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337|回復: 4

二十五、聞道之士 可分三等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 18:3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5、問:報端屢次發表拳論,同道中對之有何表示,曾有所聞否?

答:同道中明哲之士無不接受,至其甘抱殘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聽之而已①。即使能知都不易行,況根本是非難明者乎②?然一般拳家既以鍛煉身體為口號,技擊二字絕口不談,就此點看來,亦可知於技擊之道,與之相較,則份量輕微多矣③。夫養生之道,是在凝神養性,思與虛靈成一體,所謂身心性命之學也④。如這麼一招,那麼一式,前竄後跳,實難夢見養生之門⑤。蓋養生實為簡易,人之本性是愛天然無拘自由之運動,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發⑥。如每晨於新鮮空氣中,不用一切方法,僅使渾身關節似曲非直,著想天空,任意慢慢運用,一面體察內部氣血之流行,一面體會身外虛靈之爭力,所謂神似游泳者是也⑦。而精神體質舒適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應也漸有認識,久之本能發而靈光見,技擊之基礎不期自備矣⑧。如總拘泥機械之運動,弄杖舞槍求美觀,以為能武之榮耀,殊不知識者一見,可作十日嘔,誠冤哉極矣,且終身不能領悟也⑨。

【題名解】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本是法分三修,遊歷三境,成功一也之事。法分三修:就是內功修煉建“健之體”,外功修煉建“順之體”,內外功齊修煉建“健順德之體”;遊歷三境:乃是小成形拳招熟,中成氣、意拳懂勁,大成神拳神明藝境;成功一也:具有神化之功,乃無上藝境也。

故而,聞道之士,亦分為三等。如果以無形拳道的功夫藝境,看待有形拳術的功夫藝境,當然有形拳術的功夫藝境之修煉方法就不是了。拳術功夫雖然存在不是,然修煉者必須要經歷過的;否則,是難以達到拳道的藝境。這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注解】

①、同道中明哲之士無不接受,至其甘抱殘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聽之而已:

同道中明白傳統拳術修煉、建體、至用的天人合一之理法者沒有不接受的,至於那些抱殘守缺及時非莫辨的人,只好聽之任之了而已。就是佛都說:“佛不渡不信佛的人;凡得滅渡者,皆非我所滅渡者也!”

至於對待修煉之道,老子都說:“上士聞道,勤而修之;中士聞道,半信半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更何況是那些“甘抱殘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聽之任之而已”了。

自古就有“神仙渡人難,聖賢難渡人;並非人難渡,凡俗不見真”的說法。正如老子所說:“太上,下不知有之”的緣故!

②、即使能知都不易行,況根本是非難明者乎:

即使能夠知道修煉、建體、至用的系列方法的人,都不見得一定能夠容易的修煉正確。何況,那些從根本上就不知道、不明白:“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近於道矣”的“唯道是從”之修煉法則,而實行“背道而馳”的方法,乃屬於是非不明的人,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之“體用本末”難明矣!

③、然一般拳家既以鍛煉身體為口號,技擊二字絕口不談,就此點看來,亦可知於技擊之道,與之相較,則份量輕微多矣:

然而,一般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就以鍛煉身體為名、為口號,對於拳術技擊功夫是絕口不談的,就從此點來看,其豈可能知道傳統拳術攻防技擊之道乎?如果與之相較,則攻防功夫分量輕沉厚薄衡量之,其必份量輕微多矣!如同一張薄紙一樣矣!

④、夫養生之道,是在凝神養性,思與虛靈成一體,所謂身心性命之學也:就養生之道而言,乃是指內功養生之道的修煉,不外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凝神養性之系列方法爾,達到“三點神光九重天”的境界,就是“與虛靈成一體”的說法。內功修煉養生術,就是所謂的永葆“身心性命”之學問也。

⑤、如這麼一招,那麼一式,前竄後跳,實難夢見養生之門:

如果認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修煉內容,就是有形拳術的這麼一招,那麼一式,前竄後跳,卻是難以夢見養生之門道了。

⑥、蓋養生實為簡易,人之本性是愛天然無拘自由之運動,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發:

就因為內功養生之道遵從天人合一理法的“幹易坤簡”的清靜無為之法則而行之。因為,人的本性天機活潑,天然無拘無束的自由之運動,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發。就是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能力,就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實際上,以自己的無形道體法身來說,就是自己無形的“性體”。

按照慧能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傳統的說法則是:

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卷之退藏於密,其小無內;卷放得其時中,絲毫無差。

如果以修煉家的說法,則是:

以天心為體,以元神為用”。解之曰:天心者,妙圓之真心也,釋氏所謂妙明真心。心本妙明,無染無著,清淨之體,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極之根,虛無之體,陰陽之祖,天地之心,故曰:天心。元神者,乃不生不滅,無朽無壞之真靈,非思慮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動妙圓天心為主(體),以不壞不滅靈妙元神為用也。

不管如何的說法,就“體用”而言,皆無差別也!

⑦、如每晨於新鮮空氣中,不用一切方法,僅使渾身關節似曲非直,著想天空,任意慢慢運用,一面體察內部氣血之流行,一面體會身外虛靈之爭力,所謂神似游泳者是也:

每天的早晨於新鮮空氣中,不用那些攻防招法,僅使自己渾身關節似曲非直,想著自身內猶如天空一般輕鬆空靜,任意慢慢用之,一面體察自身內部氣血之流行,一面體會自身外形虛靈的節節對拉拔長的能力及外形皮毛與空氣的摩擦之阻力,猶如在空氣中游泳一般,這就是“所謂神似游泳者是也”句的精義。也就是自己“試力”的內容之一部分方法也。

內外功法何時修煉為好

至於內外功法的修煉,在什麼時候為好?前賢早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煉劍莫先於煉氣,煉氣要首在於存神。存神之始功,根於固精。能此方可以論劍之練法,否則作輟之,鮮有成為完壁者。工夫貴勿剛勿緩,和平得中,且存且養,內外兼濟。直外便能和中,煉形亦可長生。活動筋骨身輕靈,周身氣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鍛煉外,自未至申靜息中。戌則吞鬥持罡,運用水火,和合坎離,妙在築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之機、成道之具,豈可杳視?惟晝夜無間,則陰陽協理。呼吸定則靈光生,而三寶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輕。昔唐太宗養劍士數百人,時或令舞,則諸士身共劍各飛。若此神舞,神威足以勝人者,非此而何?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 18:39:45 | 顯示全部樓層
  夫劍貴乘機以進,無隙則退。故奇正明,劍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語之“一聲嚇斷長江水”,乃威神並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對敵難勝?非內外打成一片,難以飛而出快,妙而顯神。非真陰陽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氣神,歸入身心。惟氣結於根,久戰如未戰也。至於生威之道,在於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為本。《聖經》雲:知止止者,亦進攻退守之道也。進攻之道,見機而作;退守之道,忍辱為先。進退得宜,便為知止。若茫然而進與退,昧然而守與攻,非徒無益,恐招尤之媒來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榮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敵資,良可惜也。故曰:戰勝一時,由於訓練千日功夫。豈偶然乎?

此論中一句“由子至午鍛煉外,自未至申靜息中。”就將內外功法修煉的時間基本上確定了。

然而,“如每晨於新鮮空氣中”一句,是指的具體什麼時間?這需要商榷。

根據現代科學研究的認識,每天清晨在太陽未出來前,有樹木叢林的地帶,由於樹木呼出二氧化碳,故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不宜於晨練。因為晨練的呼吸深沉,沉煉者大量的吸入二氧化碳對身體健康不利;如果在早晨太陽出來一個小時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呼出養氣,空氣中養氣含量大。晨練者的呼吸深沉,大量的吸入氧氣對身體健康有利。這個認識,結合前賢“由子至午鍛煉外,自未至申靜息中”的說法,也就基本吻合了。自己就能把握內外功法修煉的合理性了。

⑧、而精神體質舒適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應也漸有認識,久之本能發而靈光見,技擊之基礎不期自備矣:

而自身內氣氣、外形體質舒適自然虛靈如一,非但沒有自身抽扯移形離位、牽扯吊掛的現象,而能勾體會到空氣阻力及虛體來鳳透體而過的景象。這種功夫景象的全部內容,王薌齋先生呼之曰:“與大氣之呼應”的“試力”內容。久之,道體本能啟動而靈光顯現技擊攻防基礎功夫自然必備矣!

靈光:乃“靈性體”所發放的光芒,謂之靈光。分部的說就是:眼中青蒼之色的曰:神光,望之可使敵人產生畏懼;身有紅光繚繞的曰:靈光,可以戰勝群敵;體有黃光閃爍的曰:元光,可以久戰不疲而勝勁敵。三光普照,謂之“德普三光”的大成藝境。


⑨、如總拘泥機械之運動,弄杖舞槍求美觀,以為能武之榮耀,殊不知識者一見,可作十日嘔,誠冤哉極矣,且終身不能領悟也:

如果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總拘泥於有形攻防招法的機械性運動,弄槍舞杖揮刀耍劍,以為能武之榮耀,孰不知,知道攻防功夫認真識假的行家裡手一見,可作十日嘔,誠修煉者冤哉已經到了極限了。有關這一點,前賢亦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而並解之如下:


拳技統宗百法錦囊
身步宗旨

常聞學書者曰:“不知六書者,不可以會字”。不具三法者,尤不可以宗拳也!何為三法?乃手法、身法、步法是也。一法未精,則不可以抵敵。三法不備,學而未入門,與不識拳者無異。

然而,三法之中首重于步。以步為主,以身為體,以手為用。步者,根也;身者,本也;手者,枝也。如拙者,無根本而枝附如夫耳。即以手為門戶,以掩護周身,固不可忽。若非身體環轉支應,身手莫攖動敵之鋒。然身手雖具圓活,苟無步法進退相承,終難避沖逃直。縱能偏閃斜側,手動而腳不應,身轉而步遲,不能上下乘勢則進退凝半。焉能克敵制勝哉?嗟乎!

余觀習拳者,崇尚重手,不知體而,不為用竟。置步法而言,是猶拾者就未也。且而跨馬開弓之旨,久失其傳。動節運氣之學,世所罕有。所以肄武者昧偏閃騰挪之義,無起伏粘卸之方。不求動節之略,獨恃練力之士。究其身法,尚未知是何樣範,或稍有能蹲身端坐者,遂認曰身法好。常見有三腳貓,假冒拳師。玄三家村裡談技,教人擺坐馬架勢,將兩腳八字分開,挺直坐下,不異老者登廁乃喻。

學者曰:“要練到推不動才妙”,並不言腳步如何進退,身體如何操守,其勢其名何義,其法其用時毫無節節指點,使人莽撞瞎摸。


又如教人擺前弓後箭之勢,先將學者身體邦正向前,以前腳跨出,雙手左右分開平伸展開,儼如十字屏風。然後將學者後腳膝彎裡一蹬,看堅硬否。隨喻學者曰:“此處最要堅固,不然恐被人在後往彎裡一蹬,就要跌翻。聞此議論,幾令人噴飯。

其如手法,則橫衝直撞,但知以重為能;腳步亦直進直退,自謂以快便可稱雄。豈知拳法奧妙靡窮,以如出囊無底。有許多奇正相需之方,反復制勝之義。只可意會,難以言喻。若恃手重步快之一見,遂可以盡拳法之神奇,吾不信矣!種種傳來悖謬難以悉數,略舉一二以見治習之誤。


夫手法,因宜於重,然必諳於披竅搗竅,方能克敵。而身法雖貴乎低,不有起伏卷舒,何以操持兼方伸縮圓活之利。精陰陽幻化之微,更須手一動則身旋步轉。拳一出而肘肩並隨,乘虛因勢,方不攖人之力。剛柔相濟,始稱禦敵之奇。環轉活便斡旋上下,庶不愧於身手運用之妙也。

至於步法則不啻於快便,尤宜輕浮堅固。其要以跟落指懸沉而移行。換步之間,撇膝勾鐮,跟尖踹腿隨行。發不待意而後舉,迎縫觸敵。剛柔相乘,頓則粘挨直入,硬則順勢斜還。讓中不讓,不攻而攻,無中翻有,絕處重生。庶必有下部之能,方稱為步法,豈止疾快而已耶!


然必專心練習,朝夕無間,幽居簡出,毋為集學以惑,方能到此地位。豈初學入門者遂得而言者哉。是以步法切於身手,必先重致其功,以立根者,然後可以言拳也。

故先賢定“三角、梅玄”步法,實為拳技綱領。第由來世代已久,圖訣無存,鹹以口傳心授,不無差錯之弊。兼之習者崇尚奇妙,節分生枝各成一家。遂有寒雞步,一字步,裡八字步,外八字步。步非裡形。而各不一稱。但知特能靈巧,不思偏枯,反掘此者膚學淺勼。未揣其如者可以偽亂真,互打誹謗,使學者時疑。談斯道者十常八九,揣本窮源者,百無一矣!非真傳實學可向。

【題名解】

此篇文章是張橫秋先生在金閶門設館的親傳弟子良輪所作,其為天都人。由於此篇文章成於乾隆癸酉年的陰曆八月。也就是西曆1753年的九月份吧。

有了上述的假設推斷,我們再觀讀、闡釋這篇文章內容時,就會脈絡清晰了。不會被轉抄失誤之處,帶來時間概念的混亂,對良輪先生為何寫此文章的意義也就清楚了。

闡釋:

常聞聽學書法的人說:“不知道漢字是由“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條例為核心演化而成的,就不可以是會寫字的”。這裡的會字,是指會書法和文字運用而言的。

同理,要說習武練拳的人,不具備“三法”,更不可以傳達、體現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宗旨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 18:51:38 | 顯示全部樓層
何為三法呢?手法、身法、步法,就是基本的三法。其中有一法未能精熟,則與人較技時是不可能抵擋得住對手之猛烈的攻擊的;也不可能攻擊的犀利而能致勝的。如果三法都不具備,對於學拳者來說,還沒有入門呢!這樣沒有入門的習拳者與不識拳法的普通人,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了。都是門外漢了。這裡,從三法立論來談“身步之宗旨”。乃開門見山從簡入手之方法,擺正了“手法、身法、步法”三者之間的關係,及三法在拳術攻防中的位置、作用。以便下面展開詳細的論述、申明“身步宗旨”。

當然了,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之中,首先最為重要的是步法,攻防者,進退也,步乃載身進退之舟車。故以步為主、為根;攻防者,變化也,身乃變化之中樞,故以身為體、為本;攻防者,手則首當其衝,故以手為門戶、為用。三法之基本分工、職責定矣!如另用一種比喻之說法,步者,猶如樹之根也,基也;身者,樹之幹也,本也;手者,樹之枝葉也、末也。如拳法夯拙者,沒有步法、身法,只有手法,就象一棵樹沒有樹根、樹幹一樣,那樹枝也會乾枯無生機了。如同聾子的耳朵,只是擺個樣子而已了。

拳法中以手為門戶,用以掩護周身,或進或退,全憑雙手之領帶來完成,習拳者固然不可忽視對手法攻防的練習,開、閉門法的純熟的掌握才是。這裡充分的肯定了手法的攻防之作用。但若不是身法的旋轉支應變化的巧妙,要想身法、手法不觸及對手的拳鋒之力,也是不可能的。這裡又強調了身法和手法不攖人之力的功效,取決於身法的旋轉支應變化的巧妙。然而,身法、手法雖具備圓轉靈活變化之能力,假設沒有步法的進退相承載,最終也難避開對手猛烈的衝撞,直射的擊打的。這裡又闡明了步法的根基之作用了。一個拳手,縱然能知偏閃斜側的乘機而進,無隙則退的法則。但是,手動而腳步不能應機到位,身法旋轉變化而步法遲慢,不能上下乘勢則攻進退守凝結呆滯,一樣是功倍事半,這樣的虛實不能相須,內外不能一貫的機制,如何能克敵致勝呢?對這樣的習拳者,不得不為他們感到歎息了吧!

上段感歎那些不具備手法、身法、步法,不能三法合一而用,不能傳達、體現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之宗旨的人。以下幾段從觀察的現象中指出這些習拳者的弊病產生的原因,亦是當今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的良好之借鑒處。故不容忽視之。

我觀察習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專門崇尚滯重力量手法的修煉,不知道自身“攻防機體”的存在,即不明身法之修煉,不貫通用法之要妙。只停留在拳打腳踢的用精耗神的下乘功夫之修煉。不單如此,對於步法的修煉而言,也認為步法是微不足道的末技。這是因為跨馬開弓式的宗旨,早已失傳久矣!跨馬開弓式乃拳技身步之祖,有歌訣為證:

跨馬開弓萬化兼,騰挪偏閃是為先。
進攻退守斯為重,百法因之發大源。

歌訣中將跨馬開弓勢的重要性,闡發的很清楚了。即精熟跨馬開弓勢可有良好的身法、步法之運用。此為提高攻防功夫的第一要點。

再就是勢勢相承,節節貫串的外形之柔弱無骨功夫;和內功修煉以成內勁;及內勁、外形匹配如一的學問。這些拳學內容,世間習武之人已經罕見了,不見有誰知道了。

所以,這此習武練拳的人,不明白偏閃騰挪的柔化剛發之精義;也就沒有起伏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之實施;不求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形交會的“迎送”之策略和技法。卻獨恃練力之人了。

仔細研究這些尚力之人的身法,因其不知自身內外大小樞機何在,尚未知身法是何規矩,尊何法則。或有稍能屈膝蹲身端坐者,遂認曰:“身法好”。怎知:“造乎神者,方稱為法”之精義呢!

常見有三腳貓功夫,何謂三腳貓?即雙足一站,前足虛浮,後足坐實,身法為半浮偏重之病拳。這樣的人假冒拳師,設場授拳,論功談技。他在教人擺坐馬勢,將兩腳八字分開,挺直坐下,號稱“八字馬”。這樣的馬架之勢,不異於老年人登廁蹲坑的姿勢。以這樣的比喻,批評他們這樣的做法,亦實不為過矣!

下面又通過一些例子,批評那些練力之人的錯誤練法,亦很精彩絕妙,自可使當今的有些習拳者警覺了,驚醒了。

此學者,乃教人者,即有拳術功夫之學問的人。可這樣的有學問的拳術功夫之學者,教人站馬架,要練到推不動才妙!這才顯示出其根本沒有拳術攻防功夫之學問。因為,站馬架並非是求讓人推不動。而是內練氣暢、外練形順的一種練功方法而已,又是基礎功法。哪有用如此站法能與人較技論攻防的道理呢?

況且,其在教人修煉拳術攻防時,又只教套路練法,是在照葫蘆畫瓢。並不說明腳步如何進、如何退、如何轉彎抹角的切機取勢;身法規矩應如何操練持守;每招每勢之名是何攻防立意,要義在哪裡?轉換變化關鍵在何處;每個攻防招式手法之練、用,外形如何做,內氣如何運;招式手法之間應如何的相互變化以為用,根本沒有點明。只能讓習練者莽撞瞎摸,與其學拳者只好憑己欲而胡思亂想了。這樣的教拳者,根本失去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能力,如何能為人師呢?只因其“好為人師”而已。確實,這樣的好為人師者,在當今習武練拳之人中亦不在少數。這種人遺害匪淺,是肯定而無疑異的了。

又如教人練長馬弓箭步站勢練功,先要學者身體中正。前腳跨出,膝踝垂直;後腿膝彎挺直,用意不用力;前腳內扣成橫向,後腳順直成豎向,此乃正丁弓箭步;上雙手左右平伸,雙掌豎起,掌心向外,呈十字屏風樣,即可練外形開展順暢,又可練內氣上下左右運行,本是基礎功法之一,無可挑剔之處。

然將“後腳腿彎裡一蹬,看堅硬否”,並“喻之說:此處最要堅固,不然恐被人在後往膝彎裡一蹬,就要跌翻”。這樣“練用有別”都不知道的教人拳術功夫者,如此之說,難免不令聞者噴飯了。因其不知練習拳術是“在神為非人力也”之事,就是“長馬弓箭步”的後腿挺直,也是神為之事,不在乎用力之大小多少呀!因為,這就是習拳者練的“人字架”式,即“前腳如萬斤之石壓,後腳如門閂之堅抵來,臀如坐剪夾大銀,身如泰山無可撼”的身法、步法,周身用力之妙,也是“摹神設想之巧者也”。非是血氣之橫力呀!況且動手較技之時,是不攖人之力的,他人又如何能在後腿彎裡蹬上一腳的呢?這樣連拳學中的“向背”問題都搞不清楚的人,又如何能教練出能攻善打的功夫好手來呢?此種天方夜談的舉措,猶如海市城樓一般,形同虛設。故良輪先生有“聞此議論,幾令人噴飯”的感慨之說矣!

再有如手法的運用,橫衝直撞,不知曲化直發,但知以重力為能;腳步亦直進直退,不知盤旋迂回之法,自謂之拳以線速度疾快便可稱雄。這未免對拳術攻防之道的認識太單調膚淺了吧!就是當今之習練傳統拳攻防之道者,持這種觀念的人亦不在少數。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 18:5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這些練拳的人又豈能知到傳統拳法的“建體至用”,法法精邃,層層藝境奧妙無窮,出自如無底之囊中。即取:“道者,淵兮”之義而立論的。此中又有“禦靜以動,動中亦靜,動靜互為其根;柔化剛發,以柔用剛,陰陽迭神其用”的奇正相需之方法,迴圈反復制勝之精義。尤其是無形無象的無極藝境;“放之則彌六合,其大無外;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小無內;卷放得其時中,分毫無差”的拳道藝境。上述這些攻防功夫,只可以修煉者的意會體認的到,難以用言論說曉喻的清楚。

若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技法功夫,只持手法重力而施,步法快速度之一點上的見解,就可以詳盡的概括傳統拳法的神奇之妙用,我是不相信的。這種正確的結論,代表了傳統拳術歷代眾聖賢的見解了,說出了他們的心聲。道出了拳法練、用的精髓妙義。

關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內容,種種傳來的悖謬之說法,確實難以數得清、說的明。只能略舉一二條有代表性的悖謬之論,錯誤之處,以見教人者,學拳者的觀點謬誤之所在。

雖有攻防手法宜於松沉之重勢的運用之說法和講究,然必須熟悉自身的肌膚骨節處處開張的蓄勢圓活便利者是;運用時也要避實擊虛,避向擊背的順勢借力者是,這就是披竅搗竅,方能克敵之精義。

身法雖然貴乎低勢,重心穩健,沒有卷蓄舒展的相互轉化,何以在操練和運用時保證伸縮方圓靈活變化的快利。並時時處處在動變平衡的中正安舒之中。

精通陽氣、陰形的陰陽逆從,勁形反蓄,形用半,勁用對五,中土不離位的立體方圓發用之微妙,件件幻化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故能手一動則身旋步轉,拳一出而肘肩並隨,正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太和一氣之攻防的真功夫。故能順勢而用,乘虛而入,隨勢而變,因勢而發,方能不觸及人之力,又不改變對手之勢,此正舍已從人之無為法,故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英雄所向披糜!


只有“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剛柔相濟,始稱禦敵的神奇功夫。並陰陽迭神其用,環轉靈活便利斡旋上下,才不愧於身手運用之精妙呀!

此小段論述了手法、身法之妙用,及其精妙神奇的效用之關鍵所在。實是否定了單純偏於血氣之橫力的重手說法者的。再看下麵之妙論。


至於步法的要點,不僅在於快利便捷。尤其是輕浮堅固之內容,輕靈而不虛浮;堅固穩健而不凝滯呆重,兩者具備了方見步法之功夫,才能稱為載身之舟車。而步法的關要所在,有如下幾點:步之起時,跟上指下虛靈輕鬆而移轉;步之落時,跟落指懸松沉而移行。換步之過程,實腿跟蹬,虛腿撇膝,勾提似鐮,跟落指懸踹腿隨行,落步過身。步法發之不待意知而後無不逢時恰機。迎縫隙而能近人以觸敵之空虛無所守之地。步法之用勢亦分剛柔相乘之機,對方勢柔則剛粘挨逼直入;對方勢剛硬則柔以順勢斜行環繞轉化。直入,閃化,皆遵“讓,中不讓”的法則,自然存有的防自防、攻自攻,無中生有,絕處重生之妙境,才是真功夫。只有步法做到如上之功能效果時,方稱為步法。怎麼能說步法僅只疾快一法為法呢?訣雲:“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乘虛而入,無隙自退”的精義。此亦適合步法之運用爾。只有明此,方可得步法之體、用的精髓妙諦了。

能達到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攻防招法的實施應機自然,運用流暢,勢勢相承,節節貫串,不防自防,不攻自攻,攻防變化自然自如,轉換自然,圓通靈活的溫柔之中鋒芒犀利。必須專心至志的練習,朝練外形之技藝,夕修內勁之功夫,攻防招法含形隨應至變,皆以他力取法。全在身心空靈而手靈妙,潛神習練,自可時至神知,漸自達到獨知獨覺。這就要儘量的減少外出遊玩取樂了,時無間斷,才能修煉的更精妙。不要為了廣集拳門各家之學說,以求全知全懂,來迷惑自己。因為,這是成手以後的事情。對初練拳者來說,實不知“少而精者”乃練功習技之上法,只有先學練一家拳法,尤要務以意會,法以神傳,竭盡至力,易致其功。這要經歷“建體至用”的法分三修,遊歷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的兩個攻防功夫藝境之過程,才能循序漸進而成之的,最終方可達此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的。

豈是初學入門者,演習了幾天套路,或站了幾個樁法,操了幾式攻防招式,打了幾天砂袋、木樁等,遂認為已經得了攻防之道的功夫了。真正的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功德藝境,豈象這些初學者所言的那樣?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從最簡單的三法合一的方面來說,手法主攻防,身法主變化,步法主進退,三者合一共同完成了進攻退守之變化的,而此三者中,是以步法的運用得當與否,才得以能發揮身法的變化,手法的攻防之功能的。故習拳者必先重致手法之攻防,身法之變化,步法之進退的功夫,此為立定拳法之根基;而此三法的功夫中,猶以步法的功夫,是立定自身的根基之功夫。步法的功夫之好壞,關切到身法、手法的功夫實施之好壞。只有步法的功夫立定,此時方可以言拳術攻防之道的至用了。否則,身法、手法的功夫在好,也是無步法根基的假功夫。假功夫不能付於實戰的。

這段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用,及三者的關係,以步法為根基的見解,論述的相當精闢,足為拳家至論,習者之真言秘訣了。

小結

良輪先生在此文中,說明了自己拜師學藝的時間、地點,共同拜師的其他二人。又說出了曾與胡道生師兄學藝一事。

全文旨在表明張師所傳的身步法內容,及其運用的宗旨、法則、功效。及修煉的要領。以步法運用為制勝的根本。這一點與曹譜所持的觀點是相同的。強調了以練身步為主的宗旨。

此文中對種種錯誤的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觀點及錯誤的練用方法的批判,是很中肯的。亦是當今習拳者值得注意的內容。總之,此文對我們認識張氏短打拳,有了一個嚮導。在此嚮導引導下就可以深入的認識,並能研究張氏短打拳的全部內容了。便可為今人所運用了。

【點評】

如果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遊歷三境,成功一也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的內容觀點來認識,修煉套路,攻防招法,本沒有錯。如果執著於套路、攻防招法的修煉,又不知及時轉法,當然就不是了;再認為修煉拳術套路,就是修煉拳術攻防技擊功夫的觀點,從根本上就錯了。這一點,歷來的拳術大家都是這樣認識的。故而,歷代前賢皆有法分三修,遊歷三境,成功一也的論述。以資對照,擇其論述之優者,以明其旨意。錄而並解之如下:

三章•言神運之用

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被攻有僕也、怯也、索也之淺深。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形受形攻,形傷而僕於地;氣受氣攻,氣傷而怯於心;神受神傷,神傷而索於膽。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 18:55:39 | 顯示全部樓層
闡 釋:

《越女論劍道》中說::“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亦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歷代論拳談理法之著作,無可計數,然能於短論中全部談到形、氣、神之體用不同之功能作用,又這樣層次清楚明瞭者,當首推《神運經》第三章“言神運之用”這篇短論文章了。此篇短論,乃為談拳論道千古絕唱的經典文章。

擊敵有用形、用氣、用神之遲速的區別;被攻有僕也、怯也、索也之淺深的劃分。

以形擊形 身到後而乃勝

古拳譜中有論:“著人肌膚,堅剛莫敵者,形也。形之所著,未有不疼者,疼則不通,理當然也;而深入骨髓,截營斷衛者,則在乎氣。隔斷血氣之道路使不能接續,能壅塞氣血之運轉使不流通,可分筋骨斃性命於頃刻,氣之為用大矣哉!但能知其聚,明其發,神其用,方能入彀,如射之中的”。此乃用形、用氣之一段論述,然與《神運經》所論的用形、用氣之意,又有很大的區別。《神運經》中的用形、用氣、用神,皆具備“用必打犯不傷人”的特點。如: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說明了站起位拔起根的跌人、摔人之法,具有不傷人的精義存焉。拿、打、踢、摔諸法全有用形擊人之用,雖有“形受形攻,形傷而僕於地”之說法,然此中之“傷”非病傷也,乃形被擊中失控僕迭在地而失敗的意思。

以氣擊氣 手方動爾可畏

“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則氣受氣攻,氣傷而怯於心。”這個論述在古拳論中可尋得兩處以證之,一曰:“惟顫勁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廢其力”。一曰:“至於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站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怯而誠服”。

以神擊神 身未動而得人

“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則“神受神攻,神傷而索於膽”。

孫祿堂先生記:

一日會談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家某之蓄意相試,洛能先生毫無防備之意。而甲某于先生行動時,乘其不意,竊于先生身後捉住先生,用力舉起,及一伸手,而(指某甲)身體騰空斜上,頭顱觸入(紙)頂棚之內,複行落下,兩足仍直立於地,未嘗傾跌。”此乃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之藝境,“(某甲)以邪術疑先生(某甲已怯,而索然不知也),洛能先生告之曰:‘非是邪術也,蓋拳術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見不聞之知覺,故神妙若此,非汝所知也’。

然如何才是神化之功?如何而修煉?孫祿堂先生曰:“拳術至煉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然,空虛無一動其心;至於忽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中庸》雲:“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修煉方法已然論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

由上述所論可以知道,以形擊形者,遲也,功夫淺也;以神擊神者,速也,功夫深也。此乃形神之用的遲速、淺深之道理。然于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一事,應以先修煉形拳招熟的以形擊形開始,繼而修煉氣、意拳懂勁的以氣擊氣的功夫,當根基穩固,神而知之,再修煉神拳神明的功夫藝境,最終可以達到神化之功的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的無上藝境。

能明白“言神運之用”中的不言之意者,便可以明白《神運經》所言之法分三修,遊歷三境的宗旨,即先用《內功經》、《納卦經》、《十二大勁》周身全域精習微妙,方可學此《神運經》的內容。否則無益有損。而觀現今之時的習拳者,入手便是大成攻防功夫藝境之修煉,上乘藝境,亦如水中撈月。只因為不觀讀此經文之過也。習拳者如能廣閱各家拳譜、拳論,就能眼界大開,就不會囿於一家之見而來談拳論道了,自然視野開闊,便可探本窮源而成為通家了;能夠融會貫通各家之論而在自身內修煉體認清楚明白,便可內外精粗無不修到,層層攻防功夫藝境無不歷練得到。一旦神而明之,豁然貫通,自然智慧開啟,非師父所傳授,而自己的本然智慧開啟,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等一切內容之精微奧妙無所不至、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儼然貫通古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聖明之大家。 《古拳論闡釋續集•神運經》

由此可知,王薌齋先生談拳論道,亦未出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之模式範圍。這有訣言以為證:“造乎神者,方稱為法;化乎一者,始謂之拳。”這也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謂的:“久之本能發而靈光見,技擊之基礎不期自備矣”一句之精旨妙義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20 , Processed in 0.01049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