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623|回復: 1

揭開太極拳內勁的神秘面紗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5-19 16:44: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中國太極拳網/尤志心

 
凡學過太極拳或讀過太極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個詞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頻率也最高,這個詞就是“內勁”!
何為“內勁”?各家各派的解釋都不同。

現在我們看看當代一些武術名家對“內勁”的論述。

“內氣”在祖國醫學理論中叫作“元氣”、正氣、經絡中通行的氣、“先天氣”等,認為是從母胎中秉承下來的;在針灸和氣功療法中,至今沿用此說。武術家們把這種氣叫做“中氣”“內氣”“內勁”等,認為練到有了此氣出現並掌握此氣,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禎、顧留馨《陳式太極拳》第5頁,人民體育出版社,1963年12月第1版,1982年第4次印刷)。

何為“內勁”?神氣合一而已。隨著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煉虛合道,神氣藕合為協同有序,內勁漸純。故內勁是習者身心有序協調達致中和時,肌體產生的一種潛能。內勁無聲、無嗅、無形無跡,無一定處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氣合一,方可得之。(孫劍雲《孫式太極拳診真》第16頁)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統一的用力都能稱為勁,弛時呼氣為內勁,一張一弛輪換而行,一內一外互為其根,可見決無外勁脫離內勁,也無內勁脫離外勁。關鍵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種勁。用內勁作發勁的稱為內家拳,用外勁作為發勁的稱為外家拳。(王培生《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第150頁)

此外,還有人認為“內勁”是“陰陽混合”之氣,是一種“生物電”,甚至有人認為是“人體的特殊功能”。總之,說法各異,莫衷一是。要解開這個“秘”,首先必須對人體運動系統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解剖學知識告訴我們,肌肉收縮產生動力,牽引骨杠杆,繞關節運動軸進行各種轉動。在人體的複雜運動中,骨為杠杆,關節為樞紐,肌肉為動力。肌肉在人體內分佈極為廣泛,全身肌肉約有500餘塊,其重量占體重的40%,四肢肌肉則占肌肉總重量的80%。肌肉的基本特徵是收縮和放鬆。肌肉收縮和放鬆是由神經系統支配而產生的。肌肉收縮引起運動,是由肌肉附著在骨上的位置而決定的。關節周圍的肌肉可單獨收縮,也可以聯合收縮,各式各樣的活動就是肌肉以各種方式聯合收縮的結果。

所以,我認為內勁就是一種力,一種肌肉力,內勁也可稱為“內力”。祖國醫學理論中叫作“元氣”“內氣”“中氣”,俗稱“氣力”。這種氣力,是人生而有之的,直至生命結束,才完全消失。人生下來以後,隨著生長發育,隨著人為的鍛煉,人的氣力也會增大。這一點是每一個人都會體驗到的,並沒有什麼神秘可言。武當趙堡太極拳傳人鄭深說得好:“內勁就是身體內部在意念的支配下,中樞神經指揮身體各部骨骼肌(運動肌)運動時產生的能力。”(《太極道論真》第81頁)“在意念的支配下”,也就是在“神經的支配下”,而我國古代並無神經之說,只說在“意”和“氣”的支配下,所以俗稱“氣力”或“力氣”。“意”和“氣”是抽象的,是看不到的,太極拳家叫我們要練氣,“意到氣到力到”,其實是形成的一種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間常把這種力叫作“丹田力”。這就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

太極拳的“內勁”,不能混同於一般的外勁,它除了具有力的共性外,還有它的個性,即普遍性中寓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也就它的特徵性。具體表現在:

首先,太極拳的“內勁”是一種“整勁”。也就是就說,太極拳的內勁帶有整體性,它是全身的肌肉協調動作所發出來的,其根在腳,勁起於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發於脊背,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體。所以這種力是超常的,是巨大的。其次,這種內勁,也具有靈活性和爆發性。它是在千鈞一髮之際,審時度勢,靈活運用,掌握對方的動態變化,抓住對我有利的時機(例如,在雙重情況下),瞬間爆發出來的,它具有不可阻擋的摧毀力和殺傷力。

最後,這種內勁,也帶有隱蔽性和穿透性。這種內勁不像外勁,一拳打出去,就會使對方臉青鼻腫,是人們所能觀察到的,而太極拳的內勁是隱蔽的,帶有穿透力,對方受的是內傷,而不是皮肉傷。孫祿堂對他的弟子陳健侯說過:“太極拳的內勁特大,受傷者往往外不露皮肉傷,而五臟六腑卻會受到嚴重的損傷。”

那麼,這種“內勁”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身體素質。儘管唯物論者不相信“天才”之說,但先天的身體素質,是產生內勁的基礎。身體健康,肌骨細膩,富有韌性。回顧一下古今太極高手,哪一個自身素質不是特好的?拿行話說,他們生來就是“學拳的料子”。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中有:“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而有(為)也。”對於這句話雖然後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認為是有相當的道理的。關於寫詩,也有人講過“詩中有別腸,非關學也”。學拳其實與學詩一樣,也有一個先天的素質問題。

其次要勤學苦練。孫祿堂曾說過,練拳的唯一秘訣就是一個“練”字。陳健侯說:“沒有堅貞恒,真傳學不成。”具體說來,要做到需要練好扎實的基本功。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但樁功是不可少的。要下苦功練好樁功,例如無極式、三體式等。樁功要認認真真練,一絲不苟地練,發展力量與耐力。據說,孫祿堂令他的學生齊公博,站三體式達三年之久,“站至胸腹空空,手足相通”“一通百通”,拙勁變成了整勁,所以後來齊公博的武功不凡,內勁特大。

練好套路。目前太極拳的套路可以說,形形色色,五花八門。要選擇最適合你需要的套路來練。如果你練拳只是為了修身養性,強身健體,那麼目前的《簡化太極拳》和各家的太極拳傳統套路,是你最佳的選擇。如果你是為了參加太極拳套路比賽,那麼競賽套路則是你的最佳選擇。如果你學拳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而且是為了防身克敵,甚至是為了將來做保鏢工作,那麼你必須選擇技擊套路,例如陳式太極拳、二路炮捶、楊式太極88式、太極拳三十七勢、孫氏三十六手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這些套路較傳統套路的動作技擊性強,難度大,要求高,年老體弱的人,一般是不適宜選用的。所以,學者要量力而行。另外,各種套路,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選好一種後,就要認認真真練,踏踏實實練,一絲不苟地練。根據太極拳的要領(如虛領項勁,氣沈丹田,含胸拔背、沈肩墜時等)力求姿態準確無誤,一招一式不能絲毫馬虎。有時為了練好一個架式,往往要練千遍萬遍,歷時一年半載也不算多。據一位趙堡太極拳的傳人說,練技擊一天要練百遍,而修身健體一天只要五六遍即可。練到“外三合”(手與足合、時與膝合、肩與胯合)和“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上下一體,節節貫通,這時“內勁”自生,懂得自身之勁的來龍去脈。這裏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在練套路時,不能一味強調“松”。我認為,如果你練拳只是為了健身,強調大松大柔是對的,但如果是為了技擊,就要強調“上弦”。所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拿“松肩”來說,要先“裹肩”後“松肩”。“塌腰”也先“束腰”後“塌腰”。先裹後松,先束後塌,這都是辯證的。如果一味松,豈能發勁呢?當代太極名師王培生說:"‘弓’要用時先要上弦,這在練拳也是一樣,必須‘上著弦’,不能儘量放鬆,否則就沒有彈性了。”陳、武兩家的太極拳也有“一身備五弓”的說法,所以對“用意不用力”這句話要具體分析,這裏所說的“力”是指拙力、死力,而“上弦”所用的力是活力、巧力。練套路的目的,是為了疏通體內的勁路,伸勁拔骨,“節節貫通”,以便內勁能快速傳遞。

最後,要有名師指導。太極拳歷代師承強調“口授身傳”。《十三勢歌訣》說:“人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沒有良師的教導,是很難入門的。在武術史上不乏從師艱難的故事。同樣的一招一式,有多種練法,有多種要求,有一些難以言傳的“規矩”,這些“規矩”一定要靠師傅口授身傳。特別進人推手和散打階段,更是離不開師傅的指導了。古往今來,學拳千千萬萬,但能人門的卻寥寥無幾,其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良師的引導。
太極拳的內勁在和人推手或散手時,釋放出來就是“功力”。這種“功力”是可以劃分等級的,有的劃分成七層,有的劃分成九層。我認為,是否簡化一些,劃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初級階段。這個階段在練好樁功的基礎上,能熟練盤架子,姿勢正確,像模像樣,克服自身的硬僵勁,做到輕靈自如。如果練拳為了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做到這一步也就可以了。

第二階段,中級階段。也可稱人門階段。這個階段,盤架子速度由慢到快,但勁別分明,並且已學會了推手,初步懂勁。“盤架子懂自己的勁,推手懂他人之勁”。懂得自己的手勁、腿勁、腰勁、腳勁、檔勁,懂得棚、抨、擠、按、采、例、肘、靠八勁。與人推手時會“舍己從人”,運用沾勁、粘勁、連勁、隨勁,隨人之動而伸縮進退,能不丟、不頂、不抗。能聽勁,“聽”並不是聲音人耳的意思,而是聽察的意思,探聽審察,通過觸覺、視覺、聽覺,來覺察對方勁力的大小、長短、快慢及勁源動向,依著何處即從何處反擊,稱為“聽勁”。能化勁,即聽勁後,能採用沾、粘、連、隨之法化之。能發勁,化則進,柔化剛發,乾脆利落地能把人發出去,使之失重或摔倒。

第三階段,高級階段。即陳健侯所說的“圓球彈簧,勁氣內藏”階段。一招一式都能做到平、直、圓。如眾周知,所有幾何圖形,都是由平、直、圓組成的。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也是由平、直、圓組成的。處處符合平直圓,不僅外形美,而且符合力學原理,具有最佳的技擊效果。“虛領頂勁”,就是“直”,“含胸拔背”中的“含胸”就是圓,“拔背”就是直。在水平面上作螺旋運動,外形處處是圓,手圓、肘圓、肩圓、背圓、胸圓、胯圓、檔圓、膝圓、足圓,伸筋拔骨,節節貫通;體內內臟也做輕微的旋轉、按摩,暢通經絡和循環系統,元氣暢通無阻,聚于丹田的渾圓勁能通達四肢八節。這時,全身處處是太極,像圓球彈簧,挨哪處,哪處即發,出手即招,無須考慮是否合招,達到了“拳無拳,意無意”的高級境界。正如陳鑫說,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在實戰中能嫺熟地運用摔法、搞拿法等技能技巧,運用“寸勁”仆敵於丈外。什麼叫“寸勁”?凡在一尺之內距離的蓄發勁,均稱為寸勁。這種寸勁是內家拳所特有的。文章開頭所描述的三個精彩片斷,就是寸勁運用的典型例子。寸勁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不經刻苦鍛煉是難以形成的。

最近有人提出“筋路”說:“筋”是由肌肉統一協調作用而產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覺,即“筋”是由肌肉力組成的,雖不可見,但可感覺得到。如果從細胞的角度來理解,這些筋就是肌細胞電荷有序排列的結果,使神經細胞能夠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縮。要產生如此精細的肌肉運動方式,沒有經過正確的、艱苦的磨練是達不到效果的。所以說內勁在人體結構上的變化是微觀的,是經絡血氣上的變化,是細胞電荷的變化,是肌肉協調用力調整的變化。在這過程中,你的肌腿、骨骼、關節、韌帶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會發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調,雖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現象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太極拳能練出肉眼看不見的“筋路”,這“筋路”遍佈全身,功夫越高,“筋路”越多越細密,內勁越大(《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此說,當前還沒有得到科學的論證,只是一種假設,錄此備考。

第四階段,頂級階段。經過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全身有電流感,外人觸之軟如綿有麻感,這時內功已達爐火純青地步。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明確地指出,獲得太極拳成就所必須經過的途徑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頂級階段,也就是“神明”階段。

但我在裏要說明一點,太極拳的內勁所表現出來的功力,決不是有些氣功師說的所謂“外氣”。科學已證明,所謂“外氣”是不存在的。一個具有高超太極拳內勁的人,可能把一個身重90公斤的人仆於丈外,但不能把一個重幾十公斤的重物,不接觸就能推之丈外。因為人是活的,在發功時往往採用“引進落空”的技巧,“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而物是死的,是無法運用這些技巧的。

在本文結束的時候,我想把“內勁”總的描述一下。內勁就是一種肌肉力,人生而有之。太極拳內勁是通過盤架子和推手訓練,使這種肌肉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它具有整體性、靈活性、爆發性、隱蔽性、穿透性,外柔內剛,練至高級乃至頂級階段,就能“階及神明”,從心所欲,“英雄所向無敵”。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5-19 16:44:33 | 顯示全部樓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8:31 , Processed in 0.00912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