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者曰:您老在論述神力時說:“施丹田之氣,換周身之力。”這句話應當如何正確地認識、理解呢?
答曰:簡單的說,就是:“運用先天真元之氣將假的外形僵拙之力,換成真元先天一氣的功能。”這句話雖然簡單明瞭,乃是《通背拳譜》中的畫龍點睛之筆。其從根本上就將如何“內外雙修、動靜雙修”的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脫拙換靈、脫殼換相、脫相入象”之“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之“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宗旨要義論述的清楚、明白了。分析如下:
“施丹田之氣”,就是運用丹田中“煉精化氣”產生、培養“先天真元一氣”成“渾圓一氣”,在運用這先天一氣將後天外形僵拙的“筋筋骨力”徹底換掉。以此先天一氣的“知來藏往;無有入於無間,無堅不摧”的功能與人攻防較技以制勝!這個意思,前賢早有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氣貫周身法
夫氣起于丹田,升於泥丸,降於背,入於肩,流於肘,抵於腕,至十指尖,此氣之上貫也。氣生丹田,入於兩腎間,降于湧泉,此氣之下貫也。氣隨心到,心逐氣穿,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以進退如意,形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謂通真。
《渾元劍經•內篇》
闡釋:
修煉傳統手戰之道以煉氣為先,內氣為根本,外形技法為末。內氣為文體、外形技法為武備。內外雙修,虛實相需,內外一貫,直養時習,煉至體用渾化寂感而通,始足以稱之渾元功。則能時時處處“以柔用剛”之攻防,方是“真剛”的真功夫。
至於貫氣之法,是在煉精化氣,真氣生成之後,周身上下內外行氣搬運的總稱。而《易筋經•貫氣訣》一書,乃專門為傳統手戰之道的練用而專設的。其法不外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自達真人藝境,與太虛同體之藝境。由於歷來所傳之法不同,故貫氣之法,運行之道路,所曆之境界,亦不完全相同。由於功法不同,所得內氣質量亦會不同。但最終目的、效果確是無異的。
而不同的貫氣之法,對自身內之精、氣、神、血,所產生的益生效果也有側重不同;對自身外之筋、骨、皮、肉,所造成的脫胎換骨,脫拙換靈的效果也有側重不同;如以修煉傳統手戰之道而言,產生的文體武備的攻防藝境,亦不相同。鑒於此點,針對傳統手戰之道的攻防特點,每個修煉者應當掌握相當數量的貫氣方法,便於配合武備而修之,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攻防技擊品質和藝境水準。此即“富有者闊”的富武之實質。
關於貫氣法,本經文所言的“六字訣”、“三字訣”、“通七殼”等諸法,都是很好的方法。就是此貫氣法也是應經常修煉的方法之一。
丹田乃氣海,內氣積聚、生成、歸宿之所在。內氣由陰陽精相交而生成,初成之內氣,陰性太盛,尚無靈性,必須通過運行,在全身周遊,方可逐漸地去其陰性以成純陽,最終神氣歸一,具有“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之功能,自能統全身以為戰,並有成為攻防之勢的主要成分,即“將帥”。又有內動不令人知的神奇之妙用。故拳家說:“十年練拳,十年養氣”。即養此真元之氣,訓其成太和之氣,而訓之法,即貫氣法。同時又可調理外形,使之脫拙換靈。于此可知貫氣法於攻防較技中的重要作用,之所以尊為君主的地位,而外形乃為臣民的地位,就因內氣的主導功能作用而決定的。內氣,平時修煉任“宰相”之職,可懷柔外形,使之安寧舒和;攻防之時,內氣為“將帥”之職,統領一身以為戰,施“以柔用剛”技法,則戰必勝。又因內氣乃外形的根本。根本健則基礎固,修煉傳統手戰之道之所以能強體、健身、長壽,乃從內氣根本處入手。內氣乃性命之根樞。正所謂“樞得環中,應變無窮”。健身、技擊,同此一法爾。即“文兼武全將相身”之精義,說明“內氣”的中樞根本的功能作用。
此貫氣法的內氣起于丹田中,沿腹胸頸腔內直升泥丸。此處泥丸乃百會穴。降于背、降於肩、流於肘、抵於手腕、至於十指。此內氣之上半身的貫氣法。
泥丸:丹書多言泥丸宮,泥丸宮非百會穴。而另有一所在。此泥丸宮在囟門下靠前,左右太陽穴中心連線的正中,印堂、天目內。有一圓形空洞球體。此空洞球體的直徑大約5釐米,此為泥丸宮。為何名之泥丸?蜣螂,俗名“屎殼郎”。常把糞便滾成球形。送入地下二、三尺深,以作幼蟲的食物。待幼蟲出窩即不復歸來。經雨水流灌,細泥注滿此泥丸之空間。兒童偶然玩耍,可能挖出此圓洞,內壁光滑。古人依此而將頭中煉丹存神所在稱為“泥丸”,以此與之形狀大小類似。又有一物可借而喻之:保定特產之一,保健陰陽球,其球體大小與“泥丸”宮空洞之大小形狀幾乎相同。然此泥丸宮非一定方法不能啟開。故有妙開泥丸宮之法,此泥丸宮開啟後,可為煉丹成丹之所在。至於其它妙用,在“涵神殼開”條目中已經言清,此不復言了。
氣生於丹田,入於兩腎間,即會陰穴。分兩股至左右環跳穴,經大小腿、踝,至湧泉穴,此內氣運行之下貫之法。亦可通命門至環跳穴而下貫。亦可命門至會陰複返環跳,皆是下貫之法。
此貫氣法的上下兩貫乃同時進行的,自可成上下的兩奪之勢。即現時所言的對拉拔長或對爭之義。此只指內氣而言。
拳自心生,捶由意發。心到氣到,氣隨心到,主從明矣。心之使者,意也。故心到意到氣到、力亦到。即內外一貫一至之意而。心逐氣穿,逐者,驅使也。氣無所不入,可入於無間,凡氣所達之處,心能普照何處。此即為何言“開七殼”是通心氣之法了。心之所明,借氣之所行而成之,心氣不通,則心昧不明。可知貫氣之法,就是明心見性之法了。當心能普照之時,也是明心見性之刻。那攻防較技的施招用手,隨機應變,意在人先之前知,是明心普照之所為,故施招用手雖如行雲流水,但不用思索,此之故也。古拳論中說:“交手者不可思誤,思誤者寸步難行”。可知:攻防之道,修煉於平日,各種攻防招法運用變化精熟,致用之時,成竹在胸,唯有見景生情之施用,何用思索之?此中有妙法:即順隨的“從之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之方法。運用純熟,即可再修“逆力以為揭獻”的借力打人之方法。兩法精熟後,方可與人實戰較技。只有此時方為“心能普照,氣自周全”之功夫藝境。也就同時明白,為何前賢論內功修法皆言“貫氣”為什麼不言“灌氣”了。貫者,一氣貫串之意,而“灌”者,乃灌滿之意。故知貫乃一氣通暢。灌則滯矣!“虛實相需、內外一而貫之”。方可以柔用剛,才有攻防之妙用。然灌者,填實之病也。故不取灌而取貫,亦“君子有所不為”之義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