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169|回復: 2

古拳論 ..... 交手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0:58: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11 16:43 編輯

作者:馬國興

占右進左,占左進右,發步時足根先著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捶要沉實而有骨力,去時撒手,著人成拳。用拳要卷緊,用把把要有氣。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心為主宰,眼手足隨之去。不貪不歉,不即不離,肘落肘窩,手落手窩。右足當先,膊尖向前,如是換步,亦如是勢。拳從心發,以身力催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進人進步,一步一捶,一支動,百支俱隨。發中有絕,一握渾身皆握,一伸渾身皆伸;伸要伸得進,握要握得根,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斬打、沖打、錛打、肘打、膊打、掌打、頭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以及上下左右前後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隨。出手先占正門,此之謂巧。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舉手要活,不活則擔險。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作要鷹捉勇猛,外靜膽大;機要熟運,切勿畏懼遲疑。心小膽大,面善心惡。靜似書生,動如雷發,人之來勢,亦當審察,腳踢頭撞,拳打膊作,窄身進步,伏身起發,斜行換步,攔打倒身,抬腿伸發。腳指東顧,須防西殺;上虛下必實著,詭計指不勝屈,靈機自揣摩。手急打手慢,手快打手遲,俗言不可輕,的確有見識!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複相隨,身手齊到是為真,剪子股、望眉斬,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閃電,打下如迅雷,雨行風,鷹捉燕,鷂鑽林,獅搏兔,起手時三心相對。不動如書生,動之如龍虎。遠不發手,雙手護胸旁,左來左迎,右來右應,此為捷取。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遠近宜知。拳打腳踢,頭至把勢,審人能叫一思進,莫聽一思停;有意莫帶,帶形必不贏。捷取人法,審顧他形,拳打上風。手要急,足要清,把勢走動如貓行。心要正,目要精,手足齊到定要贏。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脅在中心。前打一丈不為遠,近來只在一寸間。身動時如牆崩倒,腳落時如樹栽根。手起如炮直沖,身動要如活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節而首尾皆相應。


    打前要顧後,知進須知退,腿動快似馬,臂動速如風。操演時面前如有人,交手時有人如無人。起前手後手緊催,起前腳後腳緊跟。面前有手不見手,胸前有肘不見肘。如見空不打,見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人,步要過人。前腿似跏,後腿似添。首要仰起,胸要現起,腰要長起,丹田要運氣。自頂至足,要一氣相貫。膽戰心寒,必不能取勝;未能察言觀色,不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先動為師父,後動為弟子。能叫一思進,莫教一思退。

    一理運乎二氣,行乎三節,三節要停,三尖要照,現乎四梢,四梢要齊,統手五行。明瞭三心多一力,明瞭三節多一方,明瞭四梢多一精,明瞭五行多一氣。明瞭三節,不貪不歉,起落進退多變,三回九轉是一勢,總要一心為主宰,統乎五行,運乎二氣,時時操演,勿誤朝夕,盤打時始而勉強,用功久而自然。誠哉是言,豈虛語哉!拳術之道,終於此而已矣!

闡釋
交手法,是心意拳門交手方法的基本準則。

交手較技如何占位,相當講究。對手右步在前,我就左步就近而進;對手左步在前,我就右步就近而進。發步時足根先著地,繼以足十指抓地;發招放人時,後驅逆行,便能奏效。步在整個運使過程中,松沉而又輕靈,保持身體上虛下實,守住虛中,拳要沉實而有骨力。

    此進步占位發招用手之法,乃繼承《易筋經•貫氣訣》中“頭手二手前手後手論”所論之法:未交手而聚氣凝神,兩手交攔胸前,看他哪腳在前,即貼近哪邊身子,注意他轉根,制住他膊根,此閃門之法。陳氏太極拳推手法中的步法,仍保持這種“逆步法”。由此可知,就近發招用手,是較技時優先選用的方法,明白這一點,對初習拳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去時撒著手,乃是保留變化的方法。對手無防護,成拳便打;對手有防護,可隨時隨處順其勢轉手頭而打,可轉為提、壓、攔、搬等防守手法,以利另一手的攻擊。因為掌善變化,拳在靈活變化上不如掌,但在著身之瞬間聚氣堅剛、勢厚,是拳的特點。拳頭的威猛,掌指是不及的;掌的靈活善變,拳是不能比擬的;手指的輕靈、神速,是拳掌不可比及的,如功夫已就,戳打之威力足可使對手立敗,如抹眉紅手法。由此可知,手法中的拳法、掌法、指法,都應當精熟。

    “捶要沉實而有骨力”一說,體現了當時的拳術思想對拳的認知。我們知道,拳勢由中氣和外形組成。外形中有筋勁和骨力,《易筋經•貫氣訣》的“點氣論”中言及:著人肌膚,堅剛莫敵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斷營衛者,則在乎氣,可以分筋骨斃性命於傾刻,氣之為用大矣!而這裡強調捶要沉實而有骨力,是防止為求運用中氣而成鬆軟無形勢之病拳,所謂沉實就是中氣的松沉實在之用。綜合觀之,此言強調以內氣用形勢,以形勢用內氣的“氣形合一”法則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基本法則。

   用拳如卷餅,握得要緊,才能著實有力,每手施出,都要把把有氣勢。所謂“把”,是指自己之拳、掌、指的打點、拍位要有穩、准的效果,要能把握住機勢,把握住局勢。把,是對拳術中攻防手法是否有效而提出的抽象概念,不是具體手法。勢正招圓,乃是“把把有氣勢”的基礎。初習拳者,理解“把”即為“把握”的意思就可以了。

    自身臍上如天,輕虛而靈;臍下如地,松沉而穩實。但實非滿,虛非無,只在自調,即上下要均停。所謂均停,並非上下一樣,以筆者的認知,下為五陰之三十,上為五陽之二十五。根據功夫藝境不同,自身整體的虛實感覺就不相同,但上虛下實的比值是不變的。如一個初習功夫的人,計為一百一十之整數,則上有五十,下有六十,顯然自我感覺是整體“沉重”的藝境;功夫輕靈後,整體計為十一,其上身為五,下身為六,表現得是上虛下實的“輕靈”。諺雲:“上虛下實不倒翁”,就是指此均停藝境。

    出入以心為主宰,此心者,本心,即理心、道心,以此心為主宰,形體以“中心”為樞,使形體方圓的變化有規律。此即前論“三心四體歸一氣”的闡述。如虛中,百會至會陰之中軸,身體之旋轉、步法之運用,手法之方圓變化的“規、矩”,皆以此虛中為心;手足上下相隨的運動,皆以腰為運轉的中樞。有形者以中心控制,全身以本心所主宰,即“事中以治外”的法則。此乃由本心支配內氣,使內氣運行於形體之中,使形體外脫換為基礎,再以各種攻防招法不斷操練,使身體各部位以“中”或“心”為“樞”而逐漸建立運轉機制,最後達到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藝境。此是心意拳所論述的“以心為主宰”的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和運用的宗旨。

    做到六合一統時,出招用手必能以心為主宰,而眼手足身必然隨之而到位,但要做各種攻防招法變化,心不貪意不歉,才不會出現“過與不及”的病拳。

    肘與手有其具體的預備位置,用在對手身上又有具體部位,是名肘窩、手窩,在攻與防的過程中,又有各自具體的軌跡,這些都是拳法練用必須要提到的內容。

    攻防招法的形架,如右足當先而站,右肩在前,則右手為長,左手為短護心,護右前手,此為順式;尚有右步在前,左肩在前,則左手為長,右手為短護心,護左前手,此為逆式,前人稱為“十字手式”。所以攻防招法變化,就有換步不換身和換身不換步的兩種方法,其中有左右兩面四種順逆式的用法。

    但不管以何種順逆形架來運用攻防招法,拳從心發,用步法產生以身體重量催手的整體發勁擊人法則是不變的。運用手的起落收放要由心機把握,而心機亦要由手的感知把握,這樣才能內外合一,故心意拳又名心意把,也就不覺奇妙了,拳法攻防運用之妙,確由此發。自身要想整體進入對手門內,必由步法的前進來實現,為了與對手保持有效距離,必須做到一步一捶,即隨其所動之方位而進步落點擊發,能達到落步成招,是為妙境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1:0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運用一步一捶的連續攻擊方法,必須保證上下相隨,四體的一舉一動,能按序隨以助勢,乃是得手發人致遠的絕竅,前面已經論述的背發勁,落勢尾打,前擊的外胯打挺,雙足虛實變化的一止為正法,皆是發勁的絕妙方法。一收束全身皆能收束,一伸展全身皆能伸展;伸展要伸展得到位,收束就要收束得根固。收束如卷鞭炮,自身形體要卷得緊,內勁展放才能拳勢有力度。這種內氣、外形束展的方法,適用於所有具體的攻防招法。所以束展法或日趨避法,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斬打、沖打、錛打、肘打、膊打、肩打、掌打、頭打、胯打、膝打、進步打、退步打、順步打、橫步打,以及前後左右上下百般打法,都是適用的。出手如能先占對手之正門,即搶中門,此之謂“巧”的運用,諺雲:“腳踏中門攻,就是神仙亦難防”,即說先占正門的好處。
    全身的骨節要對,要有柔弱無骨節節貫串的九曲珠功夫(骨節不對則易斷),才能保證攻防變化輕靈活變的柔行氣;“接骨鬥榫”,即發手時形架的整勁效果,才能保證發勁時剛落點的效用。此柔行氣、剛落點,都需要骨節相對,但一種是利用骨節相對的連續性,保證變化內無滯礙;一種是利用骨節相對的整體性,保證捶要沉實而有骨力的擊打效性,即整勁效果。
    手把要靈活機動,才能有得人之准而又不見其形,不靈則攻防手法變化呆而笨拙。發手靈活便能疾快而出,但要適時即動才見妙用。該打不打稍一遲慢,則誤失良機;舉手應活如靈蛇但不靈活,即可被對手所乘而有失敗的風險;存心要有機謀而又果斷,不這樣則出拳發招不準確,易落空;手腳靈活上下相隨,才是攻防動作迅速敏捷的根基;出手用招,存心要精細,要明白對手變化的各種可能及相應防守反擊的方法,做好還擊的準備,存心不精,一但一廂情願用手施招,便會被對手靈活變化之妙招巧手所愚弄而落敗。出手之精,表現為攻擊時換身發勁,對方不易化解。如出手帶力而發,對手拆變可以利用,如果出手用招不用力,換身即發,對手防守拆變,我可隨其變化而再用招法。此為存心精細之運用。故打手前出,後手要跟而相護,這是防對手拆變而我能保留變化的方法。如果前手獨軍深人擊打對手,後手不跟隨相護,這是兩手不能攻防相濟的方法,易失敗。故前人總結:“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打手要跟,不跟則不濟”。
    發招做勢要像鷹捉小雞那樣,佔有絕對的勝勢,但要做到外形體松柔而又安靜,內要膽大,自然心壯而拳勢疾猛;自身機制要能熟練的運作,心機還要精細敏捷,才能保證招法的勝勢,切勿從心理上畏懼對手而造成心機和形體攻防變化的遲誤,這是動手較技中極大的障礙。心精細而小心才能面面俱到,才能防微杜漸,膽大,出拳勢無顧忌,才能應變自如;面目要善,顯示出自己內外清靜,雖變化緊張而激烈,也能應對拆變自如,出手發招乾脆利索。常言說,靜似文弱之書生,對方不懼我,而我又明耀如三光,可明局勢之變化,察對手之動勢,應機合勢,動手行招疾如迅雷之發,變如行雲流水,連而不斷。
    人之來勢,詳細審察,來脈聽真,腳踢頭撞,拳打膊擠,肩靠胯打,易側身進步,合身齊進,或伏身而蓄,或起身而發,斜行換步,倒換身法,抬腿伸腳即發,腳指向東面而發,須防對手由西側施人的殺招;凡行招法皆要保持上虛下實的身法,才能無後顧之憂。什麼以強示弱,以弱示強;以遠示近,以近示遠;實快似慢,實慢似快;欲進示退,欲退示近;聲東擊西,取上打下;藏巧若拙,大智若愚,凡此詭計舉不勝舉,全在臨場應敵,靈機自己揣摩。運用自如,精熟斯計,全于平時練功用心之積累。雖是詭計施出不窮,全是符合大道之正法。
    拳勢攻防有時也體現往復的打法之運用。起勢之打,也要有落勢之打的心機和機制;落勢之打,也要有起勢之打的心機和機制,起落之勢的相互隨用,一定要身手齊到才是真正有攻防效果的用招方法。各種身法,如縱橫、進退、內展、趨避、伸縮、吞吐等等,皆如是,非單指起落一法,而以起落一法而論諸法之用。
    剪打、望眉斬手、反背掌,運用起來猶如猛虎搜山之勢不可阻擋。起手疾如閃電,對手不及合眸;打下如迅雷劈物,對手應手而跌,不及防守;翻手風雲覆手雨,閃電雷鳴齊交加,什麼鷹捉燕、鷂鑽林、獅搏兔,諸種招法之用,起手時三心相對,落點時氣形合一。
    不動如書生之清靜自在,行招用手如龍騰虎躍,這就是拳勢動靜的法則。而用招時,遠不發手打,打上也無效,反而容易讓對手利用,乘勢而發招用手,於己不利。雙手長短護心旁,對方右手向我左側擊來,我左手起而迎之;對方左手向我右側擊來,我右手起而迎之,此為快捷的取勢之用法。當對手已置身前,遠點兒就上手擊打,近了便用肘法擊之;腿法亦如是,遠了起腳踢,近了便提膝擊之。如是對手貼身,上有肩靠抖搜,下有胯靠崩炸。拳之較技,遠近招法之用宜應全知而又精熟,是明“全體大用”之方法。
    雖說攻防用招表面看來是拳打腳踢,實際上,從頭頂至腳底,由內至外,一氣貫串,全由“心”把定總勢之動靜,審人料勢,應手對戰,寧要一絲之進,莫要有一絲之停;高手用招,能叫對手常思進攻,因為賣了破綻,莫叫對手有一點停止進攻的打算,這才是好手的藝境。即後人總結日:“引之使進,其不敢不進;呼之使去,其不敢不去,內勁一發,對手猶如摧枯拉朽一般飛躍而出”。各種攻防招法運用,內雖然有意而用,但用時卻不見形之所動,才能出招用手擊敗對手,而對手卻不知我如何發招,此乃上乘用招的妙法。如出招用手帶形、帶相,對手已知在先,定會應招拆解,甚者利用我之形勢而擊敗我。
    巧取對手,須要審視照顧好地形,為我所用,為對手設陷阱。如我在上風勢頭,對手在下風勢頭,則我高彼低,我易守易攻,而對手則難守難攻。地形利用好,手還要急如風,足要輕靈,步法走動如貓之行走。心要放得正,則心機靈,眼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則眼精明;再有手足齊到的用招之身法,肯定能戰勝對手了。若是手到腳不到,自身遊移抽扯,形散勢亂,就是擊中對手也沒有效果,這是因為沒有得到發人的妙法。手到步也到,打人便如拔草一樣容易,故有“落步成招”的口訣,八卦掌的“打人全憑步來轉,站住便是落地花”,也是手腳齊到的說法。
    出招用手必定有落點,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脅並當心,腦後一掌奪真魂,此都是拼命打法之落點,進擊必取之地。知所擊之位,前打一丈不為遠了,因有直、橫縱步可助發拳之勢,距離全憑步法齊,其理也在此;近打只在一寸間,因有貼閃靠打,腹脅靠打,則距離也就不為近了。知道方法了,發拳用招身動要如牆倒崩塌之勢,整體射出,威力才猛。落腳時猶如大樹栽根,才能穩健,有利於勁從足起以助發拳之威勢,易見效果。手起如炮直沖到位,即直發節貴短,身要如靈蛇一般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中節而首尾皆相應。只有形體柔弱無骨,似水之流,方能做到。可見,心意拳交手訣,句句言打之精妙,而“身要如活蛇”一句,更如畫龍點睛一般,將拳法對身形的要求,表達得淋漓盡致。習拳者,應于此處領悟心意拳法的精義,可入門上道,而不會誤人歧途。由此可知,交手法所言皆是在身形如靈蛇的基礎上完成的。這才是悟拳之精妙的入手之處。
    拳法攻防,打前要顧及到後面,知向前攻進擊之法,也要知後退防守之用,此全憑自身內“伏機”之法,才能運用有效。必須腿動快似奔馬疾蹄,步法才能轉變疾速;手臂又要動速如風,才能確保打前顧後,進退攻防自如。
    要想達到上述各種攻防招法運用之精妙,在平時操練時,要面前無人似有人的空操空練,全在心思意想各種攻防招法的運用,體悟各種招法變化之規矩,熟則技藝必精,功有所成,故在交手時能達到面前有人似無人之藝境,不為對手的身體形態、精神氣勢所動,成竹在胸。此兩句訣,流傳之廣,影響之深,難所言及,而真能道出其中玄機者,鳳毛麟角!
    在實戰較技時,起前手發人必要後手緊摧,起前腳進步,後腳要緊跟而進,打人長身之勢就在此中產生。面前對方來手,不見其手,或攔或壓或搬或捋或摟,照對方要害就發手;胸前對方來肘,同樣炮製,對手無不迎擊而敗。另一方面,自己行招用手攻防變化,面前用手,對方不可見,胸前藏肘,對方亦不可見,因為不用不知,用便有手有肘,隨變順勢而施之。拳諺雲:“拳打兩不知”,即言此用招法之藝境。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19 11:00: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10 18:10 編輯

    動手較技,性命攸關,勝敗相系,必見高低,起手用招,講究實效。故起手發招莫向非要害處打,要向對手要害部位用招,講究實際效果,故前人總結有:“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的口訣。

    拳術攻防講求出手用招連而不斷,活似車輪,拳勢如風行,所謂“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就是後人總結的“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左手起為虛,左足落為實,乃上手動而下足隨之;配合右手落為實,右足起為虛,合為“形”的手足四象之虛實協調。右足落為實,右手起為虛,是下足動而上手隨;相配合左手落為實,左足起為虛,亦是手足上下相隨的四象變化法則,兩儀之攻防用法出招,必根於四象變化而出。本文通過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而言明四象的法則。為什麼只言“手起足落,足落手起”,而不言“手落足起,足起手落”呢?因為交手法所論,皆是實手發招的發勁放人之法,對於化解的方法,則含蓄其中而又在口授中傳授,故文字中只論攻手法之用。

    在較技時,心要占先機、先知、先行,蓄勢待變,此乃對手無不被我主宰,是立於不敗而能勝人的先決條件。意要勝人,交手較技不能氣餒,因勝人之制在於氣勢,這是前人早已定論的。拳打腳踢下乘拳,是說拳腳相加乃身為主宰,故拳打腳踢諸法皆是在身攻的狀態下完成的。步載身手而進,凡以定用手,以重擊中諸法,步要過人,才能有“站其位,拔其根”的摧人立跌之效,而自己有“過人之步”為保護,可不自失。此法微妙,用與不用,藝境高低即分;效與不效,施出勝敗立見。由此可知,拳之發與心意、身、步全體順序及全體到位是分不開的,論說時文字連篇,用時一瞬而過。習拳者能於此四法中明之,藝境昇華指日可待!

    前腿似跏,後腿似添,乃描述前腳內橫,膝踝垂直,後腿順腳,後足跟蹬勁,後腿崩直的“弓箭步”法。而此步法要求:首要仰起,即收頜,百會頂起,莫要低頭,因低頭神塌身懶而渙散;胸要現起,即胸部自然舒展,以利內氣之入扶,如駝背凹胸,身必不直,下盤弓箭步無著落,而將胸要現起理解為挺胸,則不對了,挺胸必氣結在胸腔前部,動轉不方便、不靈活,久之必弩胸結氣,氣不能沉人丹田中;腰要長起,腰下松沉下泛,腰上拔脊而起,腰豎直,腰助攻手則氣可催手!因腰為一身上下動轉之軸,長腰則上下一氣貫通,長起,非硬挺;“丹田要運氣”一句,將前後文一氣貫串,上邊言形架,舒展松靜為主,有利於氣沉丹田,又利於丹田之氣貫通全身,形架站好,自頂至足還要一氣相貫通,即“精神貫注於空隙之骨節間”。

    自古有論:“兩兵相遇勇者勝”。習拳較技,膽戰心寒,如何能取勝呢?此乃不戰自敗;習武用拳,膽壯心細,無所畏懼,勇往直前,此乃精神旺盛不衰之相。惟此,似閑不足;還要能戰,技藝精熟;還要善戰,察言觀色,便能審敵料勢如神。如口吐狂言,言過其實,必外強中乾之人;色厲聲嚎,眉蹙而面嚴,此必暴戾之人,出手用招必然心狠手惡;身形魁武,必是仗力勢猛之人;外形樸實,神態安詳,動作敏捷,丹田氣足,語言不激,不卑不亢,此乃身懷絕技之人,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於人較技,能察言觀色,已識人者,必於動手較技之中防人在先,之所以無敗,因其善知人矣!誰說習拳練藝只是打拳而已,前人有言:“拳術以類萬物而不遺”。

    拳術攻防較技有先動手和後動手之分別。能先動手者,成竹在胸,起手上步攻對手必救之所,對手還招用勢,順隨其勢擊之,其必敗;或上手即攻其要害之所,不容對手變勢還招,迎擊而敗。此乃久經較技殺場之上等技藝。上手進步一擊必中,神手矣!後動者,待對手出招用手,順其勢上手用招一擊而能勝對手者,亦為上等手法藝境之人。然而,先動與後動兩者比較而言,先動者為師父,後動者為弟子,兩者之藝境高低,前人早有明論。然要說明,先動而上手進步用招,並非生打硬要之說法,亦是順隨用招為法則。因其技高一籌,善於察顏觀色,未動之前,料及對手之全身弊病在於何處,出招用手迅雷不及掩耳,動於無形如風行之勢,一擊不中,二擊疾出,必是順勢隨機而發,哪有不中之理。此先動之法,也是貫徹“要想傷人,必定借人力”的法則而行之。此上法之先動、借法之後動與前面所論“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以處靜,有借法”,是從不同角度分別闡述上法、借法;先動、後動之用。如以先動的上手法、後動的上手法來論述,靜以待動,乃後動的上手法;那先動的上手法是後文強調的用手先動的方法。此法也是借對手之勢而用招的。前面說的“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乃言靜以待動的上法是後動的上法,而此文說的是防人的先動之機勢,先動之機勢也是在對手已露動勢跡象而出的,故此,“先動為師”的說法,也含靜以待動有上法的藝境在內。一句話概括,即意在人先。能意在人先者,是為先動;不能意在人先者,是為後動。故先動者為師,後動者為弟,此言不謬!

    動手較技,能進者易勝,能退者不敗!前賢之明論。後人對於進退已有口訣“進半步贏人,退半步不輸”。平時練藝多思考進法,則必能精進法,也要精退守法。但在動手較技中,能叫一思進,莫要一思退,乃指閃展、趨避、騰挪、吞吐、伸縮等法中,“中”應與展趨騰吐伸諸法隨而進之,是為思進不思退之法,後人總結為“讓,中不讓”。


    雖然能明進退之法,但在進退諸法之中,上中下、根中梢三節各處的站位落點要不偏不倚、不先不後,內勁、外形、陰陽均勻,即形用半,勁用對五,中土不離位,不多亦不少。同時還要做到鼻尖、手尖、足尖的三尖相照,血、骨、筋、肉四梢要齊發,即發欲衝冠,舌抵前齒,齒欲斷筋,甲欲透骨,才能發揮自身最佳功能,俗稱整勁或勁整。用拳能達此藝境,實施“以定用手,以重擊中”的方法就頗具威猛之勢,克敵制勝就可輕而易舉了。這是一種功夫藝境,非力大猛快所能比。

    在拳術攻防較技中,明白了天人地、上中下的道理;明白了根中梢三節的“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的動變機制;明白了順發時,中節不逆根節,梢節不逆中節,逆收時,中節不逆梢節,根節不逆中節;明白了天地人三才部位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相合的機制等內容和各種拳勢的攻防之用,就可以達到心不貪、意不歉的勢正招圓、圓機活法之藝境,就能使各種攻防招法的起落進退有無窮的變化。

    每個招法都是身法、手法、步法按照“三才”、“三節”、“三極”機制迴旋往復而成的“立體九宮”式拳勢,即“三圓同心”所成之拳勢,總要一心為主宰。

    一心者,在全身乃言“本心”,即理心、道心;在身形,乃虛中;在四肢,腰為手足上下相隨之中心;在氣,丹田為內氣上升、下降、外漲、內渺、左旋、右轉之中心;頭,為諸陽之首,內藏元神,一身內氣、外形合一而用之中心。虛中,下有精戶,中有丹田氣海,上有神舍,本是人身之中樞;肚臍到命門穴為順軸;兩胯尖上之連線為橫軸。這樣,虛中之軸、橫軸、順軸,三軸連結之點,是名“天樞”,又名“太極之點”。諺雲:“冬至甲子日,天心無改移”,拳術中此“天樞”又名“天心”;而在拳術中,元神、中氣、外形,三者合一之拳勢的內在機制,是為“心”,又名“中樞”。有了此“心”為主宰,便能統一自身內外五行合一而用,就能使自身中氣、外形合一而有拳勢的束收、展放各種攻防拳式招法,每天都要時時操練演示,早晨的露水功夫和晚上熬燈油功夫即為“朝夕”功夫。

    拳術功夫的訓練,一開始盤招打勢時,都是很生疏的,這時要勉勵自己,堅持時日,便會熟而生巧,巧便得妙,妙心通神,神明便得自然之道。前賢有雲:“習拳練武,持之以恆,便有聖功之獲。”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通觀現今習拳練武之人,能做到此者,萬不及一,故藝能大成者,鳳毛麟角,實不足為怪。

    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通篇所言交手的方法、準則、規矩、規律,乃誠心之所言,字字如珠璣,句句明至理。習拳者,逐字逐句通篇精細品味,自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之真諦;自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精髓;自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上乘妙境。拳學一道,千古聖傳,吾豈敢虛語妄言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51 , Processed in 0.00758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