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3 12:46 編輯
對於“下”與“上”的動作而言,初學者也應該有先後之別,也就是說應該有時間差,要體驗先下後上、由下而上這樣過程的味道,做每一個動作就像是在平靜的水面中投入了一顆石子,欣賞這向四周擴散的波紋,或者是絞動另一頭已經固定的毛巾的一頭,體察這一圈一圈的捲曲由絞動的一頭往另一頭擴延,這樣才能更快更好地達到“練太極拳者不動手”。比如完成搬攔捶的搬拳,動作必須先左腳,再左胯,由以左胯為軸向左轉動帶動身軀和右拳象絞動毛巾那樣地翻轉,如果這股絞動的力量沒有由胯到達身軀,身軀就不要自動主動;如果這股力量沒有由身軀到達右拳,這右拳也不要自動主動;身軀和右拳之動必須是由左胯轉動發生的勁力傳遞所帶動的有先後過程地完成,這樣習練久了,就會漸漸感到這身軀和右拳其實都是既毫不用力的,然而又是十分有力的這樣的味道。這樣的練習,下動與上動雖然有明顯時間差過程的上下不同步,但漸漸必然會達到下動與上動外形動態沒有絲毫時間差和過程的上下同步,也就是達到左腳之動與右拳之搬是同步的、同時的、沒有絲毫時間差的和沒有過程的,然而在這倏忽間自己又清楚感覺到存在著過程。這樣的外形動態沒有絲毫時間差和過程的手到腳到才是屬於太極拳合格的動作。這樣的動作才是具有“下大於上”內涵的真正的太極拳的動作。今年十月底拜訪由美返滬的李品銀先生,他也數次強調練拳動作要有時間差和過程的意見,反映這種初練拳要有時間差和過程也是他“下大於上”中的一個內涵。
太極拳就力量的強度而言,所有動作也都是“下大於上”的。這是因為太極拳的“氣”或“內勁”都必須由於地面的反作用從而引起腳的勁力向上傳遞,但這“氣”或“內勁”又不是地面的反作用力,而是人體上下“相向運動”發生的自身的勁力,現代運動力學稱之為“動量傳遞”;這種情況就像是火箭的發射,火箭的發射和飛行靠的是其尾部向發射和飛行的反方向噴射的力量,這反方向噴射的力量是必然大於火箭的發射和飛行力量的;太極拳這“氣”或“內勁”的傳遞也是如此,是必然“下大於上”的,或者說傳遞是有衰減的,當然,放鬆的功夫越差衰減也就越大,而放鬆功夫再好也是不可能達到百分之一百傳遞的,所以,太極拳引起動作的下“沉”之力必然是大於傳遞於手之力量也就是“氣”或“內勁”的。這種情況之太極拳的發勁尤其明顯,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隨筆》中多次所提到的楊澄甫先生的發勁,都有身子往下一坐的描述,有了真正的太極拳發勁這“一坐”的經驗,就必然會體驗到這“一坐”作用於地面的力量是大於其手臂發出之力量,也就是“下大於上”的。總而言之,“下大於上”包含著“下源上流”、“下先上後”、“下主上次”,這些內容根據陰陽學說也可以用“下實上虛”來概括。
(三)“後大於前”
“後大於前”主要是指太極拳移動的一個規律。物體的移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動力處於前方的牽動、拖動、帶動,另一種是動力處於後方的推動。前一種如手拉車,車的向前移動是由於在車前方的人給車動力;後一種如手推車,車的向前移動是由於在車後方的人給車動力。這動力在後的推車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要以身體的重量和手臂的力量作用于車,另一種則主要是背如向後靠著厚重牢實的牆,腳反撐地面。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必須是這種背如向後靠著厚重牢實的牆,腳反撐地面的情況,就是說手臂向前移動的力量不是身體向前的力所催動引起的,而是身體向後與腰骶反向作用發生的反彈所引起的,這就象對著牆打乒乓球,乒乓球向自己方向飛來不是乒乓球自己的動力所作用的,而是乒乓球碰到了牆撞回來的,乒乓球向前撞到牆的力量越大,向後飛回來的力量才越大。這就是說太極拳古經典拳譜所謂的“力從脊發”不是說手臂向前是背脊向前催動的,而是背脊向後反向催動的。這是太極拳可靠地維持沉穩兼輕靈之沾粘連隨與傳遞性力量使用的必需。所以,就身軀移動的“後大於前”而言,身軀向前移動,這身後就是“後”;而身軀向後移動,這身前就是“後”;身軀向左移動,這身右就是“後”;而身軀向右移動,這身左就是“後”。舉例如①攬雀尾按的身軀向前移動,其動力是在後腿,身軀向前移動是完全靠後腿向後蹬地的力量所引起的,手臂向前的勁力則是完全靠背脊如慣性般地後撐與後腿向前撐這樣的反作用所引起的;這種移動,在弓步形成時,前腳是仍然可以在身軀不後仰的情況下提起向前躍邁的;在向前移動過程中,頭的前部、身軀前部的胸、腹、恥骨聯合與前腳的腿是沒有主動向前用力反應的,前腳的腿膝也沒有主動彎屈的反應;而這後腿向後蹬地的力量和腰骶部向後支撐的力量還必定是大於身軀向前移動之力量的。②倒攆猴的身軀向後移動,其動力是在前腿,身軀向後移動是完全靠前腿向前蹬地的力所引起的,手臂向前的勁力則是完全靠前腿的向前蹬撐引起的大腿根部後移與恥骨聯合部如慣性般地向前撐這樣相互的反作用所引起的;在坐步形成時,儘管外形上身體重心落在後腳,後腳仍然是可以在身軀不前傾的情況下提起向後撤步的;在身軀向後移動的過程中,頭的後部、身軀後部的背、臀與後腳的腿都是沒有主動向後運動用力反應的,後腳的腿膝也是沒有主動彎屈反應的;這前腿向前蹬地的力量和恥骨聯合部向前支撐的力量還是必定大於身軀向後移動之力量的。③雲手的身軀向左移動,其動力是在右腿,身軀向左移動是完全靠右腿向右蹬地的力所引起的;手臂向左運動的勁力則是完全靠右腳的向右蹬撐引起的右腿根部向左移與右胯如慣性般地向右撐這樣相互的反作用所引起的;在身軀向左移動過程中,頭的左部、身軀左部的側胯、側腹、側肋左肩都是沒有主動向左運動用力反應的;這右腿向右蹬地的力量和右胯向右撐的力量還是大於身軀向左移動之力量的。
太極拳要出現特殊的沾粘連隨的效果與特殊的發勁效果,就必須手臂與身體的連接像是沒有杠杆關係的鞭把與鞭條的連接,手臂就是鞭條,就是古經典拳譜所說的“兩捶”,不應該像是有杠杆關係的棍棒的連接。而身軀與腿腳的連接也應該像是沒有杠杆關係的鞭把與鞭條的連接,這就必需要是“後大於前”。“後大於前”使得實施化解動作的肢體局部是沒有用力的,實施化解動作的力量是其“後”傳遞而來的,因此使得攻擊的對方“終不得力”;又使得發勁的手臂局部也是沒有用力的,發勁的力量是其“後”傳遞而來的,因此能夠發出比手臂局部之力大得多的力量來,而且在未發勁前,手臂是沒有頂抗性力量的。這種情況,葉門的前輩,如上海葉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葉大密先生的再傳弟子何基洪先生用“前虛後實”來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