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6101|回復: 3

意拳與鶴拳關係之研究(節選)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3 09:17: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3 09:22 編輯

作者:楊鴻塵
出處提供:邵保勝

按:意拳與鶴拳關係,我查了一些資料,發現楊鴻塵先生對此深有研究,我讀後受益匪淺。現將其研究成果摘錄部分,供各位拳友參考。楊鴻塵先生原文爲《也談王芗齋先生、福建鶴拳與意拳的關係》,我摘錄的爲第六章節原文標題爲 〈意拳功法受鶴拳之益>,我改爲〈意拳與鶴拳之關係研究>,特此說明。歡迎大家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武行者

一、意拳功法受鶴拳之益
鑒於意拳功法世上著述已多,在此不述,而鶴拳的曆史源流、門派分支,功法特點,海內外深遠影響等內容世上亦有著述,《台灣武林》更有專利獻出,何況盡管我也學習練過鶴拳,於以上方面本屬門外漢,故不置喙,在此僅拘泥於功法關係某個側面略述淺見。即使是淺見,也必有誤,這是因爲現在世上流行之鶴拳不一定就是,或不完全是鶴拳前輩彼時所精之鶴拳,因現今大多數拳種,所習多已不是原傳,即使僅有三代的意拳功法,亦多有不同於初之功法者。是以此文下面所述,僅是馬師所講當初芗齋先生從解鐵夫等前輩所學之鶴拳,因現今發展的或是豐富的鶴拳可能有些不同或大有不同。複因至今筆者未能明確解鐵夫、方洽莊、金紹峰先生的籍貫姓氏,又未能究竟是那位先生從那方面使芗齋先生獲益了,至今僅知同芗齋先生交往的鶴拳前輩中,有的文化很高,有的文化很低,而語言交流當數金紹峰先生易懂,因此下文所敘只能概述極無法落實在具體個人,而且民間文化和其文化語言和通行語言也只能拼錄,我想金、方、解三位老人家的英靈會原諒我的,鶴拳武友也不會怪罪,更會進而正之的。

以上所敘,凡鶴法即指解鐵夫、金紹峰、方洽中三位先生之法,不再提及本人,意拳即王芗齋先生的意拳,亦不提及本人。

大凡有作爲者和發明家,其發現多是於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當中受啓發,魯班因小草割破的指而發明了鋸;瓦特因看到蒸氣頂起壺蓋發明了蒸氣機。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曾被草割破過手,而更多的人會看到蒸氣把壺蓋頂起的現象,那他人也不會發明鋸和蒸氣機的。拳法也是此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有真正知心朋友的標準,此即“友直、友淳、友多聞”。只因爲王、解、方、金等先生都是具有民族傳統美德、互爲摯友、诤友、直諒、多聞之益友,才能有鶴、意的曆史交往和互益,更爲重要的他們才互“漁”而非“魚”這才是有了意拳創新的契機。

1、宗身大法

宗是方言,取意於狗從水中上岸,周身抖動,猝然將身上的水抖彈於地,是鶴法最根本之大法,無論宗鳴飛(通之爲飛)、食(掠之爲食)等個係鶴拳雖各具舍展、靈變、輕巧、快捷、發聲等特點,但無不以宗爲體,如無宗法就不能謂之真正鶴拳。宗法是方七娘等前賢留給後人的最寶貴遺産,是中華武術最上乘的中外獨一無二的絕學、更是現代研究人體科學的金鑰匙。
意拳受此影響最爲巨大,鶴拳通家當時所授宗法基本有三。


(1)“狗法落地蓬車蓮,鶴法全靠搖宗手,”蓬車蓮的外形雖似常見的五龍絞柱。但其整體之動的巧要卻大有意義,搖宗互變以收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觸之如電之奇效。這種高頻率的整體齊動之宗法、犬、虎、豹等動物均具有這種本能,人的嬰幼兒期也具有此先天功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局部動作使身心逐漸改變爲經常滯的狀態,即使偶有出現,也是肌肉收縮、胸隔肌肉收縮、胸隔肌發勁的狀態,(如夏日突然冷水澆頭)。故動物的宗身最獨到的是全身肌肉舒放,整體骨架主動,帶動一張完整的毛皮同時抖動動,冷、彈、抖這種多少武林中人爲之終生追求的勁力現象才會驟然擻出。無論方向角度如何,只要外力來犯,即如觸電而被擊出。熟谙之法,就如同著重甲,互搏時只要抱定間架,盡量防護自身薄弱部位,真正作到顧化閃打合一齊動而瞬間敗敵。世傳解、王、金、方等通家以身接對方擊打之拳腳並將對手彈飛即是宗法之用,只是因外形微而速,外行觀者不明其故,才導致了由此勁而出現了很多神奇故事。宗法和咬牙硬挺不同,同讓對方打肚子靠腹肌硬抗也不同,更大異於排打之類硬功,如果比喻說明,那宗法練習者功深後,不僅力整如一,而且筋骨由內外強壯,簡言之,宗法有得者的軀幹四肢如同紫檀木,質堅而有了彈性。而以硬物打自身,以四肢擊硬物,觸點如泡桐之類樹疤,因神經、肌肉壞死雖不知痛、但無彈性,更不堪重擊。現在有些意拳者經常以盤骨精糙暴露人前以示功夫,更有煉所謂“受拳”者,不但自身受害,更傷害了從學者。

真正高手從未有白白挨打者,他們的接拳倒不如說是利用宗法之整體彈簧力打對方。難怪有打人者反倒傷及手腕的怪事發生。

研悟宗法絕對不是講如何挨打,而是千錘百煉,隨機隨勢地自如運用此法以制敵。力的求取和運用一直是格鬥術的最重要追求的內容,早先拳技一招一腿的擊打,爲增加其長度、硬度而總結了伸、探、掄、壓和操打之法,更研究出很多手法、腿法和擒、反諸法,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自所謂“內家拳派”産生後,拳技的意圖和功法就注重以整體勁的練用爲主要矛盾了。太極拳以腰部靈活轉動柔化剛而使其力大大強於局部未打之拳,但外形的一動無有不動因腰部扭動而失去“三戰”(實質是頭正、身正)肩胯也由於腰部主動而經常處於不合格狀態,造成“腰馬不合”而影響下肢反彈力形於上肢。格鬥時也因此而注重以靜制動和“彼不動,已不動”等練法,這些原則根據原傳太極拳的特點是行之有效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3 09:17: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3 09:19 編輯

形意拳將立身中正改爲側中術正,將斜面執槍原則化入科學的三體總則中,以踐、鑽、裹老三拳和龍虎二氣爲法,其發力勇猛簡捷,故武林中爲之注目,究其發力實質是後腰的挺力、後足的登力和頭部的領力三力合一(上肢雙手如撕扯之力和前足的踩力均由上述三力帶出)。故原傳形意拳之力足可謂之“整勁”,實作名手甚多,乃名符其實的實戰拳法。可能是由於三體式間架便於攻守,形意拳名手都注重“硬打硬進”和不思一絲存的氣勢和打法。實踐證明亦是卓有成效的。然從中華武學的學術整體而論,整勁和宗勁還是有區別的,其區別細究較繁,亦只能設喻簡別之:所有內家拳法的整勁皆有蓄發之別和起落之分,起爲蓄,落爲發,臨敵之際蓄力如開弓,發力如放箭。是先布勢、即起即蓄,先把弓拉滿,再發力如放箭,身體各部要求爲松靜,發力時突然渾身筋絡伸張,然後以“如封似閉”、“搬攔錘”、“虎撲”、“炮拳”和“探掌”、“削掌”等整體拳式發出(現世上所練已多爲起松落緊,即起手全松,落手周身一緊)。

宗法的應用是遇敵起勢神松意緊,實際是全身放松下的整體各部連結後的漲舒,以整體滿弓之勢應敵,一觸即松,沒有起落的過程。我們可以作個試驗就會更加明白了,張弓對著試驗參照物,大多拳是先拉再放或先松弓再突然一拉緊,而宗法是先把弓拉滿,指扣箭,隨時待發,從此狀態參照物,可隨時松發,不需要再拉。如用外物擊打松了弦的弓是沒有彈性的,而如把弓拉滿,擊打弓弦任何部位都會把外物彈起的。只有保持身心松靜狀態下的整體連結幅射放長,才能鶴如觸電。還有一個重大區別是內家拳的整體發力是如炮彈出膛,是以人體重心向各方向發射的。而狗抖水時並不是朝一個或幾個方向甩落,而是八而齊落。宗勁發出是如炮彈炸開。具有深厚整勁基礎者習宗勁較易出,但如無功底則不易功成,而且需日積月累而至,如果強行於此,必不能如願而導內傷。其具體功法意、鶴均有原傳,需循序漸進,拙文中在談其關係,不在介紹宗身和其它功法之練法,讀者諒之。意拳受宗法之益風格大變,才有使對手如被電擊之戰況。

2、顫吹之力

方七娘等鶴法前賢大師蕙質丹心,以超人之毅力和智慧之靈感觀鶴之意,創出鶴法,同所有內家拳一樣,也從器械之用獲得啓發,鶴法拳理明顯受俞大猷《劍經》的影響,更受益於古射之法,故其法中多有弓射之法的設喻,其中“如弓送的”就是精到的法理。

爲了便於領會,鶴法還曾以廣胡爲喻,弓與廣胡法理相同,拉完樂曲後樂師爲了保證樂器,都是把弦松開再挂置牆上,待演奏時再把弦擰緊,這個緊要適度,所以叫調弦,如果弦松狀態就無法演奏,但若弦太緊就會斷,起手制敵就如弓上弦和調滿弦,才能隨意發箭和演奏(此喻對筆者啓益極深)。意拳臨敵之際的原則正是“松即緊,緊即松,松緊緊松勿過正”,松緊的宗雖簡,個中要義卻甚難參悟。全松爲懈,全緊爲滯,此喻可謂深入淺出。在此基礎上才能練習發力。

所謂顫吹勁雙稱宗心,方言稱爲“痹”,其意是由於練功有素者的發力在關節定位的情況下出現明顯的抖動。這是宗勁發生的現象。現在有些拳派習者在行拳時故意使雙臂抖動,這可能是有人目視過這種力的現象而未明根底的外形模仿的緣故。其實這種力的要求是“不讓顫而抖”,箭出自然弦顫,而射中箭靶之箭根本無人有意讓其抖動,但中者亦皆顫,此爲殺傷力極強之穿透現象,郭雲深的“崩拳似箭”亦是指此。古時射箭專有述語,向前射爲分宗,向兩旁射爲對镫,向後射爲抹鞯,箭稱矢,靶稱的,這種發力稱“中的之力”(今有人否定此力,還質疑鶴、意:爲什麽穿透力厲害,不把拳套穿透而傷及對手呢?其實,中華武學就是中華武學,不必羅列物理公式。只舉一個小例子就能說清:試者可用一尖物戳擲木板;先用帶尖物擲擊包上海棉的木板,而後再用布或海棉包上試器之尖端,再去擲什麽都不包的木板,馬上就會知道,兩次試驗,效果大異。由於宗法爲本,鶴、意高手才可以在互搏之際隨機隨勢的以任何外形實發於對手。

3、鬃乍和宗身

宗法還有兩種重要效用,即鬃乍和宗身。

鬃乍是指臨敵之際,氣定神閑,安然空靈,然精神集中激發,如蟋蟀相鬥,須豎聲鳴,又如雄雞相搏,乍毛振翅,這種狀態素質上就不同於機械的以靜制動或以逸待勞,凡實戰者自有體會,這同原傳形意拳的“烈火燒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宗身之法各家拳派卻極鮮見了。
所謂宗身乃鶴拳獨有之長,古今中外,無論何種拳派對搏,發力沖拳後,便必然蓄力,前拳連點則影響力度,重拳必重蓄力或換後拳後才能使用,組合拳是最精彩的戰況。而宗身之法卻另有特色,即發力後無需換拳蓄力,接觸點不變,周身宗抖整體強力如驽潮洶湧,直至對手完全喪失戰鬥力爲止。鶴法有“橋接如瘋狗”之說,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兩犬相鬥或虎撲食就會知此喻之切實,它們只要接觸,根本不會再左一口,右一牙的換式,而是前鋒處不松,靠頭擺身肉搏。正所謂殺機驟現,整體而宗。意拳的炸力無斷續,運力如山飛海溢即爲此意。(再重複一句:無論戰況如何激烈,鬃乍和宗身時與猛獸,嬰幼兒體態相同——絕不能氣滯身僵)。

二、搭手

推手的訓練是中國武術獨有的徒手對抗訓練方法,諸多拳種流派都非常重視推手訓練。有的拳種叫演手、粘手、柔手、隨手等。雖然具體形式、方式、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是大同小異相類似的訓練方法和階段。

已列爲國家武術競賽項目的太極推手是單一拳種的競賽。從觀多年來的太極推手比賽,雖然規則不斷改進完善,然而場上參賽者“頂牛”、“拼力氣”現象依然嚴重,爲此,有人感到練習太極拳理用脫節,規則中規定的棚、捋、按、踩、列、肘、靠八法技術很少出現,倒似相撲和摔跤,“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特點從無體現,有知情者透露:有的隊讓舉重或摔跤運動員集訓數月,學會打輪和熟悉規則後就參賽,居然勝了多年的高手,有識之士指出,長此以往,勢必造成真正武術的失傳,這種由官方舉辦,無視百家的單一拳種的推手競賽和規則,對太極拳本身和其它拳種的發展都是一利的。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3 09:20:47 | 顯示全部樓層
修練某一拳種武術,不應該也不可能只和本拳中相較,在國內要面對各種流派的較量。今後的發展將會面對世界各民族的搏擊對抗項目技術的考驗。適應發展,舉辦各種拳種均能參加的推手競賽勢在必行。

我們在數十年學習修練過程中,深深感到鶴、意前輩們創造的推手既可作爲訓練方法,又可做爲競賽方式。結合實踐鶴、意推手的技術特點,嘗試著不論是練太極、形意、八卦、少林等拳種流派的拳友,還是曾習過跆拳道、拳擊、泰拳等技術的拳友,在一起練習和比賽,均能“打到一塊兒”。經過實戰練習,拳友們感到技擊水平提高快,沒有傷害事故發生,既文明又高雅。

鶴拳的推手稱爲搭手,雖然同其它拳種的推手有近似之處,亦有不同,意拳的推手形式和技法早期除發力外,其它都是依從李瑞東先生太極推手之法。王芗齋同方洽中二位先生切磋時的四勝六負,實際是斷手勝四,推手負六,自此,意拳訓練吸取了鶴拳搭手之法。在此略述(爲了敘述方便,下文將各拳種的推手方法統稱爲太極拳推手,把鶴拳和意拳的推手方法根稱爲鶴、意)。

1、推手形式不同,雙方相搭的接觸點不同
太極主要有單推和雙推,定步和亂踩花(散推),接觸點爲腕部。鶴、意除單、雙、定的外形外,還有推腿和搶搭。接觸點爲小臂,通家推手接觸點爲小臂的靠近肘部處,這是節短勢險實作之密,發力的“一點兩面”均由此由。

2、因動力的要求不同造成的身法不同

太極拳主要以柔克剛和柔化發剛,發力時以腰爲主,故其打輪時,以腰的晃擺來柔化對方來力,再乘機發放對方。鶴、意注重身馬三戰(三正)不許晃腰,不允許轉腰化勁和發勁,意念始終(無論外形的退化和進攻)指向對方中線,鶴拳稱爲“身手三角馬”、意拳稱作“守中用時用中而不離環中”。發力時可柔化而進,亦可以宗身進擊,也就是可以用宗身抖動之力將發力的對手“剛彈而出”。鶴拳推手不允許用手撥化對方,主張身閃步讓,用脊柱和尾骨始終對準對方中線。太極推手可以把對手按住前胸的手以轉腰化掉,但這在鶴拳推手中即已算輸,認爲摸著身可以化,打到臉怎麽化?故自身的中線部位絕對謹慎閃讓“如同處女”絕對不許對手摸按。複因太極推手是以後足蹬地的雙手齊撲,因用掌根而造成豎掌,鶴意是整體宗勁,不許掌根觸放對方之身,恐對手身壓擠傷手腕,要求雙臂不能平行而出,總是一上一下,一前一後,觸對手之身是漲伸的手指。沒有伸臂掌推的動作,發人要點是“不管中不中,只管正不正”,是射撞已肘後的宗身指彈。

單推是爲練習實作與敵單臂相觸時的進手發力。現在流行的雙方前臂相搭,以臂輔助的形式只是鶴意推手訓練形式的一種,其目的不是以此轉換進退,而是爲了用於實戰時以正取斜,造成瞬間的雙臂打單臂,進而突破中線的戰法之一。


雙臂和雙腿相搭訓練是爲實作時間架接觸後定點發力和隔點發力。

鶴、意推手不允許現世上的八法形式,只允許纏、旋、閃、挂、偏等內涵之力。

最大的區別是太極回撤時轉腰化勁,身低步坐,進手時後腿蹬起,鶴、意是閃讓時身長起,進身時卻是身沈體落。

鶴拳推手訓練開始強調正確,不允許有勝負之念,更不允許拙力出現,只爲整體勁力階段的體會和驗證,如精神和反映如何!動轉時是否還是樁的原則在動?攻防時是否犯頂或夠對方及以局部動作應急?所試之力是否能在互推中運用?


苦練有得後就應進行允許對手“胡來”的練習,如摔、抓拿、甚至起腿,以自己的觸覺本能而應,但只許勁力施爲,不許拳打對手。

推手原始目的是爲避免訓練時受傷而設,久而功深就上升爲技擊的功夫,這種推手應本質上大大優於早先的推手。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實作時必然有四肢接觸的情況,進攻時亦必有對方招架之時,故常見的抽拳再擊等情況就應變爲高級推手的運用,或破門而入,或隔點重擊,此即意拳獨特的間架之法。


第二種作用更爲重要,由於種種原因,在現今鶴、意的高手中也不多見,這就是接手奪勢和控制對手。

有實作經曆的朋友信都會知道,雙方相約好搭好手以後再推,大多的技法還可用上,但互搏時很難“搭點”,這就又有了鶴、意推手與衆不同的定義——無論推手和實戰,只要搭上點即爲推,拉開距離即爲斷。斷有拉開距離和斷敵來手之義,故意、鶴才稱推手爲搭手,實搏爲斷手。實作是推斷互爲,由此我們才能知道王、方二位武學巅峰人物推手如何激烈,王又何四勝六負?又爲何棄舊從新並使之繼續升華。其要害爲奪勢,奪勢不是單純的氣勢當先,更非一鼓作氣狠擊猛打,在此不妨再設一問:即使掌能斷碑,拳能斃樹,腿能碎石,實作時的高手身無定位,活若靈猿,一拳擊不?怎麽辦?一腿踢空或未踢實雙怎麽辦?所以曆代實作大家才有名訓傳世——“打人容易發人難,重拳容易打上難”。可以說,鶴拳的妙手們首先意識到並解決了這一問題,這就是“奪勢的蓄,未發失重”。鶴法奪勢的要害是“棄力借勢”,跟進如拔河。棄力及武學至妙,在此再補一漏。中華武學的頂尖妙手,根本不會出現單手一揮,高手即出的場面,但兩強相爭,也不會出現鼻青臉腫的情景。芗齋先生本已不凡,又天資過人,學練鶴拳推手半年後複同金紹峰、方洽中等先生拉開距離,全力互搏,各施平生所學,然無論如何驚心動魄,“華山論劍”的情景卻從未出現,效果卻只能各有勝負,負的一方只能是被宗出半步或一步之遠,而且間架不變,解鐵夫先生爲此留下了千古名歎——“擠放如接生”。其時,互爲肝膽,朝夕研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吸因解老最長,方、金二先生均長於王先生近二十余許。不然,還不知日後被譽爲大成之境者爲誰?


武術在原始産生中的直接目的是做爲解除對手戰鬥力、傷殘甚至殺死對手的搏擊格鬥手段。實戰在某種意義上是性命相搏、你死我活。在戰鬥或其它形式的暴力沖突中,武術手段可以無限制運用。爲了勝利不必遵循道德規範,甚至使用陰謀詭計,詐騙戰術等。在武技中充滿了叉眼、貫耳、鎖喉、掏檔、反關節和擊打要害部位等種種手段。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3 09:21:55 | 顯示全部樓層
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拳擊、摔跤,尤其混鬥比賽,也極爲血腥殘忍。拳擊用的皮手套上綴有鉛珠鐵釘,混鬥比賽中抓鼻、揪耳、折手指、斷手腕、卡脖子等,比賽後果慘不忍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混鬥在奧運會上已不存在,拳擊和摔跤也因有了種種規則而有了進步。泰拳、跆拳道,柔道等各種流行的技擊術,也都經曆了大致的發展過程。在中國武術格鬥中那些危險殘酷的技術之詳細,可以說都超過其它各國的武技。

然而以曆史性地進入現代科技文化的中國武術,其訓練與競賽必然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如讓雙方各自立下生死文書再進行較量,用性命相搏的話,就是愚蠢的殺人和自殺的行爲,既爲人類人明與法律所不容,也爲雙方利益所不容,違背了習武的宗旨。武術訓練競賽的對抗性的性質與意義,與原始武術實戰的性質和意義已曆史性地發生了質的變化。近代以來,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爲科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吸收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發展鍛煉形式,升華技法理論,在不失攻防技擊內分涵的前提下,沿著利國利民,修身健身的宗旨向前發展。已成爲曆史的必然。故此我們研究意拳同鶴拳的關係,探討其推手的理法和功法,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三角馬和磨擦步
只有少數拳種有步法訓練,大多數則注重原地拆招破招,無論何種拳派,除跳躍外,基本步法外形只有兩種,前足一直在前,後足不斷跟進;後足變爲前足。雖路線,步距有異,但全世界的步法只有兩種——過步和跟步。在此我們只研究鶴拳步法內在精華,暫不去論及其它。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就會明白,大多數拳種是用腿拖著身體上的,只有少數拳種是以身代步,這是爲了動動中保持整體動作和整體用力,就有了一定難度,其外形大多是直進直退,八卦拳的第五大式的獨特之處是環形走轉。而只有鶴法的三角馬是以閃爲進,閃讓的同時進攻,人們習慣於直進追擊,或後退反擊,這種橫向或斜向閃讓的同時施以打擊的步法確實是令對手無法反擊,其步無論如何運動都是“兩手如竹繩,兩腿似車輪“,腿如車輪必須有在平時站樁時有爭胯、勒胯等要領增加胯步的拉量才能作出,而肩胯大關節的靈活又是宗身和發力的重要條件,故鶴拳的功法雖有階段性,但卻是互相關聯一體的。

憶惜當年武術名家會於北京之時,劉衛祥、李存義、程廷華等名手過手試藝,並結爲好友。後來,各派互益,自此程先生把原傳形意利於動出人群而戰的頂膝趟泥步法引入八卦拳中,自此擺扣步被趟泥步取代,李先生把利於切削的八卦豎掌引入形意拳中,自此形意拳法的三體式中的鷹捉漲指前伸式改爲豎掌式(只有尚雲祥先生等一支堅持原傳之勢),在此且不探究改動後效果如何,只提及一點,王芗齋先生的早期步法只是擺扣要領的提膝踐踏加趟泥而行,而受鶴拳影響後,則改爲“肩胯如機輪”的“膝縱足兜”,迂回仍是十面埋伏,觸敵則是原傳的雞形馬踏。後來意拳將三角步作爲重要的步法訓練,由於鶴拳以閩爲宗,意拳中的設喻多有不同北方述語者,如“空氣遊泳”、“波浪試力”等,三角馬的名稱意拳稱爲“陸地行舟”。起式時,意念中設想自己置身舟中,隨著風浪顛簸和流速緩急不同調整自己的重心,繼而又似遊水泛空中,上肢提弓提弧,下肢磨擦式或左或右,或起或伏,可橫沖豎撞,或閃讓進擊,亦可中線略偏即進擊,更可如被疾流催動而大步疾沖,卻不許心存招法,自身只如斷線之舟,隨水浪力泛於水中,這種旁觀者不知其欲何爲的練法具有飄忽不定和不期然而然威力,因此步雖如不緊之舟,卻是練習於地面,故名陸地行舟。
  
意拳的步法最基本的訓練功法爲磨擦步,最早謂之擦拉步,意拳所有步法均由此派生,其路線有進有退,進攻時身手齊至,後退時避鋒即打,乃原傳鶴法所僅有。如果說陸地行舟之訓練,意拳將以身帶步三角馬精華融於以脊柱旋搖帶動全身,再會於健舞神韻已有所不同,但磨擦步訓練至今仍保持有著原貌。其法有別其它步法的直進直退,手到步不到或絕對進退的練法而別開生面。其具體練法亦不述,只談其大異於其它拳種步法的意識,意拳初練此步的意感是身正臂伸,如扶按欄杆或柱杖,如分水趟泥,有得後改爲如按水中浮球,功深後挺拔空靈,又改爲如按浮萍。鶴法爲如犁頭破土逆進。這種意境同世上只有外形退移的步法已經大異,其效果可知,但日久功深後意念更爲獨到,外形不變,但後足經過前足前出時,意念上都有一個停頓,這就避免了絕對前行或後退,實戰中戰況常變,此一停頓就可以隨敵之變而變,或前沖、或橫閃、或側進,或趟跟,退閃出拳,輕靈多變,隨心所欲。


此步法還有一異,就是當整體前後陰陽明確後,後將整體左右分爲陰陽,此極便於重心的及時調換和發力。正所謂“一邊鼓,一邊蕩”。當然,最爲緊要的還是在目光遠望,豪氣放縱的同時必須有“起步如履薄冰,落步如臨深淵的恭慎意境,如依鶴法原傳心法則更體會,此即”如“偷雞賊摸雞窩”。如此則輕靈機警,有變即突發驟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撞、彈、合、頂、壓、卷、碾、挑等力於一式宗出,令對手莫測端倪而猝不及防。此步練習亦有“蛇欲窺仙草,鶴窺潛於後”之喻。

_________________
雲水風度,松柏精神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7:00 , Processed in 0.01284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