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8833|回復: 2

馬承九先生著「太極拳的科學觀」讀後心得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4 13:25: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極拳的科學觀」-馬承九.東大圖書公司     2006.3.29.
        馬承九先生強調:一、「腹部呼吸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運動所以能卻病養身,幾乎靠腹部呼吸」。二、腹部呼吸是肺部的深呼吸推動橫隔膜,造成內分泌、腹部臟腑的蠕動、體液的升降、三、腹直等肌肉細胞離子出入的衝動、肌肉力的產生……。四、體液的升降、神經細胞的傳達,電衝感應「氣」的產生。腳底體液的升降,五、造成腳底、全身的「虛、實」。六、「虛」、「實」的要竅,在於徹底的「鬆」。七、虛實的轉身、移步轉換,影響人體的重心、平衡的探討。八、「形、法、功、解」的功夫四階段。
一、氣與腹部呼吸:
何謂氣:
        氣是自然界的能源,如磁場、靜電、陽光、幅射線等。氣是維持生命的能量、原動力,如先天氣、元氣、先天的精華、遺傳因子。氣是呼吸的過程,呼氣、吸氣、引氣……。氣是心肺功能,斷氣、上氣不接下氣。氣是肌肉的張力,疝氣、氣虛的症狀。氣是神經的表現,氣機不順。氣是情緒的表現,生氣。氣是正邪善惡的分際,如正氣、邪氣。氣是健康與精神的外觀,如氣色、元氣、傲氣、狂氣、霸氣。氣是超自然的能力。
        部分特異功能人士,常常強調「氣」的放光、紅外線、電磁波千里外的感應等等。
        然而,什麼是「氣」?一般而言,氣可分為實質的氣和抽象的氣。
        實質的氣,例如空氣、氧氣等,可以用儀器測量、有色或無色,有味道或無味道,可以製造、控制、利用的氣。空氣在人體中,只出入於肺部、氣管等呼吸系統間;只有生病時,氣才會在腹部;氣和血相遇,將凝結而迅速死亡,所以打針時,不能使空氣進入血管中。
        抽象的氣,例如上述意氣、霸氣、傲氣等。
        至於道家內丹功、中醫、針灸等所說的氣,是實質或抽象的氣?能否作為太極拳所說的「氣」,詳述如後。道家內丹功「氣之成,由於命門火與精液覆育而成,稱之為水火既濟,或謂內丹,其所存之處為丹田」;中醫、針灸對氣的說法,認為練氣、運氣的氣,是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相結合而運行於全身之氣。先天氣是指原氣、精氣、腎氣等受之於母體的元氣。後天之氣,又稱為宗氣,是指吸入的空氣和飲食營養(谷氣、營氣等)產生的能量(肌肉力、熱能的產生詳如腹部呼吸、生物電離子等)。
氣的產生:
        太極拳的氣是抽象?抑實體氣?依照當今的各項儀器設備,似乎難窺其全貌;如紅外線電子顯影、生物電離子的解說、神經系統說……,都難說真確。茲就物理學的立場,以蠕動運動造成體液的流動;就其體液流動的勢能、動能、壓力和速度等來加以解釋。
        當吾人將一顆石頭丟到平靜的水池,石頭帶著本身的勢能及拋出的動能落入水中時,必將勢能、動能傳遞給水,造成水分子的排擠作用而壓力升高、溫度上升、產生速度而向四處流動。接近落石部份的水,在勢能、動能上幾乎是零,但隨著距離的增加,壓力、速度隨著加大加快,所以水面波紋漣漪就越來越大。人體的肌肉纖維、血管等各種管道和各種細胞其內外都充滿著據有電解質性質的電離子體液,所以對這些管道、細胞施壓時,內外體液也會像池水一樣的盪開來,使體液的壓力、速度相對的提高。當細胞膜外的鉀、鈉正電荷離子會隨著壓力而湧入膜內,形成細胞內的衝擊,此時,膜內外的電勢差及電衝就會產生。待鈉、鉀離子湧入細胞膜內的流體衝擊及外壓壓力解除後,細胞膜內外又再恢復原有電荷狀態。這種電衝,是經由神經細胞中央貫穿各細胞間的軸突,再傳到兩細胞間的蘭氏節,以每秒100公尺的速度迅速的傳到腦中樞,而感應外界所給予刺激的所在。
     以這種電衝的物理性原理闡釋,作深部呼吸的吸氣時,即是對人體由下而上的逐漸刺激及施壓,腦中樞因此就能即刻的感應到;呼氣時,也是一樣。這種生物電離子的電衝,是不是「氣運全身」、「以氣運身」、「氣遍周身」?呼氣時,脊椎骨中好像有東西爬行,是不是「氣沉入骨」?假如確定是如此,「太極拳所說的氣,是指腦中樞神經所感受到呼吸所生的感應」。也就是說,「氣」是細胞內外體液中生物電離子的流動傳遞的感應;簡單的說,氣是生物電離子波,經由神經系統運行周身。所以能「意到氣到」,在紅外線照相拍攝下,可以看到一塊塊暗紅色的聚合。
*言如山在「太極拳之奧秘」:人體動則生物電位提高,血液循環加速,氣與血紅蛋白迅速離解,就會感到有「氣」。
*台大工程科學與海洋工程系主任許文翰,利用先進科學計算及顯影技術,建立了氣血交換模型,證實「氣道」存在人體。「氣」是細胞之間帶電的組織液,存在於「經絡小體」中。血液經由微血管動脈末端送至組織間(氣的通道)以便營養細胞,一部份循著氣的通道往下一個穴道流動,一部份經由微血管靜脈端及淋巴管送回心臟。血為氣之母;「穴道」是人體微血管、神經、淋巴管最密集處;一組肌細胞形成的空隙,加上微血管、神經、淋巴管,便組成一個「經絡小體」。穴道附近的微血管密集交錯形成「氣道」,氣道是人體血氣交換處。對穴道刺激(如針灸),將使氣道的氣流動量增加三倍;從每分鐘4.18公分增加到12.18公分,使氣血循環加速。(2005.7.中國時報)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4 13:26:4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深呼吸腹部蠕動與功用:氣、呼吸與勁
        馬承九先生強調「太極拳運動之所以能怯病健身,幾乎完全靠腹部呼吸」、「未嘗不可說腹部呼吸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可知腹部呼吸的重要性。
        嬰兒吸氣時,腹部向下落;呼氣時,腹部向上鼓。腹部的啟落,能幫助呼吸。但隨著年齡增長,腹部幫助呼吸的作用越來越少。腹部蠕動的呼吸,除幫助呼吸外,更有助於內部臟腑的蠕動、體液的循環等等。
*與其說是「腹部呼吸」,應該正名為「深呼吸」、「大呼吸」等較妥,以免被誤解為腹部能呼吸。因為,呼吸只在肺部;腹部怎能呼吸?當人體生理失衡時,腹部才會有空氣。具體而言,「深呼吸」、「大呼吸」的呼吸動作,經由肺部壓縮擴大帶動橫膈膜,造成腹部臟腑的蠕動、體液的升降等,這些就是一般強調「腹部呼吸」的動作與功能。
如何作蠕動腹部的深呼吸?
吸氣與全實:
1.眼瞼放鬆下垂微張,頭皮隨之放鬆;2.兩唇微合,以鼻吸氣至肺部,小腹向內收縮;3.肺部逐漸充氣,胸腔擴大;4.借呼氣,兩肩自然下沉而使腹部擴張放大,進入緩慢的自然呼吸法,如睡眠狀態般;5.腹部收縮,由小腹逐漸上移,腹內臟器及其體液也同時被推擠而上移;6.體內各處肌肉處於緊張狀態,直至胸腔擴到最大,腹部縮到最小,腹內臟器移至最高,該處體液達到最高點,人體重心也達到最高點,肩部自然上聳,腦部有滿漲的感覺。此時,吸氣速度過快,體液被擠升的速度快、量過多,將導致頭部中風、發昏。
         站立腹部呼吸開始吸氣時,先收縮腳底的肌肉、小腿肌肉、膝蓋以上大腿的肌肉,體液也隨之上升至胯部時,兩胯骨隨胯部肌肉的收縮,肛門也著收縮,是為「尾閭收縮」。繼續吸氣時,自腹部起便向內收縮,直到吸氣的最大極限(小腹幾乎全縮、胸腔擴到最大……),全身在緊張狀態中,是為「全實」。
深呼吸的呼氣與全虛:
         腹部的深呼吸在站立姿勢而腹部臟器完全沉落下腹底部時,再繼續呼氣,將壓迫神經系統使左右兩胯骨放鬆、分開,是為「落胯」、「胯鬆」、「胯開」。此時,胯部及其以下的肌肉也都放鬆,肌肉中的體液就會靠自身重量向下流動;在腳趾放鬆沒起強勁抓地時,小腿的肌肉也放鬆,膝部以下的肌肉體液也能下落,膝蓋以上的體液也跟著落至膝蓋以下的地方。這時,落到腳底的體液,除本身的靜重外,將有體液速度的動態力(衝力)加諸腳底;這時是「全體透空」,上下全身的鬆透。這是腹部呼吸的擴展至腿部、腳底,也是吸氣的起點,是為「全虛」、「根在腳」、「根起根落」。
蠕動腹部深呼吸的好處:
       這種體液(含血液等)及臟器先後的均勻流動,是為「鼓盪」。1.鼓盪,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健康有莫大的助益。
2.當人體在睡眠時,除心臟仍作強迫性對流的循環外,其他的體液都是依靠自然對流運動,沒外界干擾也能達到流暢的循環,所以,強調晚上11時以後,就應休息,使臟器精神能自我調整、復原。反之,工作、運動時,牽動臟腑、肌肉等,造成部分過量、部分不足,影響身體的健康。
3.體液的上下流通,造成新陳代謝、血液流暢,紅血球以增加營養;白血球,增強抵抗力,「卻病延年」。
4.體液的流動,致使神經細胞外的鈉離子和鉀離子被擠壓至神經細胞膜內,造成神經細胞內離子的增加,荷電量增加,電流很快的傳達至腦際,形成感應敏銳,健全神經系統。   
5.肌肉收縮是人體力的根源。是蛋白絲的掣爪合攏作用而形成。因為腹部呼吸能提昇強化人體各部位的功能,包括蛋白絲的收縮功能和掣爪功能,使膜外鈉離子與鉀離子,積極向膜外活動。這種動作電位的活動激發、活化肌動蛋白絲和肌凝蛋白絲相互的吸引力,在有腺核甘三磷酸(簡稱ATP)提供能源下,肌凝和肌動蛋白絲就能相互沿軸合攏而產生肌肉的收縮。這肌肉的收縮放鬆,就是力的根源。腹部的呼吸造成鈉、鉀生物電離子的滲透量,遭加ATP的供給量,使肌肉收縮強而持久:消化系統、新陳代謝增強,營養充沛,精神愉快,提高生活樂趣,身心順遂。
6.深呼吸的氧氣能清潔血液,健全循環系統,使精神煥發;促進毛細孔的排泄功能。7.血液高速的流動,沖刷血管,避免血管阻塞、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的發生。8.緩慢的腹部呼吸,能使肌肉放鬆、消除惱人情緒、安神的作用,有催眠的作用。
        蠕動腹部的呼吸雖有許多的好處,但不宜過速、過多,造成腦、微血管的破裂等,腦昏、中風等疾病。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0-12-24 13:27:27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鬆與「形、法、功、解」四階段功夫:
        太極拳運動能達到良好的平衡、明確的虛實、適時適度的鬆緊、均勻順暢的運氣,才能有較好的形。能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信、解」,學思並進,問師、問友、問自己,徹底瞭解太極拳中的法,才能有較高層次的太極拳修鍊。除形和法外,更須恆心、耐心,日積月累篤行的功;「一日三煉,三日九煉」,真積力久則入。解就是走化、化解威脅、攻擊;解之道,在於鬆。鬆才能使身體柔和,神經系統敏銳,徹底的分辨虛實。
鬆的目的在使體液暢通無阻,而能快速的到達腳底。
七、重心與平衡:
        太極拳是講求穩定平衡的運動。平衡分為有穩定的平衡、不穩定的平衡和穩定或不穩定的瞬時平衡及圓球體性的隨遇平衡。瞬時平衡是指物體被支撐所用的力和地心引力的方向相反、力量相同,就能達到瞬時的平衡;該物體被支撐的一點,就稱為瞬時平衡點;支撐所用的力,稱為瞬時平衡力;支撐力的一條線(不一定看得到),就稱為平衡力的作用線。該物體,可以有很多平衡點和平衡力的作用線,但諸多平衡力的作用線均相交於一點,該點就是該物體的重量中心,簡稱為「重心」。
*若支撐所用的力小於物體自身的重量,則能維持穩定的平衡;若兩者力差相等時,則為不穩定的平衡;若所加的支撐力過大時,所受的物體會上升,物體就不是在靜平衡狀態。
物體重心的推算:
        物體假若是實心而沒彎曲的剛體,該物體的重心在該物體內且能推算出來。假若物體是空心或有彎曲不規則形狀的剛體,該物體的重心,在物體外,空洞抽象不可觸及,就是「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大成拳所說「重心在地下、在遠方山上」,對方抓不到重心等等。物體假若不是剛體,且無固定形狀的,則重心位置是隨著形狀改變而變,不固定的;例如人不是剛體,重心在體內的位置是時常改變的。人的重心,向前向下移動而失去平衡,就是太極拳所說的「丟」;向後向上移動而失去平衡,就是「頂」;向左向右移動而失去平衡,是為「偏」;向前向上傾斜而失去平衡,是為「抗」。
         人身脊椎的彎曲、斜正、四肢的伸縮,都會影響重心的變化。因此,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動靜間都要調整身軀。當人以一隻腳支撐身體時,人與地面的接觸面是以五個腳趾及腳掌與地面的群面積。若物體重心垂直於地面的作用線,能位於接觸地面的群面積內,這物體便能為穩定的平衡狀態。因此,行拳時,身體肩膀等只要通過人重心的重力作用線能落在腳底和地面的接觸面內,就沒有失衡傾倒的危險,是穩定完全的平衡狀態。但人身運動時,會有扭矩的變動,而產生重心的變動,這是不穩定的根源。所以轉換移動時,人身的重力作用線仍應在兩腳的群面積之內,以保持平衡。
*地球上任何物體都被地心引力吸引著,該物體被吸引的總力,就稱為該物體的重量;人類身體的重量,就稱為體重。
*人體往上升的內力(人身移動、轉動的生理原理)有兩種:1.急速吸氣,使腹腔內部臟腑、體液急速被擠而上升時,則該腹腔內的臟腑及體液的質量與受擠上升加速度的乘積,是為人身的向上內力;可使人身作用於地面之力降低。降低身體與地面的相對作用力,減少兩者的磨擦力、阻礙力,以達到輕易的旋轉。2.神經中樞發布命令,使腿腳的肌肉向下作用於地面,地面反應作用於人身;也能使人身作用於地面的淨力降低而反彈,被這種內力舉升,使人身離開地面而做各種移動。
八、虛實與重心的移動:
        一隻腳負擔人身全部重力的稱為「實」;另一隻則不擔負任何力量者稱為「虛」;人身力量由兩隻腳共同承擔的稱為「雙重」。太極拳百餘招式中,除「起勢」、「十字手」等部份招式外,幾乎都是「虛」「實」的移步。大抵上,可分為「定步的重心遞移」、「舉足的移步」和「轉身步」(敘述於圓形發勁)。
定步的重心遞移步:
        將全身力量放在一腳上,其重力可得到地表最大的回饋;利用地表的反彈力,由全實的一腳,將重心經胯大腿、小腿,移動到另一隻全虛的腳,是為「定步的重心移步」。定步的重心移步,可配合腹部呼吸、尾閭收放與上身肩臂地表反彈力的平衡控制轉換應用。如「掤」、「履」、「擠」、「按」、「單鞭」等。
*    是否做到完全的虛實,可以將全虛的一腳抬起,假使有身體晃動不穩,就是該全虛的沒全虛,該全實的沒全實;反之,能平穩而毫無影響,便可算是達到標準了。
*    全虛的一腳,腳底應徹底的放鬆,將腳趾完完全全鬆柔的平放,不可屈趾抓地面,不可起強勁,這樣才能使膝部對體液的流通沒有阻礙,才不會使膝蓋感到疼痛。
舉足移步:可分為同向、反向的舉足移步和前後舉足移步等三種。如雲手的左、右腳的分開、靠攏是腳的移動方向與重心的移動相同(同向舉足移步)、相反(反向舉足移步)。前後舉足移步,如摟膝拗步、倒攆猴等。
*不論定步移動、舉步移動,最重要的仍在於「腹部深呼吸」,因體液的流動(氣),都須依靠「腹部深呼吸」。
轉身的步法:
          轉身的目的在於改變打擊人面對方向。轉身該注意的事項:1.轉身的轉軸一定要垂直於地面(尤其須注意重心移動於單一腳底再轉踝旋腫的磨轉)。否則身體搖擺不定,腹部呼吸難以配合。2.人體重力作用線,為使轉動阻力較小起見,多不用腳跟為轉軸,而是以腳掌的內側與人體重心的連線為轉軸(馬書)3.轉身時,速度應較慢,避免不穩。(編者按:發勁時,髖關節催動腹直肌、大腿、小腿、足面內翻,以腳掌湧泉為力點,將地表回饋的返彈力以直勁彈發出去。蓄勁時,……小腿壓縮下踩、足面外翻,以腳踵為軸,做圓勁磨勁的轉動。腳掌內外翻轉,較不會影響高度,較平穩)。
     轉身可分為單腿轉身、定步轉身、轉足轉身、一步轉身、兩步轉身和三步轉身等。
定步轉身:就是腳步不動,只是扭動腰部而達到上半身的轉身動作。
單腿轉身:如轉身左蹬腳,先將虛腿彎曲向後、且微向身體側方收縮,以產生增加旋轉的扭矩和扭力,逆時鐘旋轉;收縮腿,並將大腿向上微抬彈起,使人體作用於地面之力減輕,且旋轉時產生相當的側向扭力;實腳腳跟稍離地面,減少與地面接觸面積和阻力;旋轉的扭力,有助於虛腳蹬彈出;腹部呼吸,能使臟器上升,減少身體作用於地面之力和身體轉動時的阻力(腿腳時常保持藤般的彈性)。
轉足轉身:兩足同時朝一方向而帶動身體的轉動。
定步轉兩足轉身:如斜飛勢、單鞭、白鶴晾翅等。前腳為實,後腳為虛;前腳施力於地蹬推身體向後,用腹部呼吸,待重心移於後腳;此時,後腳為實,為轉軸,扭轉身體,前虛腳隨著扭轉。後實腳施力於地,腹部呼吸,將身體、重心移向前腳,前腳復為實,後腳又為虛,就告完成。
一步轉身:如倒攆猴,前腳為虛後移,原為實的後腳施力,同時進行腹部呼吸,由腳掌推轉身體轉動,待重心全部移於後腳時,轉身完成。
一步定足轉身:如轉身擺蓮,前腳(左腳為例)為全虛步,後腳為實步;以後腳掌與人體重心線為轉軸,前虛腳順時鐘轉180度,再以虛腳腳尖施力於地,續轉;實腳再施力於地,並開始腹部呼吸,將身體重心移動,直至原虛腳變為全實,原實腳變為全虛
*    此身體旋轉方法有二:一種是急速收腹部,使腹部內的各臟器隨著急速上提而減少身體向下的重力(即降低身體旋轉的阻力),同時原實腳跟離地(也是減少腳部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減少阻力),最重要的仍靠原虛腳的擺動扭力。另一種方法是,先以前虛腳腳尖的對地斜向施力,同時實腳向外地上扭轉,使身體產生相當的向右旋轉的扭矩和扭力,原前虛腳繼續旋轉而達到所須的角度為止。
三步轉身:(略)。
http://tw.myblog.yahoo.com/q3taichi/article?mid=-2&next=242&l=a&fid=18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30 , Processed in 0.01286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