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7120|回復: 0

武學的境界....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2-9-30 20:0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截錄自雲龍叢刊出版,王廣西著的功夫一書
Ssuheng Tsai 打字編排


        中國武術雖然門派繁多,功法、技法不計其數,各有不同,但武術作為一門學問,其修煉的規律則各門派大體相似。每門派各有自己的入門功夫,彼此之間互有差異,有的甚至大相徑庭。但愈往高層次上修煉,則彼此之間差別愈小。待練到最高境界時,各門派之間就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可謂殊途而同歸了。根據中國武學的一般規律,可以把練武過程分作三個階段,也可稱作三種境界,即煉精化氣(明勁)、煉氣化神(暗勁)、煉神還虛(化勁)。煉精化氣是初級階段,重在訓練基礎功夫,消去拙力,練出剛猛之勁。煉氣化神是中級階段,重在消去剛勁,漸長柔勁,以意行拳,充實內力。煉神還虛是高級階段,重在煉至柔至順之勁,周身內外全憑真意運用,達到拳道合一的至上境界。對以上武學諸境界有所了解,將有助於習武者明確努力方向,加強自我監督,而不致一味埋頭蠻練,徒成皮厚肉壯之功,氣血躁動之勇,而於武學精微尚一無所知,遑論上乘功夫?

煉精化氣:最苦的階段

凡是練過武術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練基本功是最苦的,煉精化氣是學武者皮肉最吃苦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習武者要通過各種基本功法的反覆練習,將渾身的拙力逐漸消去,而代之以剛猛的勁力,這個過程通常稱為「換力」。

基本功是武術的入門功夫,就像寫文章先要學識字一樣,大體包括椿功、腿功、臂功、腰功、指功、眼功等。練站椿,要一直站到兩腿發抖,汗如雨下。練拔筋,每每是筋張欲斷,疼痛鑽心,幾欲哭號。練臂力,直練到雙臂腫脹,連一碗飯也難以端穩。練指功,不論是拔木椿、提罈子、撮石筍,練後都是手指顫動不已,連筷子也拿捏不住。練腰功,夜裏疼得每翻一次身都要鼓足勇氣。

大凡武術的各種入門功夫,都要使學武者經受肉體上、精神上的種種磨鍊,備嘗各種滋味。最令人難忍的是,上述種種皮肉之苦,並不是三天兩天咬咬牙就能苦熬過去的,而是每天都要重複若干遍,並且持續若干時日,捨此再無其他捷徑可循。這些入門功夫大都是所謂死功夫、笨功,動作單調,內容枯自燥,體力消耗很大,所以常常有些人連這一關也沒闖過去,就畏難而退了。其實,上述基本功僅是煉精化氣的第一步,距煉精化氣的最終境界還十分遙遠。有了上述入門功夫的基礎,纔能開始練拳。這時纔是煉精化氣階段的真正開始,練入門功夫僅是為這一階段作準備而已。

煉精化氣是易骨之道。按照道家養生術的學說,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之氣。以後知識一開,靈竅一閉,陰陽不交,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不和,皆是後天血氣用事。由於血氣盛行,元氣削弱,以致筋骨不能健壯。煉精化氣的目的,是將人體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之內,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以拳術要訣反覆練習,使體壯骨堅,所以又稱「易骨」。

易骨就是「換力」。凡是未練過武術的人,與人較量時所憑都是本力,即身形僵硬之力,又稱蠻力或拙力。這種蠻拙之力隨著生理機能的衰老會很快消退,並不是武術中所要求的勁力。勁力是依靠周身協調,以腰為軸,以心為帥,在剎那之間爆發出來的那種彈抖崩爆之力,其勢猛,其速疾,其勁冷脆,猶如迅雷不及掩耳,閃電不及瞬目,擊人立中,跌人立仆。根據牛頓第二定律,作用力與物體的加速度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也成正比,也就是說:

作用力=質量x加速度(F=mxa)

這裏所說的崩彈之力,就是指那種獲得了較高加速度的爆發力。這種爆發力必須先蘊而後發,先蓄而後放,不僅速度快,而且富於彈性,具有穿透力,出掌帶風,發拳有聲,有時可以達到掌風忽忽、拳聲砰砰的愛度,令人凜然生畏。如果僅憑拙力,不管力氣多大,也難以達到這般境地。

崩彈之力主要就是靠身體諸大關節,如肩、肘、胯、膝的猛烈抖甩而發出的。無論以甚麼部位擊出,它都是全身的合力,要靠全身關節的同步配合,勁力順暢,一發而出。不少拳種都要求出拳時鬆肩沉肘,胳膊不要伸得過直。站步時要求雙膝微彎,腿不要太直。其原因之一就是要使肩關節、肘關節和膝關節在發力時保持必要的彈性,增強應變的靈敏性。

練習崩彈之力也是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練拔筋等基本功,只要柔韌性不是太差,年齡不超過二十歲,而且認真刻苦去練,日日不輟,大約兩三年功夫也就可以說得過去了,但是練好崩彈之力卻要比這更費時間。比如形意崩拳,動作看來平平常常,簡單已極,不過上半步出一拳而已,而且來來去去都是這樣一個姿式。可是,如果沒有一天三五十拳的功夫,不經過五六個寒暑,那崩拳是練不出多大名堂的。

明勁練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必預先大富度蓄勢而能發勁,即在極小的空間內單靠關節的抖動就能爆發出力道不小的彈勁,俗稱「寸勁」。如敵人猝然襲來,待自己發覺時已近不逾尺,待要撤步退避已然不及,但仍可在這二三十釐米的超短距離內,借肩、肘、腕諸關節的驟然抖動而發勁,以挑、撞、格、擊等多種手法來反擊敵人。此時雙方距離極近,我之崩彈之力發勁又疾,一發即至,即發即收,未收又發,連環進擊,一秒鐘之內可連續擊出多次(若雙拳同時出擊,一秒鐘內可擊出三次;若單拳輪流出擊,一秒鐘內可擊四至六次。在三十釐米超短距離內,以雙拳同時出擊的效果較好)。敵人躲無可躲,退無可退,往往手足無措,而面部、胸腹部已被重創。

在煉精化氣階段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學會拆拳。所謂拆拳,就是把武術套路中的攻防動作逐一分解出來,參研其實戰意義。這種獨立分解出來的一招一式,大都具有很強的實戰性,又稱「散手」。許多拳師在授徒時,只教套路,很少教拆拳。結果不少人學了幾年拳,對所練拳術中的攻守招式所知甚少,在同人交手時,甚至敗在不會拳術的人手下。學會拆拳,是武術中技法訓練的關鍵。對方一拳打來,我或閃或挪,或挑或格,或不招不架,逕直反擊,其中均有法度可循。我之攻擊對方,或彈踢,或直踹,或橫掌如刀,或甩拳如挑,也都有嚴格的要求,並不像馬路邊小流氓們打群架那樣,不分青紅皂白,胡打亂踢。幾乎所有的武術套路都是以攻防動作為其結構形式,以制敵防身為目的(只有極少數武術套路以訓練基本功為目的,所含攻防動作較少,像少林派中的一種羅漢拳,是以十八尊羅漢的各種姿態為內容而組成的形象化拳路,重在鍛煉柔韌、平衡等素質)。如突遇歹徒襲擊,你只有在制伏歹徒的前提下纔能有效地防衛自己。不能制敵,則必為敵所制,自己的身體和財產就會受到損害。所以練武的人必須練熟若干招式,乃至爛熟於心。「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旦有事,心意甫動招式即出,這樣纔能取得制敵防身的效果。對於有一定武術基礎的人,學會拆拳並不是太難的事。只要自己勤於思索,一般的套路都可以拆開。將拆開的某些招式練熟,在實戰中即可派上用場。可惜不少習武者都不善於獨立思考,在武學方面缺乏鑽研上進之心,或者僅以鍛煉身體為目的,並無他求,這樣他們就僅僅滿足於演練套路,而不再有興趣去參究蘊藏在套路中的技擊奧妙了。

八步連環拳是少林拳術中一個簡單套路,由二十二個動作組成,但其中卻包含了踢、打、拿、摔、插、挑、格等十七種技法,其斜身飛掌一招更是少林絕技之一。任你練過幾年拳腳,若被對方以此招靠上身,則十有七八要跌仆在地。少林派拳路中多有此式,但有的與此稍有不同,像靠身捶中是「偷步刁手」接「順步斜飛掌」,其用法大同小異。可惜不少人雖然也熟悉這些套路,但不求甚解,難窺其中奧妙。他們不知此招前掌微搭意在封敵之前臂,更不知縮身蓄力、進身擠靠、上步鎖腿、抖肩飛掌的發勁之道和擊敵部位,這樣走拳就成了過場。殊不知一招平平無奇的少林飛掌可將敵人凌空擊出,跌仆於數尺之外!

學會了基本功,又學會了若干套路,進而學會拆拳,練熟若干招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了一定功底。同時,又能逐漸把周身散亂之氣聚於丹田,拙力漸去,剛勁漸長。待到將拙力完全消去,剛力充沛,眼神如電,威氣外揚,體強骨堅,步履穩實,則已經練成明勁,完成易骨功夫,可以說達到了煉精化氣的境界。一般來說,如果習武者不是天資愚鈍,而是較有悟性,而且專心致志,神無旁鶩,日日練功不輟,又加上名師指點,最後能達到煉精化氣的境界的,恐怕也需要六七年時間。如果主客觀條件差一些,或悟性較差,或不堅持練功,或無名師傳授,那就很難達到如此境界,也許一輩子永遠在武學的初級階段內徘徊。這樣的人實在不少,大約占習武者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就是說,在眾多習武者中,能夠最終完成初級階段的還不到百分之五,絕大多數人都在練武的長途中先後被淘汰了。只是不少習武者既缺乏自知之明,又缺乏自知之明,又缺乏知人之明,眼界狹窄,文化層次較低,總是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很難正確意識到自己的武藝在整個武學階梯中所處的客觀地位。這種情況在武林中並不是個好現象。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自吹自擂,動不動就要在人前炫耀武功,自以為罕逢對手,「老子天下第幾」,其源蓋出於對武學的整體缺乏把握,從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忽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這個最淺顯的道理。

崩彈之勁源於自身的剛猛之力,其勁力明顯顯能露於外,所以又稱為「明勁」。這種崩彈抖爆之勁如果能夠練到收發自如的程度,其擊人的威力當然遠非拙力可比。若習武之人用這種功夫同常人交手,則勝算大致在握,若擊中對方要害,亦可重傷對手。練會了這種功夫,一般可以算作會武術了,但是這不過是初窺武學門徑,僅僅進入武學的第一種境界,以後的路途還十分遙遠。完成了煉精化氣的人,一般身體壯實,矯健有力,目光威猛,時有兇暴之相,而且性格比較剛烈,遇事不太冷靜,多有恃藝驕人之氣,若遇爭執則有時不知忍讓,輕易出手擊人,惹是生非。他們如果繼續深造,向更高的境界努力,那麼這種性格將會有所變化。

煉氣化神:步入高手的必由之路

凡是學武的人,誰不想成為武林高手?但是初學武術的人大多從剛猛入手,這樣做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學武的必經之路。不過若是一味追求剛猛的勁力,不懂得養氣、煉氣之道,那就很容易給身體造成損傷,而且勢必難以進入更高的境界。老子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物壯剛老」,又說「柔弱勝剛強」。他從哲學意義上論證了過於剛強的危險後果,這些話在拳理上也同樣適用。

煉氣化神是武學的第二個境界。在這一階段,習武者要完成易筋功夫,練出暗勁。暗勁就是柔勁。但是,武學中的「柔」並不是柔弱無力,而是指那種形斷意不斷、綿綿不絕的具有極強柔韌性的特殊的力道。暗勁是剛柔相濟之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煉氣化神的過程,就是消去剛勁、漸長柔勁的過程,這是武學中的第二次「換力」。

煉氣化神的關鍵是煉氣。其實,早在煉精化氣的階段,習武者就應當學會把身體各部的散亂之氣收聚於丹田,人們常說的「氣沉丹田」、「氣發丹田」,就是這個道理,圓是那時還達不到使真氣周身游走、收發自如的地步。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一套複雜的經絡系統,它包括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武學中特別重視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打通任、督二脈是武學中煉氣的基本功夫。任脈起於會陰穴,由身體前部沿中線而上,經關元、氣海、神闕、鴆尾、膻中、天突諸要穴,止於唇下承漿穴,共二十四穴。督脈起於脊尾的長強穴,由人體背部沿脊柱而上,經命門、風府、強間、百會諸要穴,止於上唇內的齦交穴,共二十八穴。

武術家認為,人身有任督二脈,猶如天地分南北,自然分陰陽,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方能使陰陽交合不離,「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這是運氣調息、養元固本的根基。『內功經』云:「尻尾升氣,丹田煉氣。」指真氣起於脊尾盡處的長強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氣,真氣即由長強穴循督脈而上,達於腦頂百會穴,下通任脈,由氣海穴沉入丹田,使丹田充盈。如此完成一次循環,即為一周天。武術家要求練此周天,須「日日行之,無差無間」,使內氣綿綿不絕,滾滾而來。打通了任督二脈以後,纔能接著練那些更高深的功法。

煉氣的時候,必須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以鬆、靜為旨,做到鬆而不懈,靜而不散,收視返聽,操固內守,調息綿綿,即所謂「心不動,氣自固」。道家把這種煉氣過程稱作「存想」,即「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我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

如果說練基本功是對習武者肉體和意志的磨鍊,那末煉氣過程則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對習武者精神的磨鍊。武林中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體會,要把多年練就的剛猛之力一點點消去,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一位習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憶說,他早年從名師練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勢不可當。但他練的是開展式,行家們稱為「假拳」,只不過是形意拳的基礎功夫,相當於太極拳的摧僵階段。為了把明勁練成暗勁,他不得不重新從站椿練起,將開展式改為緊湊式,以求勁力內蘊。這樣又足足練了七年,纔覺得身上有了內勁。他夜晚在公園練拳,雖然全身放鬆,但打出拳去,居然發出嗡嗡的震動聲,能傳出好遠,惹得行人前來觀看。他逐漸體會到形意拳由外向內練的奧妙。

其實,不僅是形意拳,中國武術的所有拳種都是由外向內練的,即由有形之精轉向微妙的無形之氣,由四肢軀幹的表露於外的剛猛之力,轉向以內氣為主的剛柔相濟之力。在煉氣化神階段,重在培養意念活動,以意領氣,以氣帥形,意動氣動,以氣催力。練拳時要全身放鬆,心意平和沖淡,但意念必須高度集中,周身俱要協調自然,含蓄圓活。出拳之際不要求快求猛,而是遵循法度,順應自然,以意念導引,使內氣由丹田發出,透過五臟,達於拳腳。若是求快求猛,心必浮躁,心躁則氣上浮而散亂,無法聚斂周流。打慣明勁的人每每於此時難以鬆靜,控制不住意念,以致遲遲練不出暗勁來。

以意領氣,本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要作到精神鬆靜,收視返聽,又談何容易?藉用禪宗的一個術語,就是習武者必須像禪僧坐禪一樣,要具備相當的「定力」,即駕馭精神意念的能力。習武者只有在「萬緣如洗淨」,「身心亦已冥」的物我兩忘的空明境界之中,纔能做到調息運氣,綿綿不絕。道家形容這種精神狀態是「胸中純白,意無所傾,志若流水,心居空城」。總之都是要求人們心如明鏡,寸念不生,在呼吸吐納之中,以意念導引體內真氣沿經絡走向運行,如輕雲浮行體中,使之綿綿相續,循環不已。久而久之,習武者自能從中領繳到奧妙與樂趣。

清人王宗岳在太極拳經中總結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就是意到氣亦到。只有心意沉著,氣才可收斂入骨。功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內勁日長。以氣運身,是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暢達,身體才能從心所欲,毫無阻滯之處。也就是說,在煉氣階段要經歷兩個過程,一是以心行氣,收斂入骨,這是由外向內;二是以氣運身,便利從心,這是由內向外。

上述兩個過程在煉氣的初步階段是截然分開的,只有先作到以心行氣,而後才可能以氣運身。待練到純熟之後,方能達到內外合一、形神一致的境界,這時已經不分內外,遑論先後?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氣分兩種,一種是先天之氣,又稱元氣。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萬物,只要有形體就有先天之氣,所以元氣是人自結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氣。另一種是後天之氣,由後天生成,流通於血脈之中,稱為血氣,又稱橫氣。血氣是剛猛之本,故有「血氣方剛」之語。元氣以太和為宗,以沖元為本,剛柔相濟,可剛可柔。道家把修煉元氣視為長生之道,認為「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

煉氣之道就是服存元氣以消去血氣,以先天補後天。表現在勁力上,就是練出柔韌連綿之勁,以消去剛猛橫暴之力,以求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武學境界的高低最終是由內功高低來決定的。凡是武林高手,其在內功方面必定有相當的造詣,不僅太極、形意、八卦等所謂「內家拳」是這樣,而且少林、查拳、通背、劈掛、南拳等「外家拳」也無一例外。一個同樣的招式,由一個不會內功的人和一個內功有相當根底的人分別演練,則二者招式之間的威力氣象定是大不相同的。若使該二人交手,在雙方技法大致相當的情況下,則後者十有九勝。當然,也有人內功根底深厚而並不會武術,而以養氣健身為目的,則另當別論。

練習內功一般需要有名師指點,入門之後即可自行練習。若無高人傳授,僅靠自己摸索,那就不容易找到門徑。練習內功的人還必須具備一定醫學知識,熟悉人體經絡走向及各處穴位,並且要懂得一點陰陽五行學說和太極八卦理論,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練內功最難做到的是排除雜念,不受任何干擾,心如明鏡,纖塵不染。當前社會發展很快,事務繁雜,競爭激烈,幾乎人人都要為生計考慮,要能作到心如枯井、止水無波實在很不容易。另外,煉氣時最好在山水相依、林木蔥鬱的幽靜之處,但是對於城市居民來講,現在能找到一小塊少受煙氣噪音污染的清靜之地已屬不易,復更有何求?

過去武術界的人常常把煉氣之道說得很神祕,不輕易傳授。不少人練了十幾年拳,只知道氣沉丹田,卻不知真氣為何物,如何運行,於是氣沉丹田也就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內功神祕之說也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似乎可望而不可及,不少習武者就是在煉氣化神的殿堂前停下了腳步。由於以上諸多因素,在練成明勁的人中,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進一步練出暗勁,這是習武長途中的又一次大淘汰。經過多年靜心養氣的內功磨鍊,隨著剛勁漸消,血氣漸去,而柔勁漸長,元氣漸盛,練出暗勁的人大多神志清爽,精神充沛,剛烈之氣漸漸沉銷,柔和之氣漸漸充實。一旦遇事,態度比較冷靜,善於權衡利弊得失,輕易不會同人動手,若被逼無奈而不得不應戰,只要不是在性命危急的局勢下,他輕易不使毒招、不下殺手。

練成了暗勁的人,經過了多年的刻苦磨鍊,對武學的博大精深、不可窮究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所以,他們大多待人謙和,沒有盛氣凌人的架子,也不會動輒炫耀武功,恃技欺人。有的人甚至將武功深藏不露,混同於常人。在完成易筋功夫的同時,習武者的體形和神態也可能會發生某些變化:一是體形漸趨於瘦健,少橫蠻肥重之態;二是步履輕捷而穩實,少拖沓滯重之病;三是目光漸趨清朗慈和,臨敵時則威神自出,目光如冷電,少兇暴浮露之相。這種地步,就基本上達到了煉氣化神的境界。此後,能否步入煉神還虛的更高境界,那就得看習武者本人的天資和造化了。

煉神還虛:武學的最高境界

煉神還虛是武學的高級階段,也是內功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完成易髓功夫,練出化勁。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的地步,就是化勁,所謂「陰陽混成,剛柔悉化」,「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就是指化勁而言。當然,它並不排斥攻防格鬥等招式技法,可是相對而言,招式技法已經退到次要的地位。在煉精化氣的初級階段,當然以基本功和技法為主,內功只是剛剛入門。在煉氣化神的中級階段,技法與內功並重。待暗勁練到一定火候,習武者就會感到內功遠比技法更難練,而且比技法更重要。從此而後,武功的長進與否就主要由內功的進境快慢來決定。在練習化勁時,幾乎完全要靠內功。內功大成,也就標志著化勁大成。

凡是武術招法,並不是越繁複就越高明,相反地,倒是越高明、越實用的招式就越簡練。比如武林中流行的擒拿術,大多簡練實用,招法巧妙。少林派「迎風八打」中有一個動作,叫作「順風掌」,即對方若以右掌向我頭部劈來,我則側身以右掌向外斜磕,而後並不收掌,而是立即催勁,仍以右掌向右方橫擊敵人的頭頸部。這是連消帶打的一招,其反擊方向正是敵方難以防守的空檔和要害部位。還有一種短打招數,其反擊速度更快。這種招以擰腰衝拳為主。當對方以右拳襲來時,我不招不架,而是將腰迅疾一擰,同時借擰腰之勢,側身驟發右拳,進擊對方的胸部。擰腰與出拳一氣呵成,對方的右拳則從我胸前滑過。拳諺說:「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就是指的諸如此類乾淨利落、明快灑脫的反擊招式。上述兩種招式都簡單易學,實戰性很強。

在武學中,招式的精妙說到底還是其次的,武功的高低最終決定於內功的深淺。同是一招平平淡淡的形意崩拳,有人用以防身尚且難以自保,而當年的郭雲深卻挾此技屢挫天下名手,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的內功渾厚,已臻神化之境,從而盡得拳理奧妙,將一個平平常常的招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威力大增。武學中的精妙深微之處,必須是在習武者的內功有了相當根底之後纔能逐一領悟。習武者的內功越深厚,對拳理的領悟就越透徹。所以,武林高手之間的較量,不僅是技法的較量,更重要的是內功的較量。

煉神還虛是對人體中樞神經及其反應能力的高級訓練。根據中國傳統的氣功理論,煉神還虛最終應在上丹田(泥丸宮附近的球形區域)完成,煉氣化神在中丹田(中脘、鴆尾諸穴之後的球形區域)完成,煉精化氣在下丹田(臍下深處的球形區域)完成,由下而上,逐次升高。煉神還虛的要訣是「虛靜」二字。「虛」指心內虛空若谷,「靜」指心境淡泊守一,所謂「虛靜為主,虛無不受,靜無不待,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是也。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要求心境達到極度空明寧靜的狀態,這樣才能歸根復命。道家養生術認為:「不認不知,無聲無臭,名曰希微,只這個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機」。也就是說,必須對外界的任何干擾全不理會,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一無阻滯,聽不到任何聲音,聞不到任何氣味,凝神守一,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箇中的玄妙之機。太極拳高手們認為,虛靜「乃太極拳最精微處,非稍有根底者殊難領會」,又說:「太極拳應敵時,其最妙處在以虛靜勝人,故太極拳實以無法為法」。在內功的最高境界,武學與道家互通互融,達到了高度的一致,這就是武學中的「拳道合一」。武術家們早就明確指出:「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劃清了武藝與道藝兩種境界的差別。

在練習化勁的時候,習武者周身內外全仗真意運用,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其運氣亦不著意,亦非全不著意,忽隱忽現,若有若無。呼吸似有似無,以真息行之。練到至虛,則身無其身,心無其心。一些武學大師如實地紀錄下他們練習化勁時的體會。孫祿堂先生說,他練化勁時,每天練一形之勢,到停勢時,心中神氣一定,就感覺到腹部如有物萌動,後來又出現周身發空的景象,覺得身體一毫也不敢動。再練一些日子,感到丹田內如有兩物相爭,漸漸安靜。這時仍是在練拳趟子,內外一氣,緩緩悠悠練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穩處。練拳時,呼吸用意於丹田,從尾閭至夾脊、玉枕、天頂而下至丹田,與靜坐功夫相同。以後不論行、走、坐、立,皆有內中或動或不動的感覺。有時熟睡時內中忽動,動而即醒,仍用練拳的呼吸方法。再過一段時間,睡熟後內中不動,內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而且不論靜坐、練拳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到這時才體會到拳術與丹理是同一道理。

尚濟先生也有類似的體會。他說:「在作靜功時,閉目合睛,抱神歸一,便會覺得宇宙之大,空無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虛無縹緲,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來的危險,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動功時,便覺飄飄蕩蕩,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心無其心,身無其身,隨意而動,無可無不可。又如懸肘寫大草,將意、氣、神集中到筆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動,則筆走龍蛇。如用之應敵,本無意打他,只是隨進攻之勢,隨意應之,不見而章,無為而成,往往可將對方擊出甚遠。這即拳經中所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師郭雲深一生的經驗總結:『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見奇。』
在長期的內心虛靜的狀態下,中樞神經的反應可以達到極其敏銳的令人吃驚的地步,乃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形容習武者的感覺靈敏已達極處,即使加上像一片羽毛、一隻蒼蠅那樣微乎其微的力量,也能立即覺察清楚並作出反應。習武者練出了這樣的諼夫,在同人交手時,只要一搭上手,對敵人的功力深淺即已盡悉無餘,而敵人對我卻懵然無知,只能處處被動,為我所制。

氣功界把煉神還虛的最終境界稱作「返本還元,復歸於嬰兒」。道家養生學認為,嬰兒狀態是人的原始狀態,是人體生命的本來面目。在嬰兒狀態,體內陰陽自然平衡,內氣無所不通,意、氣、神三者合一。其後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產生了七情六慾,干擾了內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規律進行,於是產生種種疾病,而且生了病自己也不能修殘補缺。氣功道即在於以人靜的方式,切斷外來干擾,將意識集中於自己體內,再通過一定的功法,消除以往因外來干擾而引起的體內變化,使其逐漸恢復到最初的自然狀態,意氣神重新合一。氣功家叫做「善養吾浩然正氣,常守我獨立之神」。武術家叫做「豈知吾得嬰兒真,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則是從哲學意義上對氣功的概括。既是要復歸到嬰兒狀態,那麼不僅要求精神上無思無念,無牽無掛,一無滯礙之處,而且在呼吸上也要復歸到嬰兒的「胎息」狀態。所謂「胎息」,就是模仿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自服內氣,呼吸皆用鼻而不用口。吸氣綿長深透,呼氣微細若無,吸氣時長引而咽,並閉氣不使外逸,至極深處才微微吐氣。不論吸氣、呼氣都不要讓自己聽到,不發出任何微細之聲。同時還要模仿嬰兒的手形和精神狀況,即所謂「握固守一」。「握固」是兩手拇指內蜷,由四餘四指從外握之。「守一」指意念守神抱一,不受任何外界干擾。道家養生術把練好胎息視為「返本還元,卻老歸嬰」的必由之道。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他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幾句話的大意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沖激堅強的東西沒有甚麼能勝過它,因為甚麼東西能代替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沒有人能夠實行它,所以老子強調「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一般的技擊家講究的是以快打慢、以強擊弱,高明的武術家卻把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奉為準則。一般的技擊家在臨敵時常常心急如火,氣血上涌,恨不得一拳將對方打翻。高明的武術家面對強手,卻能做到心平氣靜,從容不迫,以逸待勞,後發制人。他們在同人交手時,心境空明,無慮無念,置勝敗於不計,置生死於度外,形神合一,心無定式,但一抬手一投足均為精妙招式,威力極大。其動作或快或慢,或柔或剛,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又如錢塘之潮,滾滾而來,令對手無招架之功,無退避之處,處處無不受制。

達到了煉神還虛境界的武術家,大多性格豁達,心胸開闊,待人謙和有禮,不同人作無謂之爭。耿繼善先生回憶道,他早年練習拳術時,肝火太盛,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合,視同道如仇敵,自己也常感煩惱,而且周身為拙力所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力量。後來從深州劉奇蘭先生學形意,練明勁四五年,自己感到性格起了變化,對於過去的事常感愧悔。又練暗勁五六年後,每見同道之人無不相和,對於技藝高過自己的人,不僅不嫉妒,反而加以稱贊,但自己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以祕技示人。而後又練了五六年化勁,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淪淪,無形無象,無我無他。這時方能泯滅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不相愛,遇有不如自己者無不欲教。偶與人較量,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而所用所發皆是道理,無入而不自得。這時方才明白了形意拳中和的道理,體會到練拳可以變化人的氣質,使之入於道的境界。

練成了化勁的人才真正能稱得上武學大師。他們大多儒雅清秀,似有仙風道骨。他們目光清朗澄澈,神態慈祥和藹,步履輕盈飄逸,兩眉正中隱隱若有紅光,拳經上叫做「一點靈光吊在眉」,又稱「光聚天心」。不過,能達到這種境界畢竟太不容易了。在練成暗勁的武術家中,能最終練成化勁的也不過一百個人中有那麼一兩個吧!也就是說,在所有習武者之中,大概平均每十萬人中不過有四五個人有希望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師,恐怕實際比例比這個估計還要低得多。

一個人如果從十歲開始習武,而且他天資聰穎,悟性甚高,又有名師指點,兼以環境較為適宜,在不間斷練武的前提下,大約需要至少二十年時間才能走完從明勁到化勁這一段漫長的路程。等他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師時,恐怕已經三十歲開外了,所以太極拳家們有「十年用功,十年養氣」之說。但實際上所耗費的時間比這大概還要長些,因為人在年輕的時候,對於高境界的內功不容易領悟,很難做到抱神守一、專氣致柔。內功的修鍊與年紀、閱歷、文化修養極有關係,一般是人到中年以後才能悟出箇中的真諦,完成由淺入深、由淺亂到渾厚的修煉過程。所以,真正在武學上大有成就的人大多在四十歲以上。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3:23 , Processed in 0.00740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