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940|回復: 7

內家與外家 太極之謎 至柔與至剛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9 12:52: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太極網
一: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很多武術書上,都沒有把外家拳和內家拳的差異說清楚,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很迷糊。這也難怪,真正的內家拳,懂的人很少。中國寫教科書的人,很少是懂內家拳精要的人,只知道"想當然爾"。我十年前去體育學院拜見過一個“武術博導”,據說是武術世家的後代,他還寫了一本厚厚的【中國武術史】的書。我很崇拜地想跟大師學點什麼東西,經他的研究生介紹去拜訪的,還聽了一次他講的內家拳和外家拳講座。結果卻發現他根本不懂武,也不練武,光“談武,寫武”。他僅僅是靠一個“武術世家後人”的身份,還有翻翻古書,研究古代的武術資料的“研究”,就成了大學裡專業的“武術博導”,帶“武術研究生”。他的研究生,恐怕我只需要一隻手就可以對付了---不是我有本事,而是這些“武術研究生”根本不練武,光讀書“研究武術”,寫寫文章,就可以拿到學位了。

北京體院也有一個“全國著名”的武術教授,也是“名人之後”。他還好,還練武,可全是些花拳秀腿。動作好看,基本上是健身舞一樣的東西。可是這人拍了很多影碟,教學各式“太極拳”“形意拳”國家套路等等各式“內家拳劍系列”,國家套路和民間套路以及自創套路一起上,書店裡充斥了此君的各種“教學片”。我看過他練的拳,坦率說,沒什麼功夫。問過認識他的人,也說他當年他父親的功夫的確不錯,但是他本人就不行了(武術這東西,好像是不能夠遺傳的),靠父親的老名頭吃飯。他也寫文章,也編寫多種“武術教材”發行全國,掌握了武術界的“輿論權”。

上述的這些人,就是代表中國武術界“正統主流”的名人了,他們很看不起真打實戰的“練家子”,覺得他們是“粗人”,沒有文化。這也是對的,我也跟一些拿過全國散打比賽冠亞軍的人交朋友,談武道。在文上,他們的確表現不佳。因為他們是小時候讀書不行之後,不得已才去“練武”找條出路的,業餘時間也很少看“有文化”的書籍。他們對自己的“缺乏文化”也感到有些自卑。這樣其實練武也很難練到極高的程度,也無法瞭解內家拳的真諦。他們年輕的時候當運動員,年紀大了就想法當教練員,或者改行做生意等等,“武”並不是他們的“人生追求”,只是一個“吃飯工具”,因此他們無法與文武兼通的古人相比。

民間有些拳師寫的書還不錯。讓我能夠有所收穫的武術方面的書籍,都是民間拳師寫的,沒有一本是“國家正規制定”的。我感覺什麼好東西,一旦“國家認定”後就毀了。例如太極,作為內家拳的一支,解放後被認定和搞出“國家標準套路”,並向全國“推廣”後,就不成“拳”的樣子了,基本上都變成了柔軟體操,完全失去了精髓。其他因為沒有具體的套路招式,只有單招單練,不好搞“統一套路”,因此被國家“放棄”了的傳統武術,如形意拳等,相反還保留了較多的真東西。

在瞭解中國武術上面,民間拳師的思考,比“國家統一武術教材”對我的幫助更大一些。前幾年出的一本談武道和武術的書真好,就是【逝去的武林】,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這是一個老人在“走”之前,把當年民國時期高手的很多點滴告訴了大家,包括練功的細節。讓大家知道中國武術曾經有這麼一批人達到的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在好像已經找不到了這種人了。懂得用心的練武人,可以從這本書裡學到不少武術的真功夫。當然,大多數人只會拿來“看故事”,特別是本書沒有“套路演練”,會讓習慣“學套路”的中國人抓瞎的。

即使是民間,這樣的人也太少了。這本書說了,武林已經“消逝了”。而且,民間武師往往有自己的局限性,對自己的“流派”過於執著地“捍衛”,具有強烈的近乎於宗教信仰一樣的宗派特色,這難免障礙了他們對“武道”的真正理解。

中國的武術界,可能就是用這種極端對立的,文武分裂的形式來“繼承中國武術文化傳統”的。更別提要想真正理解中國武道,還需要道學和禪學的深度體悟和融合。無論文武兩派的人,他們都不屑於研究這些“封建迷信”的東西。因此,讓這些“正統人士”來告訴你什麼是外家,什麼是內家,練拳到底應該怎麼練,中國的武術傳統是什麼?當然就是以盲導盲,結果弄得人們越來越看不懂了。但是他們都很敢說,什麼都自以為是。

一般人認為,太極,八卦,形意拳就是內家拳。少林拳,洪拳,查拳,炮錘等等是外家拳。內家拳很柔和,四兩撥千斤,以柔勝剛。外家拳剛猛有力,虎虎有聲。所以從外表上就很容易分辨出內家拳和外家拳。

這種說法似是而非。因為,拳如果落了形象,就已經是“外家”了,不落形象,才是“內家”。這才是最正統的分法。

練法上,採用“內家”的心法來練的,無論什麼動作,都是“內家拳”。採用外家的“形象”和方式來練的,主要在動作外形,招式上找感覺的,就是外家拳,跟拳種無關。

那麼,太極,形意,八卦到底是不是內家拳?

這不好說,看你怎麼練。現在99%的人,都把太極八卦等練成“外家拳”了。甚至連“外家拳”都不是,練成“體操”了。相反,如“少林拳”其最高境界的拳據說是“心意把”,外形很柔和,練法也更接近內家的要領。所以,分內家外家,恐怕不能以拳種,而只能以練法來分。

以太極為例,現在的人把太極分為24式,42式,66式,88式,108式,孫吳陳楊,國家標準套路等等。既然落了相,分了招,玩了套路,還標上了“家族標誌”,這些都是“外面的東西”,哪裡還是內家拳?

這不是我說的。拳經雲:“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招是“無招”,拳動是“無形”。看不見,看不出,這才是真內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9 12:53:18 | 顯示全部樓層

看得見的拳,分的很細的招,還有各種門派自以為是的“正宗套路”,都已經不是“內”而是“外”了。

不僅拳理不同,內家拳的練法,也不同於外家。

外家拳喜歡玩動作套路,通過一遍一遍的“打拳”來獲得熟練度,達到“高手”的要求。用運動生理學和運動心理學來分析,外家拳是用長期的反復訓練,來達到肌肉和神經系統的條件反射性反應,不假思索地用於搏鬥中。因此,建立這種聯繫,用“招式”的不斷重複和強化練習來固定攻擊和防守的反應動作,具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外家拳的說法是“拳打千遍理自知”。靠像熟練工一樣的反復練習招式來“練拳”的,都是“外家”!。甚至可能還不是“外家拳”,只能叫做“外行拳”。如現在的太極,用外家拳的“心法”,來走內家拳的動作和招式,其結果就是連外家拳的水準都達不到。外家拳不斷重複的強化的動作練熟後起碼還可以打人,這種太極的動作,如果沒有用內家的心法來練,根本就不是拳,只是“柔軟體操”而已。

現在練太極的很多人,練的應該就是這種“外行拳”。包括很多跟我練拳的大學生,也是天天在練“外行拳”,不過他們自己還喜滋滋的,覺得只要跟我學的動作,外形我做的差不多,就是“內家”,就是“內行”了。他們也不想一想,如果只學和模仿了我的“外形姿勢”,沒有走入自己的“內心”,拳還是在你的“外面”,當然還是“外家”。怎麼可能是“內家”?為什麼同樣的一個動作,我可以輕鬆地用出來,他們卻“不會用”,難道靠不斷反復練動作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


跟我學拳的學生,居然有天天“勤奮練拳”,卻不去看拳經,悟拳理的人,也不去琢磨借鑒高手的練拳經驗,看別人的“門道”,豈不是一個大傻瓜!你想想就知道:一個人天天砍柴,卻不肯去磨刀,不是傻瓜是什麼?

把內家拳拿來當外家拳練,把需要“動腦子”的拳,當做讓身體活動的“肢體運動”,長期練習就是出不了功夫,自怨自艾,實在是可笑之極!
下面,把外家拳和內家拳做一點直接的比較,供大家參考:

一:外家重招式和外形,內家不重招式,不看外形。外家有形而內家無形。

二:外家靠不斷的重複練習,來建立神經和肌肉系統的慣性和本能反應能力。內家則要練如何破除人的慣性反應,而以對拳的超級知覺和控制能力來取勝。

三:外家重視練力量,內家重視練協調。而一旦人體協調之後,可以擁有比普通外家拳更具破壞性的力量。

四:外家重視練速度,內家關注練柔和空靈。一旦達到空靈的境界,就擁有外家拳手無法想像的攻擊速度。

五:外家拳的力量和速度主要來自於肌肉的訓練和反應,所以外家拳手看起來很壯實,所謂的孔武有力。內家拳的力量來自於神經系統的協調和反應,所以看起來顯得單薄清瘦。

在內家拳手看來,外家拳的肌肉力是“滯力”,不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會互相牽扯和互相制約,影響速度和力量的發揮,而且,這種肌肉力對身體健康還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練內家拳的人,要花很多功夫去掉身上的“滯力”,變成“靈勁”。在這個過程中,人體各部位往往會逐漸瘦下來(如果是身體偏瘦的人反而會壯起來),把很多不需要的肌肉和脂肪,都通過身體的“內化”而去掉,在內家稱為“去濁氣,蓄清氣”的這個過程中消解掉。所以,我們明顯看到:內家與外家的練法和外形都是完全相反的。

六:外家練拳講究標準動作,內家講究心法對不對。外家講究一招一式如何“標準”,內家練拳則不一樣,是要體會這些招式怎樣運動才符合拳理。在符合拳理的情況下,所有的招式都是“對的”。所以,外家拳是“一元化思維”,內家拳是“多元化思維”。所以內家拳有很多派,招式動作各不相同,如一記雲手,就有很多種派別,很多種練法。人在練雲手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體會不同的練法,不斷變化幅度的大小和快慢等等。也由於這種區別,造成了太極一門的學生執著于某個師傅,某個階段的動作特點,形成了太極門眾多的門派,都說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了”,其實他們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落了形象,固化了動作招式,自然都是“錯的”!

七:外家拳的練習對象是“肉體”,內家拳的練習對象是“心意”。相當於外家拳注重“硬體”,內家拳注重“軟體”。所以外家拳可以看得到,而內家拳除非“用”的時候,否則是看不見的。

八:外家拳的進步靠“刻苦練習”,只要肯吃苦,練幾年基本上都可以“耀武揚威”了。而內家拳的進步靠“內在悟性”。沒有悟性的人,練一輩子內家拳都出不來。所以,內家拳功夫的高低,跟練的時間長短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九:外家拳攻防,進退分得很明白。而內家拳攻防一體,進退一身,很難區分辨別。拳經所謂的“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打即是化,化就是打”。拳諺曰:“何為打,何為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攻防合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人們很難理解這種“二元合一的思維”,認為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功夫的確存在,內家拳法處處要求這種“合一”。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9 12:53:53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外家練“形”,內家練“心”。外家拳在外形上下功夫,在招式上求勝負,講究“這一招克制某一招”,講求“技巧”和“閃展騰挪”。而內家拳不在招式上求變化以克敵,而在內在看不見的變化上勝敵,所以可以用同樣的,很簡單的招式來對付不同的攻擊。內家拳所具有的“招式”和“外形”,是要體現“心”的運行和覺知程度。是“以形調心”的,通過外形的觀察,來覺知自己身體內部運行是否流暢,心態是否穩定和綿密。所以,外形和招式,僅僅是一個“輔助工具”。

十一:外家拳不懂文化的粗人也能傻練,內家拳卻是“細人,文人”練的“哲拳”。如果沒有領會內家拳學的“心訣”,是一定學不會的。所以,那些不看拳經,不悟拳理,天天“勤奮練習”,跟著師傅的動作照貓畫虎的“內家拳學徒”,其實練的是四不像,連“外家拳”都談不上的“外行拳”。勉強可以說是在練“健身體操”,跟真正的“內家拳”肯定一點也沒有關係。

十二:真的內家拳不練套路,最多是玩套路。起碼五年,十年是不練套路的。因為練了也沒用,反而障礙真正的學拳,所以只能練幾個“基本動作”。天天練套路的“內家拳”其實是體操,連“拳”都不是。我懷疑真正的外家拳也是不練套路的(不夠瞭解,不敢肯定)。因為練套路違背基本的武學規律,長期進行套路演練的話,就會形成身體的條件反射,而這種條件反射,顯然是違背內家拳的拳理及目標---擺脫思維和身體的慣性。我認為套路是已經學會武功之後的人,用來“玩”的遊戲方式,表演給大家看的演練方式,絕對不是練拳入門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入門”,就一輩子也摸不到門了。我知道一些老拳師,當外人要他們“表演”的時候,也會即興表演一些“套路”出來,但是每次都不一樣。這才是“真玩家”,他們可以隨時創編套路,而不是為套路所限制。他們玩套路,而不是被套路所玩。

(特別申明:以上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我是“外行”,非武術專業人士,也非“名家弟子”,武功也不咋的,只會亂說。專業的武林師傅們看了別在意,你們教徒弟願意教套路,他們願意學套路,我沒有意見。上面的觀點僅局限於今日學堂一派自娛自樂的玩法)

對照以上的內外區別,就可以知道,現在很多人所謂練“內家拳,太極拳”的,有幾個做到了上面要求的“內”?很多人練了幾十年都“不出功夫”,連初學外家拳的新手都打不過,有什麼奇怪的?
二:太極拳是慢還是快?是剛還是柔?

很多人看太極拳慢吞吞的,像是在摸魚。心裡想這種拳怎麼能夠打人?沒有速度,也沒有力量。

還有人看了太極推手,說“明白了,太極打人,就是纏住對方,讓對方失去平衡而摔倒。”

其實,上面的看法錯了。

慢吞吞的“摸魚”拳,是個人練拳,體悟身體控制力的“練法”,不是打法。

太極推手,是對於“勁”的體驗式練習法,也不是打法。想一想就知道,面對面交手的時候,別人不跟你“推手”,你怎麼辦?

太極拳的進手,可以說快若閃電。當事人一眨眼,拳已經擊到要害之處了。如果是看打架的話,內家拳的招數也沒有什麼出奇的,就是特別快,身法特別輕鬆靈活,如此而已。金庸小說寫內家高手對敵,手上如挽重物,慢吞吞的,但是圈子裡拳風激蕩。“如挽重物”這倒是內家拳的練法,可不是打法。小說家言,豈能當真。真打起來,可能旁邊人看都沒看到有什麼動作,當事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分了勝負。以為內家的打法跟一般的打法不一樣,很“特別”,這很不現實。

內家拳經雲:“後發先至”,如果不快,如何能夠後發而先至?顯然出拳的速度要比對手快很多才行。“打人不見手,見手非高手”,出手的時候要快得讓你看都看不見。“彼不動,我不動。彼若動,我先動!”這些拳經,很明顯地告訴你:內家拳的打法快若閃電,對手往往還沒有反應就被擊倒了。其實,與真懂內家拳的人交過手,就會發現:自己往往莫名其妙地就“完了”,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怎麼被擊倒的也不知道。在太極高手面前,自己的抵抗基本上完全就是徒勞無功的。

太極拳是剛還是柔呢?

外家拳為了練力量,要打沙袋。太極拳練功禁止練力量,也不打沙袋。偶爾打打只要是找找發力的感覺,而不能通過這種方法練拳。內家拳師說,打沙袋練拳是笨人。這種練法未傷人,先傷己,就像是七傷拳。這種練武方法,對於特別注重身體健康狀態的道家修習者來說,認為是愚不可及的。的確,很多外家拳手,年紀稍大後出現各種病態,甚至殘廢的都有,皆因早期種下的自傷的根子,自己內體早已經傷了,卻還不知道。

內家拳的手,要求“嫩若處子”,絕對不像是一個武人。劉老師七十多歲了,手還是很柔軟,像是文人的手。長相也沒有一點“武相”,像是和睦可親的鄰家大爺,身體清瘦,但是很健康。

這種柔柔的拳,有力量嗎?

有!而且力量往往比外家拳還大。太極拳其實也可以說是至剛之拳!太極發力的時候,可以很輕易就發出一兩百斤的力量,並且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個攻擊點上。如果力量集中一個點進入對手的身體,這顯然是極具破壞力的。你想像一下,身上被上百斤重的錘子敲一下感覺如何?內家出拳,只有比這更重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9 12:54:25 | 顯示全部樓層

而且,這還是低級別的,剛剛入門的內家拳。我的老師說:內家高手連拳都不用出了,就抱著手讓你打,打得越重,自己傷的越重,所以是“挨打拳”。他讓我將來往這方面學習和發展。老實說,對這點目前我只能“相信”,還沒有“體驗”--沒見過。“低級別”的內家功夫我倒是見過。太極拳的快,太極的至剛,我是有真實體會的。老師說的境界,是真正的至剛----“剛”到了“無形”的境界,看上去是至柔的剛。
三:外家與內家練法上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看上去慢吞吞的拳卻會很快,很剛?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道家的奇妙學說了。

道家認為,快和慢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一體的兩面。想快的時候可能得到的是慢。不急,慢慢來,反而會很快。因此,慢練快用,就是內家拳的特殊功法。它用“陰陽采補”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比如,為了要達到“快”的目的,一開始就追求“快”的話,就反而無法做到真正的快。相反,往“慢”的方向走,一點點消除身體肢體之間的互相牽扯和制約因素,逐步達到真正理解“至慢”的境界,拳就自動會“快”起來。這就是“采慢補快”的陰陽平衡原則。

太極練拳的時候,一個動作並不是“一招”,而是百招,千招,萬招!練拳者的任務就是去把這看似簡單的“一招”分解成千招萬招。這種拳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怎麼可能快得起來?快了,顯然就只有“一招”了。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變招,只好慢慢地體會。如果慢慢地“變”兩招,後來就是“四招”,後面就是“八招”,“十六招”,感受到的“招數”越多,就是功夫越強的表現。我的弟子們用一模一樣的動作和招式跟我搭手,都是一出手就被制,一副束手待斃的樣子。驚疑之下,反復變換動作,試了很多次都一樣結果,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

還有,我可以告訴對手我要打的部位,以及出拳的招數,但是對手就是躲不掉,為什麼?再試幾次,我一模一樣的出手,對手設法變化方式來抵抗,但是結局也一樣,為什麼?

其實就是因為我出手的動作招數,雖然表面上與對手一模一樣,但是“內在”已經含有比對手更多的變化了。所以對方無論如何想辦法應付,都會被一樣制住,因為他“變”不過我。但是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來,以為還是一樣的“招數”,其實不是。

甚至於對練的時候,不知情的旁觀者還很難發現到底是誰“不行了”。如何我不“下手”,對手其實一搭手心裡就知道“不行,完了”,但是旁邊看的人可能根本看不出來是誰占了上風。他以為兩個人看起來差不多,其實是內在的“勁道”已經控制住對方的“勁道”,而且讓對方已經失去了變化的機會,已經“拿死”了。只是外形還沒有表現出來,所以旁觀者不知道勝負。

這就是內家拳的“內”,看不見的。只有“打出來”了,才會“看見”。

所以,內家拳根本就不重視看得見的“招數”,師傅的動作你拿錄影機拍下來,模仿得一模一樣,上場依然不行。所以證明練內家拳根本就不要去關注具體的招數,而要關注內在的變化。認為某個動作才是“標準的”,某個套路,某個流派才是“正宗”的,這是外家拳的思維模式。

所以學內家拳不要貪多,不是去學“外面看得見”的各種拳招套路,不要以為108式就比24式“高明”,這是小學生一級的算術頭腦。而是要學習怎樣把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內含和變化慢慢地發掘出來,怎樣把一個平淡無奇的招數,使出變化萬端的表現,這才是“學拳和練拳”。而不是只會傻乎乎的不斷重複一個動作,而是要體會這個動作的不斷變化和奧妙。

因此,真正練內家拳的人,絕對沒有“固定標準”的動作。一個簡單的雲手,不僅千人千樣,同一個人練的時候,也會大小快慢不同,在練習中嘗試各種角度和可能性----在符合拳經要求的情況下嘗試一切可能的變化。同時觀察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是否符合拳理的要求,並不斷改進自己的姿勢,並學會關注更多的陰陽配合的動作(內三合,外三合)。自己身上的陰陽變化越多,配合得越好,功夫就越深。所以,練拳時處處都是與“自己”作對,把“自己”當做觀察的物件,當“自己”的教練,這才是“內練”的內家拳練法。

這一切,都必須以拳經為基礎。這就是練內家拳的人,一定需要經常看拳經,去不斷思考的原因。以為不看拳經,光模仿師傅的動作,就能夠練出內家拳真功夫,可能性不大。至少自古以來就沒有聽說過!

同時,練習內家拳的人,不要存“門戶之見”,什麼拳都可以看,可以學。經常觀摩別人的拳法,思考如何用內家拳的手法和心得使用出來,才會提高水準。經常看看實戰的錄影,也對提高拳的理解有幫助。

到目前為止,我只學了武當拳的“五招”--五個動作。但是,這五個動作中,任何一個招式的變化都是無窮的。如果你把一個招式的內含真正琢磨清楚了,其餘的就一通百通了。

但是,如果不懂一招的真正內含,你去學“全套”,甚至學十個八個的套路,即使你把孫吳陳楊等等流派的拳都學遍了,也沒有任何“功夫”,只有“套路表演”的“本事”。

你把一招真正琢磨透了,拳理都通了,自己都可以“創拳”了。你怎麼打拳都可以,怎麼變化都合理。而且你看別人各種各樣的拳,也就變得很簡單了:其實所有的“招數”,就這麼幾個核心動作而已,沒什麼複雜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9 12:5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就是內家拳的練法。

太極為什麼會很快呢?會讓人莫名其妙就倒下?

諸位想一想就知道了:如果一招拳,就可以打出百種千種變化,這拳快不快?顯然快極了,超過人們想像的速度。雖然表面看起來慢吞吞的,是因為它包含的這些變化都含而不發,但是練者知道並控制著這些變化,隨時準備發出來。所以練習者凝神聚氣,總是蓄勢待發,大腦其實一直在高速運轉。這種拳當然越練,出手就會越快。因為在外形“慢”的情況下,“心”是在高速運轉的。而人的肢體指揮者是大腦,大腦快了,拳豈有不快之理。反而不動腦子的死練,也就那樣了。後者(外家拳)的練法,主要是練肌肉反應,所以只要肢體不練了,功夫就快速下降。而內家練腦子,只有腦子不好了,功夫才不行。所以很多內家的老頭,依然有很好的功夫。

至於太極拳為什麼會“剛”呢?,這是因為太極拳先要練“柔”。這也是一動分陰陽的兩面。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這話就是“天道”的表現,太極道就把這點表達的很深,很清楚。

很多人不知道,人體在運動的時候,大多數人的肌肉組織和骨節都在很不協調地運動。這不僅消耗能量,而且影響運動的速度。可能人是動物中肢體最不協調的了。不信的話,去看看“動物世界”裡動物走,跑,跳,就會覺得人的動作實在太難看了,太不協調了。

內家拳認為,影響動作快速的原因,以及影響人體力量發揮出來的原因,就是人體的“散亂”--身體各部位的不協調。所以,要想提高力量和速度,就不能“治標”,不能直接去練速度和力量。而要“治根”,就是人體的散亂。

為了治散亂,就必須“松”和“柔”,讓人體的關節,骨節,肌肉等“鬆開”,特別是腰和腿是最關鍵的,是練功的要點。只有松得越開,才能越快。所以太極的入門功夫,就是練習松和柔。一旦人體真正放鬆放柔後,聚合起來的速度就會很快。

而且,如果避免了發力的時候,人體不同部位互相的牽制和影響,就可以把力量集中在一個方向上,以很短的時間發出,帶來強大的破壞力。內家拳把這種勁叫做“整勁”。與普通人的“散力”“肌肉力”相對比,自然要強大得多。

這就是太極和內家拳的奧秘。申明一下,這些只是初級的功夫,只是入門級別的功夫。更高級的就不談了,連這些初級的功法都很少有人能夠理解,說多了也無益。先瞭解初級的再說!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25 15:34:26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25 15:3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31 08:55:46 | 顯示全部樓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22 , Processed in 0.007920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