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465|回復: 8

以醫學觀點詮釋太極拳的虛靈頂勁 尾閭中正(1) 張桂森 醫師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1 編輯

以醫學觀點詮釋太極拳的虛靈頂勁 尾閭中正(1) 張桂森 醫師

前言

自從沉迷於太極拳以來,經常沉思太極拳與醫學的關係,

為何拳經拳論要求要如此做,是甚麼道理?

如果不依照這樣做,又是怎樣?

許多許多的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每每在練拳之際,或閒暇之時均試圖去銓釋,雖參考坊間書籍,多為如何練拳,抑或以經驗解說拳經拳論,少有以醫學觀點來解釋太極拳之文章,雖花費多時埋首於有關書籍,但獲益有限。在今日一切講求以科學為證據的時代,試圖以科學的方法來詮釋拳經拳論,和一些前輩大師所論及的一些要領和經驗之說,以期使自古被視為神秘面紗的祕笈得以揭曉,也昭示後學者了解個中原因,調整自己練習時能多所體會,以合乎這完全科學的珍貴拳術。 晚輩雖習醫但習拳時短,又忙於私事,加以未能經常得老師矯正,本身拳術仍須改進之處尚多,但希望以醫學觀點試圖銓釋一些太極拳要領,這種想法心存已久.

最近在一次偶然機會中與台中養生會蕭松瑞教授論及此想法,得到共識,又受到鞠鴻賓老師的鼓勵,要晚輩寫出,以供參考,乃以如履薄冰之心,斗膽試之,其中有許多臆測及錯誤之處,仍需前輩師兄師姐們指導斧正。此篇試圖以生理學、解剖學的角度去詮釋,是一種新的嘗試,也猶如以管窺天,雖然其中仍有許多疑點,仍未能有滿意的詮釋,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有賴諸位前輩以更多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詮釋太極拳,使這珍貴的拳術得以更發揚光大。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的運動,各個要領要同時表現於全身,打起拳來,才能體現太極拳特有的優美氣質。 今為說明起見,須拆解開來,分別逐項解說,使練拳者先了解每一項原理,才能知道如何修正自已,逐一體會,最後整體表現出來,使自己的太極拳更有拳味。

以醫學觀點詮釋太極拳的虛靈頂勁 尾閭中正(1) 張桂森 醫師

前言

自從沉迷於太極拳以來,經常沉思太極拳與醫學的關係,

為何拳經拳論要求要如此做,是甚麼道理?

如果不依照這樣做,又是怎樣?

許多許多的問題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每每在練拳之際,或閒暇之時均試圖去銓釋,雖參考坊間書籍,多為如何練拳,抑或以經驗解說拳經拳論,少有以醫學觀點來解釋太極拳之文章,雖花費多時埋首於有關書籍,但獲益有限。在今日一切講求以科學為證據的時代,試圖以科學的方法來詮釋拳經拳論,和一些前輩大師所論及的一些要領和經驗之說,以期使自古被視為神秘面紗的祕笈得以揭曉,也昭示後學者了解個中原因,調整自己練習時能多所體會,以合乎這完全科學的珍貴拳術。 晚輩雖習醫但習拳時短,又忙於私事,加以未能經常得老師矯正,本身拳術仍須改進之處尚多,但希望以醫學觀點試圖銓釋一些太極拳要領,這種想法心存已久.

最近在一次偶然機會中與台中養生會蕭松瑞教授論及此想法,得到共識,又受到鞠鴻賓老師的鼓勵,要晚輩寫出,以供參考,乃以如履薄冰之心,斗膽試之,其中有許多臆測及錯誤之處,仍需前輩師兄師姐們指導斧正。此篇試圖以生理學、解剖學的角度去詮釋,是一種新的嘗試,也猶如以管窺天,雖然其中仍有許多疑點,仍未能有滿意的詮釋,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有賴諸位前輩以更多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詮釋太極拳,使這珍貴的拳術得以更發揚光大。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的運動,各個要領要同時表現於全身,打起拳來,才能體現太極拳特有的優美氣質。 今為說明起見,須拆解開來,分別逐項解說,使練拳者先了解每一項原理,才能知道如何修正自已,逐一體會,最後整體表現出來,使自己的太極拳更有拳味。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2: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2 編輯

虛靈頂勁 尾閭中正 先談「虛靈頂勁與尾閭中正」兩大要點,在上是虛靈頂勁,即頂頭懸,猶如在頭頂有繩懸樑,就是把頸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在下則是收尾閭,使尾閭中正,也就是將薦骨尾端向前上方收。這是要使脊椎拉直(註一),則腦脊髓液(註二)的循環道路較為筆直,流動則會較為順暢,速度也會較快,在這如此情況下,腦與脊髓也會受到較多腦脊髓液的滋養,也較易帶走廢物。 
因為要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首先要把腦脊髓液循環的道路拉直,則須把頸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下面則是將薦骨尾端向前上方收,使馬尾的部分拉直,如此整個脊椎骨成一垂直線,就像是回復到嬰兒時期筆直的狀態。(若覺得註解部分太深奧,則請只看正文即可。)註一:人體的脊椎骨(vertebral spine)總共約33塊,分為頸椎(cervical spine)7塊,胸椎(thoracic spine)12塊,腰椎(lumbar spine)5塊,薦椎(sacrum)5塊,尾椎(coccyx)則是由4小塊融合為一塊。

在胎兒時脊椎是向後彎曲,出生後到約兩歲前脊椎骨成一垂直狀,長大後因為直立行走加以內臟器官相對地變大,使脊椎骨形成弱S狀,即胸椎、薦骨向後突出,腰椎向前突出。

註二: 腦脊髓液(cerberospinal fluid, CSF)它是一種無色無味,像水一樣清澈透明的液體,是供給腦與脊髓的營養液體,就如血液循環於身體,供給組織養分一般,它的成分大約是血漿(plasma)所含的三分之二物質,包括葡萄糖、蛋白質、電解質等等物質。腦脊髓液是由位於側腦室(lateral ventricle)與第三腦室(third ventricle)中,由微血管形成的脈絡叢(choroid plexus)裡滲透出來,先從側腦室裡分泌產生,經室間孔(foramen of Munro)流出到第三腦室,大腦導水管( Aqueduct of Sylviu ),第四腦室(forth ventricle),通過正中孔(Foramen of Magendie),側邊孔(Foramen of Lusschka) 流入脊髓,向下流注到馬尾處再向上回流,再經脊髓、腦,最後回到頭顱裡,由硬腦膜形成的矢狀溝(sagittal sinus)或橫狀溝(transversal sinus)中的蜘蛛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裡的微血管叢,再流回靜脈。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腦脊髓液會經由顱神經與脊髓神經周圍的小管,進入淋巴液回到靜脈。腦脊髓液在成人的腦與脊髓中大約有150-180㏄,事實上每天有400-550㏄腦脊髓液可以從脈絡膜叢濾出,循環於腦、脊髓。如果神情平靜 (神宜內斂),全身放鬆,血管自然擴張,血液由心臟經頸總動脈,內頸動脈,中大腦動脈,到腦室內脈絡膜叢微血管的血流量會增加 ,則腦脊髓液的滲出也會增加,配合腹式呼吸則更可加速腦脊髓液循環,因為腹部壓力增加時,如用手壓按腹部或咳嗽,則腦脊髓液壓力也隨之升高,如此腦脊髓液的循環也會受到影響。正常的腦脊髓液壓力為80~180㎜水柱,當腹壓升高時可以增加20~60㎜水柱,以此觀點推論若以腹部呼吸,則腹部一縮一放(氣宜鼓盪),會使腦壓隨著一高一低,有如幫浦推送,促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有關呼吸部分下面會另行說明。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2: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2 編輯

發表於: 星期一 八月 04, 2003 10:40 pm    文章主題: 以醫學觀點詮釋太極拳的虛靈頂勁 尾閭中正(3) 張桂森 醫師   

----------------------------------------------
根據實驗顯示,依照一定的要領行打坐時,腦脊髓液的流量會增加,流速也會加快,功夫深厚者其腦脊髓液的循環,可以達到正常人的兩倍以上,因為腦脊髓液是供給腦與脊髓的營養液體,如此可以使腦部更容易獲得營養及排除廢物,則意識會更清新,精神更煥發,思考力更好,脊髓的傳導也會更快,這是「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好處,所以正襟危坐不是沒道理的。小弟在大學時有幸參加社團邀請鄭曼青宗師的演講,只見鄭宗師在演講前正襟危坐,垂簾養氣之神情至今仍深映腦海中。

練氣時通三關最難,尤其「越尾閭,為最難,餘較易耳」,尾閭在馬尾最底部,是腦脊髓液回流轉折點,欲將腦脊髓液能流到最底部,再自然往上加速流回,需多加時日勤練,所以練倒攆猴時,鄭宗師要求兩腳要平行,不可外八字,是因為外八字時會使臀部肌肉、脊椎兩側肌收縮,會妨礙尾閭部(即馬尾部)的腦脊髓液回流逆上循環,則氣無法貫頂。另外何以玉枕穴也難打通,這是因為大腦導水管、正中孔與側邊孔非常細小,如欲加速腦脊髓液的流通,須學會放鬆,使大腦導水管與這三個小孔鬆弛,腦脊髓液則容易流過。 至於夾脊因為脊髓在頸部、腰部較為膨大,胸部則相對的較窄小,但是只要不駝背,拉直脊髓應較為容易打通。有人認為督脈是脊髓,若是如此則行小周天,在督脈來說就是促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而大周天在督脈部分,則是腦脊髓液透過脊髓神經根而流到周邊神經,當然脊髓神經也會加上電流的傳導,而有氣遍周身的感覺。神經電流的傳導有人說是氣的一部分,這在後面會再說明。打太極拳就像坐禪一般,頂頭懸,打直腰桿,收尾閭,一切均需放鬆,神宜內斂,呼吸靜慢細長,氣宜鼓盪,合乎太極拳要領,無非是促進腦脊髓液的循環,只是太極拳是動中求靜的動禪;若不收尾閭,「不頂頭懸,雖練三十年不得成功」,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常人所言的洗髓功,應該是指使腦脊髓液循環增加的功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3:39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4: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7 21:06 編輯

腰和尾閭——身形關鍵部位的重中之重

http://www.taiji.net.cn/lilun/ddxl/200912/13014.shtml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2 編輯

初探“虛領頂勁” ~

作者:趙青
文章來源:2005武魂

虛領頂勁不僅被楊派太極拳列為“十要”之首,也是其它流派太極拳遵循的練功要旨之一,它源於道家的導引養身術。道家功是把“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同時提出的,要求修煉者“至虛極,守靜篤”地修煉“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達到“虛其心,實其腹”的性命雙修境界。王宗嶽《太極拳論》中“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的實質,是用十二個字概述了太極拳身法的立身中正,是頂勁領起與腹部的沉勁同時作用於身弓的結果,也就是說只有掌握和運用自如地把虛領頂勁和氣沉丹田縝密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太極拳“立身中正”的身法。

太極拳創始人把導引、吐納功理的調神、調息、調身巧妙地揉合於武術的技擊之中,並昇華到用心意引導中氣駕馭形體運動,形成神、氣、形完整合一的攻防技擊高度。要想達到這個高度,修煉者必須心舒體靜地保持身法的中正,形正則氣順,氣順則滿身輕利,其關鍵之處就是要虛領頂勁。正是虛領頂勁在太極拳修煉中的重要性,使太極拳前輩歷經實踐與理論的探求,不斷地豐富、充實著它的內容,提升著它的高度,才有了沉積於我們面前的“提頂”、“頂頭懸”、“神貫頂”、“懸頂弛項”等精闢論述,這些都是太極拳前輩們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太極拳修煉者必須繼承和研習的寶貴財富。

然而近幾年來,一些書刊雜誌、音像製品以及部分太極拳傳播者,對“虛領頂勁”這一太極拳修煉要旨的闡述卻出現了一些偏差。有的把虛領頂勁解釋成“頭輕輕上頂”;有的解釋成“百會穴輕輕頂著一片樹葉”;還有的說“意想百會穴頂著盛滿水的碗”等等。他們的共同點是虛領頂勁即百會穴要向“上頂”,因受以上說法的影響,於是真的就有了頭頂水碗或礦泉水瓶子的太極拳修煉者。筆者認為以上對虛領頂勁的闡述及修煉方法是不可取的,是違背了太極拳虛領頂勁的本意,究其根源是他們沒有搞清楚頭上的勁究竟是要“領起”還是“頂起”,“虛”的真意是“虛無”還是“輕輕”,虛領頂勁的“頂”字是名詞還是動詞。

誠然,從外形上講,只要頸項豎直,下頜微向內收,讓喉頭不外露就表現出了虛領頂勁的姿勢。但“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的太極拳修煉方法,要求行功盤架的每一舉手和每一投足都必須“先在心,後在身”的意動形隨,更注重心意的修煉和運用,失去了“意”的主導作用,就丟掉了太極拳的精髓,所以意念的作用才是虛領頂勁的根本。

要想對虛領頂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首先應對“頂”的真實含義有個正確的認識。《太平經》中的“頭之上者,頂也”,說的是頭部意念守一的位置在頭的最上部。這裡的“頂”與虛領頂勁的“頂”、頂頭懸

的“頂”,都是指頭頂百會穴。太極拳論中關於頭部的“頂”、“頂勁”均為名詞,而“不丟不頂”的“頂”是動詞。倘若用動詞的“頂”去解釋和闡述名詞的“頂”,就難免南轅北轍,失去了“頂”的真意。筆者認為,太極拳前輩們就是怕後人誤解了“頂”的意思,才又提出了“提頂”、“頂頭懸”、“懸頂弛項”等術,他們分別用“提”、“懸”來告誡後人,頭頂的勁不應該是動詞的“頂”,而是要“提”、“懸”、“領”合乎拳理。“提”即向上提帶;“懸”即掛在空中;“領”即向上統領。明白了“頂”的真實含義,再來分析虛領頂勁就容易了。虛領頂勁四個字在古漢語中分別為:“虛”是不真實,不實際;“領”是統率、率領;“預”是頭的最上部;“勁”就是力。合而言之,虛領頂勁最淺近的內涵是:一個意念想像的力作用於頭頂百會穴向上懸提頭部,有“頭懸如磐”,周身松沉的心意。

頂勁領好了,首先有利於大腦的放鬆入靜,心靜則意專,從而增強意識引氣運行駕馭形體的功能;心靜而頭部虛懸,不僅為全身由上而下地松沉奠定了下守重心的基礎,又能使全身輕靈活潑,免除重滯;肢體放鬆又為疏通經絡和氣血暢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神足、氣充、體松是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的關鍵,《太極拳真義》中,“翻江鬧海(元氣流通),盡性立命(神定氣足)”和《太極拳經歌訣》中“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可以說虛領頂勁是求得心舒體靜和意、氣、力相合之綱。

那麼,虛領頂勁的“頂”當作動講為什麼不對呢?因為動詞的“頂”指的是一個向上的力,由下向上作用於頭頂的裡層,無論頭部靠這個力如何輕輕頂,也必須會有一個實際上存在的力由下向上作用於頭頂;要想產生這個力,脊柱須拔長,其結果是身體難免產生僵直,影響周身的松活和輕靈;若頸項上頂,面部容易緊張,也易出現勁力“冒尖”的問題。在這種力的作用下練太極拳,就違背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意不外露,形不破體,力不出尖”的基本要領。我國古代把腦功能歸屬於心的範疇,太極拳所講的心靜,實質是大腦的入靜,意識專一地進行拳理、拳法的修煉。因此,作為“腦為元神之府”的頭就應該始終虛懸,讓大腦處於松靜狀態;一旦有了頭頂有物的“頂”意,不僅頸僵直,也影響了腦的虛靜,久而久之還會出現氣血上湧、頭暈、血壓上升等不良反應,有礙身體的健康。這是太極拳修煉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綜上所述,虛領頂勁既是立身中正的要素,也是心靜用意,提領精神的關鍵;同時還關係著氣息的升降開合和周身的松沉輕靈。因此,把握好頂勁領起,上虛下實,神舒體靜地去修煉“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的太極功夫,才會提高太極拳的水準,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7: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3 編輯

“虛領頂勁”解

作者:翁福麒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太極拳最關鍵性的要求,是上下相承的一個整體,也是需著重論述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氣沉丹田”一語,還有其他拳種和氣功中也曾提到或有類似的說法,那麼“虛領頂勁”則是太極拳的專用語,享有專利權了。

頂者,最高之謂也。人體正直地垂立于地面之時,最高之處是頭頂心。有穴居此,是為“百會”,乃百脈、百骸皆仰望朝會之所也。任何一物體端立於地,則其頂端必朝向上,沖著天。如若頂上之處偏歪或下垂,不但觀之不雅,亦立之不正、不固。

占人體總重量將近1/10的頭顱,是靠軀體之上的頸部(頸椎、頸肌)支撐著。頭是人體最關鍵、最重要的部位,是司令部,為全身之綱領。中醫認為:百會之下,印堂之後是藏神之所,是腦組織的所在地,是人類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的集中地,在此處也順便提一下生理學常識。

首先,在祖國的醫學上對此早有一定的認識,如認為:腦者髓之海,諸髓者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皆精髓升降之道路,“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這些論述都說明腦是人的精髓彙集之處,人的肢體運動、視覺、聽覺等功能都與腦有關。

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包括大腦半球、間腦、中腦、腦橋、延髓和小腦。大腦半球包括大腦皮層與皮層下灰質等。間腦包括丘腦、下丘腦與底丘腦等。

脊髓是中樞的初級部分,有兩種功能:一是通過上行和下行的神經束,傳導感覺與運動的衝動,把軀體組織器官與腦的活動聯繫起來;另一種是為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動。軀體和內臟的大部分感覺傳入都是經過脊髓上傳到高級中樞的,高級中樞大部分傳出活動也需經脊髓下傳,然後支配軀體和內臟的活動。(除去頭面部和部分內臟的感覺和活動不通過脊髓,而直接經過有關腦神經與腦進行聯繫。)脊髓能完成軀體運動的基本反射,如屈肌反射、牽張反射等,也能完成內臟活動的基本反射,如血管張力反射等。

低位腦幹(延髓、腦橋與中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延髓(包括腦橋背側部分)是調節迴圈、呼吸等功能的中樞,延髓的前庭核是調節軀體運動的重要中樞。腦橋是角膜反射的中樞部位。中腦的上丘是光探究的反射中樞,下丘是聲探究的反射中樞。此外,中腦也是瞳孔對光反射的中樞,在延髓的中央部分,腦橋和中腦的背蓋等部分,其神經元與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狀,稱為腦幹網狀結構,其功能非常重要,是調節迴圈、呼吸、消化等功能的基本生命中樞。網狀結構內還存在促進肌緊張和抑制肌緊張的區域,而且網狀結構向上傳導,對大腦皮層也有重要作用,並與覺醒和睡眠的生理活動有很大關係。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3 編輯

小腦位於低位腦幹的背部,與低位腦幹有雙向纖維聯繫。小腦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軀體運動,並與前庭核、網狀結構、紅核等功能密切相關,共同調節從肌肉本體感覺、前庭器官等傳入引起的反射活動,共同調節肌緊張。大腦皮層有大量下行纖維在腦橋腹部更換神經元後進入小腦,然後由小腦發出纖維抵達丘腦與紅核,並轉而返回大腦皮層,構成大腦皮層與小腦之間的環路,對軀體運動的協調起著重要的作用。

丘腦主要具有感覺分析功能。體內各種感覺傳入(除嗅覺外)都需在丘腦更換神經元,然後向大腦皮層投射。丘腦向皮層投射分兩大系統,即特異投射系統,其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覺,另一是非特異投射系統,其功能是維持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

下丘腦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內臟的活動。存在著調節體溫、攝食和飲水等重要中樞。此外,下丘腦與垂體內分泌功能有密切的關係,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全身大部分內分泌腺的活動,主要是通過下丘腦與腦垂體的聯繫來實現的。例如調節水平衡(調節抗利尿激素分泌)和性週期(調節促性腺激素分泌)等。

紋狀體是皮層下基底神經節的主要部分,與大腦皮層有功能聯繫,對軀體運動的協調起重要作用。紋狀體的活動與中樞黑質、底丘腦不可分割。其向下對脊髓的軀體運動反射有調節作用。此外,紋狀體和丘腦、下丘腦聯合構成非條件反射的高級中樞,為完成複雜的本能行為所必需。

大腦半球的外面皮層,是新進化發展的結構,稱為新皮層。其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管理不同感覺的區域,如中央後回的感覺區,枕葉的視區,顳葉的聽區,中央前回的運動區、運動前區等。皮層下行管理軀體運動有兩條路徑,一為錐體系,另一為錐體外系。錐體系是皮層下達脊髓和腦神經核運動神經元的直接通路,其功能主要是發動運動。錐體外系是皮層下達低級中樞的多突觸接替通路,其功能主要是協調運動。紋狀體和小腦都是錐體外系下行的中間環節,它們分別具有返回皮層的環路,能協調大腦皮層的活動。邊緣葉是大腦皮層調節內臟活動的主要部位,其功能與下丘腦、中腦的部分結構聯繫在一起,統稱為邊緣系統。它不單與內臟活動調節有關,而且還與情緒、記憶等功能有關。此外,條件反射在高等動物主要是大腦皮層的功能。

另外,大家知道人的大腦又分左、右兩半球,其分工如下:

人類的大腦由大腦縱列分成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兩個半球經胼胝體,即連接兩個半球的橫向神經纖維相連。大腦的奇妙之處在於兩半球分工不同。美國斯佩里教授通過割裂腦實驗,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並因此榮獲1981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按照這一理論,人的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器官,是理解語言的中樞,主要完成語言、分析、邏輯、代數的思考、認識和行為。也就是說,左腦進行的是有條不紊的條理化思維,即邏輯思維。與此不同,右腦支配左半身的神經和器官,是一個沒有語言中樞的啞腦。但右腦具有接受音樂的中樞,負責可視的、綜合的、幾何的、繪畫的思考行為。觀賞繪畫、欣賞音樂、憑直覺觀察事物、縱覽全域這都是右腦的功能。

研究還發現,人腦所儲存的資訊絕大部分在右腦中,並在右腦中正確的加以記憶。右腦如同一個書架,架上分類擺放不同的書籍,每本書有自己的書名,書中再分章劃節層層記述,右腦資訊儲存量是左腦的一百萬倍。思考的過程是左腦一邊觀察提取右腦所描繪的圖像,一邊將其符號化、語言化。換言之,右腦儲存的形象的資訊經左腦進行邏輯處理,變成語言的、數位的資訊。

正是左右腦協同工作,使人類具有感知力、創造力。右腦具備的圖形、空間、繪畫、形象的認識能力,即形象思維的能力,使它處於大腦感知世界的前沿。創造性思維中的“知覺”和“一閃念”是極其重要的,這一個“火花”往往孕育一個新理論、新學說,有的甚至催毀了原有的思想體系。此時,右腦具有的直觀的、綜合的、形象的思維機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一句話,創新必須充分調用右腦。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7 21: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0-12-18 17:23 編輯

順便再說一句,練太極拳要求“意識引導動作”、“體神松淨”,可以加強豐富的想像力,促使身體各部位尤其是左右兩側動作的協調配合,在空間上樹立美好的形象,訓練肢體的直接感覺。能夠極大地提高右腦的功能。

有人也許會問,本書是談的太極拳,怎麼又跳出生理學了呢?筆者認為:以前多用中醫學說解釋太極拳,很少用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或者用更高級、更尖端的科學來解釋。為了擴大對太極拳的研究和探求,不妨可以把古今中外的科學理論都應用起來。這樣就能更深、更細、更有效地得出最佳成果。這只是預想中的事。現在所談的生理學知識都是涉及到學習、研究太極拳的初步基礎。

用體態姿勢來褒貶人的外貌時,多把“頭歪脖扭”、“低頭貓腰”、“縮肩弓背”、“藏頭縮尾”等詞作貶義。而把“機靈”、“精神”、“氣宇軒昂”等詞做褒義。被誇好的人都應該是“挺胸拔背”、“頭直頂正”、“兩眼圓睜”給人以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這種人只能是健壯的運動員或武術運動員的外貌。太極拳的要求,則不是挺胸收腹、兩肩向後,頭頸挺直、眼睛圓睜,把一派“尚武精神”顯露於外,而是向上“虛領”頭頂心的百會穴,使之朝上方垂直於蒼穹,此處好象被系懸起來一樣,或用意輕輕頂起一個氣球,不即不離地懸在此處。因此又叫“頂頭懸”。頂懸則頭正,綱舉則目張,四肢百骸才能靈活地運動,各經百脈才能通暢運行。《黃庭經》雲:“子欲不死,修昆侖”。(古人以昆侖山最高,比喻頭頂)。所以道家講:“上煉神於泥丸”,佛家的“摩頂受誡”也修此重地。

有人認為“頂頭懸”這三個字好理解,而“虛領頂勁”的“頂勁”兩個字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如果一提起“頂勁”就會想起足球運動中的“頭頂球”,又想起朝鮮人、印度人用頭頂物。非也,在此提醒大家,千萬不要用力、用勁貫於頭頂之上,把物頂起來,把人頂出去。練太極拳絕不是練“油錘貫頂”的功夫和“撞羊頭”的本領。這裡所說頂勁的“勁”,可以加兒字音,是為“勁兒”,是用來形容精神、神情,譬如:“瞧他那股帥勁兒”。或者是:“精神勁兒”,“真情實意的勁兒”。

太極拳是“身心雙修”、“形神兼備”的功夫,是“用意識引導動作”的運動,是全憑心意(高級神經中樞嚴密、精細地指揮機體)進行的形體活動,所以把頭腦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全身放鬆,周身松淨的情況下,才能作到“虛領頂勁”。所以《十三勢歌訣》中說:“滿身輕利頂頭懸”。

“頂頭懸”者,實際就是放鬆,就是舒展。別處都可以往下放鬆,唯獨頭頂不能往下。如其往下沉,必然壓住肩和胸腔,使脊柱在頸、胸部分的生理性彎曲程度增大,只有頂頭懸起之後,才能減小頸椎向前的弓曲。同時,也矯直了胸椎向後彎曲的上半部分。上邊“虛領頂勁”再配合下邊“松腰溜臀”,才能使脊椎出現的四個生理性彎曲變小或舒直。能起到暢通“上至腦,下至尾?,皆精髓升降之道路”。能使“督脈”上下通順,有利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如欲做到“氣沉丹田”,必須首先做到“虛領頂勁”,“虛領頂勁”是“氣沉丹田”的先決條件,“氣沉丹田”則是“虛領頂勁”的保證條件。最貼切的比喻就是:用手捏住一根鏈條或線繩的一端,向上提起,則此鏈條的節節才能松展開來,垂於地面。放手扔下它,很容易堆積在一起而互相擠壓。如果用一手提起鏈條時,再用另一隻手上托它的底部,則鏈條必圈曲,不能舒直。這就是“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的物例。

“虛領頂勁”的不同寫法、說法有:

“虛靈頂勁”,“虛者對實而言”,“靈者對滯而言”。頭頂之處能虛、能靈地向上懸起,則其下的軀體始能放鬆、輕利、敏捷的活動。大家要在“靈”字上多加琢磨,多下功夫去領會。

“頂頭懸”和“懸頂”是簡稱,也有人說:“頂懸若虛”,此句是在文字上強調“虛懸”。所謂“虛懸”者,絕不是用勁的實懸,用力的滯懸。如此,則容易引起頭頸部梗起、強直。強直之後,必然影響肩、背、胸等部位的舒松、自然。氣易上浮,重心上升,也就談不上輕靈活潑了。

既然不是用力,不是用勁兒提頂,難道用氣貫頂嗎?也不是。“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因此,只能用“神”去“貫頂”。如何才能作到“神貫頂”呢?簡單地說,也很容易,“只要保持眼睛平視,領起精神”即可。眼神隨著“用意”的手活動,精神、意志貫注著運動。在定式的?那間,眼神通過“實手”的上方直達前方平遠的地方(當然也有個別例外之時)。

這裡要特殊說明:貫頂必須用神,亦即是“領起精神”就算做到了,除不能用力,用勁之外也不能用“意”去提頂、貫頂。其理由是,中心線提起垂直後,周圍才能靈活敏捷地轉動。因此,才有“尾閭中正神貫頂”的真正意境。太極拳要求是用手,用身體也包括用頭周圍部分接觸對方,這些相接觸的地方,才是用意之處。因為很少用頭頂來應付對方,所以,不能意念貫注於頭頂。在盤拳走架時,也應當如此。

另外,也談談與懸頂相反的現象“丟頂”。練拳之人常說:“低頭貓腰,傳授不高”“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不丟不頂不丟頂”。“丟頂”是練拳中最主要的毛病之一。那麼,怎樣判斷在練拳時丟不丟頂?應當看從頂到頸、到背、到腰椎是否始終保持自然的、舒松的吻合。如能如此,即便是俯身很低,但沒有產生低頭、彎頸、曲背、貓腰等現象,也不算是丟頂。因為太極拳也和其他拳術運動一樣,基本動作不外是“伸、屈、進、退、起、落、仰、俯”。如:作俯身動作時,只要練者能始終保持從頭部到腰部的自然平直,那麼不管俯得多麼低,也不能說是丟頂。換句話說,不論練的架式多麼高,那怕是一個站立的姿勢,如果練者出現有低頭、揚頦、彎頸、駝背、貓腰等現象時,就應該算是丟頂了。當然,做俯身動作要保持不丟頂,確實需要認真正確地經過較長時期的練習。但是,不能怕被說為丟頂,而不敢鍛煉俯、仰的動作。所以應該說清楚,如果願意在太極拳運動上下些功夫的話,需要首先對這些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才好。

順便再說一個問題。

虛領頂勁是“立身中正”的上面部分。練拳時的立身中正,並不是要求脊背(軀幹)必須平直、板正、真正如同“頂樑柱”一樣地頂承著千鈞重載,紋絲不敢動。太極拳是整體的運動。在運動時當然不能像跑步、競走那樣只靠著腿腳而“位移”。如此,豈不丟掉了最主要的身體主幹了嗎?我們要正確理解“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的實質意義。由上到下,由前到後的節節貫串,不能缺少軀幹的活動。由肢體引起軀體的本身運動,才能有“身法”。我們說:立身中正絕不是“練拳時身上背著一條板凳”!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48 , Processed in 0.00769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