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065|回復: 0

二十四、不足道者 方可道也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 19: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4、問:世人常雲有楊露蟬者,其學如何?

答:露蟬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餘據各方面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①。不過宗岳先生得岳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豐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②。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③。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尚遠,不足道也④。

【題名解】


太極拳所遵從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健順參半的法則,剛柔相濟的功夫,一點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使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最終得到圓滿完善周全矣!

至於修煉者的表現不佳,不能達到這個水準,不能錯怪於拳呀!所以,不足道者,方可道也。太極拳術雖然微不足道,正因其微不足道,但其符合天人合一之道,所以方才可有的述道呢!

我的看法是:就五家太極拳論、訣言的內容,已經論述的周到圓滿完善了。太極拳的問世,標誌著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這門學問的歷史巨著之最終圓滿完善了。這由孫祿堂先生的“拳道詩”:“道本虛無生一氣,松松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形體應當似水流”的說法之精旨妙義已經表達的非常清楚了。


就王薌齋先生所論述的一切內容來看,只不過是補充說明如何才能達到“松松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的拳道藝境,並能夠具備圓滿完美的實戰能力才論述的而已。故而,其所說的:“局部”等內容,含有太極推手功夫而不能實戰較技的能力等內容而說的。如果運用外形的肌肉爆發力的方法修煉太極拳術攻防功夫,則已經不符合“意氣君來骨肉臣”的練用之宗旨了,這才是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局部”功夫的內容。


【注解】


①、露蟬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餘據各方面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


楊祿禪師從陳家溝,後到京師傳拳授藝,始稱太極拳。故而,可以說楊祿禪是發揚光大太極拳的宗師之一。到了近代修煉楊氏太極拳的人大有人在,而今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了。我根據各方面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


但是,根據《清代楊氏傳鈔老譜》中的闡述,已經得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之精旨妙諦矣!


就是明代的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的認識之結論,亦值得商榷!因為從王宗嶽撰著的《太極拳論》一文中,已經全方位的揭示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昇華的系列方法,系統工程內容,已經完美無缺了。按照《渾元劍經》的理法來看,王宗岳已經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通家了。


②、不過宗岳先生得岳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豐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
不過王宗岳先生得岳武穆的雙推手之局部,這一說法乃是王薌齋先生自己的揣摩的說法而已。因為從現在資料來看都沒有證明王宗岳先生是論雙推手方法的。就其所論“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的一點子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已經揭示了拳術攻防之道的技術方法之真諦了。這是否認不了的事實。而這一說法的功夫內容,就是“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自動化的“寂感遂通,應物自然”的無上之功夫藝境。


何時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只是“三拳”的說法?太極十三勢,乃指進、退、顧、盼、定五步和掤、捋、擠、按、彩、挒、肘、靠八法而說的,並非具體拳法招式爾。


傳說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的說法王薌齋先生不同意,就是我也不贊成,因為沒有充足的證據,屬於附會的說法爾。


③、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


太極拳套路招式有百四、五十式,更有甚者一百八十八式之多。雖然活動筋骨也長生,但勞役過渡定傷身呀!之所以如此,並不難解,乃由人為編排出來的。


④、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尚遠,不足道也:


如果以自然力修煉太極拳術,定會成為大成神拳神明藝境的拳師。然而,看該拳的修煉之不用力,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然修煉而不能對敵較技以制勝,而造成精神上的困惑也是無限的損失,距離拳術實戰攻防較技的能力相差太遠了。故而,不足道也!


【點評】


拳諺雲:“一處修不到,不知一處妙、” 如果沒有如法的修煉那家拳法功夫,就不知道那家拳法的妙處所在。同是郭雲深造就的弟子,孫祿堂先生的觀點與王薌齋先生的觀點,對太極拳的認識就截然不同。正所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然而,要運用傳統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觀點來看,就能得到大一統的正確認識了。難道這不就是儒家所教誨的修煉、至用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的基本法則嗎!。


所以,修煉者必須具有自知之明,方能慎獨,獨知獨見獨能,何患功夫技藝不精乎?這就是“不可道者,方能道也”的精旨妙諦。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55 , Processed in 0.01185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