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315|回復: 1

一位古人閱《習武序》的心得體會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7-22 20:25: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內家武者楊彥明

2004年3月下旬廣宗縣梅花拳協會秘書長谷恒通先生打電話給我,說找到了舊本《習武序》,讓我去廣宗一趟。因當時有事未成。4月8日趁星期天我帶著兒子楊志強、女兒楊雲鶴攜外孫田蛋去了廣宗。

上午先去平鄉後馬莊鄒氏墓群,抄寫了一些碑文,在平鄉縣城吃了飯,下午2時許到了廣宗縣城穀恒通家中。在那裡等待的還有谷魁勳先生。谷恒通與穀魁勳二人世代交好,谷魁勳原為廣宗縣梅花拳協會秘書長,谷恒通是他的繼任。

在那裡谷魁勳談了有關楊炳的兩個有事:其一是蔡光瑞將楊炳為徒的故事,其二是楊炳的師兄弟韓結禮(韓七)去京城找楊炳的故事,然後我們便去大街上複印資料。

谷恒通秘書長提供的梅花拳史料中有一份《習武序》版本上,有讀者在眉頁上的“閱注”,尤其是《習武序》後面有他的很長一段心得體會。這本《習武序》看來很舊,很可能就是道光23年版本。彌足珍貴。現在將這段後記(心得體會)公佈如下,以供歷史學家研究之,共梅花拳弟子學習之。
《習武序》後記(題目為作者所加)

閱歷探花楊老爺,編修(原稿如此——筆者)武序,無非望後輩學者,盡心端力以學之,其間所論拳腳工課規矩甚多,而打破進退身勢甚少,教拳之妙訣,學拳之實理,尚未一一說清,亦未著著講明。餘雖不懂是藝,按理推測,文武一理,故情不自禁斗膽妄言,聊說其大意,使後輩學者見余所敘之粗詞大意亦頗有益。故將粗詞在意複敘於後。

夫拳腳一藝,餘本絲毫不懂。今因馬魯李教師諱安民字清廉,在餘村設教。餘年老無事,賞往觀看,見眾弟子之身勢手腳,並進退之是非可否。教師日夜講究比試,餘頗留心細看,聊知大意,細心思索,有至理存焉。欲名謂之玩活。玩活者,越玩手腳越活也。爾等若知活之根源,活之義理,必先心活眼活,而後乃能手腳兩活,身勢亦與之俱活也。若心死眼死,即無處不死矣。何以謂之活也》活也者,彼順來而順應,彼逆來而逆施,或順來而逆施,或逆來而順應,遂機應變,變化無窮。使彼不能意料,無所防避,怎進怎是,怎退怎是。將有一定之進退,變化個無定之進退。此乃謂之話,此乃謂之妙也。人與我手腳相交,自己之身勢步數,不可護之甚密,無半點破綻,必須留一空處,或故意丟個失著。彼一見此無有不進之理,不知是我故此險著。望彼進來,彼來能失其力乎。拳腳總以閃戰為妙,此即兵不厭詐之謂也。往往有千斤之力,而輸於百斤之手,此何說也》彼雖有千斤之力死,我雖只有百斤之力活。借彼之力就彼之勢,彼即有萬力,能不輸於我乎?爾等細思,然乎不然乎?

為人學拳,若知文母命我學拳之心,先生教我學拳之意,必先知其情由,才能有益。學拳腳長氣力、壯筋骨、少病疾、寡事欲,保身之道也。並非教我與人打架鬥毆,可佔便宜,不能吃虧之心也。人之身體髮膚生於父母,已之身即父母之遺體,我若毀傷自己身體,即是毀傷父母也,可不慎哉:學活之道,取其養身定性,配養一元之氣,堅固而不散也。夫天地一元之氣,萬年(無)壞,蓋天地之精氣凝聚堅固,不能散,故萬年無壞也。人一身亦天地,若能養的精氣不散,血脈流通,精固氣堅、至公無私,亦可與天地並立為三,或者曰:天地雖有混沌之說,無所考,古來未有不死之人,不知身體雖故,精氣猶存,死而不死也。試思孔夫子暗帶甲,關夫子夜看春秋,文者能武,武者善文,武之不可偏廢也如此。試思人之學拳是學活耶,是學死耶,爾等但就這個活字細心玩之,則了然矣。

玩活一道固然貴乎手腳隨活,不知尤貴乎心巧眼明,辟如彼以餓虎撲食之勢,若未打我,是知往前追,不知留退步,我往旁邊將身子一閃,下邊用已之腿絆住彼之腿,朝後一推,上邊用手往前一擁,彼即有千斤之力,能不如推金山倒玉柱,濮塌倒在地下?所謂借人之力,就人之勢者,即是如此也。拳腳又可以閃戰為妙,如兩人正走回合,正交手腳,此人忽然失腳倒地,那人必然急速搶來,或右腳往前一勾,即用左腳盡力朝後一推,能不頭得腳輕,摔在地下。即此兩款可以類推,即刀槍棍棒俱不外此。故兩人交手,務要看人是真空,是假著,量准而後進。又要量已之手腳,是尊成規之死法,是隨來變化之無定,以定其進退。知人知已百戰百盛(勝),以吾觀之:連環腿、鴛鴦腳,此兩著即是神出鬼沒之法也。凡平素玩的架子,俱是活套,俱能折換,使用無有窮盡,不可視為死著,在人自己善於變換也。文以明理,武以講藝,古來文武有相兼之義,仁義禮知(智)之德,非文人講究,不能知其奧妙。進退存亡之道,非武士學習,不能知其是非,故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太平世界,文官講教化,荒亂年間武將平叛逆,武豈可輕忽哉!凡諸藝不學則已,學貴乎求成。求成之道,吾今立一成法,照此無有不成之理。蓋存心學藝,以藝為先,若收其放心,遵守規矩,恭敬仁讓,謙卑遜順,在父母先生面前,盡其子弟之禮,與同窗朋友相處,先盡其友誼之道,上廠(場)如祖師在望,出門如師相隨,無論晝夜,無論忙,處處以誠實恭敬為心,無論在外,時時以得失成敗為念,如此存心用功,自有效驗。若只以拳腳為事,一打一破,怎進怎退,有贏無輸,是只知其粗,而不知精也。爾若先存個放肆懈怠之心,先生豈肯准准切切以相告乎?爾若存個恭敬誠實之意,先生有不急急忙忙,告以妙著,傳一鮮方,以獨得之奇,受於爾乎?試思同存一堂學藝,同是一師傳受,有成者,有不成者,有得其精者,有得其精者,並非教師有親疏,學者有誠偽也!爾等細心深思,教師不固謝儀,費工夫,勞神思,失一已之企業,教學者之拳腳,若不盡心端力以立其志,其有辜負於先生者,未有大於此矣!為人總以涵養忍耐為尚,內要渾厚,外要活潑,試題寬宏,百事皆成。或半途而費,或未成自矜,或因一言不合刻下散場,或為二人不對,當面口角,若犯此病,終無一得。爾等謹記吾言,不可視為故套聞言,凜之勉之,以自有功,斷無不成之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7-22 20:25:49 | 顯示全部樓層

注:因時代不同,有些用字與現今略有不同。

若教受——教授,工課——功課,遂機應變——隨機應變,上廠——上場,百戰百盛——百戰百勝等。有的在文中注明,有的沒有注明。還有個別錯字、漏字在文中有的改正,有的加括弧注明。

觀此後記,我認為這位先生共講了以下五點意思:

一、寫這段後記的目的。他認為:楊炳《習武序》中“拳腳工課規矩甚多”,“無非望後輩學者,盡心端力學之”,所以“打破進退身勢甚少,教拳之妙訣,學拳之理,尚未一一說清,亦未著著講明”。也就說《習武序》講習武的規矩多,而講具體技術少,他認為有必要將自己心得體會的“粗詞大意”寫一下,對後輩可能“有意”。

二、何謂玩活?“活之之根源、活之義理”是“必先心活眼活,而後乃能手腳兩活,身勢亦與之俱活。”“若心死眼死,即無處不死”。何謂之活也?活也者,彼順來而順應,遂機應變,變化無窮。“兵不厭詐”、“借彼之力,就彼之勢”使“千斤之力”輸於我“百斤之手。”作者還列舉了“心巧眼明”巧勝交手對方的例子——連環腿,鴛鴦腳。其意在具體講解楊炳在《習武序》中的“何謂學活”。

三、學拳的目的。“父母命我學拳之心,光是教我學拳之意”是“長氣力、壯筋骨、少病疾、寡事欲、保身之道也,並非教我與人打架鬥毆,可佔便宜,不能吃虧。”其意是講“養身”,忽略了楊炳習武思想中“衛君衛國”的一面。

四、提倡文武兼備。“古來文武有相兼之義”,“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太平世界文官講教化,荒亂年間武將平叛逆,豈可輕忽哉!”

五、學成之道——以藝為先。“諸藝不學則已,學費乎術成。”“存心學藝,以藝為先”。要“遵守規矩,恭敬仁讓,謙卑遜順”,“無論晝夜,無論忙閑,處處以誠實恭敬為心,無論在外,時時以得失成敗為念,如此存心用功,自有效驗。”因為只有“恭敬誠實”先生才“告以妙著,傳一鮮方。”“以涵養忍耐為尚,內要渾厚,外要活潑,度量寬宏,百事皆成”。作者進一步詮釋了楊炳《習武序》中對弟子“誠”的要求。

寫“後記”的先生是何人?

因“後記”中寫到“馬魯李教師諱安民在餘村設教”時,他“頗留心細看,聊知大意”。經查安民即李安民,梅花拳九輩弟子谷恒通先生提供的《家譜》上記載為平鄉孟家屯人,而平鄉縣誌記載為平鄉馬魯屯人。谷恒通先生說寫心得的人即馬魯人,但不知為何寫成“馬魯李教師諱安民……在餘村設教。”“餘村”即“我村”,這個村莊的名字待考,只有查到寫這個序的人叫什麼名字才可進一步理清。李安民是九輩弟子,五輩人是康熙五十年的人即1710年左右,第九輩人便大約是120年以後的人,即1830年左右的人,九輩人做為教師傳徒,要在40——50歲之間,因此李安民若1830年為30餘歲,那麼他在馬魯一帶傳徒時便是1840年以後,恰為道光二十年以後。因此可以判斷“道光二十三年歲次癸卯暮春朔四日重抄”的《習武序》本就出現在九輩弟子傳教之時。也可能就是尚不知姓名的梅拳弟子所抄。

(該文已在2005年2期《武林》上發表)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3:33 , Processed in 0.01493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