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海大富

功夫漫談 ....... 閒雲

[複製鏈接]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7:55:41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擂台上所看到的,及從街頭打架中所看到的,“扭打”是很平常的現象。
當兩人扭作一團的時候,是鎖、拿、摔等技法派用場的時候了。
故此,除了拳打腳踢外,鎖、拿、摔等技法是應該包含在技擊中的。
可惜,不是每一家門派都是那麼全面的。

很多人在一門拳派內習練久了,自尊心太重,不願學其他的東西。那就是自我束縛了。
身為教頭的,自尊更強,要硬撐,死都不認為有人可以“埋身”。
但也有例外的。

聽說詠春的梁挺先生,就把摔法納入詠春技法內。有人不服氣,結果焦頭爛額。
上世紀六十年代,詠春在擂台上表現不佳。後來的逐漸調整馬步、手法、身法,
才能在擂台上爭雄。當然,也骨有死硬份子不以為然。

死守自家的理論與法則是不必要的。
自家曾出過能人,應是本家功夫勝人一籌的証明嗎?……未必!
每家功夫都出過能人。只能說,該能人的功夫好,只因他是武打人材。
可能,他學任何一家功夫,都一樣能出人頭地。
更可能,他不墨守成規,不作繭自縛,故有大成。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7:56:13 | 顯示全部樓層
每個學拳者的身形、體格、資質都不一樣,所以,有些師傅會因材施教,
給與不同的訓練。使各人都可以發揮其本人的長處。

很久以前讀過一篇拳史文章。一位宗師級拳家因材施教三、四位弟子。
其後這三、四位弟子各自成名,也各自成為一代宗師,另立門户。

這樣一來,那三、四位創派祖師所傳下的功夫,就不是全面的了!
他們的後人若要學到全面的功夫,就得習練三、四派的技藝才行。

我們學功夫,要明暸本門歷史。也要想想本門的技法夠不夠全面。
不夠全面的,要想辦法補救。自負高傲,就不能進步了。

從上述情況看,因材施教有好處也有缺點。
好處是讓各人發揮其長處,可能成就更高。缺點就是當他們各自
另立門户後,就教不出全面的後人。

若他們的後人,各自只以自家的祖師爺的成就為傲,不願向他人
學習的話,這一家拳法便只能一直流傳不全面的拳法了。

教拳的與及學拳的,不能不深思!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7:56:40 | 顯示全部樓層
公共電視台播放Nova的天災研究錄片。
一組科學家探討如何阻擋山邊滚下的巨石,不讓它壓毁汽車房屋。

最初用的是粗壯的木欄和鐵欄。看似很堅固。但當巨石滚下來時,
衝力很猛。一衝就衝過了欄干。
後來試用鐵網。鐵絲網有彈性,能抵消衝力。不讓巨石衝過。
旁述者說,現在全世界都採用這方式防巨石滾下。

從上述的研究看。也証明了「柔能制剛」。但這「柔」,不是「弱」。
那鐵絲網的「柔」質,具強韌性的,一點也不弱!

同樣道理,在武技中,以「柔」制剛,不是以「弱」制剛。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7:57:12 | 顯示全部樓層
八十年代初,美國南部紐奧良市。
跟兩位友人閒聊拳腳。友人一名彼得,一名阿尊。
彼得擅長腳法。曾在兩次不同的事件中,一脚把對手踢得倒地不起。
阿尊擅長短打,身手敏捷。是打架能手。也曾一出手就把人擊倒。

談拳論腳中,彼得認為脚法好較佔優勢。因脚長力猛。敵人難接近。
阿尊雖也同意,但認為身手敏捷而又反應快者,可以尅制長矩離脚攻。
兩友人各執己見,便決定下場一試。

彼得與阿尊各站一方相對。閒雲作公証。
一聲開始,兩人逐漸移近,在相矩大約四呎時停下。
兩人都以左馬相對,作蠢蠢欲動狀。阿尊突然衝前,脚踏中門,
左手先蓋對方左手,右手同時劈向敵臉。
彼得不能起脚,敵已逼近,只得以雙手護臉。跟著,兩人扭在一起。
公証把他們分開。

分開後。彼得採攻勢。見阿尊快接近了,立即就要起右脚攻出。
但脚剛一動,阿尊已搶步踏上中門,一招類似「玉女穿梭」的招法,
把彼得打得向後便倒。幸好閒雲及時接住。不致四脚朝天。

致此,閒雲請雙方終止試招。
並表示各有各理。端賴個人的敏捷程度而定。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7:57:43 | 顯示全部樓層
彼得兩次出脚都被佔了先機。其實他的身手也是十分敏捷的。
跟阿尊試招前,他曾演示了幾招脚法。快而勁。可說嘆為觀止!

阿尊曾受過扎實的格鬥訓練,又有多次打架經驗,審敵能力高,
兼又反應快。

在第一次的接觸中,阿尊首先發動攻擊。他一脚搶入中線同時攻上門。
彼得的失利,因為他正想要起脚攻敵。他這一想,呈現在形態上。
阿尊看到了他的意圖,就搶先發難了。
第二次接觴時,阿尊也是先看到了彼得的意圖,而搶先制人。

所以,要攻敵,不能外露。形未動而意己露,是臨敵的大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07:58:09 | 顯示全部樓層
在第一次的接觸中,阿尊首先發動攻擊。是要「先發制人」。
「先發制人」的首要絛件是「形意合一」。也就是說…「意到形到」。
「形」未動,「意」不可露。來個迅雷不及掩耳的突攻。

在攻擊前的一剎那,很容易在細微的臉部表情及身體形態上表露出來。
這就是「露意」了。經驗老到的拳家,就可立即偵察並判斷到你的攻勢。
你剛要發招,對方馬上出招截打。
對方這樣的出招,正是「彼微動,己先動」也。

「彼微動,己先動」的首要條件,是反應敏捷,動作迅速。
反應敏捷,動作迅速,才可把握稍縱即逝的機勢。

上述實戰中的「先發制人」、「意到形到」、「彼微動,己先動」等
戰畧,須要實際搏擊訓練才能做到。
推手?……不是為離身打鬥而設的訓練!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5-29 05:41:1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5-29 05:43 編輯

長橋大馬 & 短橋高馬

中國的武術門派甚繁,若以橋馬來分類,大概可分三類。一是長橋大馬;二是短橋高馬;三是兼備第一第二類。北方的武術似乎多是第一類的。南方的長橋大馬有白鶴、蔡李佛...等。第二類的有詠春、龍形摩橋...等。第三類的,我只認識南少林洪拳一脈。

洪拳有很多套路。在長橋大馬的拳架中、夾有短橋窄馬的「拑羊馬」與「中線出拳」的拳式。詠春的起源有兩三種不同的說法,但都不離 “少林是源頭” 之說。可以說,詠春拳是脫胎於少林洪拳的。

縱觀現今的洪拳與詠春拳。前者的技擊訓練,只限於長橋大馬的運用,而後者則在「短橋高馬」與「中線出拳」的形式中作出很大的發展。在我一己的心目中看來,兩者似乎都各有不完美之處。

私以為太多練詠春者在實戰時都拘泥於拳架的「二字拑羊馬」。這馬是不甚適宜在實戰中使用的。詠春拳強調中線直拳比鉤拳快,這是無可置疑。但使用鉤拳時,多是兩人矩離稍遠。而且是用腰膊擺動發拳的。這一擺動,會加長攻擊的矩離。也就是說,這鉤拳比直拳先擊到對方。相信李小龍深諳詠春拳的優點與訣點,才會兼用長橋大馬的打法。在短打時也採取靈活的步法而不拘泥於「二字拑羊馬」的使用。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5-30 11:31: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5-30 11:39 編輯

沉肩墜肘、涵胸拔背

前文淺談了「長橋大馬與短橋高馬」。「長橋大馬」利於遠攻。多用長橋偏身單手攻敵,不讓敵人近身。「短橋高馬」多用正身與敵周旋,必須守護目標顯注的中上路。所以需要「沉肩墜肘」以雙手守衛,還須「涵胸拔背」地掩護胸膛。

「沉肩墜肘、涵胸拔背」不但可以掩護中上路,還有利於短拳短勁的催發。太極拳在打拳架時,並不要過於注重「沉肩墜肘、涵胸拔背」,而只要想著肩鬆肘墜即可。但在搏擊時,因為太極主短打,「沉肩墜肘、涵胸拔背」是重要的防禦與備攻之勢。

我說的「沉肩墜肘、涵胸拔背」,是真正的把兩手肘收近胸側,肩膊沉下前收,因而使胸涵背拔。作用有如上述。同樣使用「涵胸拔背」作防衛之勢的,依所知國術有客家螳螂與龍形摩橋,而外國則有西洋拳與泰國拳。很多散打拳手也都採用。

.............................................................
太極閒人 發表於 2011-7-1 11: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太極閒人 於 2011-7-1 11:20 編輯

墨守成規,拒泥守舊,不知改進

記得幾個月前在Youtube 看到這樣的一輯錄影實況:

兩位懂拳擊的美國青年到香港尋找詠春高手學藝。好像是以兩周為期。憑推薦找到一位名師。日夜勤練兩個星期後,舉行較技考試。(這裏衹談其中一位美國青年A君。)

A君跟一位深資的師兄過招。以兩場定勝負。第一場,A君急忙中屢屢使出西洋拳的橫捶。把師兄壓在下風。這一場A君雖然佔了優勢,但用的不是詠春手而判輸。第二場,A君小心從事,衹用詠春手法。結果仍是佔盡優勢。這場判贏。考試成績是一輸一贏了。

從這小小故事,可以看到拳家的拒泥守舊,不知改進。A君用了非詠春手法贏了純詠春的師兄,那位身為師傅的,也好意思判人家輸。希望他在事後好好地探討一下,何以詠春會輸給西洋拳。

藉此話題,奉勸所有的太極佬。跟人推手或過招輸了,不要說人家用的不是太極。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3:35 , Processed in 0.01387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