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1-9 13:32 編輯
第一個特點是要求動作準確,節奏分明。
太極拳用架的手法有點、擊、推、按,鉤、叼、掛、抖、彈;腿法有分擺、踢、蹬,踏、踩、勾、叼;步法有弓、馬、虛、丁,抽、插、連、枝,淩空跳躍等;勁法有啄、劈、碰、搓、鼓蕩、抖摟等,在功夫到達高級階段時,更有離空、淩空等方法。應用到打法中又有抓筋、拿脈、截膜、閉穴等方法。所以,練習用架或在用架單操時,一定要遵從“無人若有人”的法則,每個動作都要做到位,才能準確無誤地掌握太極拳中的各種技法,達到功夫上身的境界。
少侯先生說:“要像銃子,要搶中線。”這就是說,無論做點、擊、推、按,鉤、叼、掛、抖、彈,還是捶、崩、啄、劈,其前手都要在自己身體的中線上。即身體中正,後手在前手的後下方,兩肩與雙手恰恰組成一個三角形,前手正處在其銳角上。從自身勁氣的角度看,前手宛如處於一個錐體的尖端,而其尖銳程度則取決於功夫的深淺。吳圖南師爺在《太極拳用架序稿》中說:“前手居於中線,來得緊、去得硬(即冷脆之意),不遮不架是個空,前手護住全身,左右移動,不可失半尺之徑。”運用這種方法去搶對方的中線,或去攻對方側翼,對己而言其危險性都是較小的。
周:在練習用架時,除了以上的要求外,在身法上有什麼不同的要求嗎?
李璉:太極拳用架的身法要求與一般的太極拳練架基本相同,也是要求身體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等,但是要求蹲得很低。吳圖南師爺常講,少侯先生當年讓他到八仙桌底下去練用架,說“只有這樣才能練出功夫來,一到用時才伸縮自如”。
周:在步法上有什麼特點呢?
李璉:太極拳用架的步法多用連枝步(即兩腳開立時,一腳從另一腳前越過落步,後腳緊接著向同側方向橫邁一步的步法)。因為這種步法轉換靈活,變化迅速。而且,全身動作要保持協調一致,上下相隨。要講究“氣要中定,勢要騰挪”,和“手急足輕,手到腰到”,無論練習、應用都絕不能有半分懈惰。
太極拳用架動作短小,速度疾快,練習一套一般用兩分半鍾。但由於其中有發勁、化勁,以及氣的養、蓄、運、使與開合,所以有抑揚頓挫、節奏分明之感。用架中發勁冷脆,化勁圓活,甚至發(勁力的釋放方法)即是化(化解對方進攻的勁力的方法),化即是發,發化結合,只一無二。但是,必須具備靈活小巧、疾快準確等條件,才能做到這一點。
用架勁中要有鼓蕩等勁,此屬合氣之法,練時快中有慢,才能細細體會之。而且在應用中也要有換勁與蓄勁的過程,一般在換勁、蓄勁時,動作轉換過程中速度要相對減慢。同時,太極拳用架又講究意氣勁相合,故其氣結合意勁在運使時要快,而在養蓄之時也要相對減慢。這樣,就形成了靜若山嶽,動若江河、若脫兔,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的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的訓練形式。
太極拳用架,通過日常練習則能自然而然地將其應用到技擊中,從而掌握攻防節奏,保持動態中的平衡;同時,也容易瞭解對方的攻防節奏,調整自身的節奏去破壞對方的動態平衡,從中產生了“後發先制人”“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打法。在太極拳的高級階段中又有“先中先”的對峙方法。就雙方對峙僅從時間而言,即通過尋找時間差來打擊對方。故明朝大將俞大猷有“剛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後”和“知拍任君鬥”之說。當然,“剛在他力前”僅是太極拳“佔先中先”全豹之一斑而已。
吳圖南師爺曾總結說道:“太極拳用架以勢破竹,善能制人。近而使之遠,遠而使之近,引之使來就吾之勢,節也。太極拳用架其妙在於熟,熟能生巧,熟則心能忘手,圓活不滯。又貴於靜,靜則心不妄動,而能裕如,變幻莫測,神妙無窮。有虛實、有正奇、有進銳、有退速,其勢險,其節短,不動如山,動若雷震……” 周:太極拳用架的第二個特點是什麼 ?
李璉:第二個特點就是要求周身鬆沉,舉動輕靈。所謂“鬆”,是太極拳最重要的要求。我的老師馬有清曾說:“鬆,是太極拳的靈魂。”我的師爺吳圖南在傳授傳統太極拳練法中就有專門的“鬆功”練習法。但是,有人把“鬆”說成對方一來我一鬆,或把“鬆”理解成懈怠、鬆軟.這是不對的。
首先,我們應當明白“鬆”是一種狀態,而不是招法,故而“鬆”是要貫徹在太極拳的“體”和“用”的始終的。簡單地將“鬆”說成對方一來我一鬆,將“鬆”僅作為一種招法來認識是不準確的。然而“鬆”又不是懈,太極拳所練就的太極勁是意、氣、勁的混合體,“鬆”是練習太極拳和應用太極勁時應具備的狀態。所以說,若沒有太極勁做內涵的“鬆”。是懈而不是“鬆”。反之,沒有“鬆”的狀態,也就缺乏練習太極勁的基礎。因此,練習太極拳若脫離了太極勁去追求所謂的“大鬆、大空”,則是空洞而不實際的。
周:你能否具體描述一下“鬆”是一種什麼狀態 ?
李璉:“鬆”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有人曾描述像一件衣服掛在衣架上;有人曾描述像一朵盛開的花。我的師爺吳圖南把“鬆”分為三個階段,並形象地用風吹三種不同的樹所作的反應,分別形容三種不同的“鬆”的狀態。第一階段“鬆”像風吹柳樹枝條搖擺而根不拔。第二階段“鬆”像風吹楊樹,枝葉作響而根不動。第三階段“鬆”像風吹鬆樹,穿過鬆樹的針葉而過而枝不搖。這三種狀態的比喻,道破了“鬆”在勢、勁、氣三階段的逐漸昇華,更為貼切。
周:練用架時,為什麼要強調“鬆”呢?太鬆了不就沒有勁力了麼 ?
李璉:前面已經說過“鬆”是一種狀態,而不是招法。“鬆”不是懈,太極拳所練就的太極勁是意、氣、勁的混合體,“鬆”是練習太極拳和應用太極勁時所應具備的狀態。在練用架過程中,只有“勢鬆”,方能做到關節靈活、招法多變,最後周身肌肉為我所用。只有“勁鬆”,意氣勁方能隨動作而承接轉換,方能節節貫串,從而達到“舍招變勁”之效。只有“氣鬆”,方能做到敷、蓋、對、吞,方能有距離感,從而做到“氣分陰陽,機先動靜”“先知先覺”,發於機先;方能如鬆臨風,全身透空,應物自然。這些才是我們在練習用架與應用散手時始終應保持的“鬆”,當然,也是我們練拳當中追求“鬆”的目的。
周:那什麼叫做“沉”呢?為什麼太極拳用架剛剛說要“鬆”。現在又要求“沉”呢 ?
李璉:所謂“沉”,是與“浮”相對而言的,決不是要我們將身體練得沉重了,而是指氣與勁的“沉”。我們通過站樁與練架的鍛煉,能很自然地做到上身沉肩墜肘,下身鬆腰落胯,同時也能非常自然地做到氣沉丹田、鬆落湧泉和根起根落了。久而久之,練就推挽不移的穩定性。另外,只有沉穩了,才能真正做到太極拳“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的要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