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378|回復: 3

开胁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20:51: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註:簡體字的“开胁”經由軟體轉換後變為“開脅”。

開脅,是內功修煉的左吞右吐、左吐右吞的吞吐法,結合肩胯肩的內勁8字法運行修煉而成的,再加之左右的內勁勢的裹束法的運用,則脅部的開合吞吐功能詮矣!這是在“天一生水樁”的內勁吸提呼降的升降法的基礎上修煉而成的。打展手的方法就完全能夠修煉成功的。正如前賢所言,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震卦
卦象 ,震上震下

脅有呼吸
震動莫疑

脅聚象於震,震者動也,雷也。一陽動于二陰之下,雷出而奮乎上,脅似之。脅以上,天之象也;脅以下,地之義也。天地陰陽相交,則雷雨作,而萬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則氣血通,而真勁出,理一而已。脅氣上交于頭故雷遇天而為大壯;真氣上升於頭頂,健以初則力自大壯也。脅氣下交於足,故雷遇地而為豫。真氣下降於足膝,順以動,故神氣豫悅也。一呼一吸,一升一降,外見之口鼻,而內需之心胸,其要總在脅也。

脅者協也,如魚有腮,一開一合,氣有升降矣。合則下脅于丹田,後協於兩腎,中間一股大氣,自蓋骨下從兩襠內直沉至湧泉穴而止,複向後由足大筋向上翻出,自兩委中穴上由尾閭穴透入夾脊,則與脅相交。一開如雷之奮於地而升於天,其氣自能上升,一股入胸、入中,一股入兩背底,豎則通於泥丸,直達顛頂;橫則貫於指末。脅之開合,即氣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復始。不可顛倒錯亂。細玩艮卦,震卦上九、初九之義,自能其上下承接之妙。

胸雖出而不高,脅雖閉而不束,雖張而不開,此中元妙,有難以口授者。脅須以意出,以氣勝,以神率,則為合式,非出骨出肉出筋也。用脅以氣之呼吸為開閉,以手之出入為開閉,一身之縱橫為開閉,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間則左矣。高步之勁在於足,中步之勁在於脅,下步之勁在於背,此又自然之理也。

闡 釋

脅與肋有區別。肋,通指肋骨;脅,乃指腰上至腋下的軟組織部位而言。

而拳家有言“有肋骨者為肋,無肋骨的軟組織部分為脅”。此乃一家之言。理解脅的位置,應以腰上至腋下的部位為准。文中“脅者,協也”一句,說明了脅之部位的功能。但為何“脅者,協也”?脅,協助了什麼?我們看前賢是如何依卦理爻辭而解說的。

脅聚象於震,震者動也,雷也。一陽動于二陰之下,雷出而奮乎上,脅似之。脅以上,天之象也;脅以下,地之義也。

這段論述告訴了我們,以腰為中界的上下乾天坤地定位:腰以下,為坤地;腰以上,為乾天。但我們已經知道“乾坤定位,卑高以陳”的道理、法則,在傳統拳術中尚有“”內氣為乾,象天,健運不息,純粹之精,陽剛之性,處君主之位而高;外形為坤,象地,靜而不躁,厚載之德,陰柔之質,順從乾而處臣民之位而卑。知道了這兩點,我們再看前賢論述“脅聚象於震”的精義,自然心中就會明白,也就知道練、用之法了。

《序卦傳》說:“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卦輯“鼎卦”之後,是因為鼎是器,器要有鼎器之主。在古代實行宗法制度的情況下,最有資格主器的是長子。據《說卦傳》:“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的說法,震為長男。長男有主器之義,所以鼎卦之後次之以震卦。震卦一陽生於二陰之下,動而上進,有震動之象,故為震。震亦即動,動而不曰動而曰震,是由於震不僅有動而驚懼之義,且有雷的振奮之象。這一段論述說明了“震者動也,雷也”的道理。而在人身,脅的部位恰似這一景象。在中醫學說中,脅之部位屬肝、膽,正是一陽動于二陰之下的景象。肝為厥陰之藏,膽為少陽之腑,故肝膽成表裡,顯現陰盡陽生之候,陰陽轉接之關鍵。

天地陰陽相交,則雷雨作,而萬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則氣血通,而真勁出,理一而已。

自然界地表水氣上升而成雲,雲積濃厚,陰陽相交,則閃電雷鳴而雨降,萬物在此氣升液降的自然環境中,得以生長化收藏,生生不息;人身上下相合,則氣血流通而真勁出。道理,自然界是一個,即道本一,法萬殊。在這裡要知道“人身上下相合”是什麼意思?前賢只說了“氣血”二字以代表,即氣屬陽,從天,內勁也;血屬陰,從地,外形也。氣通血和,則身體健康。即老子所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的意思。而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陰陽上下相合,首為內氣從天為上;外形從地為下的內外上下相合。內氣從乾,為一陽;外形從坤,有筋勁、骨力,為二陰。按拳術之論所雲:“勁從足下起,傳於腿,至脅部位,”正是“雷出而奮乎上”的天之部位,也是內氣震動變幻之時,故前賢說:“脅聚象於震卦,脅似之”。此以天人合一學說的理論而說拳之理法爾。脅有呼吸,震動莫疑。是說震者動也,雷也,是天地之呼吸的現象,是陰陽交合動變的結果。就像脅有呼吸真氣,也是自身陰陽交合動變的結果。這兩點雖然一在自然界、一在人身中,但其道理是一樣的,相通的,莫要產生任何的懷疑。下面,前賢又進一步運用卦理爻辭進行了細緻的分析。

脅氣上交于頭故雷遇天而為大壯;真氣上升於頭頂,健以初則力自大壯也。

此說由足至脅之氣上交於頭,像似雷在天以顯威,是為“大壯卦”,說明真氣上升於頭頂(百會穴),健以勝則力自大壯也。其因為何?只有看大壯卦的卦理爻辭之意了。健以初,是為健以動。

大壯卦,卦象,乾下震上。《序卦傳》說:“遁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遁卦是陰長陽退退的意義是違去。大壯是陽的壯,壯的意義是強盛,事物衰則必盛,消必長,即遁則必壯,所以遁之後次之以大壯。大壯卦下體是乾,上體是震,以剛而動,有大壯的意義。《周易》裡陽剛為大,陰柔為小。此卦陽剛已經達到九四之位,過中了,有大者壯的意義。故曰:健以初。又卦中有雷威震在天上之象,也是大壯的意義,“大壯,利貞”。大壯即是陽之壯,吉祥亨通自不待言。但是,大壯利天貞正。大壯而不貞正,即習拳而不循正理,便是一般的壯,不是合於拳家之道的大壯了。大壯之時最怕的是自恃其壯;自恃其壯就不正了。四個陽爻而稱大壯,這是因為卦中陰陽之勢至三而平分,至四就算極盛了。大壯之陽爻以自初長至四,九四一爻是成卦之主,陽爻居陰位為吉,此卦又是乾陽在內,震動於外,所以叫做大壯。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易經》中剛陽為大,陰柔為小。天地間惟剛陽能壯,大者能壯;陰柔不能壯,小者不能壯。但是,並非剛陽或大者在一切情況下都能壯,必須在“剛以動”即內氣健運至其所當行之時、所當至之位元的情況下才可謂壯。故名為“大壯”,是健以初之象。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20:5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此解釋“利貞”的意義。大壯是大者壯,大壯利貞則是大者正。這裡“大壯利貞”四字具有三個含義。首先指出壯的主體是“大”;其次說主體之勢是“壯”;最後強調大的靜態特徵是“正”。所以,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壯”的主體是“內氣”,是“大”;內氣為主體之勢是壯;而內氣的靜態特徵亦是“正”。前兩個含義告訴我們,傳統拳術中惟大者即陽剛之氣能壯,小者陰柔之外形不能壯。大的內氣只是在動的狀態下即“剛以動”的時候,方能壯。壯是從動態的角度看。最後一個含義是說大者之內氣只是壯還是不夠的,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還要“正”。“正”是從靜態的角度看。總之,“大壯利貞”一語的意義是體大、勢盛、中正,而無邪僻。即大正必無凶咎。但若大壯不正,則凶必不免。總之,以拳勢論,氣大形小正者,勢壯也。
正大亦即大正也,天地乃大中之大,可謂至大;天地可謂正中之正,自是至正。大而且壯,大而且正,是天地之顯著特點;是顯而易見,有目共睹的。看見天地之正大,便看見天地之情了。而人身在傳統拳術來說:內氣、外形乃自身之天地,亦可謂大中之大,正中之正;可謂至大至正。大而且壯,大而且正,是內氣、外形的明顯特點;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從顯處便看見自身內氣、外形之正大,也便看見攻防拳勢之威力之特點了。“天地之情”是從靜態、從顯處看天地之特點;複《彖傳》說的“天地之心”,則是從動態、從隱處看天地之規律。而“得中用中”,則是從動態、從隱處看自身內氣、外形之規律的。故拳講中氣,就是這個至大至中至和至正的大壯之勢的道理。健以動則力自大壯也,是真氣上升於脅、胸、背、頭頂之緣故。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雷奮迅於天上,乃大而壯之象。大壯,包含了“大而正也”的意義。也就是說,大壯,實際涵蓋了“大,大者壯,大者正”三層意義。大、壯、正三者合為一體,便構成了天地間一種偉大的力。脅氣上交於頭,猶如雷奮迅於天上,乃大而壯之象;大、壯、正三者合為一體,便構成了自身一種非常的力。此即“頭統乾之體,乃全身之總領”的深刻含義。但絕不是主觀的聚勁凝形之力,而是松靜自然的勢之能力。現有說為是“自然力”的。
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行家裡手觀大壯之象,但應怎樣落實到拳術修煉中來呢?皆是主張反身煉己,要把最大的力量用來戰勝自己。即“十年練拳,十年養氣”。柔弱自己的外形,頤養自身的中氣;在順隨而用之。此乃唯道是從之意,即“君子求諸己,以非禮弗履”的意思。
脅氣下交於足,故雷遇地而為豫。真氣下降於足膝,順以動,故神氣豫悅也。
上言脅氣上交於頭,是雷遇天而為大壯。此又言脅氣下交於足,是雷遇地而為豫。豫者何?真氣下降於足膝,順以動,故神氣愉悅也。何為順以動?只有看豫卦的卦理爻辭了。
豫卦,卦象,坤下震上。豫卦卦名的這個“豫”字,含義比較複雜。據前人解釋,它至少有三個不同但卻相近的義項。逸豫,安逸休閒;和豫,和悅順暢;備豫,事有預備,見微而知著。逸豫與和豫意義相近相通,都有安樂和悅的意思。備豫,看來與樂似乎不相關,其實也是有聯繫的,因為備豫可以這樣理解:凡事有預備,極易獲得好的結果;好的結果之獲得,自然可以安逸和樂了。由備豫而導致安逸和樂還可以有另外的解釋:前人留下的拳術攻防之道的完善的拳學學說,為我們修煉打下了堅實渾厚的理、法、術、功之基礎,下一代人只管承受應用證驗,也會得到安逸和樂的境界。即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傳乘、承傳即是如此,故而,千百年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久傳而不衰,此也。
豫卦為什麼次諸謙卦之後呢?《序卦傳》說:“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內勁功夫上身,攻防技法富有,順隨而用,用必打犯不傷人,功德才能具備,內心充實而能謙遜自處的拳家,必有安逸和樂的結果。這裡的“有大”在傳統拳術功夫中乃指中氣而言,因為自身具備中氣功夫是傳統拳術攻防的大道之功德。養生、健身、技擊攻防全憑中氣功夫以為用。但僅憑此中氣功夫還是不夠的,要能“謙”才必能“豫”,即“即之也溫”;否則,剛愎自用,是為滿招損。故傳統拳術攻防以順隨為法,也是謙的一種體現。
豫卦所以名豫,可從以下諸方面得到解釋。從卦之德來看,外卦震,震,動也;內卦坤,坤,順也。坤下震上,有順動之象;動而和順,所以名豫。從拳之德言:內勁,動也;外形,順也,有健順之象,健動而順和之,所以為安逸和樂之象,此乃“健順參半”之意。此其一也。第二從卦之主來看,卦主九四以一陽統五陰,下麵又有坤來順承,動而上下順應,所以名豫。傳統拳術中一氣統領諸陰形,而諸外形都應於它。內氣一動,外形上下順應,此乃“意氣君來骨肉臣”、“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自身內氣、外形君臣主從關係的論述。做到此,便為“豫”之象了。還有從上下二卦之象來看,“震為雷”,“坤為地”。雷出於地上,雷先潛閉於地中,待它動而奮出之時,自然發出聲音,其中有通暢和樂之義,故名之曰豫。傳統拳術中,內氣無形寓於外形之中,似雷潛閉於地中,待內勁所動而奮出之時,隨其所行所到之部位自然發出鳴響的聲音,拳家名之曰:“骨響齊鳴”、“骨節齊鳴”的功夫;隨其鳴響,身體內有通暢和樂之感覺。能于此是名“雷拳功夫”。此乃自身的豫之象。有曰:“拳風者”,亦是自身豫之象。如:“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倏忽”的功夫藝境便是。
豫,利建候行師。
豫卦為什麼有“利建候行師”的意義呢?從卦體來看,豫之外卦是震,內卦是坤;震乃長子,有候王之象;坤為眾民,有師象。所以有“利建候行師”之卦辭。又,從內外卦之卦德看,外卦震,震,動也;內卦坤,坤,順也。震動於坤之上,動而順,像天子在上,封建諸候、萬民在下,順從悅服。有如興兵討伐,諸侯從征,民眾順和之義。此即拳中所說:內氣一動,外形無不順從而動”之意。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候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這是用卦體與卦德解釋卦名。豫卦之所以為豫,是因為從卦體看,“剛應而志行”。此卦只有九四一剛爻,它是一卦之主,上下眾陰爻都來應它,順它,它的志向得以實行,並無阻礙。天下如此,可至天下之豫;一身如此,可至一身之豫。“順以動,豫”,內卦順,外卦動,上動而下順,所以為豫;傳統拳術中,內氣動,外形順從。內氣從乾,為主為上;外形從坤,為臣為下,即上動下順,所以為豫。此卦之“順以動”是以“順”字為重,強調的是“順”而不是“動”。這一卦所以名豫,“順”是重要的,或者說關鍵在於“順”。倘若上動而下不順,或者動而不以順,也就談不到“豫”了。這就是前賢所說:“真氣下降於足踝,足膝順之以動,故神氣所行之必成,故神氣豫悅也。”足膝之步法功能作用明顯矣!
一呼一吸,一升一降,外見之口鼻,而內需之心胸,其要總在脅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20:52:54 | 顯示全部樓層
此乃總結:“脅有呼吸,震動莫疑”,以及“脅聚象於震”的論述之要領性語言。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真氣的吸提呼放即真氣上升到頭頂,下行至湧泉的升降之機,如同外面可見的口鼻呼吸一樣;而真氣的吸提呼放、上升下降,內雖由一心為主宰,但總要有洩氣的吸提呼放、一升一降之配合,才能完成的最佳。意在真氣的吸提呼降中體會,莫在口鼻呼吸求之。
脅之開合,即真氣之呼吸借之,升降出入周而復始,不可顛倒錯亂。細玩艮卦、震卦的上九、初九之義,自能有上下承接之妙。
此即說真氣下至足膝、上至頭頂周而復始地運行,是有一定的“氣道”的。真氣在體內的上下內外出入運行的線路不可顛倒錯亂。即氣道不亂,則真氣運行就不會亂。能做到這一點,就要仔細品味艮卦的上九、震卦的初九之爻辭之精義,自然能知道真氣在體內運行上下承接、周而復始、自不間斷之妙義。
經文中已將真氣運行的道路描述了出來,文白如話,不必重複闡釋,依法練習自能體認知之。關於真氣運行的“氣道”,初練者知道“陽散陰聚”為基本法則就可以了。即以丹田氣海為中心,凡身體屬陽的部位,皆為內氣由丹田向頭頂及四指梢運行之道路;凡身體屬陰的部位,皆為內氣由頭及四肢梢向丹田部位運行之道路。此亦名“陽發陰收”之氣道。三皇炮捶拳在批評“花拳”的空架子現象時就指出:“花拳,不知身法,不明氣道,不懂規矩,還說能以拳腳打人,豈不讓天下方家貽笑乎?”可知“氣道”乃習拳者必知、必修的內容。當然,到了全體透空的境界時,也就不存在“氣道”的問題了。下麵說艮卦上九、震卦初九的爻辭之精義。
艮卦,上九:敦艮吉。
敦,厚,篤實。上九以陽剛據止之極,有堅篤于止,敦厚於止之象。故曰“敦艮”。一般來說,卦發展到上的時候事情以至極點,該往反面轉化了而艮上九卻不過而為敦,止不但未變,反而止的更加敦厚篤實了。與初六艮其止對照看,艮其止無咎,而敦艮吉,可知艮卦強調善始,更強調善終。真氣上至百會,即“虛靈頂勁”的頂頭懸,也是“尾閭中正神貫頂”的大壯之象。而習拳最難者神貫頂的頂頭懸也,這是功夫。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從爻象說,上九居艮之極,處謙和之上,有厚終之象。從爻義說,止重於始而難於止,始故屬不易,而止終尤難;始止而至於終止,才算真能止。能終於止,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長久積厚而後成敦艮,得敦艮之吉。總之,上九得敦艮之吉,是由於得止之修;得止之終,是由於得積之厚。以此而論,艮卦上九乃言真氣終於止的道理,即止於終之作用的。
震卦,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虩虩:恐懼的意思;啞啞:從容鎮靜、鎮定的意思。
震卦初九爻辭同於卦辭,只多“後”與“吉”二字,小象又同於《彖傳》,這在全《易經》384爻中是獨一無二的。初九爻辭之所以同於卦辭,是因為震卦之卦義是講人的一種心態和涵養的,它的主旨是說人遇上危難之事的時候,問題在小,也要心存恐懼,修省自身,審慎而為之;同時,問題再大,也要從容鎮定,無所畏懼。人的這種涵養宜初始就有,即習拳的初始就要有;初時沒有,待到出了事情,遇到麻煩,臨時想要恐懼修省,是辦不到的。所以作爻辭的人把體現震卦卦義的爻辭,以爻辭系諸初九。再者,震卦之用在下,而初九居下體之下,有陽明之德,是震卦之主,即震卦一陽生於二陰之下,動而上進,有震動之象,即一身內氣之用,始起於足下之意。
通觀艮卦之上九、震卦之初九、脅之呼吸、真氣升降的全部內容之含義,乃乾卦中所論的“頭統乾之體”中的“乾之體”,即內氣。“順以動”的含義說的是外形坤順從乾的動,故神氣愉悅。而真氣上下往來,又以“脅”有重要功能作用。正如經文所言:
脅者協也,如魚有腮,一開一合,氣有升降矣。合則下脅于丹田,後協於兩腎,中間一股大氣,自蓋骨下從兩襠內直沉至湧泉穴而止,複向後由足大筋向上翻出,自兩委中穴上由尾閭穴透入夾脊,則與脅相交。一開如雷之奮於地而升於天,其氣自能上升,一股入胸、入中,一股入兩背底,豎則通於泥丸,直達顛頂;橫則貫於指末。脅之開合,即氣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復始。不可顛倒錯亂。細玩艮卦,震卦上九、初九之義,自能其上下承接之妙。
上段經文,文白如話,讀者按法而修必能自明。故而不再闡釋。
胸雖出而不高,脅雖閉而不束,雖張而不開,此中元妙,有難以口授者。脅須以意出,以氣勝,以神率,則為合式,非出骨出肉出筋也。用脅以氣之呼吸為開閉,以手之出入為開閉,一身之縱橫為開閉,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間則左矣。高步之勁在於足,中步之勁在於脅,下步之勁在於背,此又自然之理也。
此段乃《納卦經》論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至用的精髓之一,萬不可忽視,故必細心體會。
首說“開閉”。早有《越女論劍道》時說:“手戰之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戳腳拳門講:“本門所習,閉門戳腳拳也。”此處說“開閉”而不說“開合”,自有一脈承傳之道理。開閉與開合,看著似乎無有什麼區別,但仔細分辨,還是有分別的。閉可以用合來說,但合卻不可以用閉來論,這就是“閉”與“合”的區別。如前賢所說:脅以氣之呼為開,吸為閉;以手之出為開,收回為閉;身之縱為開,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為閉,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這是前賢以脅之呼吸、手之出入、身之縱橫,來說明開閉之含義的。而前面所說的閉胸塌腰,有寫成比胸塌腰的,也說明“胸雖出而不高”是為“閉”,或為“比”。此處“比”字從“閉”字而用。前賢開閉說法,關鍵在“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間則左矣”這句話上。分析如下:
脅之呼吸、手之出入、身之縱橫的開閉狀態,不能求之於骨、肉、皮、血之間的關係中;換句話說,不求之於外形筋勁骨力中,亦不求之于尚血氣的肌肉爆發力中。如求之于骨肉皮血之中,則入左道旁門矣!,即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如求力氣,則落入尚力派的外家拳法之中去了。外家拳法就是尚力派,故是為左道旁門矣!“血”是血氣橫力的簡稱。自古拳論就有氣力、力氣之分別。氣力者,即尚德不尚力的尚巧之拳法,以“意氣君來骨肉臣”為宗旨;力氣者,血氣功於外壯,是尚力之拳法。其區別處在於: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于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習拳者能分別氣力、力氣,自然能知道用力和行氣是有分別的。行氣于筋脈,用力于皮骨,此兩者于習拳術攻防之道的功法、功果,是大不相同的,一為正道,一為左道旁門矣!《納卦經》的作者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故言:“若求之於骨肉皮毛之間則左矣!”那麼應如何求呢?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2-4 20:5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脅須以意出,以氣勝,以神率,則為合式。
這是《納卦經》的作者們得出的精闢的見解。如果將“脅”字去掉,成為“以意出,以氣勝,以神率,則為合式。”乃具有指導習拳者由始至終之法則,開宗明義之宗旨的意義了。就是脅之呼吸,手之出入,身之縱橫的一切開門閉戶的攻防動變,皆以意出,以氣勝,以神率,則為合式。如果結合《內功經》中所說:“以神率意,以意率氣,以氣率形,故任神氣所之,而形莫能為之累,如龍騰雲,如鳥之飛空,忽然而來,倏然而去,此內功之妙也。”就會知道為什麼“形莫能為之累”?因為外形從坤,在《易經》中,坤從乾,順以動,即坤順從乾而動;在拳術中,外形順從內氣而動,則形莫能為之累了。只要自身的外形順從內氣而動,內氣服從內意而動,而內意是神的使者,為甚是命而動,這樣,外形就不會成為神意的累贅之物了。這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自身內外合一的攻防機制、秩序之精義;即自身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內主外從法則建立的攻防機制。如果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崇尚外形之力氣,則外形不能完全順應神意之指令,必然造成“主弱臣強”的外強而內傷的過或不及的病拳狀態,導致與人攻防較技慘敗的結果,乃必然也。由此而知道,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尚巧和尚力,在修煉、建體、至用的基本宗旨、法則上都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于修煉功德和功果上,也就不會相同,這是自然的。綜合觀看《納卦經》論拳的宗旨,即崇尚“意氣君來骨肉臣”,屬於尚巧而不尚力;而此尚巧,就是崇尚“大道至巧至妙”。雖然上述乾坤、巽兌、艮震六個卦,分別論述了頭項、足膝、襠胯、胸脅等部位,實乃以乾之體,即真氣運行一氣而貫串之,皆論“順以動”的要領,即神意氣形的內外君主臣民順從的關係。知道這點,可謂會看拳譜了。欲明內氣生成,再看坎離二卦之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4:49 , Processed in 0.00853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