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肘橫",首先要弄清楚如何以"橫"論肘之工夫,即"橫"字立意指的是什麽?綜觀傳統拳術各家之言,身法中皆有"縱橫"的正側身法之論,在拳法中有"橫拳"一說.用肘有"橫肘"一說,然此"橫"皆與薌齋先生所說的"肘橫"之意不能相提並論,因另有一"橫",與"肘橫"之意相同.原來,此"橫"字,乃取意於<內功經>中所論:"以一身而言,自(天)井(頭)頂至於足底豎勁也;自臂骨至於手頭橫勁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兩肩雲門穴豎勁也,自中腑轉於鬥骨橫勁也."此論清楚的講明"肘橫"是由肩經肘到手的"勁之橫,並非橫置之橫形,而"肘橫"的勁橫與"橫肘"的形橫顯非同一概念,由此論可知,薌齋先生之"肘橫",乃取由肩至手的"勁之橫"而立意的.當然,薌齋先生是否直取<內功經>而立其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內功經>之所言,弄清了薌齋先生"肘橫"乃取"勁之橫"而立意,並非"肘"之橫置,此點一定要論分明.否則,會將"肘橫"之"勁之橫"錯誤的理解爲"橫肘"的"肘之橫置".爲了說明這點,可看<王薌齋專集選>插圖"薌齋先生站樁時舒適得力之神態" 相片,由圖可見薌齋先生樁法之肘就並非橫置,亦沉肩墜肘之意,然此亦是肩撐肘橫之象.
再說"鬆肩墜肘"(又名"沉肩墜肘").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中披露了拳法"十四忌",其中有"聳肩.脫肘"之二病.故拳師教拳時皆讓初習拳者必須按法修煉,必須作到"沉肩.墜肘",活肩.鬆肩.沉肩",皆使求肩關節的鬆透靈活圓潤之說法,即追求肩的筋肉空靈之意境,以求肩關節最佳轉動之功能.最大活動變化之範圍和內空間.墜肘,是不管肘關節部位因功防招式決定其所置的位置之高低,皆要求肘關節部位要有鬆沉的勁勢之墜意.一是下可與膝之提意相合,以成外形人才部位上下同氣相求之合意,以固定外形之用;一是避免肘部的上下動變時自己造成肘的輕浮無根或妄動而脫根.無此造勢,會造成自身上下變化的脫節,或整體外形脫根.輕者讓人托肘而掀開,露出脅肋部位而挨重擊;重者可讓人托肘而將其掀翻在地.然"鬆肩墜肘"或"沉肩墜肘"的工夫正確時就是反提至"高肘"的位置,或"肘與肩平"的橫肘之位置,對手的托掀也是不易湊效的,這就是墜肘的妙處.
總而言之,"沉肩墜肘"的工夫,亦是爲了達到"背圓胸方,掩肘裹肘"的肩肘動變的蓄勢最佳之狀態,如果以薌齋先生的"肩撐肘橫"與"沉肩墜肘"相比較而言,其功夫.技術等內容實質是一樣的,只是理論角度不同而已.兩者並沒有"孰優孰劣"的分別.如果非要說兩者的區別再哪里?薌齋先生的"肩撐肘橫"是內勁功夫的景象描寫,"沉肩墜肘"是外形形態狀況而描述."沉肩墜肘"和"肩撐肘橫"都是在"肌膚骨節.處處張開"的"筋肉空靈"的狀態下作出來的,都是爲了外形最佳的動變狀態,都是爲了內勁的蓄發通暢順達.練"肩撐肘橫"之立意,必有外形的沉肩墜肘形象;練沉肩墜肘的方法,必有肩撐肘橫的勁勢之意.故此說,肩撐肘橫和沉肩墜肘,兩者從功夫內涵.技術應用,從根本上講是沒有區別的.
有人認爲薌齋先生提出的肩撐肘橫,是以高架勢對付拳擊,是對傳統武術"沉肩墜肘"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之所以這樣認識,是不知道"沉肩墜肘"具備著"肩撐肘橫"之體用,"肩撐肘橫"同樣具備"沉肩墜肘"之體用."肩撐肘橫"的提出,是對"沉肩(鬆肩)墜肘"的再認識,故薌齋先生是把它列入技擊提綱中作爲作爲一項拳術原則提出的,如果僅視爲某一具體的拳架,恐怕就離題太遠了.
...........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