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1 12:56 編輯
【提示】本文最近又略作補充修改,曾刊於臺灣《太極拳》雜誌189期。
太極拳明顯的獨立拳式主要是金雞獨立、分腳、蹬腳、擺蓮。由於太極拳練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鍛煉由傳遞性的力量也就是“氣”和“勁”引起動作,從而掌握太極拳特殊的沾粘連隨與發勁技能,也以此鍛煉全身特殊的動態放鬆,因此太極拳的鍛煉速度主要就是象抽絲般的緩慢。這樣一來,凡是向前後左右邁步伸腳等在其他拳術中不屬於獨立的動作,在太極拳中也表現為獨立動作了,所乙太極拳中的獨立動作尤其多。有很多太極拳習練者在完成獨立動作時往往感到站立平穩維持勉強甚至難以維持的情況,甚至有不少練太極拳幾十年的資深者與某些名師也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尤其常見的在向前邁步落腳時頻頻表現為如沉重有聲,不能悄然無聲地將腳輕緩著地,其實就是反映了身體重心有些離開了後腳,因而後腳站立不穩,前腳是帶著部分身體重心著地的,這樣的表現顯然是不符合太極拳之獨立站立穩定要求的。太極拳獨立動作穩與不穩不僅反映了步法功底的紮實不紮實,而且反映了勁與氣由腳而起的水準如何。可見達到獨立站穩是太極拳鍛煉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是很多太極拳鍛煉者希望能夠解決的問題。
人要達到儘量最穩固站立的目的,就運動力學的角度而言,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①儘量增大下支撐面;②儘量使得身體的重心垂線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③儘量降低身體重心;④儘量使神經協調處於最佳狀態,尤其是使得耳內的平衡器官處於最佳生理狀態。以上四個條件是相互有關、不能截然分開的。太極拳獨立動作站穩的基本方法要領其實就是儘量符合這四個條件。基本方法大致是:
⑴整個獨立過程全身儘量松沉。具體地說就是要在放鬆的基礎上自覺地使得軀體的所有肌肉都像是僅僅依附在自然豎直的脊柱上,除了頭與脊柱,從頭頸上緣開始的所有肌肉都因此而始終向下沉垂,尤其是兩肩、兩胯(髖關節);整個軀體沒有為了維持站立穩定的橫向用力緊張;胯的松沉要使得軀體像是被吊放到著地腳的大腿上端,因此臀紋溝處會感到尤其的受擠壓,這樣會感到全身的內力象流水樣能夠順流沉降到獨立腳,獨立腳的腳底會感到像是灌了鉛一樣的沉重,或者說會感到獨立腳的腳底有很大的壓強,就象腳與地面吸附住了一樣,這種感覺很多近代太極拳家用“腳入地三尺”來形容。這是身體內部在自覺的神經作用下內力沉降引起重心下降的反映。當然,這種反應是太極拳諸多要領長期綜合鍛煉的結果,太極拳初學者是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就能夠在短時期內掌握的,但是能夠這樣的松沉是獨立動作站穩的十分重要的因素。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說腳要有如踏在厚厚地毯上或厚厚草地上的綿軟感覺,這種感覺顯然反映了全身沒有松沉的重心飄浮,與“腳入地三尺”正好相反。必須明白沉是放鬆引起的,但是如果沒有自覺的沉的神經反應,放鬆是不一定會沉的;養生氣功往往就是放鬆而不沉的。因此,這種說腳要有如踏在厚厚地毯上或厚厚草地上的綿軟感覺,顯然是將養生氣功沒有沉的放鬆與太極拳沉的放鬆混淆了。對於太極拳而言,這種說法明顯是誤人之談。
⑵獨立時承擔體重之著地腳的腳趾自然地不同程度地蜷屈,因而趾肚著地。也就是古太極拳經典拳譜所謂的“五指抓地”。這是由於全身松沉引起身體重心下降與勁(氣)從腳而起自然地局部沒有用力所引起的,不是腳趾主動用力的蜷屈。“五指抓地”會有腳與地面吸住的感覺。平常人向前走路的著地腳五個腳趾幾乎是不承擔體重的,僅僅向前步行中的後腳在離地時腳趾才著地,而“五指抓地”使得五個腳趾成了下支撐的前緣,成了承擔體重的一部分,從而使得下支撐的面積增大。雖然每個腳趾肚著地後之腳底面積平均前緣向前或許僅僅增長2公分多點,但對於承擔整個體重的一隻腳而言,所增大的面積對於穩定身體重心也是有舉足輕重作用的,尤其在推手中是否有“五指抓地”而與地面相吸的感覺,沉穩程度是不一樣的。此外,凡是腳趾放鬆了,腳趾必然是自然蜷屈的,不可能是舒展的。因此,許多近代太極拳家都對“五指抓地”很重視,如牛春明、劉晚蒼、劉石樵等先生,都尤其明確地強調“五指抓地”(或稱“五指扣地”)。現代太極拳界有人說“五指抓地”有違松沉,這種說法是沒有拳經與人體運動力學根據的,也是將養生氣功沒有沉的放鬆與太極拳沉的放鬆相混淆的說法,對於太極拳而言,也是屬於誤人之談。
⑶獨立時,胯、膝、踝關節不能完全挺直,應保持似直未直、似彎非彎的自然豎直,這樣,既似乎是直立的,又是有彈簧般的感覺,古太極拳經典拳譜所謂“五指抓地上彎弓”之“上彎弓”應該包含這樣的意思。腿腳的這種狀態不僅有利於腳下的勁力容易上傳,而且有利於全身重心容易下降與調整,體重容易通過腳弓的中央均勻分佈到五個腳趾與腳跟,容易使身體重心垂線準確地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也就是腳弓的中央(這個部位在近代武術語言中被稱為“湧泉”)。如果腳、腿、胯完全挺直,人身體重心垂線準確地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往往就會有困難。
⑷獨立動作中身軀上升可以配合增加腹壓的呼氣,上升的身軀要始終保持自然豎直,不能先前俯再豎直。金雞獨立與分腳等拳式是弓步的前腿蹬直、身軀上升成為獨立這種拳式,在身軀上升時應該配合增加腹壓的呼氣,這樣做也可以使得身體重心下降,就會有象乘突然上升的電梯,身軀往上升,體重往下沉如水向下流瀉的感覺,從而增加站立的沉穩度。
⑸獨立動作整個過程做到勁(氣)從腳而起,尤其是獨立時的手和另一腳的動作。無論是提膝還是分腳、蹬腳拳式等,活動的腿腳與手臂不要主動用力,必須是由著地腳的沉蹬下撐引起向上傳遞的勁力通過腰骶部再傳遞到需要活動的腿腳與手臂,腿腳的提膝或踢、蹬活動都應感到有一種感覺從著地腳的腳底象抽絲樣地貫通到活動腳的末端與手臂的末端。這樣,一方面增加了站立的沉穩度,有著地腳入地三尺之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活動的腿腳和手具有更強大的力量。在實戰應用中,勁從著地之腳而起不僅可以使得活動的腿腳提起很輕靈,有比局部用力更大的力量,而且著地腳可以帶著軀體迅速彈跳離開,從而有效地避免發生“雙重”。這種勁(氣)從腳而起的反應也必須是在有了一定松沉功底基礎上經過長期鍛煉才能漸漸掌握的。
⑹獨立形成的始終,活動腳的提起胯必須內縮,腳的向前活動必須是同側胯反方向的內縮所引起的。這一點十分重要,是孫祿堂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強調的一個內容,其作用和效果是:
①這是勁力由下往上順遂傳遞的需要; ②容易調整身軀位置,使得體重略有後移而有利於全身重心垂線自然落在下支撐面的中心,從而使得在提膝、分腳、蹬腳時身軀不致後仰還可以略有前傾;很多人在提膝、分腳、蹬腳時上身後仰,身軀發生僵硬,活動腳之胯沒有內縮是重要的原因。 ③可以有效地使得活動腳能夠輕靈提起、移動、落地如無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