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海大富

關於太極拳經論裡「偏沉則隨」、「中定」的論辨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18 13:35:17 | 顯示全部樓層
Rick chen 於 2010/12/21 15:10
  
Bobee 你開始令人刮目相看了! 所以立身中正,不是在說走拳架的時候,身子永遠要直挺挺的,才能安紓;反而可能是不安紓.

太極拳中所講的“中正”是指身體內部的順達得力,非簡單的形態之謂。百會與會陰在一豎線上直豎著身軀,沒錯;前俯、後仰、傾斜,只要尾閭不失得力感,無不可以。一個標準,即各部不失互爭互抗味道,沒有必要在形跡中過於局限呆板。任何拳種都有立身中正的要求,東倒西歪的醉拳也不例外,且對此要求較高,難度不小。太極拳走中庸之道,最忌絕對,每動都留有餘地,都著意相反過程的存在,在每一對矛盾的相反過程都下一番功夫,最終練出能同時滿足矛盾雙方要求的中正功夫。中正這一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要隨功夫的變化而變動。隨著練功的深入,中正的品質日益提高。
=======
Rick 尾閭不失得力感~~近來甚有所感,

Jeff 於 2010/12/23 07:40 回覆
===========
John liu 於 2010/12/21 15:59
  
Bobee開始引經據典了,體會自是不同!

Rick 我要小小跟你唱個反調~
以前有個木牌先生陳長興,打拳時要求自己上半身像個木牌,你說是不是立身中正呢?
我不覺得太極拳內處處是矛盾,要矛盾的統一或協調~
維特魯威人~一種對稱,維持對稱圓滿是關鍵,就像你做雲手,是否對稱圓滿,那樣的勢就會出來.
=========
John 橫看成嶺側成峰~~其實都是同座山~不是嗎?

Jeff 於 2010/12/23 07:41 回覆
=======
nick 於 2010/12/21 21:09
  
dear Rick,

(1)我在和 H 論戰時,提出,尾閭是上身架埋入下架的“埋入深度”,在工程上,埋入深度重在埋入長度,而不必非講究深度不可,現在,我仍然是這樣認為,
(2)所以,尾閭的長度已足以表現埋入深度,因此,尾閭完全沒必要“豎直”,只要依照他原來的形狀“力直”即可,
(3)Rick 考我,尾閭如何偏、如何求中,我的答題是,
(4)尾閭如何偏-----,自依其形而偏曲,無論是中定、中正,只要氣沉丹田,會陰不必用勁、臀肌不必夾緊,肛門自然松力,
(5)尾閭如何求中-----,尾閭連結脊椎,將上架安舒砌入髖骨架上,作為身軀門架旋轉樞紐,左實則右虛,左虛則右實,虛實清楚,則尾閭在中。

請指正。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23 09:02:26 | 顯示全部樓層
Nick 尾閭不會偏,尾閭不會正~~尾閭是個點.依身形而擺盪.

Jeff 於 2010/12/23 07:58 回覆
======
jam 於 2010/12/23 08:16
  
親愛的Bobee 師姐

“中氣貫脊,上自百會,下貫長強,如一線穿成也
呼吸、開合、陰陽、虛實,剛柔、動靜、曲伸,身體還有內在的意(包含勁)都須整體、同步,協調出距離、速度、角度、方向的一致。
就是意識(心), 呼吸(息),動作(身)二者緊密結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中求靜,不尚拙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如環無端,綿綿不斷;呼吸根蒂,氣沈丹田;專氣致柔,純任自然。
這些就是我練佾舞真正的體會
所以現在的我 因為身體恢復 維持中正 一些大小毛病自然消失
最明顯的是 頭痛 腰痠 腿痠 手痛 背痛 都好了
誠如上次與大家分享 我練習的是身體一切的根本 身心的鬆動
所以現在的身體 才是自在
=======
Bobee 於 2010/12/23 10:40
  
Jam師姐,
長久以來都被腰疼所纏,好一陣後隨時便又上身,時好時壞,總覺得上半身歸上半身,下半身歸下半身,中間的腰好樣沒把這二塊兜在一起,直至最近才感到漸入佳境。

我學的是沉肩、墜肘、塌腰、斂臀、收腹骨溝的站樁法(使胸腔骨下沉像插入骨盤腔裡,腰椎一節疊上一節),再把它延伸到坐姿上來運用,兼學鄭曼青老師的椅子坐三分法,這樣子肚子微凸雖難看,但再久腰都沒負擔,我搭捷運時也這樣坐,坐摩托車後座亦是,現在比較可以讓老公載我去兜風啦。(從前的坐姿,會刻意將尾膂及整條背貼住椅背,一副正襟危坐的樣子,通常沒多久便覺累了,又會縮成懶骨頭的樣子。)
========
Bobee 練倒輾猴吧~~用鄭子的-----周六晨練後留下片時~~~示範鄭子倒攆猴與你...久之可助你腰椎回覆-----

Jeff 於 2010/12/23 10:54 回覆
===
Bobee 於 2010/12/23 11:49
  
師兄要教我練倒輾猴?這不是我們百日健身營中的功課嗎?我也常練呀,也許真的有用...我記得以前在學校操場,我也常倒著走路,覺得對腰酸也很有幫助...

和我有相同困擾的朋友(由其是女性),以上諸法不妨試試。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6-29 09:03:37 | 顯示全部樓層
對喔~你還堅持著,了不起~~~我的左腿不太聽使喚,今早打拳時會軟一下~~~這幾天都沒練功.
周六還是示範一下給你看,裡面有一點點小訣竅的.....文字上說不清.
另外,今天教的五禽-鹿仰回顧,用腰腹的力量旋轉不會傷到腰椎的,反而有意於腰椎的復健.
舊班的重心放到前腳,腰腹使不出力量,手臂的旋轉是用手的力量硬帶上去.而重心在前,俯身側轉會產生憋氣現象,不利於血壓患者.
其實五禽裡面有幾個動作都是訓練腰腹的,要特別注意.而現在練得缺少對稱;更顯得不足~~可惜~~雖知不好,但沒法讓大家改過來.這就是令人不悅與遺憾的情形~
Jeff 於 2010/12/23 13:03 回覆
=======
Richard Yeh 於 2011/01/11 11:46
  
此篇討論確實精彩,想請教此處人稱的Zee師姐~

虛靈頂勁與身弓如何表現?
======
Richard Zee師姐已遠赴美國,不知何時還會上網來跟大家聊天~~我先回覆~

~虛靈頂勁~是要把頭像懸著般,此時上半身是由脖子以下掛在頭的下面般,不使力的狀態~~~
一般都會認為這樣很難把身弓給做出來~會有這樣的誤解~我個人認為是~身弓不是一直保持著~而是當在蓄勢的時候才會有身弓
淺見希望你不要見笑!

Jeff 於 2011/01/11 15:36 回覆
====
Richard Yeh 於 2011/01/13 17:58
  
感謝版主的意見~所以身弓不是含胸拔背的意思,是不是呢?你可以舉幾個拳架上的例子說明嗎?謝謝~
==========
Richard~看你前後的留言,我想你是新北市的朋友,練的是教育部編定的64式太極拳,因此如下的回答並不一定符合蔡老師的規範,但太極拳的種類與風格千百,所以你權且聽之,莫以此處討論再回去就教你的教練們.

當你做斜飛式時,因為是要用肩靠之力,所以身蓄如弓橫斜上步~64式沒有斜飛式~
那以表演套路42式違例~~斜飛式亦是如此~只是為了表演好看,故身弓不顯~
以上回答希望能滿足你的問題~
Jeff 於 2011/01/13 21:46 回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6 08:15:51 | 顯示全部樓層
Richard Yeh 於 2011/01/14 13:31
  
謝謝您的回覆;但在打42式套路時無法感受身弓的情形--

我是練北縣版64式太極拳的(已經三年了),一般總是被要求要中正安紓,我看那些教練班的金牌教練打拳,也是上半身非常中正垂直而沒有任何"弓"的情形,所以很困惑.不知道版主或此處的前輩們可否解惑?
謝謝版主的提醒,我不會用質疑的態度去問我的教練們或老師,但多聽多聞是學習的有效益的方法;希望不會造成您以及此處前輩們的困擾.
=========
Richard:先感謝你的體諒,因為太極拳的圈子很小,而很多人的修養並不太極,所以文人相輕,武人相爭,我並不想牽入那些紛擾裡。

更進一步回覆你的問題~~
「一身備五弓」一語來自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 ;多數人解釋是一種(整)勁。但要如何做到開弓呢?其後形意拳王香齋才點出: 「一身俱五弓,身弓最為重,肘膝四張弓,發勁不離身。」後見於陳家太極拳。
現在來看“身弓”,背脊是弓背,弓梢在大椎與尾閭,所以當你含胸拔背時(應該是圓背),尾閭微微內含與大椎成一線,而背脊微圓似弓狀。所以含胸拔背式形成身弓的條件;這也是氣貼背脊的條件。
但是拳架的動法是有蓄放之別,比如,你做右纜雀尾的棚、擠時,右臂打圈外棚或擠前是蓄勁,身弓自然要形成,但到了棚、擠定式時若還是維持身弓則勢就會不滿,如何「放箭」呢;相反的,若右臂打圈外棚或擠前不形成身弓,仍然是所謂的「中正安紓」則不蓄勢。
您說的教練班的金牌教練們應該都有做到這樣的蓄與放才對,否則該檢討的是比賽表演的訓練目的與內涵了。
此外所謂「中正安紓」並不是直挺挺的意思,「中正安紓」是一種形容因你行拳時符合身體構造的適宜的狀態,所以別誤解。
Jeff 於 2011/01/14 17:32 回覆
===========
johnliu  於 2011/01/17 09:41
  
Bobee 你說的對極了,金牌不會身弓,身弓就拿不到金牌的啦~你真的體會很深,祝你早日得道,好讓我們這些雞犬精靈們可以升天!
============
Richard Yeh 於 2011/01/19 16:40
  
版主:您好!又來打擾請教了。

昨天收到練拳道友轉寄的兩篇文章,其中一篇是魏坤良先生寫的「練太極拳需要 命門後突嗎」,因見您前面也引用過魏先生的文章,故而再度請問。魏先生認為,從人體的結構來看,腰椎不可能後突,不知道您與此處的前輩們的看法如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15 15:53:13 | 顯示全部樓層
Jeff  於 2011/01/20 11:29
  
Dear Richard 剛剛仔細看完那篇文章,我的意見如下;

魏先生說的很清楚,他又引經據典,所以「命門後突」一語並非傳統太極拳經論裡的用語,此外,依人體結構來看,命門,也就是腰椎的部分真的無法後「突」。
但我們仍要細究「命門後突」的真實意義,以及是否有必要。
命門處定位在腰椎,當行拳架到定式時,如果你的腰椎是打直(其實應該說腰椎有點內曲形狀,猶如你挺胸時的樣子),勁力是發不出去;但是如果您將尾閭略略下垂,腰椎則不會內曲,勢會飽滿,勁力是可以透出去的,您不妨兩種情形試做看看變之差異在那了。
所以我想後人會提到「命門後突」,應該是說腰椎不要打直,相對於人體原來的脊椎構造(自胸椎以下,腰椎會有點內曲),尾閭略下垂,腰椎就有外突的感覺了。
我很贊同為先生的話,傳統或現代人在論太極拳時,很多的用與必須重新加以釐清,並依據人體的構造,講清楚說明白,到底指涉的是甚麼部位,那樣做的功用與目的為何等等。
========
Rick  於 2011/01/20 13:29
  
把古代模糊的用詞說清楚講明白~真是太需要了,要不然就聽到依些人嘴裡肌理估爐的像念經一樣,聽似煞有學問,想是一頭霧煞煞!

版主~你那尾閭下垂,我做不出來,想你沒框我,定識我功力不夠之故!
==========
Rick 多試幾次,如果你沒有略為尾閭下墜,你發竟是由前腳而出,那樣就有問題了.

Jeff 於 2011/01/20 21:19 回覆
========
Richard Yeh 於 2011/01/21 14:34
  
感謝說明,今天自己嘗試一下;發現若要尾閭稍稍下墜,弓步的膝蓋幾乎是要與腳踝成一直線才比較可能,若超過到腳背處乃或接近腳尖,則腰椎必會內曲,如同挺胸站立般.不知道這樣的情形是否正確?

至於是否比較可以發勁的感覺,尚無法體會!
==========
Richard 我到沒注意到膝與腳踝的狀況,明天一定注意一下~多試試看,或能感受到~

Jeff 於 2011/01/21 18:06 回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7-26 19:40:09 | 顯示全部樓層
Lee Julie  於 2011/01/29 09:30
  
請教此間先進;練太極拳有幾個層次?如何判斷層次的級第?

Julie 您應該是練拳多年的前輩~既然示一下考題,如下作答,若非莫笑盼指正~

依拳經~著熟~懂勁而已,最後能隨心所欲(階及神明)

Jeff 於 2011/01/29 17:07 回覆
==========
Lee Julie  於 2011/01/30 11:20
  
Dear Jeff :您的回答簡單明瞭~但是仍有如下問題請教:

何謂「懂勁」?一般人在公園或學校學習太極拳可有懂勁?若沒有的話,可稱為太極拳嗎?
...........
Dear Julie 不知道您為何此問?試作回答如下~

楊澄浦有十要~第一要是鬆,有了第一要就算太極拳~學校公園裡的全民運動是否有教到鬆的方法?有練到鬆的程度?
鬆是根本~也是勁力能發放的要件~故曰:鬆沉勁....因此不是軟~不是柔而無勁~
以上簡覆盼能考試過關

Jeff 於 2011/01/30 20:23 回覆
==================
Lee Julie  於 2011/01/31 10:58
  
Dear Jeff ~ 呵呵~我沒在考您,是真心請教。

您隨手拈來皆是經典,我極為同意您的說法;鬆而無勁是軟手。這正是學校或公園裡教或學太極拳的通病,說是大家來運動快樂健康就好,但是這樣反把太極拳的本質搞差了。
我常覺得如果只是要求運動健康,大家的選擇可以很多,散步、慢跑、游泳、瑜珈比比皆是,為何選太極拳?太極拳一定有這些運動所不能之處;鬆~鬆而有勁是關鍵的地方。
鬆而有勁可以極美,但極美卻不一定有勁~這是在說現在競賽表演套路的問題。
鬆是能促使運動健康的地方,那不若去修身心靈的課程;鬆而有勁是太極拳能使身體健康的地方,勁(氣)以直養而無害。可惜,大多數的人都走岔了。
您有正確的太極拳觀念,又有精闢的導引養生功法,在論學上又不驕氣,文藝素養亦是廣博,很高興認識您!
......
過獎囉~~

也很高興在網路上神交與你~
鬆中有勁真的不容易,古來幾人能修得?一般在學校或公園練拳比較難得好的老師指點,也就隨眾健身運動了.端個人求藝精神囉.

Jeff 於 2011/01/31 22:04 回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8-8 20:06:24 | 顯示全部樓層
Lee Julie  於 2011/01/31 11:02
  
對了,您那鬆沉勁一說可是出自陶炳祥老先生?

正是~
Jeff 於 2011/01/31 22:04 回覆
=========
John liu 於 2011/01/31 11:57
  
Julie 大姐姐~ 你可來對地方了,此處經藏無數,高人比比!小弟我放肆請教;勁如何養?
=========
Lee Julie  於 2011/01/31 12:59

Dear John 怎稱我為大姐姐?把我叫老了~
勁以直養~蓄而不發謂之養.
蓄而不發謂之養~好~
Jeff 於 2011/01/31 22:08 回覆
==============
John liu 於 2011/02/01 10:47
  
親愛的大姐姐~那是看到你前照英姿,心生敬慕之言.

勁與氣可同否?
===========
Lee Julie  於 2011/02/01 18:41
  
Dear John 哈~我被你考到了!直覺上認為勁與氣是一體用上的分別,所以就用了。

十三勢行功心解: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或無微不利)。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
不知您或此間朋友可有高見呢?
...
Julie 你說的也沒有錯!

我將張敦熙先生的文章摘要如下以供參考~
氣以直養而無害,源出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四十不動心」認係從「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得來,其善養之道:以心志為本,故曰: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至於志與氣之關係,則認為「志壹則動氣,氣 壹則動志。」其言氣之質,則認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充塞於天地之間。」又須「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言 氣之養也,必須以義與道為依歸;否則,氣必無以為養而餒也。故也。故世有理直氣壯之諺。 細體孟子所養之氣,乃屬精神與品德範疇,而非若道家僅局於自我修養之純精神領域也。
  太極拳本係武術之一種,經歷代先哲,本其體驗,研其理法,以易經為思想根源,以養氣為其要旨,以著熟為其功夫,以入道為其目標 。擷取儒道修養之精蕈,寫下寶貴之經典法則:乃援周子濂溪之太極圖說以作經論,闡老子之專氣致柔以練鬆柔,體道家之丹書意境以歌 真義,衍孟子之養氣心傳以作心解,使之義理大備,體系整然,殊非一般武術者可比擬矣!
  太極拳依其經典,以心為主,以氣為從,以養為功,係於動中求靜,納導引吐納於行功之內。故行功心解,言心有三,言氣有八。言 心則曰:「以心行氣」「心為令」「先在心」。言氣:前段言行氣運之益,後段言在氣尚氣之病: 言益則須務令沉著順遂 ,不能沉著則浮,不能順遂則滯,是無益反為病矣!言病則不能在,不能尚,在則閉而不活,而陷於滯;尚則努而暴躁,不能出力。又不 能無氣,無氣不能致柔,則成純剛矣!故示孟子「氣以直養而無害」以為教。 不言煉氣以求功,蓋恐煉之不得其法,容易受害。且煉氣須於身靜心靜時行之,是為靜之功。又恐養之不得其正,為邪為滯,故言直養 。直者正也,順也。正者在形器上言,方直不曲,純而不雜者謂之正。在心態上言,順乎道義,合乎其理則者謂之正。順者自然之謂也, 違反自然則為逆而不順,不可為也。養者培也,育也,具有生生日益之義。故養氣心存道義,順乎自然,守其靜篤,不因外誘而動其心志 。言不詖、淫、邪、遁,行必孝、悌、忠、信。時時省察,不因外擾而亂其軌則。言行一致,內外一體,自然心地光明正大,氣度雍容和 順,而無暴戾浮躁不正之氣矣!
  太極拳行功以行氣主,體動心靜,故言於動中求靜;以靜坐為輔,體靜氣通,故言於靜中求動。體動則有開合虛實,屈伸進退,故心有所令,神有所注,妄念自除;而動又須輕靈勻緩,氣沉丹田,故而致心平氣和,物我俱忘,身心舒適,境界微妙,難以言語形容,至此斯可謂入於太極三昧矣!(張先生高齡八十六歲,早年精通武術,今已道德純青)
………摘錄於「太極拳研究專集」 第二00期
Jeff 於 2011/02/01 21:07 回覆
=============
Xiao  於 2011/02/02 13:10
  
Julie 勁與氣是體用之別;練拳初時是以形領氣,到後來要以心領氣,這是體;勁是用,所以九節貫串後氣遍週身,勁斷意不斷,意不斷轉折仍可勁發。

言簡意賅~
Jeff 於 2011/02/02 17:23 回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01 , Processed in 0.00689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