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234|回復: 3

王薌齋《斷手述要·無法即法 法在無念》註解·點評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19:0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實搏不許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縛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敗挨打之道。大成拳之斷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蠻用拙力。用法則無異做繭自縛,將本能活力納入框框之中,而無由發揮。用力則己身必有執著點,犯形破體而為人所制。故斷手亦是一法不立而發揮本能之學也。然後可謂無微不法,因動靜皆依一定原理法則,而此種原理法則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別門別派之拳術者然,各項原理法則極其高明深刻,而體現此種原理法則之形式又是極平庸,形簡意繁。所以,大成拳之學實為極高水準而蹈平庸之學問也。

關於大成拳之原理法則,昔日我曾於其他文字中有所論述,此處不再重複。然有一點再扼要重述者,即無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無為無不為”,佛家“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之義,蓋技擊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實質上不同於渾擊蠻打,因大成拳技擊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應,而此種活力是經過各種原理法則嚴格訓練之觸覺良能,微動亦循法。此種循法而動之本能活力,實亦成為人之條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動必循法,實出於無意識,實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勢,有意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無念,觸覺良能也。

各派技擊,不管其自覺或不自覺,都要遵循一項原則,即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欲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平日訓練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簡意賅。待將此種活力訓練至一定火候時,須將自己之精力專注于一兩項打法,操之熟練,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蠶之吐絲,“尋天籟”者是也。遇敵時自然不煩凝儀,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

【題名解】

“無法即法,法在無念”的這一命題中,主要闡發了兩點內容:一點是:不能運用“有為之妄為的外形尚力”之方法,就是運用清靜的無為法式;一點是:運用清靜無為的不先物為之法式,也要達到感而遂通之應物自然的“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的自動化的藝境,方是真攻防功夫;也就是這裡培養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本能活動能力。這兩點的論述,表明了王薌齋所論述的意拳、大成拳修煉、建體、至用,崇尚並貫徹老子所說的:“無為無不為”的宗旨,才能達到神拳神明的藝境。

【注解】

①、實搏不許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縛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敗挨打之道: 實搏不許用“有為之妄為”方法,及外形蠻橫笨拙的的外形之局部力量的方法,因其乃束縛“神意”之桎梏也,故用“有為之妄為法及外形局部”的方法是取敗挨打之道也,資敵取辱之方法也。
不許用法:不許運用有為之妄為法及外形局部方法,就是現在所說的注血之“肌肉爆發力”的尚力法式,也是歷代前賢所說的“外家拳法”者也;笨拙的外形之力。此言簡單說之,就是:“不許運用外形力量的方法”,因為其是“外形局部的力量”也。說其是局部,就是沒有內勁功夫的參與之緣故。

桎梏:音zhìgù,志固。桎者,上面的頸手夾板;梏者,下麵的腿夾板。相當於現在的手銬、腿鐐共同刑之。在此形容比喻尚血氣用橫力的方法,好像給自己精神活動上了刑法不能自由活動一樣。

②、大成拳之斷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蠻用拙力。用法則無異做繭自縛,將本能活力納入框框之中,而無由發揮:大成拳之斷手,不用有為之妄為法及外形肌肉爆發力的局部方法,亦不許運用蠻橫笨拙的外形之力。運用有為的肌肉爆發力的方法則無異做繭自縛,將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相互為用之本能活力納入框框之中,而無由良好的發揮其功能作用了。

③、用力則己身必有執著點,犯形破體而為人所制:運用有為的肌肉爆發力則己身必有執著的僵點,犯了形破體而易為人所制矣!

④、故斷手亦是一法不立而發揮本能之學也。然後可謂無微不法,因動靜皆依一定原理法則,而此種原理法則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別門別派之拳術者然,各項原理法則極其高明深刻,而體現此種原理法則之形式又是極平庸,形簡意繁。所以,大成拳之學實為極高水準而蹈平庸之學問也:故斷手亦是一個有為的肌肉爆發力的方法都不設立而是發揮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為用的本能之學問也。然後,可謂無微不是“無為”法的體現也,因攻防動靜皆依一定“順隨”的原理法則以實施,而此種“無為順隨”的原理法則又非外形肌肉爆發力之局部片面之方法,乃是內外渾圓一氣之實施也。如別門別派之拳術者然,各項原理法則極其高明深刻,而體現此種原理法則之形式又是極平庸,形簡意繁。所以,大成拳之攻防體用之學問實為極高水準的藝境而又複蹈平庸之學問也。


⑤、關於大成拳之原理法則,昔日我曾於其他文字中有所論述,此處不再重複。然有一點再扼要重述者,即無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無為無不為”,佛家“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之義,蓋技擊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實質上不同於渾擊蠻打,因大成拳技擊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應,而此種活力是經過各種原理法則嚴格訓練之觸覺良能,微動亦循法:關於大成拳之清靜無為的順隨為法之原理法則,昔日我曾於其他文字中有所論述,此處不再重複。然有一點再扼要重述者,即無“有為之妄為”的方法即是“無為法”之意思。亦即道家“無為無不為”,佛家“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之義也,蓋技擊不用有為法,不用有為法本身亦是無為法,不用有為法之法,實質上不同於渾擊蠻打,因大成拳技擊唯持自身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的相互為用的本能活力之應物自然的反應,而此種活動能力是經過各種原理法則嚴格訓練之觸覺良能,微動亦循無為法的訓練而成的功夫藝境。

⑥、此種循法而動之本能活力,實亦成為人之條件反射生理功能矣:此種遵循無為法式而攻防動靜之良知、良能相互為用之本能活力,實亦成為人之條件反射生理功能的體現矣!

⑦、其動必循法,實出於無意識,實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勢,有意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無念,觸覺良能也:其攻防動靜必遵循無為法式實出於應物自然的無意識的感而遂通的自動化藝境,實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攻防姿勢,有意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無妄念,乃觸覺之良能的體現也。


⑧、各派技擊,不管其自覺或不自覺,都要遵循一項原則,即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欲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攻防技擊,不管其自覺或不自覺,都要遵循一項法則,就是一方面降低自身勁力消耗與提高自身攻防技擊效率。欲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的統一,都在平時的訓練內容裡來體現。

⑨、平日訓練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簡意賅:欲達到降低勁力消耗與提高技擊效率的統一,在平日訓練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簡意賅,則易周全矣!

有關少而精的論述,前賢亦有明確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少而精論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19:03:06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十、問曰:拳法何由得精也?

答曰:在熟不在多。

拳法千般與萬般,何能精透沒疑難。
須知秘要無差漏,一熟機關用不完。

闡釋:

拳法者,統言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諸法,皆拳法也。分言之,修煉分“建體”之法,“至用”之法。再分而言之,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拳術攻防方法,拳術攻防招法,拳術攻防技術法則,皆可謂之“拳法”。故有“拳法千般與萬般”之說。但是,這些拳法必須符合:“造乎神者、方稱為法”這條定義、法則。不符合這條定義、法則標準的皆非拳法了。

如何得其“精”?而“精”者何?統言之,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諸法皆精。再分而言之,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拳術攻防方法精,拳術攻防招法精,拳術攻防技術法則精。諸“拳法”皆精。雖有“拳法千般與萬般”,皆能取其“精華”也。只有千習百練,去糟粕,約繁就簡,方能得之“精”也。所謂精者,有兩個含義:一是有形的技術動作、法則、規矩標準,項項達標,能見境生情、見機而作,用之無差而有顯著效果;一是無形的內勁具有“神以之來,智以藏往”的功能。推而論之,有形的技術動作等,是在“形拳招熟”的練、用過程中完成提純精化的;無形的內勁功夫,是在“氣、意拳懂勁”的練、用過程中完成提純精化的。但是,這兩項精純功夫得以至用的基礎,卻是在建體的功法中就已經將基礎功夫修煉的扎實了。此即練功的“蒙以養正”之精義,故習拳者從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開始階段,就莫要忽視對各項基礎功法的修煉。拳諺雲:“習拳練藝,一步錯,百步歪。”講的就是重視築基的修煉,要極為認真的對待。這對每一個習拳者都是同樣的,都是非常公平的,無一例外。

如“建德體”的內功修煉“健之體”立;外功修煉的“順之體”立;內外合修的健順參半內外匹配如一,內主外從的 “德之體”立,都能依法修煉而達標,謂之“建德體”之法式“精”也。建“道之體”的內外功雙修,致健順合之至“太和一氣”的“道之體”立。


如“至道用”的“會意用力”,依法修煉、運用而能達標,是謂之用法之“精”也。

但“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說法。也就說“精”者,惟一而不見二。即將“體、用”精而惟一,即體用一元。此正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心”法,謂之“精”。以“體”言,天心者也。以“用”言,元神是也。此“心神”二者本一,“心在何處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此乃“心”法之說也,能於此是為“心”法之精也。精於“心”法者,“拳道合一”矣!然何由得“精”也?確實值得一問。

故答曰:“在熟不在多”。欲“精”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建體至用”的修煉方法,在熟、不在多,此乃通理。熟能生巧,巧能通妙,妙能通神,神明自能簡易而自精,藝境神明自然謂之“精”了。但是,這須要的是層層的以“融化法融化”,方能夠逐層提純至精的,訣言:“未可一蹴起”,談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得“精”之法,就是“允執厥中”。“建德體、至道用”皆如是法,即“允執厥中”的“中和之道”,只此一法方能得拳法之“精”爾。


這就需要在“建體至用”的修煉過程中,攻防招法熟,攻防方法熟,攻防法則熟,會意用力熟,心法熟,來“明體、至用”吧!故攻防招法熟,不在乎攻防招法的多,最少也得三十幾個招式吧。攻防方法熟不在多,逢弱力擒,遇強智取,也得兩個吧。然在遇強智取中,首選順其勢、借其力,避向擊背吧。練法竅門就一個,“會意用力”心法就一個:“心在何處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依法陸續得此者而能至用,方可謂之“精”矣!

而上述“明體至用”的攻防法則精熟,則攻防方法中所運用的各種攻防招法,皆為攻防法則所用。而由攻防法則所建立起來的自身攻防機體、機制,既“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之“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機制”體系,再會意用力,則心之所向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是最完善的機制體系。如果能夠將此攻防機制體系精練至“以自然之神為體用”時,達到感而遂通,有感而應,隨感而發,發無不中的自動化狀態,可謂精矣!實乃精中之精矣!此正是“以天心為主為體,以元神為用”拳道合一的“惟精惟一”之“道境”矣!即:“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卷之退藏於密,其小無內;卷放得其時中,絲毫無差。”乃這個道體的“體用一元”之描述的狀況。

傳統拳術的練、用之方法真是千般變化萬般顯象,說也說不完,數也數不清。然萬變不離其宗。就其至用而言,故只有以攻防法則的“順其勢,借其力,避向擊虛”建立起來的自身的聽探、順化,相互為用之攻防機制的最終完善,進而達到這個攻防機制體系的自動化程度,才能精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練、用”,才能透過傳統拳術攻防的千般招法,萬般變化的表面現象,看到其內在的本質。才能體認到那個“無形無象”但確實存在的“道體”,即“天心”。藝臻此境,才能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閃、展、騰、挪、拿、打、踢、摔等,一系列內容之認知,沒有疑點和難點之處了,因已至“精”,至精則通,通而貫之自然無疑難了。藝臻此境必然是個拳術通家了。


需要清楚地知道: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雖然千門百派,究其修煉、建體、至用的秘訣、要點,是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的,沒有漏洞的。這就是前賢所言:“理雖一貫而法萬殊”的精義。是完整的一套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實學問,這套學術體系具備“大制不可割”性的特點。只有傳統拳術功夫的通家才能夠通明的知道此意。

只要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能夠將“順其勢,借其力,避實擊虛”的法則統一在“會意用力”所建立起來的自身這個自動化的攻防機制體系中,操練得精熟,在與人較技時,必定具備先知于人之功,先機於人之能,則奪人之勢,穩操勝券了。而這個以聽探用順化的“自動化的攻防機制體系”之機關,是永遠用不完的。即“心之所向力隨往,上下一線是金梭”。至此點透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秘訣、要點,本無差異。由此一點入手便可貫通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的本末始終,功成之先後的精義了。從中可以看到“傳統拳術本一家”的實質了。


少而易熟,熟則能精!精則能用,用無不當!

⑩、待將此種活力訓練至一定火候時,須將自己之精力專注于一兩項打法,操之熟練,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蠶之吐絲,“尋天籟”者是也:待將此種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相互為用的本能活力訓練至一定火候時,須將自己之精力專注于一兩項無為的打法上,操練之精熟,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蠶之吐絲,“尋天籟”似的出於自然而然者是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19:05:51 | 顯示全部樓層
⑴、遇敵時自然不煩凝儀,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遇敵時自然不煩思慮凝儀,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也!此乃神拳神明藝境也。

【點評】

這一篇文章所表達的意拳、大成拳的修煉、建體、至用的清靜無為的法式及其攻防功夫藝境之觀點,歷代前賢亦多有論述,以資對照,擇其優者,錄而並解之如下:

清靜無為的以逸待勞

渾則靜,以逸待勞;玄則元,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則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以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非渾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無以顯其渾之德。是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闡釋:

  神、氣、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渾合一之法身道體,乃通過“靜練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勞”的方法。渾合如一之道體“靜”,靜則無不應。即聽探的良知功能極佳,可測知彼之動變分毫不差,較技中有此極佳的聽探之良知,可免去許多妄動之勞苦,故“渾之體”以靜為用。故曰:以逸待勞。

  元之玄機,即“玄則元”,馭靜以動。即以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動中亦靜,是說在順化的動變之過程,亦隨時也聽探著對方的變化呢。只有以自身的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則自己法身道“體”之正,方能有出奇制勝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體的元之玄的出奇之進退之機,遲速奇正的幻轉之妙,全部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即達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運用,便是出於無心。有感而應、應物自然,是修煉出來的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功夫藝境.此存在體內和中樞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機制,精熟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功夫藝境時才能達到因時而變,因力制人的出奇制勝之功夫藝境。因時致變,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於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讓力頭,打力尾的順隨之法的修煉、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運用過程中的積累。只不過這樣的用法,達到了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藝境時,就是“出於無心的自然之運用”的功夫藝境了。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三皇聖道所傳之法。
  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說“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是指何說!如按“神、氣、形”三者的本體而言,則“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靈神”,乃是“圓融”無形無象之體。有論為證:“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乃言全體之神是圓融之體的意思。神不圓融則不靈。內氣象天乾,故內氣的本體亦是圓融之體;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體自是方正之體。此本于古認識論的“天圓地方”說,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體”而論的。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以此而論之。

  如以用而論。神與意合,神圓意方,內氣體圓又自有方之用。外形體方,亦自有圓之用,因坤從乾以顯其德。故外形從主於內氣。自然可知神、內氣、外形三者渾合如一之法身道“體”乃外圓內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體方圓變化之妙用了。此乃“萬象不出一圓一方。拳之萬象亦不出此一圓一方”之論斷的精義。

  而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攻防變化之運用,皆本“曲化直發”的法則。曲化者,圓曲走化;直發者,方正直擊而發。曲化者為靜,從本“體”而論;直發者為動,從至“用”而論。故有“曲直變化”之妙的論說。即“以柔用剛”的方圓變化之法。

  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乃言內氣外形“方圓立體”的發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點,此“方圓之立體”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體的方圓,即神、氣、形三者渾合為一的道“體”所成之方圓。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也是說自己的道體“法身”之方圓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綜合之最佳功能,謂之自然之神。《易》說“神明”,道家言“靈神”。皆是此自身內的綜合功能的最佳狀態。是通過系統修煉而得之。


  什麼是“為無為無不為也”?無為者,不先物為之義也。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練、用,皆本“無爭之爭為爭”。即遵依“道”的順隨為法,便是法“無為”的修煉。無不為者,是因物之所為也。即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以柔用剛,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為法,可達無不為之藝境。

  所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不管是以內氣、外形來論;還是以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的渾元法立論。或是以聽探的良知和順化的良能相互為用;外柔內剛的“以柔用剛”之二元合一法立論。還是以“動,靜動,動”的三元合一法立論。皆以內外的動靜互為其根為“伏機”,陰陽迭神其用的。此中陰陽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說的“陰陽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似萬物的原始之初,即無形無象之“道”體的狀態。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機妙用。又,非有渾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對“渾合之極,元始為尊”句的解說。

  非元之大,無所不能包容,無以顯渾合如一之道“體”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所以說:“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如萬物原始之初始,即無形無象,無狀之狀,乃道體本“無”。只有從此“無”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機妙用來。此正是“無生妙有”之精義。有無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從老子所論的“有從無處生”,“無”乃萬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論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基本法則及其概念的。此乃傳統拳學之特點。

  這裡要論一論“玄”,何為“玄”?老子在《道德經》首章中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文中說明:“無有同出,同謂之玄”。此說法表明了什麼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說以論之。只好舉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個茶杯,當有瓷土時,沒有茶杯。當茶杯做成了,無有瓷土了。誰也不會將瓷土叫茶杯;誰也不會將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無茶杯;有了茶杯,無此瓷土。當我們以瓷土做茶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瓷土是由有化無,茶杯是從無到有。故老子說:此兩者即“有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在這裡表明了:“對待世間任何事物及其變化都要用這種“有無同出”的觀點去認識對待,就能把握成功。這樣以有無同出的“順逆”觀點認識、看待事物變化的始終過程之法則、規律,是名玄觀,研究用玄觀的方法觀察認識事物變化始終過程的內在本質規律的學問名“玄學”。故知“玄學不玄,認識最全”。


  而《渾元劍經》基本上就是用這個玄觀的方法,來認識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一切內容的。故知,其之所論,皆是真實的學問,修之可以證驗,故是真實。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4-26 19: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玄學的基本觀點:修煉皆應起於萬物之初始的狀態。即“道”體的存在狀態。求得萬有,再能回歸到道體的狀態。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靜”功法,乃是複歸本真於道體存在的狀態,再求攻防變化之萬有的招法。雖已生萬有,然最終修煉還要回到這個道體的存在狀態上來。是名“能與道合”。能與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初始從無到有,是無中生有的造化過程。有到極限,又由有化無,是以有入無的神化過程。能修煉到以有入無的境界,便是“無為無不為”的無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應物自然之神明藝境。功到此時,可謂“絕學無憂”矣之絕學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練用之學問,即此也。

德普三光的無上境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渾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准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學力至此,乃為練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後世慨見而神警。故聞聲而懼者,因實稱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戰不持寸鐵,何待矢折而勝也耶?古之將帥,操不勝之術者,以其訓練精細,百戰無敵,誰敢慢視哉?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闡釋:

  拳術攻防之道,神以知來,智以藏往。柔行氣、剛落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攻防變化靈巧至極,能不勝人嗎?所以說:智以藏往的功夫,乃從實實在在的修煉,實踐的體驗中得來的。剛是從柔軟至極中生化出來的,即以柔用剛之機制技法,靈是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天地間,最靈最妙、大作用,俱由虛空而起。《中庸》所謂“中”,朱子所謂“虛靈”,皆是也。人體亦如小天地,而靈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虛空而起。正《中庸》之謂“中”,硃子所謂“虛靈”。所以說:靈從虛空中生化而來。快應從“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真知體認中生化而來。不知則盲動、妄動。真知,乃從體認中來。無“體”則無“用”,真知則動靜恰到是處,則曰快。應無不當,則曰快。故知:快從真知體會中來。俗話說:“熟能生巧”,熟練“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則知省時省力省事。則巧生。巧者,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靈便敏捷機妙至效之簡說也。

  于此可知:拳術攻防攻防的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不靈巧則不能化敵之擊,乘敵之虛而進擊。無智則不知如何柔化進擊。無剛則雖能進去而擊,卻發不得人出,不能至勝。故神智、剛柔、靈巧,全具備時方可與敵一戰。然神為一身之主,神全則其它諸項皆備矣!

  故有:“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紅光,體有元光,方可使敵一見而生畏怯之心”。的說法。此乃修煉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則知,身有紅光則柔,體有元光則剛。神知則能“以柔用剛”致“至巧至妙”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顯,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神光,足以照遠出威,知微見著,一方面知敵來意,見其短長,乃審時度勢清晰無誤,撲捉戰機自然百無一失。一方面勝敵以攻心為上。目有青蒼之神光四射,照遠出威,神光威力足可攝敵膽、驚敵心,而使敵手心驚膽怯,不戰而其自敗矣!故戰亂敵非具神光不能勝之,不虛發也!

  身有靈光。靈光乃紅光繚繞於身。說明外形已至空靈之聖境,故靈光呈現。攻防之道,雙方角鬥,利在速勝。無故拖延,百害叢生,乃兵家之大忌。與勁敵交手,更應速取勝為佳。乃只有“身有靈光”者,才能疾勝勁敵。即一觸即發而勝之。靈光者,虛靈至極,故能一觸即發而勝人。


  體有元光,元光者,元氣之靈光。剛健之純,乃體外黃光閃爍。元光者,乃精足氣滿剛健之純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氣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臨大陣之戰而能耐久戰不疲,而又越戰越勇猛異常。

  以徒手搏擊而言,能達目有神光,身有紅光繚繞,體有元光閃爍,三光具全,是內外功德圓滿之象,可謂毫無欠缺了。一身輝光普照,可謂之無隙可乘了。惟見其目中、身象、手上,更有一番穩如泰山之勢,動則如龍之靈,快則似虎之准。雖神志安詳,其威風不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絕妙,對手一動便得對手之過失而即勝之。非得道者,安有此絕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藝境;身有紅光,外形空虛通靈之象;體有元光,元氣充足,誠之至也。神、氣、形,三者渾元歸一之體,一而三之元玄之用。體用功德圓滿。拳術攻防之道的學力至此,及至絕學無憂之境,乃可稱為是個“練家”了。方不愧以“練家”自居了。因其有功夫之實,故名與實相符,故無愧矣!其練家之名與實,可令後世之人,大慨見其實學,也應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後世之人,神往其實學之藝境,而又警惕自己修煉莫負前人之留意。而聞其名便生怯懼之心,因實際功德藝境可稱其名,後世之人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斷影響著後人,激勵著後人奮發圖強也。不戰而能屈人之兵,真師也。古之將帥,操演戰無不勝之術者,非勇猛恃強也。以其訓練精細,驍勇善戰,故百戰無敵,稱名於世,誰敢輕視呀?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欲達戰無不勝之術者,亦必以其訓練出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精細,方可百戰無敵也。何謂之訓練精細?即此經文所詳述的“三一一三”之宗旨、法則內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圓滿,輝光普照的神明藝境,便是。不能達此便有功德缺欠之處。即“內道外德謂之全,百術萬靈自不全”故知: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在於至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於術爾。


由此兩段的論述內容,可以清楚的看出:王薌齋所論意拳、大成拳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宗旨、藝境,與傳統拳術各門派、拳種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宗旨、藝境,是一致的,沒有本質的區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59 , Processed in 0.00998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