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4231|回復: 1

太極拳的“三尖向對”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4 20:4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3-7 20:50 編輯

作者: 魏坤梁

“三尖向對”又稱為“三尖向照”等,許多武術拳種包括太極拳都有這一說法。“三尖向對”究竟是怎麼回事?七十年代中期,我的第二位武術老師汪聞標先生說:“三尖”是指鼻子尖、手指尖與腳尖;“三尖向對”就是指兩腳前後步之立掌前伸的手指尖與鼻子尖向平、與腳尖的前緣在同一垂線(也就是鼻子尖、手指尖與腳尖前緣三點形成直角);其它拳式中這三者都要參照這樣的相互位置關係。之所以立掌的手指尖要與鼻子尖向平,是因為實戰中步型一般都是高架的,成弓步攻擊時,身軀的高度降低,當擊中了敵人的上胸部,立掌的手指尖與自己的鼻子尖往往是向平的;之所以立掌的手指尖要與腳尖前緣要在同一垂線,是因為實戰中的弓步攻擊,前腳往往是插入敵人的襠內等至少達到了敵人站立之前一腳的後方,手前伸還沒有達到掌根與腳尖前緣在同一垂線時已經擊中敵人了,而且大致腳尖的方向正好穿過敵人的身體;而如果敵人的站立與我的距離超過了這個範圍,我需要手前伸超過前一腳的腳尖前緣去攻擊,這種攻擊往往是成功率不高、力度不足,而且不安全。這種手前伸不超過前腳之腳尖前緣的狀態也稱為“力不出尖”。當時跟汪老師所學的所有拳,除了醉八仙外,其它如彈腿、功力、二郎、崩步螳螂、劈掛、節拳、南拳、查拳等等,以及如脫戰、大戰等很多的少林拳與形意拳、八卦掌、楊式太極拳,鼻、手與腳都是依據著這一規矩。在之後出版的一些武術書籍中,“三尖向對”也是這樣的解釋。於是,我的印象中,鼻、手與腳這三者這樣的相互位置關係是所有武術的共同規矩。八十年代後,太極拳成了我主要學練的武術,各式太極拳我都想方設法學一學,所有太極拳的書都想方設法讀一讀,才知道原來吳式太極拳還有另外的“三尖向對”,那就是鼻子尖、膝尖與腳尖在同一垂線。不過至今為止我所知道的,除了吳式太極拳,恐怕再沒有別的武術拳種有這樣的“三尖向對”了。
有的人認為“三尖向對”之所以成為武術規矩,是因為人的重心在“三尖向對”的姿勢中最穩定。顯然,上述兩種“三尖向對”是不同的,那麼究竟哪一種“三尖向對”中人的重心穩定更佳呢?
從兩台磅秤的同時測量上可以知道,身軀直豎的弓步姿勢如果正確,靜態時,前後兩腳體重的分擔,前腳約占十分之六左右,後腳約占十分之四左右;身體重心垂線約落在前後兩腳之間的中心線之前往後的十分之四左右處,也就是說不是落在兩腳圍成的下支撐面的中心,比下支撐面的中心要偏前。由於物體的最佳穩定度其重心垂線是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顯然,靜態的弓步不是屬於最佳穩定度的站立,古人可能還沒有這樣的力學理論,但實際試驗也是可以感受到這樣結論的。而吳式太極拳這種鼻子尖、膝尖與腳尖在同一垂線的“三尖向對”與包括楊式太極拳的其它大多數武術那種鼻子尖、膝尖與腳尖成直角的“三尖向對”相比較,從靜態外形上說,吳式太極拳的身體重心肯定比楊式太極拳還要偏前,站立穩定度還要差。然而,武術是屬於動態的。而動態的物體與靜態的物體,重心狀態不一定是一樣的。任何物體的重心在哪裡不僅決定於其幾何外形、物體各部分的重量比例,還決定於物體的運動狀態。比如一輛靜態停著的汽車,其重心就決定於汽車的幾何外形與各部分的重量比例。如果將這汽車側斜到75度,這汽車的重心很可能早就移到了車體外,汽車的重心垂線早就落到了車體外的地面而汽車側翻了。然而,“飛車走壁”雜技表演中的汽車卻可以在約75度的大桶壁上行駛而不會側翻掉下去,之所以會這樣,重要的原因是汽車繞圓圈疾駛的旋轉慣性產生的力量使得汽車的重心發生向桶壁外移動,使得這種傾斜運動狀態中汽車的重心還在汽車之內靠近桶壁處,汽車的重心垂線還落在汽車下方約75度傾斜的桶壁上。這種情況就像騎自行車疾駛轉彎,為了保持行駛平穩,自行車與人必需向轉彎之弧的圓心方向傾斜是一樣的力學道理。顯然,人騎在停著的自行車如果也如此傾斜,人與自行車必定是會側翻的。可見動態物體與靜態物體的重心狀態不一定是相同的。而僅僅就外形而言,應該認為上述這兩種“三尖向對”在一定的範圍可以是相同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人是能夠發生內力的生命體,內力對於人的重心也是會發生影響的。武術中的弓步,是既需要後腳能夠隨時迅速提起向前或後移動,也需要前腳能夠隨時迅速提起避開前方敵人的攻擊向前或後移動的。比如功力拳中有很多弓步狀態中身軀毫不後移的前腳提起的動作。如果弓步中人的重心沒有落在後腳,前腳是不可能提起的;而如果弓步中人的重心沒有落在前腳,後腳也是不可能提起的。可見外形同樣的弓步,人的重心是可以在兩腳之間前後移動的。這種重心移動就是人的內力主要是身軀體內的後撐等發生了作用。這就是說,利用身軀體內的後撐、前挺等,弓步中人的重心垂線在瞬間既可以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也可以落在前腳或後腳。傳統吳式太極拳那種鼻子尖、膝尖與腳尖在同一垂線的“三尖向對”其實還有其它相關的規矩。據近代著名吳式太極拳家徐致一先生在《吳式太極拳》中的介紹、楊禹廷與吳圖南先生的現代最主要或唯一弟子馬有清先生在《太極拳規範》中的介紹,吳式太極拳的這種弓步,前腳跟與後腳尖的前後距離僅為一腳長度,後頭、背、大腿與後腳跟是成一條斜的直線的,這顯然是一種高架子步型。而且,從吳英華、馬岳梁先生的圖照中可見,這種高架子步型兩手前推還幾乎只前伸了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身體重心與楊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相比較前移不了多少,利用身軀體內的後撐甚至可以達到與楊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一樣,因而可以稱為“斜中寓正”。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這兩種“三尖向對”的站立穩定度可以是相同而“不分伯仲”的。
從武術角度出發,尤其是對於太極拳,說弓步的“三尖向對”是為了站立穩定最佳,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從上述可見,身軀直豎的靜態弓步也不可能是站立最穩定的步型;而太極拳維持站立穩定,主要是依賴於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所謂“定在有隙”。就是建立在對方犯錯誤的基礎上,具體的就是要使得對方“終不得力、處處落空”,使得敵人的力量始終作用不到我的身軀等;二是所謂“偏沉則隨”。就是既步型中兩腳的距離不能太大,身體的重心垂線又始終可以在兩腳之間轉移而大多數時間落在一隻腳上,相當於“隨遇平衡”。顯然,當一隻腳承擔體重時,太極拳確實是要追求身體的重心垂線落在一隻腳的下支撐面中心;而對於弓步,由於靜態時身體重心垂線是不可能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所以太極拳弓步的“三尖向對”並不是為了靠這樣的步型追求最佳的穩定度,“三尖向對”的目的應該主要是為了“力不出尖”從而保證攻防的有效、安全與最大可能的站立穩定。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11-4 20:48:15 | 顯示全部樓層
實際上,太極拳的弓步必需要適應三種情況:
①弓步往往用於攻擊,儘管太極拳的“引進落空”往往能夠很大地減弱攻擊中發生的反作用力,但反作用力不一定能夠消減到零。弓步就必須能夠克服因為攻擊敵人而發生的沒有完全消失的反作用力而保證站立的平衡。因此,後腳必須有強大的後撐力量,這樣的後撐力量還有利於身體重心垂線落在兩腳所形成的下支撐面的中心,從而形成所謂的“雙沉”。
②當萬一攻擊落空時,用於攻擊的弓步能夠保證身體重心垂線仍然落在兩腳所形成的下支撐面的中心或附近與後方而站立沉穩,因此,弓步也必需有足夠的弓腿的前撐力,身體重心儘量不能前移。
③當攻擊遭到敵人“順手牽羊”拖拉時,由於身體重心垂線落在兩腳之間的後方,前腳可以順勢提起向前移動,從而不僅可以保證自己重心的平衡,還可以順勢再攻擊或迅速轉移。
這三種情況都要求太極拳在攻擊中弓步的身體重心始終偏後。因為重心始終偏後,由於身軀靠前,後腳仍可以迅速提起,而前腳也可以迅速提起,重心垂線可以迅速地從一腳轉移到另一腳,從而任何一腳都始終能夠迅速靈活地提起向任何方向移動。這就是所謂的“偏沉則隨”;不然的話就是犯了太極拳的大忌“雙重”了。而上述兩種“三尖向對”,對於後兩種情況的適應,顯然吳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的效果要遜色于楊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而對於前一種情況的適應,克服因為攻擊敵人而發生的反作用力主要是依靠“沉坐”,重要因素之一是後腿的胯(髖關節)下陷,表現為後腿的臀紋溝下陷。顯然楊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比吳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更有利於“沉坐”,而吳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較難“沉坐”。由此分析,大多數武術包括楊式太極拳之“三尖向對”無疑是要優於吳式太極拳之“三尖向對”的。
現在的問題是由於太極拳知識的混亂,有的人不僅對於吳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忽略了前後兩腳的距離規定,將吳式太極拳的“三尖向對”的前後兩腳的距離畫成了超過了兩腳多,這樣要形成鼻子尖、膝尖與腳尖在同一垂線,身軀的前傾比傳統吳式太極拳“三尖向對”的身軀前傾必定要大得多了,身體重心也必定還要前移得多,站立的穩定度也必定就更差了;而且,有的名家還將吳式太極拳一家特殊的“三尖向對”說成為是所有太極拳所有步型的規矩;甚至說成為是所有武術所有步型的規矩。比如在圖中將形意拳的三體式步型也說成為是鼻子尖、膝尖與腳尖在同一垂線的“三尖向對”,這無疑就是胡說八道了。因為三體式、虛步步型的膝尖與腳尖是不可能在同一垂線的,膝尖與腳尖在同一垂線的步型也是不能稱為三體式或虛步的;而且吳式太極拳這種“三尖向對”也僅僅是對於吳式太極拳練拳中的弓步而言,吳式太極拳的虛步、馬步是沒有這種“三尖向對”的;吳式太極拳在推手中也是幾乎不出現這種“三尖向對”的。這在很多吳式太極拳老前輩之推手視頻的觀看中可以清楚地體會到;而且這種“三尖向對”在吳式太極拳老前輩的實戰中幾乎也是不出現的。被稱為全面得到吳式太極拳真傳的吳公儀先生與練外家拳的陳克夫先生1954年澳門擂臺比武視頻就清楚地反映了這種情況。而楊式太極拳等武術的“三尖向對”,除了並立步外,所有兩腳前後步型的拳式幾乎都是適用的;並且所有實戰中這種“三尖向對”是頻頻出現的。由此可見,應該確認:吳式太極拳這種鼻子尖、膝尖與腳尖在同一垂線的“三尖向對”是只適用于吳式太極拳練拳中弓步的特例,包括其它太極拳的絕大多數武術的無論練拳還是實戰都普遍適用的“三尖向對”那就是鼻子尖、手指尖與腳尖三點形成直角的“三尖向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58 , Processed in 0.01377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