛隨狂”,兩句言說以為證。中正安舒乃指身法而正,假借“鞘”之中空而言的。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依拳法言,正者,身法也。,如立正、稍息之法論,此“正”字是言身正的。奇者,此處乃言內勁的。“奇”古音讀“如”也。在此乃指“鋒刃”而說的。整體觀之,刃對鞘直,是說內勁之鋒刃要對準對手的要害部位,但要保證外形身法中正安舒,才能得以發揮攻防作用的。此正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內氣外形的“柔化剛發”之宗旨所體現出來的“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論述。此乃整個“訣曰”歌訣的核心之內容,習拳者必須分辯清楚,才能全部理解此“訣曰”歌訣的全部之內容,並依此才能全部理解《拳經·拳法備要·二卷》所論述的“張氏短打拳”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全部之內容。以完成自己的修煉而終得正果。
刺牽拳:此刺字是概括一切攻擊手法的,牽字是概括一切防守手法的。任何一個攻防式,不外由攻擊手法和防守手法同時存在的。而攻防手法又都是相互轉換變化的。又說明了任何一式攻防招式都是身法中正安舒,鋒刃無不直接對準對手的要害部位的這樣一個特點。
上述就是“刃對鞘直刺牽拳”這句話所含的精旨妙義之內容。但如何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下面的訣言又做了細緻而又具體的分析和闡述。我們可依次觀之,便可明白了。
手平肩下,雙手一前一後,一短一長,抱門而立,前手之高度,腕與肩齊,後手之高度,略比前手肘彎高些,這樣可上下右左的防護好自身之前後左右上下了。此是手平之精義。身法一立,肩要松下,方能便於用肘用手,又能轉換自身時靈便快利,也就不宜讓對手掀翻了。此肩下必與墜肘相互為用,此訣中未能談說墜肘,但暗中處有沉肩必定墜肘的因果關係,因為,只有沉肩墜肘做對了,自然也就有了背圓胸方的肩撐肘橫之勁勢的運用能力了。此乃手平肩下的精義。
腰宜堅,腰乃自身上下之中樞,堅直鞭固自能上下一以貫之以助攻;圓融靈活以變化,自能九節一以貫之而善變,此訣只言“腰宜堅”,是強調一般人不知“弓張把要頂”的用腰之法而常犯“腰軟“之病的緣故。不知腰下松腰坐胯,腰上拔背,才是”堅腰“之法式。當然,訣簡,而內容是口傳身授的。這就是只知訣言,不能具體練功的道理之所在,必由明師所傳才得,即耳提面命方真。
頭端面正眼勿閑,胸開背合體貴偏。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7: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闡釋:
頭端面正,頭端,即滿身輕利頂頭懸之謂也。頭為一身領氣之所,頭正則一身自正.如何認為是頭正?只有百會穴置於最上端,頭自然是正的。頭正,用時還要“面正”,即臉面始終要對準對手,才能正視對手,這是基本方法,如“頭若頂千均,頸如搬樹轉”之訣,就說的是身法左右變化,但臉面始終要正對對手,這只有真正的能做到頭正的“頂頭懸”的人才能夠真正做的出來,這就是頭端面正的意義。
眼勿閑:眼為見性,有審機度勢的功能,即能“審來勢之機會,察敵人之短長”的作用。如眼靈者,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如眼直射者,可一眼透三關之妙用。本經譜的“殺手之神在眉間”說的就是用眼的方法。拳訣雲:“眼到、手到、身步到”說明了眼勿閑的精義了。即交手較技時,眼要不斷巡視對手之空隙可擊之處,則手自然到之,能如此而施招用手者,拳法不快自快,對手自然應顧不暇了。可知,快打人,非單純的肢體的快速運動爾。可知“起伏進退,得先者王”,是說只有先知于人,才能先機於人。而先知于人就首要在於用眼的功夫上體現出來的。這就是眼勿閑的精義。
然眼勿閑而能視野寬闊,罩住對手,基礎在“面正”上,而面正的基礎在頭端正上,而頭端面正的基礎,在於頸部似有若無的“頂頭懸”之功夫上。
上述的全部內容就是“頭端面正眼勿閑”之精義。
胸開背合,是說涵胸,又名含胸,空胸乃用胸的方法。空胸即氣沉丹田的內容。這樣胸部松靜自然。自然不會產生喘滿之病拳了。背合,是說背圓的氣貼背的蓄勢之狀態的。再結合前面所論的沉肩垂肘,可以體會到站式的身法之腰以上的狀態為何模樣了。
體貴偏,即指側身而立,謂之偏,但要中正安舒。此偏側身形,鼻尖必須最大範圍也要對準自己的左右乳頭,不能過之。如過則自己先失於偏,此即正面側身之規矩。而此側身形狀,謂之輕身法,具有靈活變動之能力。這個偏字,又有用“扁”字來說的,乃地區和歷史時期不同,用語習慣不同形成的。
但要知道,拳術用語有側閃,偏閃的說法,這兩種說法,有通用處,又有不同之處,這都無所謂。但沒有見過用“扁閃”的。只在此處說明一下而已。是說給細心研究拳法者的。
兩膝微彎偏齊下,後腳著力前腳懸。
闡釋:
膝乃下盤之門戶的中樞所在,宜平分內裹,不可外開。要在略帶壓下跪勢,仗身法坐至將平即可,乃中盤架勢。這是指前後腳不丁不八步的疾步站式而言的,又名熊步。就象形意拳門的三體式的步法一樣。亦可以用丁字步法式。
後腳著力,是指後足跟的蹬勁而言,亦要求後足全部敷平於地而言的。前腳懸,是說前足為虛步樣,並非懸空之謂也。前腳雖虛懸,但亦全部敷貼在地,便於騰挪的過身後的踩勁之用。但能全面理解此前後腳的步法之精義,還要明白下一句訣言的精義,才能最終明白下盤步法的精旨妙義。
靠後三分休拜出,拽來送去勢宜圓。
闡釋:
此乃說明身法一站,全身重心位置放在前後雙足之間的何處為最妥當的。靠後三分,是說前後足的淨距離三等分時,全身的豎軸,即百會穴至會陰穴的虛中,要放在靠後三分之一的略前一點,此乃“中土不離位”的重心穩定之規矩。休拜出,即此重心不要出了中間的三分之一距離範圍內。如果重心出了中間的三分之一距離範圍,而落在了後三分之一距離範圍內,則成了“偏輕偏重”的病拳式,則前腳輕浮無根,後腳重滯不靈的偏無著落了。
如果立身中正,豎軸的虛中,正好放在兩足淨距離中間的三分之一範圍內,是名“中土不離位”。這樣,可以根據形勢,擄履採摘的拽來,或雙手撲擊的送拋,都能做到勢正招圓而無楞角了。變化溫柔圓潤而含蓄著鋒芒銳利的伏機了。自可有八面玲瓏的變化之能力,又具備著八鋒不撓的攻擊之用的威力。此種“中土不離位”的方法,攻防變化流暢自然,而其又威力無比。可張橫秋先生只用“靠後三分休拜出,拽來送去勢宜圓。”的一句話就將中土不離位的妙法精義概括的全面而無遺漏,可見其駕馭文字的能力,亦爐火純青了。實為後人之良師爾。
左右兩膀均勻練,根實指蹻地莫糲。
闡釋:
說完雙腳站立之法,複又論兩手臂的練用之法,秩序井然。
左右兩臂的勁力要均勻,而又要左右手皆可為攻防手法之運用。同樣的攻防招法,左右皆可用之,運用的品質應該是同樣的。
雖說是左右兩膀的勁力要均勻,有力不出尖之意。又有攻防手的勁力運用之區別。即主攻手的勁力為四分,防守手的勁力用六分,甚或藝境高些的“勁用對五”的五陰五陽之用。這些都是“均勻”的內容,不單手臂如是,步法、身法,皆應如是。因為,只有自身的勁力均勻,才能更好的發揮聽探之知能,以運用順化之良能。才能更好的控制較技攻防變化時的整體局面而得以致勝。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7:08:13 | 顯示全部樓層
“根實指蹻地莫糲”這句話,在此是指手臂的肩、手和手的掌根、手指的方法而言的。
肩和手,是一臂的根節和梢節的關係,根節為地才部位,梢節為天才部位。故根節要堅實,梢節要輕靈。訣雲:“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三節齊到力增加”。這就說明了肩和手的“根實指蹻”之精義了。
以一掌而言,掌根乃根節,指尖乃梢節,也要根實指蹻。這不單是說“掌形”的問題,而是繼續論述勁力均勻的內容之精義的。
由此推論,自然有一身的足為根節、腰為中節、頭為梢節,及胯、膝、踝的腿之三節之定位了。這樣就形成了一身九節一氣貫串的“九曲珠”的動變能力之論法了。
地莫糲,地者,指地方而言。即指根節、梢節的這些地方而言的。糲者,粗糙之謂也。完整的說:“根節要堅實,梢節要輕靈,關於根節、梢節這些部位的潛在功能要仔細認真的修煉,莫要粗糙的對待”。這才是其精義。否則,難至其精妙矣!
如果將“左右兩膀均勻練,根實指蹻地莫糲”這兩句訣言,合起來觀之,第一句講的是左右的勁力均勻問題,第二句講的是根梢的勁力均勻問題。而說明了自身各部位的勁力均勻,是指勁力有序合理的分配得當的內容的。而說明了勁力均勻不是勁力均等。習拳者一定要將勁力均勻和勁力均等的概念分辨清楚,才能習練無誤,功夫藝境自然容易成之。否則,自入岐途而不知返。築成大錯,悔之晚矣!
勢為坐馬腿夾緊,形似開弓腰下先。
闡釋:
全身的步法、身法、手法,都已經論述到了。現在又作一個整體的站架之描述,並點出了其中的關要所在。
勢如坐馬腿夾緊。整個身架之勢,猶如坐馬之架勢,雖分前後腳的疾步式,亦名勢如坐馬了。即曰坐馬勢,如何才為坐馬勢呢?腰下先,即先要松腰坐胯。這樣,臀胯猶如坐在馬上。此勢千萬不要坐在後腿上。即靠後三分休拜出一句之精義,在此處落實了。現在習拳者不知此中精旨妙義,多將胯臀坐實在後腿上,也就不明“勢如坐馬”之精義了。腿夾緊,並非左右兩大腿向內夾緊的意思。而是指雙膝內扣,圓襠開胯,前足如萬斤之石壓,後足如門閂之堅而抵來,臀如坐剪夾大銀,身如太山無可撼的雙腿之下盤穩固的綜合方法之效果而言的。即前看“雙膝若並”,後看“臀胯若有所憑”的精義,就是“腿夾緊”的“勢為坐馬”的正確姿勢了。
形似開弓腰下先,從身法外形上來觀看,上身好似開弓射箭之形態,即前手如推石柱,後手如扯拗馬的意思。腰下先前面已經說了,不再贅述了。
此“勢為坐馬腿夾緊,形似開弓腰下先”之說法,也引出了良輪先生總結的《跨馬開弓乃拳技身步之祖》的論述之內容了。其作歌訣言道:
欲習拳技首練功,不知何處是真蹤。
但求跨馬開弓義,一法通時萬法通。
此歌訣中肯的論證了坐馬開弓有一法通時萬法通的效用。並又在下一首歌訣中再一次申明坐馬開弓勢之要義,歌訣雲:
跨馬開弓萬化兼,騰挪偏閃是為先。
進攻退守斯為重,百法因之發大源。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從攻防招法立論,坐馬開弓勢,乃萬般拳法變化之宗,將此勢習練純熟,則百法之宗立定,百法也就能純熟見境生情的運用出來了。此乃習拳從簡易入手的論述。其又作歌訣,進一步闡明“左右開弓為操持諸械所宗”。錄之如下:
左右開弓妙更奇,諸般器械任操持。
能知騎射真宗旨,拳技從此得精微。
坐馬開弓,能左右實施,正是“左右兩膀均勻練”的精義之一。而能通左右開弓自如,拳技從此得精微。然單習拳術而不習器械者亦要“身步坐馬務須兩手開弓”。良輪先生針對此點,亦作歌訣述之,錄之如下:
坐馬開弓有即施,不開弓手作何技?
若還坐馬無弓拽,問他坐馬做甚的?
此歌訣之精義是說單純習坐馬架式,沒有手法的開弓之義,那樣的坐馬沒有什麼意義了。關於這一點,其又著言曰:“正身坐馬者,乃操練坐身之端爾。非進退攻守之法,學者留心審之”。此將坐馬的正身坐馬和偏側身坐馬的修煉目的不同,作用不同,寥寥數說就辨別清楚了。足見良輪先生具師之文風了。其又作了“辟用正身坐馬之謬”的歌訣,批評了那以正身坐馬認為是練攻防之用的謬誤觀念,亦錄之如下: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7: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正身坐馬不堪恃,徒將兩腳強支持。
縱然能得身端正,山逕無事跨毛驢。
儘管其所運用的手筆,有辛辣灰諧的一面,但其所批評的態度還是很中肯的。治學還是很嚴謹的。接著其又在“指流宗源”的歌訣中,闡明了開弓勢之要義的所在,錄之如下:
拳經要略在開弓,長短諸技一統宗。
千般變化由斯運,萬種機關尚此通。
若道武論無妙義,祗緣學者自迷濛。
不因騎射真詮諭,百般操練總成空。
此“七言八律”歌訣中的“不因騎射真詮諭”一句,說明了“坐馬開弓”勢的一勢,為長短諸技之統一的“宗”。即一切傳統拳術攻防招法,皆由坐馬開弓一勢發展而流傳開來的。此個見解,著實耐人尋味的。思之再三,確實如此。良輪先生在最後用“根本莫忽”的歌訣內容,肯定了坐馬開弓在拳技中的應具有的位置,錄其歌訣如下:
千言萬語重開弓,休將根本自朦朧。
一處成功千處用,武技大略拳歸宗。
此歌訣道出了,為什麼千言萬語強調坐馬開弓勢的重要性,因為它是一切攻防拳法的根本,如果能將開弓坐馬勢演練純熟而功成,則有千般用處,武技的大略已經得到了,拳法也就能歸宗如一了。可見,良輪先生習拳練藝,已經獲得了張橫秋先生拳學之實質內容了。關於這一點,將在後面“此是呆立第一法”一句的闡釋中,再作詳細解說。此處還是先進行家傳秘訣之“訣雲”的闡釋,方能一氣而貫之。
還有一個真口訣,氣下臍平小腹膨。
闡釋:
此訣言之中,還有一個真口訣,即“氣下臍平小腹膨”。什麼氣下?下到何處?呂洞賓在“百字真言”開頭就說了:“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說明了是“心氣”下。降到何處?乃臍下少腹“丹田”中,此處為“氣海”,乃氣之歸宿。而“丹田”的說法,是法身、法界說的內容,故身體解剖後又是看不到“丹田”的。這一點與中醫的經絡說,有些類同相似之處,而又不同。經絡在身體生化機能中存在,但在現在的身體解剖學中,確又看不到“經絡”實體一樣。丹田旨在正確地修煉者的身中存在。
所謂“氣下”,實是“虛胸實少腹”的全部內容之簡說。心氣下沉入少腹丹田,則胸中虛空,少腹實滿。此少腹實滿,亦是自我感覺而知,自覺確似有物在其中,而此物,又是“物物非物之物也”。小腹膨,膨字乃指心氣沉入少腹的自覺有物的現象之形容,比喻爾。如果真是少腹的外形之膨脹,則大謬特謬矣!這有“氣下臍平”之說法,已經明白的告訴習拳者,不要用力膨脹小腹之外形,只是自覺真氣下存,少腹內如有“物”的充實感覺就是了。亦知“少腹常圓滿”,亦是指真氣下存,少腹內有充實感覺,就為圓滿了。內功修煉上乘者,可由真氣形成一個內有形狀又有顏色的球體,古名之曰:“太極紫金球”。故修煉傳通拳術攻防之道者,在習拳練藝時就不必要用力膨脹少腹部位,以免體形變形,反而體形不美觀,又會影響生化機能,倒防礙身體健康了。少腹,即小腹,臍下之腹;臍上之腹為大腹。此乃中醫學中之分法。
臍平,這很重要,有的習拳者,不知身法的“陰聚陽散”之要義。腰之部位要陽散,臍之部位要陰聚的規矩法則。肆意的大腹和少腹以肚臍為中心的向前努力突出,造成大腹翩翩之形態,反自將腰部折斷,形成腰部僵拙的病拳身法了。身弓自然遭到破壞,也就不存在拳術中須要的正確身法了,這一點在下面一句的歌訣中,論的相當清楚,自然要往下看了。
練得熟時成一面,神清氣爽快無邊。
闡釋:
良譜和曹譜,在論述張氏短打拳法時,經常運用“一片”二字,如“神形一片,一片打法”等等。為何此處說“練得熟時成一面”,此“一面”指何而言的?實是解釋“坐馬開弓勢”練得純熟時的,由於“氣下臍平小腹膨”再加上“胸開背合”。則由胸至少腹,形成上下一個平面的形態。這才是拳法要求的身法之胸腹的正確之外觀形態。如果大腹便便,肚臍努出前突,肯定是錯了。因為胸腹上下成一平面時,符合“前空後豐”的攻防技擊身法之要求;也符合“天圓地方”的身法之規矩;更符合自身生機之自然者也的須求。
只有虛胸實少腹,則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自然自身中濁氣下降,清氣上升,神清氣爽,光靈明而不昧,體剛健而長生,自然精神清爽快樂無邊,可充分享受人生之快樂;拳技之法,亦是內空靈,外靈便,能做到來無影,去無蹤,一團清風倏忽的快捷如閃電,無可測量。
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閃騰挪也要言。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9 17: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闡釋:
呆立二字最妙,說明此“訣曰”的內容,由始致此,皆是論述的“坐馬開弓勢”呆立練習的方法的。按現在的通用說法,即是“坐馬開弓勢”的“站樁”修煉之方法,規矩等內容的。
如果按此訣對“坐馬開弓勢”站樁方法的描述內容來看,不由得使我們聯想到形意拳門的“三才式”樁法了。此兩個拳種的呆立站樁方法又極其的相似,而對此樁法的認識又極其相同,如形意門中人說:“少練三體式,萬法出於三體式”。此譜說:“此是呆立第一法;跨馬開弓萬化兼,百法因之發大源”。更為奇妙的是:跨馬開弓勢的身法要求和形意門三體式的身法要求,又極其相似,而所練的外形、內氣方法,又極其雷同。此兩個拳法不同,產生時代、地域不同,能有這樣共同的入門方法,及其共同的認識,這決不是偶然的。除證明有我們現在所不能知道的傳承之脈絡關係外。還能說明只要唯道適從:“功夫藝境及其識見,能與古人同;也可與今之善者無異”也,這樣的事實存焉!因為拳本一家的緣故。
而此譜所言的“騎馬開弓勢”之練法,有練外形的內容,又有練內氣的內容。也有內外齊練技擊的內容。即是說:可以用作形體樁功來練,又可用做意念樁功的練習。還可用做技擊技法的練習。而在曹譜中的“用(勁)力“條目中,將此騎馬開弓勢的呆立樁法的操練內容做了一番描述,記之如下:可與形意拳門三體式樁法進行一下核對比較,習拳者自然能夠心中明瞭了。錄文如下:
周身用(勁)力,逐一細推。頭如頂千鈞,頸如搬樹轉,下頜如龍戲珠而頂出。肩膊如鐵,渾堅而陡來。前手如推石柱,後手如扯拗馬。前腳如萬斤之石壓,後手如門閂之堅抵來,臀如坐剪夾大銀,身如太山無可撼。此周身用(勁)力之妙,摹神設想之巧者也。
關於這一段的闡釋,放在後面之系列文章中,此處只作介紹,不予闡釋了。列出只是讓習拳者便於參照而已,旨在明白“騎馬開弓勢”的站樁練法之內容的要義爾。
講過騎馬開弓勢的呆立練法,還要言明此騎馬開弓勢的偏閃騰挪的動變應用之要點,這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練必能用的目的。
步踏梅花預偷半,橫衝直撞要滿填。
闡釋:
步法主進退騰挪,然步法踏定的是“梅花五行步法”。而梅花五行步法中含有“陰陽兩儀步,三角貓步,四門鬥步,單轉、雙轉,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容囊括所有步法了。然運用梅花五行步法時要預先偷進半步,此乃近敵的方法,然後才能橫破直,直破橫的能夠勝人。能夠勝人的條件在於闖滿的滿填,此滿填對手空虛之處而使對手不得變化必然跌撲在地了。這正是《太極拳經》中所雲:“急與爭鋒,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據形勢,一夫當關,萬人失勇”。這句話中的“我佔據形勢”就是滿填的意思。也正是歌訣中所言“用橫用直急起上,步到身旁跌見傷”的偷半步之功效。
全部歌訣只用一句話說明騎馬開弓勢運用的要點,一是預偷半步,二是滿填。這樣,給習拳者一個啟示,任何攻防招法的實施,都要具備預偷半步,得勢滿填,才能戰勝對手,也就毫無異議了。習練攻防招法而能具備制勝的價值時,由此兩個要點入手,也就容易的多了。
不動猶如文士立,一發疾如箭離弦。
闡釋:
靜以待動,猶如文士,無動於中。得機得勢,疾發快如箭離弦直奔目標射去。此正古傳“靜若處女,動如猛虎”之喻。
全訣以此句而收,耐人尋味,整首歌訣,大部分全在論自身內外之規矩,並言明是呆立站樁法。說明“靜練法”一可練內功,二可練外形。古人早有明論了。周身之規矩,亦可在“呆立站樁”法中進行有效的調整的。此乃秘訣之一也。
身法具備,動練步法偷半步,橫衝直撞要滿填,千招萬勢歸一法,即歸到騎馬開弓一勢之用。脈絡清楚,思路明白,習者易懂。真不愧拳家經典之論。習拳者的渡命真言。知此,得此秘訣之精義妙旨爾。
馬國興
書錄於北京2002年9月12日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6-10 01:5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節引第一篇(1#)

刃①對鞘直刺牽拳,手平肩下腰宜堅。
………………………
①、刃者,手抄譜皆為刀字。拳訣言:八鋒不撓而銳利。鋒者刃也。故而更正之。

-----------------------------
刀,是利器,是單邊鋒利的利器。雙邊開鋒的則稱作劍。
刃,是指鋒利的一邊。刀有刀刃。劍有劍刃。

原文的刀是對的。不應換作刃。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0:04 , Processed in 0.00820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