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050|回復: 1

《內功四經》班門弄斧之釋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3-3 14:19: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3-3 14:30 編輯

來源:網路
作者:道天同源

《內功四經》有王南溪之釋,後有宋世榮取用到實際拳術上去,獲得巨大內功效力。所以,現在吾之釋也,就班門弄斧矣。

“近年來《內功四經》頻頻見諸書刊,武人大都奉若神明……與此情況相伴的是二十幾年來中國武林似未聞有哪門拳學用此《內功真傳》來指導自己的學術實踐,似乎也未聞哪個人用此《內功真傳》練成了絕頂內功的。”李紫劍《內功真經》解讀。

正如王南溪說的“或家道窮迫,不能日日用功者……豈不望洋興嘆哉”,窮文富武是千古不變至理。從1949年來,實行計劃經濟,所有資源生產資料掌握在官方手上。官方武術推行的是套路,民間又沒有私產可供專業訓練,內家武功沒有專業訓練是不可能練達的。雖然改革開放來官方武術組織了散打,但是內家武術仍是沒有財政拔款。私人逐漸形成很多人擁有資產,不過也沒有一個私人資本往內家拳發展。現在全國以及全世界都沒有一處內家武術專業訓練基地,沒有專業的訓練,就沒有內功成就者。所以國內外擂臺賽見不到練內家拳的身影了。

近來,看了一些宋氏形意拳,動作非常規範,內功蔭芽很露。明顯的如有專業訓練,必能成就內功。

一、《內功經》

原經文:內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勉強用之,則無益而有損。

評注:練內功需要懂得經絡框架、走向、流注路線,這是基本知識。如果對經絡大概知識不懂,就無法練。當練出有經絡感來就會慌亂、畏懼,不敢為繼。去年四川有個女生,密宗信徒,每日誦經百餘遍。然後學參禪打坐,月餘,突然覺得全身如蛇纏繞,熱流、涼線全身遊走。問其拜門上師,上師說參禪都是經過的苦難,要死過翻生的。但是每一坐或只要靜下來,就全身或涼或熱,熱流、涼線在全身亂轉。結果她連坐也不敢坐,連心也不敢靜下來。後輾轉找到我,從中國的經絡、丹道解釋她都不能明。她心中對這些經絡感有抗拒,認為是魔障。只有循循善誘了,把這些經絡感是修煉者夢寐以求的現象,沒有這些現象出現,修練還沒有意思呢。逐漸鼓勵,她才慢慢敢繼續練下去。

原文:前任後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歎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

評注:這是述說小周天境界了,小周天為練內功入門之坎。現代小說家、功夫片把打通任督兩脈為武功達到至高境界。氣功界裡把小周天通百病皆除,百病不染。仍有偽丹道界把通周天就成仙了。其實小周天只是武功、丹道的基礎。只要專業訓練,身體沒有什麼病患,二個月就能通周天。為什麼現代人把周天通看成那麼高呢?那麼難練呢?有個練了五年的太極拳武友跟我交流,接手覺得都是拙力。我問他你練那麼久一點氣感都沒有嗎?他奇怪問我:什麼是氣感?我師父練了30年太極拳都沒有說過氣感。只要練法正確,三、五日就有氣感反應,接著就會有經絡流注感。現代的內家拳被後人改變得太多,很多內家拳反而往國家競技套路靠。有些還把排打、憋氣、抖大杆兼併到內家拳訓練體系去。這樣的內家拳訓練,是沒有內景氣象的。這樣對前賢所寫的“行氣滾滾”“光聚天心”這些景況就無法理解了。

原文:既明脈絡,次觀格式;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平而正,足堅而穩,膝屈而伸,襠深而藏,肋平而張。

評注:內功修煉的身姿要求很重要的,練不練得出內功,跟身姿符不符合內功要求相聯的。如果仰頭挺胸典腹,是練不出氣來的。

頭部:“頭正而起”,王宗岳創造了“虛領頂勁”。這就讓人理解到頭部的動作是虛虛有點頂,不會使人理解到拔項中去。王南溪對“頭正而起”解釋得非常合當和極具意境,“正頭起項虛領勁,壯面神順頜微收”。

肩部:“肩平而順”,王南溪解釋為“松肩垂肘肩自活”。為後世創造了“沉肩墜肘”這詞。

胸背:“胸出而閉,背平而正”,王南溪解“小腹放鬆胸須含”。後世創造了“含胸拔背”,拔背與含胸是相輔相承的。背拔正拔起,胸膛也內含著。挺胸了,背就彎曲。

肋部:“肋開而張”,一般人肋部是緊夾提縱的,這個動作很難從外形看到,只有意會。我們試試用意想著把肋張開,就會覺得呼吸會較深,較活。

襠部:“襠深而藏”,後世用圓襠、吊襠來要求襠部姿勢。

膝部:“膝曲而伸”,膝部要曲,這很重要。有些門派站樁是直膝的,所以練不出氣來。一個武友開班授徒,叫我去看。他在教站樁,也叫我幫他糾正學員的姿勢。我看到他教的樁都是直膝站的,就個個去扳動他們的腳,叫他們曲膝。私可裡我跟他說,任何樁法都要曲膝的。他說他師父也這樣教他直膝的,後來他轉述有些學員話:那老師扳著我的腿要我曲膝,我照做了感到有陣溫流從腳下升起湧上大腿。

足部:“足堅而穩”,足部要穩,要有如插入地下。

為什麼內功訓練身姿要求要這樣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拙力,松活身形。形松意才靜,意靜氣才生。
原文:既明格式,下言氣竅:氣調而勻,勁松而緊,緩緩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收丹田,氣之歸宿,吸入呼出,勿使有聲。下收穀道,上提玉樓,或坐或立,吸氣於喉,發意送下,漸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齊舉;降的降所,氣吞俞口。

評注:形、息、意是內功修煉三要素,缺一不可成。為什麼經絡框架只有中國才有,就是中國的修煉與眾不同。同樣崇尚修煉的瑜珈、佛門為什麼發現經絡?就是它們缺少形、息、意三合一的修煉。瑜珈只有形與息的訓練,且它的息與中國內功修煉的息不同內涵。它的息只是配合形體呼吸,內功的息是綿、悠、緩、長,功深是綿綿若失及呼吸系統的消失。佛門只是練意,消除意識欲望。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3-3 14:20: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3-3 14:22 編輯

氣竅的出現,是內功修煉的開始。練氣修脈,丹道法很具體細膩。內功的修法取自於丹道,這段修煉法王南溪解釋得非常好,非常詳細,也說得深入淺出。

原文:按肩以練步,逼臀以堅膝,圓襠以堅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貼背以轉手,松肩以出勁。曰橫勁,曰堅勁,變之分明,橫以堅濟,堅以橫用

評注:“按肩以練步”,功境練至混元,沉肩,會感覺氣往足趨,足如入地三尺。提腳,又象輕飄飄的踏如雲端。這種境界在氣全身混元一體時,稍為動動意或不動意沉沉肩、提提足就能感受得到。“逼臀以堅膝”,雙臀微夾,氣便趨於雙膝,兩膝以下頸骨就如堅鐵一樣不怕踢。“圓襠以堅胯”,襠圓,雙胯一撐,襠便圓活。“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項”,這不是完全的外形動作,是指氣團在體內行轉自如。不是提起胸脯以好坐腰,不是提頦正頸。是外形稍為有所動作,氣就隨形而動。提胸氣使腰塌,提頦氣使頸豎。“貼背以轉鬥,松肩以出勁”,武禹襄在《太極拳要解》也有相似說法“動牽往來氣貼背,漸入脊骨”。武禹襄與王南溪生平年間相當,根據武禹襄的太極拳作品與《內功四經》相比沒有借鑒痕跡。說明武禹襄當時沒有參閱過《內功四經》,武禹襄寫出與《內功經》相同的詞。這表明內功訓練內景氣象是一樣的,所持的訓練方法不同吧。“貼背以轉鬥”,是指氣往背走就如星斗運轉一樣周而復始。“松肩以出勁”,身形放鬆,氣貫全身,內勁無處不在。

(轉自「氣功人」論壇)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1-1 08:10 , Processed in 0.05525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