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0-22 07:44 編輯
作者: 李應昊
什麼是太極拳推手中的 “粘、黏、連、隨”?它們究竟在實戰技擊中有沒有意義? 這牽涉到如何解讀傳統理論的問題,也關係如何為傳統武術創造生存空間的問題。如果仍然沿用西方體育的思路去解讀自成體系的傳統武術,並以此為標準為武術搏擊比賽制定規則,傳統武術將難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你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 從“你”、“我”的稱謂就可以看出,這是兩個人的運動。它牽涉到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通常客觀並不依主觀願望而轉變。所以這既不是從字典中尋找的答案,也不應拘泥於在套路演練或者現在的擂臺比武中尋找答案。
1、什麼是“粘”?
按現代漢語“粘”讀zhan,是一個破音字,有時與“黏”同音,作“黏”的通用詞。但在《打手歌》裡兩個字卻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主要表現在詞性上的差異。“粘”在這裡作動詞用,如:“粘信封”。雖然“粘、黏、連、隨”四字排列各種版本有所不同,但“粘”字在所有版本中都位列第一,因為“粘”是推手中的起始動作。 楊式太極拳老譜解讀:“粘,提上拔高之謂也。”符合“粘”字動詞的詞性。 “、捋、擠、按世間稀,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便捷,粘、連、黏、隨俱無疑”。在相當大的一部分拳譜中“、捋、擠、按”相對應的是“粘、黏、連、隨”,這就不能看作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這說明“、捋、擠、按”相對於“粘、黏、連、隨”而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攬雀尾實含‘、捋、擠、按’。取手攬雀尾之意。陳秀峰所傳曰:‘攬雀尾,攬住敵人之臂假像為雀尾,趁勢進切以襲之’。” “攬雀尾三式,注意,此式以腰作車軸,使心中力量刁起右手,兩手如同生於丹田,並非胳膊用力提起也。”“講義,右手掌向上緩緩提起,抬起時,微有朝裡裹勁的意思。” 從技擊含義看:你“來打我”,我不會去硬“頂”,雖然是被動接招,它還含有主動接近的成分。如對手打來為虛,我“趁勢進切以襲之”。這是一個擒拿的動作,右手托敵左肘下方,左手掌心向下合住敵左腕,“右手掌向上緩緩提起”,這是視敵情向上反關節拿對手左肘關節。一旦敵發現我的動機欲收回時,我可立即借其收回之力,以左手反拿敵左手腕部以我右手固定敵左肘外側上步“趁勢進切”。對手如果打來為實,我借打來之力順勢下捋,所以不必費太大的力就能讓對手應聲而撲。 “微有朝裡裹勁的意思”是雙手合住“敵人之臂”的肘部關節部位不使滑脫,含有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意思。而上述過程就是“提上拔高之謂也”。是使對手通過我“提起”的動作身體重心“拔高”,所以通常是說“上”。 楊式老譜的“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就是“四正手”中的開始的動作“”,就是“要撐,捋要輕”的“撐”,也就是類似攬雀尾的“以腰作車軸,使心中力量刁起右手,兩手如同生於丹田,並非胳膊用力提起也”這個動作。
2、“四正手”與“黏”
2(1)“須知陰陽”是“黏”的先決條件
楊式太極拳老譜說“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繾綣在《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牢結;不離散。糾纏縈繞;固結不解。繾,~,不相離也。引申為形容男女之間異性相吸纏綿不舍,也就是“留戀繾綣之謂也”。這個解釋與其它三字“粘、連、隨”只是解釋動作不同,它是一種接觸的性質與程度,並且只有這個字無法用日常動作複製。 這種解釋符合“黏”字形容詞的詞性,而最為關鍵的是首先明確了陰陽兩性的性質。異性相吸,只有異性之間的關注才可能是全方位的,才能夠精確到“一羽”或者“蠅蟲”。初戀情人會有“過電”感覺,除此不會有任何接觸會產生同樣的反應就是一例。 太極拳“打手”就是要追求達到這種陰陽兩性“留戀繾綣”的境地。所以“知覺運動”要以“須知陰陽”作為條件。而“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只有“懂勁”才能“黏”,而“黏”又是太極拳“懂勁”的具體表現。“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之於我也。”意思是:在練習之初,要知道“知覺運動”雖然是人本來就具有的好東西,但想要重新恢復這個能力對於人來說也是很難的啊!
2(2)“貫通”是“黏”的物質基礎
“知覺運動”是太極拳所有奧秘中的基礎,它是獲得太極拳獨有的思維方式和用力方式的必由之路。所謂貫通,就是全身從思維到肢體整體性的放鬆,使全身成為一個互為相關的整體。《易經》六十四卦,大多表示“吉”的象徵都和“亨”有關,“亨”就是亨通,所以“貫通”,“亨通”是萬物追求的一種境界和一切吉利的象徵,也是一種物種本性的回歸。所以才有“政通人和”、“人情通達”、“財運亨通”,而《太極拳論》的“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這句話就是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原文為:“至於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