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408|回復: 1

中華武術的生存智慧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5-5 07:3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2-5-5 07:32 編輯

作者:曹司雨
  什麼是中華武功,司馬遷在《史記》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習練劍術,“內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是說,功夫不僅是防身健身的技術,更是一種道德追求。它是一種技、身、心的價值體系。

  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生存智慧。

  一、生存是中國武術產生的基礎

1、人類與動物爭奪生存空間是產生武術的初��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于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當時的人類用棍棒等工具與野獸搏鬥,人們覺得野獸可以和很多人對抗 ,就開始模仿野獸的動作,從最開始的熊、狼、到鶴、蛇、螳螂等等。人們在狩獵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範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

2、人類與人類爭奪生存空間是產生武術的動��

  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以爭奪生存空間。有效的搏鬥技法和方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原始戰爭的出現,單人應戰技能得以完善。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⑴軍隊的武術活動,⑵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先秦時期,各國諸侯都非常重視培養和訓練將士們的搏擊技術,劍術得到發展。漢代,帶有搏擊性質的“角抵”已有廣泛的基礎,還發明了鐵兵器,出現了編排起來的攻防連續套路。到了晉代,練武活動已有“口決要術”,武術初見雛形。唐代,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武則天開創武舉,不少武術人才脫穎而出,天下聞名的少林武術的最早記載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國武術走向成熟。健身練武已成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而且,在民間還組成了研習武藝的組織–“社”,開始出現武術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現了某些以傳授武藝為主要內容的武館。明清時期,民間習武更為廣泛,門派林立,出現了數百種武術套路,武術流派趨於定型。

3、健身與修心養性是中華武術的最高境界

  中華武術受其傳統倫理文化的影響,重人倫、重道德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大特色。在武術指導思想中,滲透著儒家“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觀念。將武術納入道德教育之中,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倫理思想的哺育與規範下,形成了武林之人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即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內涵–武德。武德是中國武術倫理觀的核心,而武德倫理觀念的中心是儒家思想核心“仁”。因此,“技擊性”雖然是中國武術的本質屬性,但在武術比試中並不站主要地位,而是要在比試中遵從禮的規範,實現道德的昇華。道德是個體的“人”在社會中立足之本,生存的基本要素。在武術的訓練中注重“養”,強調“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是為了“養”,養練結合。又受中國傳統哲學“中庸之道”的影響,提倡“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是一種內求自身完善,以滿足自身安全和修身養性的需要,主要目的是追求精神和內體的完善統一。

  二、中華武術是中國哲學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

1、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元氣說”、“陰陽理論”是中國傳統體育的理論支柱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與氣說、太極說、陰陽學說、五行說、天人合一說等基本觀念深深地滲透到了整個中國傳統體育之中。這些帶有樸素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觀念對武術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觀重要的理論作用。其中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元氣說”、“陰陽理論”是中國傳統體育的理論支柱。《黃帝內經》中認為:“氣”是萬物之源,亦是人的始基物質。莊子就以“氣”的聚散來解釋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太平經》中認為“失氣則死,有氣則生,萬物隨之,人道為雄。”因此,生命體的盛衰,取決於氣的盈虛,而這一條件又取決於人體自身組織中“陰”、“陽”運動狀態的平衡,“陰陽和則壽,陰陽離則夭”,保持一個陰陽調和的內部環境,就成為平衡機體健康狀況的重要理論依據。按照這一原則,人既要保持一定的運動,又必須防止過度劇烈的運動,這樣就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陰陽運動,減少“元氣”的虧損,從而達到長壽的目的〔4〕。

2、中國哲學的整體思維奠定了中華武術的理論基礎

  整體性地看待事物是中國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是中國哲學的傳統。古人認為, 人乃自然精華所凝, 即“人之生也, 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因此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

  整體思維奠定了武術的理論基礎,形成了貼切於武術的整體思維的三個層面:天人合一的自然健身觀;物我合一的仿生健體觀;內外合一的修煉健壽觀。中國傳統武術表現出典型的整體觀特徵,始終將人的整體性做為健身的出發點和歸宿。由於對自然和自我認識均來自於內省、內觀、內悟過程,因而導致中國傳統武術的理論與實踐均建立於混沌型整體認識的思維模式上。它反映在:把世界的兩大基本要素,即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整體,強調“天人合一”;把生命的兩個主要標誌,即神(精神)與形(軀體)視作一個整體,強調“神形合一”即“內外合一”;把人與世界萬物視為一體,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o齊物論篇》),講究人與萬物協調發展。在練武的過程中強調“內聚性”,以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心理與生理和人與萬物的統一,從而建立了性命雙修、身心並育的整體優化生命的養生體系。

3、“重人貴生”是中國武術的靈魂

  中國哲人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對人的生存地位的思考, 探討人在宇宙中的價值。產生于周、秦之際的《禮運》中指出,“人者, 無地之心也”, 推重生命的不朽性。荀子在《王制》中說, :“水火有氣而無生, 草木有生而無知, 禽獸有知而無義, 人有氣有知且有義, 故最為天下貴也”。明確提出人的核心地位。老子也有類似論述。宋代著名學者邵雍在《皇極經世》中分析到,“人之所以能靈於萬物者, 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 耳能收萬物之聲, 鼻能收萬物之氣, 口能收萬物之味。”在這種“重人”的價值觀作用下, 確立了中國哲學以“貴生”的“人學”為主要研究物件的框架結構。

  “貴生”思想在古代生活實踐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同樣也影響到了武術領域。它對習武宗旨, 用武規範作了種種界定, 更為重要的是極大地促進了武術養生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重人貴生”的觀念促進武術在“攻與防”的同時, 關注“養已”的成分, 從而產生了“固本強元、健身與防身”並舉的機制。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5-5 07:32: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健康、長壽、愉快是中華武術的生存智慧

  健康、長壽、愉快始終是中華武術所追求的境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亦是中華武術的生存智慧。

  中華武術是將中國的哲學思想、宗教理論、養生智慧融為一體的實踐活動,為中華民族所獨有的世界遺產。

  武術是個體用以養生、強身、防身、修身養性、自娛娛人的綜合使用技術,它是增強民族體質良好手段,是塑造民族靈魂的心靈之窗。其功能的複雜性和優越性是西方體育難以比擬的。

  道家將生命看成最寶貴的東西,通過養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9〕。道家追求長壽成仙,與世界其他宗教不同,道家修今生今世,是非常樸素現實的宗教思想,注重現在而不是虛無縹緲的來世,是中國宗教的生存大智慧。中華武術將這種思想演變成習武的宗旨在於強身健體。

  著名的物理學家、若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認為:“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於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與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

  健康、長壽、愉快,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目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才深刻認識到的道理。我們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感悟到這個深刻道理,並且付諸實踐,不斷加以完善,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和超前意識。

  中華武功的本質是幫助人探索宇宙人生奧秘的;是通過神意氣形之千錘百煉的磨礪,讓精神之光普照自己的人生大道。我們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所經歷所追尋所嚮往的,其實就是讓無明的自我,找到光明的自我的過程,而中華武功就是讓人通向光明的自我的一把鑰匙。中華武術充滿著生存智慧。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06 , Processed in 0.00874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