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2 11:00 編輯
答記者問(共計27條問答)
編者按:以下訪問作答,均錄自1940年6月北京《實報》之“大成拳宗師談拳學要義”及《新民報》之“大成宗師訪問記”。內容略有雷同,可作互相參證。
【題名解】 王薌齋先生答記者問,約計一萬一千字,談論拳學要義。在所談論的內容中牽扯到拳學的源流,當時習拳者的現實狀態,及王薌齋先生的拳學報復之展望。可以說應有盡有,無所不談。這段回答記者問,對我們今天的傳統拳術愛好者來說,正是瞭解王薌齋先生拳學思想、理念觀點,修煉功法內容,攻防功夫藝境及其對傳統拳術發展的態度之最真實的歷史資料的一部分。
因為這是在1940年6月發生的事情,應該歷史的理解王薌齋先生當時論拳談道的客觀環境和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真實的認識王薌齋先生的拳學之理法的精旨妙諦!
故而,我亦只是就傳統拳學中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內容進行注解、點評的,不涉及其它方面的內容。凡每一問答的小標題皆為我所加,便於讀者抓住每一問答的核心意思。
北京《實報》刊載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訪問記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名重南北,素為全國武術家所推許,最近卜居京門,為觀摩拳術起見,特定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在大羊宜寶胡同一號招待各界,藉以與拳學名家交換意見,使我國術日益發揚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記者走訪王氏,與作下列之問答:
一、王薌齋先生的學拳生涯及其拳學抱負
1、問:王先生拳術高超,素所欽仰,敢問先生對於拳學之報復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許,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光緒卅三年(西元1908年)離師後,即奔走四方,藉廣交遊,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飽償風霜,卅餘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益友,相互切磋,對於拳學自信老馬尚能識途。日前張玉衡先生于報章先後評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內容,致生誤會,故極願將本人真意掬誠奉告。餘年漸衰,生活尚可自了,名利之念更無所縈心,所急急於此者,願趁此軀尚不十分頹唐之際,與海內賢達,負起艱巨,將人生故有之“本能”①“武德”提倡而光大之,並革除誤己誤人之旁門異道,絕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③
【題名解】
此段論述,首先交代了自己23歲開始“奔走四方,藉廣交遊,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飽償風霜,卅餘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的點悟益友的印證,相互切磋的總結認知,對於傳統拳學自信老馬尚能識途。”當年王薌齋先生已經是55歲的人了!可以說是一個飽經風霜功夫在身的行家裡手在談拳論道了,其說老馬識途其言可信也!可信其能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談論清楚了。
但是,能否將初練者一直到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的修煉次第的法分三修,遊歷三境,歷經九個階段成功一也之路途談論清楚,則是另外一回事情!只能就其所談論的內容來認識了。
【注解】
①、本能: 這裡有兩種解釋:一是,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就是內勁的意思,亦可以理解成“健順合之至,太和一氣”;一是自身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 的攻防能力。這兩種理解都是正確的。
②、武德: 武者,用也;德者,得也。武德者,有攻防之體、用的能力者也;將武術功夫不視為自己私有,又能實話實說、化育萬方的品德。這都屬於“武德”範疇中的內容。 下面的論述乃體現的是這些方面的“武德”內容。
③、並革除誤己誤人之旁門異道,絕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 所謂的“誤己誤人之旁門異道,”就是指“武煉法、橫練法、糊塗煉法”的人而說的。將這種不利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發展、發揚光大的旁門異道的偽劣現象必須革除;我這樣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不是為了浪得虛名,亦非欺世盜名者所能比的了的
【點評】
這一問答,清楚的表明王薌齋先生對傳統拳學的虔誠的態度,堅定的信心!並為維護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盡力廣泛的宣傳之的決心、態度。
尤其是“革除誤己誤人之旁門異道”的堅決態度,實具有前賢之風範。例如:曹煥鬥在《拳經拳法備要》一書中批判“誤己誤人之旁門異道”的表現時說:
嗣後支分派衍,漸失其真,間有能崛起,名震一時,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氣用力,••••••須宜實致其功,粗事細磨。斷不可用努筋突骨之功,而致百身之病。而猥知鹵莽,是彰乎知。
有關這一點,歷代前賢所著作的拳譜中,都有“正本清源,疏途塞歧”的論述,自可查證之。
二、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何者為基本
2、拳學以何作基本①?
答: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竟為何物②?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皆屬於表面者③。套路流行即久,實屬誤人太甚。
【題名解】
其言外之意是說:
試由天而地,以近索乎人。人為萬物之靈,其即仰觀天以執行,俯察地以建極,居覆載之中,首出庶物者也。仰人何謂乎先?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離之中坤其靜基也,《易》之卑法地者此也。然靜則功力綿綿不息,其體至柔至剛。非柔則原委難於無間;非柔中剛,未免有作輟之時。柔者靜之體,剛者則又柔之體也。坎之中幹其動機也,《易》之崇效天者此也。非無則空靈猶恐障蔽;非無中生有,奚以見變應之奇?
就是先要“建立攻防機體、機制秩序”,然後再說攻防至用的內容。因為,“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到底王薌齋先生的拳學思想,究竟如何建體?如何至用?這兩個問題,一直貫串《王薌齋先生全集》的內容之始終,亦一直貫串《王薌齋先生全集 •注解•點評》一書的始終。這是觀讀《王薌齋先生全集》一書以及觀讀本書之關鍵的著眼點。
【注解】
①、基本: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基礎、根本。按王薌齋先生的解釋,乃成了“原則”問題了。
②、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竟為何物: 既然論“物”,就是以“內勁”為基礎、根本,才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的根本原則。 這從孫祿堂所說:“在天曰命,在物曰理,在人曰性,在拳曰內勁”的論述中就可以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