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463|回復: 9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 ....... 王西安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3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8 19:43 編輯

......  admin_L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一聽勁論

  聽勁,是太極拳及推手中的專用術語。聽勁。有雙重之意,是耳聽,眼觀及周身肌膚觸覺覺察和心靈神經系統的感知。至於感知靈敏度的高低,是由練拳和推手功夫的深淺所決定的。聽勁大致可分爲如下三個階段:一是骨感聽之,二是皮感聽之,三是毫感聽之。何謂骨感?骨感是指初學者皮感不靈,待拿,擠,按,受制時,才知自己已經被動,方才緊急應變。何謂皮感?皮感是以心意爲統率,以沾粘連隨爲根本,以肌膚爲主導,在推手時,以肌膚感觸覺察彼之左旋右轉,上起下落及輕重變化。待拳練到相當高級階段時,內氣非常充足,能體現出周身空靈,周身各處皮感相當零敏。此時與人交手,定是先由毫感傳至皮感,在毫感傳至皮感的一瞬間,以能做出極端靈敏準確的反應。所謂毫感,就是功夫達到五陰五陽的鏡界時,周身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身心進入一片靈鏡,化境,那時毫毛皆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之勁初觸我毫毛,我之勁已入彼之骨髓,所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


  現在由於各種自然條件所限,下工夫練拳缺乏幽靜之處,意念不能高度集中,所以影響聽勁靈感,一般學者只有骨感,少數才能達到皮感程度。


  聽勁是千變萬化的,全憑皮毛的神經感知判斷,實非易練之功。故在未練聽勁之前,應先練沾粘勁,若不懂沾粘勁,則不能聽勁,不能聽勁,則不能懂勁。猶如聾啞人聽人說話,耳不能聽之,則不能解他人之意。故欲懂勁非先聽勁不可,聽勁除必須符合太極拳的“快,慢,沈,穩,虛,實,開,合”八字要訣外,還必須嚴格遵守“沾,粘,連,隨”這一推手“四要”。其關鍵在與快慢相兼,氣沈步穩,虛實分明,內外相合,連綿不斷。周身關節處處開張,而不能有絲毫拙勁呆力,只有這樣長期鍛煉下去,使周身神經日感敏銳,才能達到微感靈知地步。正如《孫子兵法》所雲:“神乎神乎,至於無形,微乎微乎,至於無聲,故能制強敵於死命。”達到那種高智慧境界,那種神明超妙的形神奧妙,(未完是不言而喻的。反之,橫氣填胸,血氣上浮,周身肌肉僵硬,則必然反應遲鈍,敵之來勁聽不真切,判斷不准,甚至視而不知,聽而不覺,及至勢危,方才慌忙應戰,盲目攻守,導致失敗,故學者不可不詳察焉。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38:14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二懂勁論

  懂勁,是太極拳及推手中必須弄懂的關鍵問題。所謂懂勁,就是在運動中能夠辨別出對方勁的虛實,剛柔,快慢,長短,緩急,方向,曲直,大小,落點以及可能的變化,並且能夠把握好節奏,時機,使引化拿發恰倒好處,克敵制勝。


  懂勁是建立在聽勁基礎上的,能聽出彼勁,才能懂勁,如不能聽出彼勁,即不能懂勁。所以初學者對於懂勁甚感困難,一時難以做到,只有經過相當一段時間勤學苦練和細心揣摩,並有名師給予指點,才能逐步悟道懂勁。所以說在未能懂勁之前,推手就容易犯“僵直丟頂”之病。待懂勁後,在推手中又會犯爭強好勝之弊,此時要注意克服訓練中常見的35病,即:“抽,拔,遮,架,磕,猛,躲,閃,侵,淩,斬,摟,搓,欺,壓,挂,離,賺,撥,推,混,硬,挺,霸,騰,擊,直,實,鈎,按,手朋( peng),抵,滾。”否則, 即使僥性取勝也並非達到了懂勁階段。


  所謂病,是在推手中脫離了中正圓活,背離了沾粘連隨之原則,故曰病手,病身。


  懂勁也是對練拳及推手的方位,角度及工夫好壞的大檢驗。練拳時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及推手中的棚(應爲手朋,但字典中無此字)捋,擠,按,采,咧(應爲手列),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能否在交手中運用自如,在推手中能否做到粘粘連隨,搭手便知其拳藝和工夫如何。所以說招勢是方法,途徑,八法是手段。通過這些方法.途徑和手段,目的是歸結到抓.拿.摔.化.打.騰.閃.折.空.活, 兼施並用,而不僅僅局限於一個“打”字。中華武術門類繁多,無一不獨具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太極拳是其中的重要門派之一,所以懂勁不能只限於推手,和其他武術一樣,同樣適用于自由搏擊和交手散打,這才是太極拳的真正面目和實用價值。推手是以粘粘連隨懂勁爲準則的實戰訓練形式,散打交手也同樣不能離開上述四字的懂勁原則,無非散打是技藝昇華到相當階段後,擺脫推手這一訓練形式,而成爲實戰交手散打這一實用形態罷了。單他還必須合乎規矩繩墨,這就是太極拳推手和散手的辨證統一關係。有些人不瞭解太極拳,把太極拳看成是女子健身,老弱病殘及文人,書生療病消遣的無實戰用處的體操,那是十分錯誤的。


  陳氏第十四代著名太極拳家陳長興在《太極拳歌訣》中雲:“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扳咧橫采也難敵,鈎棚逼攔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這首歌明確指出,“縱”是前進只意,“放”是打擊之意,“屈”是合之意,“伸”是展之意。這就是說,無論在前進擊打,或屈合開展 時都應做到知己知彼,隨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獨 知人,此即有沾、粘、連、隨,聽勁懂勁之意。第二 句是說雙方互靠纏繞時即以連隨應之,這裏的“依”就是隨從,舍己從人之意。第三、四、五句都 是太極拳散手用法,所以從歌訣中就可以看到太 極拳不是單純的推手,而是推散兼宜的博大精深 的實用武術,正如前面所述,推手是訓練前期爲 了避免傷害事故而採取的實戰馴練方式,交千散 打是文戰搏擊的運用形態。只是由於歷史的發展 和時代的前進。光進的武器出現後,武術相應演變 成了技擊體育。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 對太極拳有了較深的認識,爲了健身、防身,自衛 在推手四要和懂勁基礎上,對太極散手也進行了 同步練習。只有這樣,既懂得椎手;也懂得散手, 才是太極拳的真諦。 常言道:“多練能生巧”,“苦學入靈境”,要想 真正達到懂勁,除了名師的指點,還需與物件切 磋。但最主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多下功大。陳鑫在 《太極拳論》中說:“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到 階及神明。”這說明首先要練習招法,達到招熟能 生巧以後。才能漸漸明白各種勁的運動規律,懂得 了各種勁的運動規律,才能愈練愈精,從而達到運 用自如的地步。這說明招熟--懂勁——神明是三個階段,懂勁只是中級階段,只有達到神明階段 後,無論是身體哪一個部位,一經與他人肌膚毫毛 接觸,就敏悅地覺察對方勁路的來龍去脈,輕重虛 實,剛柔順逆,直橫方圓,高低左右等變化,並沾著 對方使之不能逃脫,在得機得勢的條件下順人之 勢,化人之勁借人之力,還力於人,使自己在運動 中始終居於主動地位。演練者一定要循規蹈矩 不急不躁,由招熟而懂勁,至於階及神明,那是窮 畢生精力,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事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3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三--沾粘勁論

  沾粘勁足陳武太極拳推手中最基本的勁別。 其勁主前進,是經過長期苦練纏絲功夫達到一定 程度後,在推於中的外在沾粘表現(所謂外在表現 是指由內形于外,達於肌膚毫毛的知感)。所以說 練拳是知己功夫,推於是知彼功夭,只有知彼知 己,才能百戰百勝。換言之,就是纏絲勁的沾粘相 隨達到使對方大法脫身的高精度功夫,就能百戰 百勝。故曰:練拳是培養沾粘的基礎,報乎是對沾 粘功夫的檢驗。


  所謂“沾”,是在推手中如膠似漆地沾往對方, 即用纏絲勁纏住對方,使其不能逃脫,亦有主進之意。


  所謂“粘”,即有攆逼、隨從之意,使其不能脫 身離去。沾粘是以沾爲主導的,不能沾,就不能 粘,只有沾勁由內形於外,並佈滿全身,在推手時 才能緊緊沾粘住對方,隨被動而動,“舍己從人”, “被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後 發制人,體現“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沾粘不 離,周身才無破綻。只有粘住對方,推手時才能使 對方無機可乘,無懈可擊,收到己順人背的效果。


  沾粘勁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易明白的,甚至練拳多年的人在實踐上也並非完全明白此勁。因初學者周身僵硬,筋骨、肌肉、關節都不松活,猶如木 棍一根,即使久練者如無純厚功夫,也不能達到沾 粘程度。只有在理論上弄明白道理,並在實踐上 掌握具體方法之後,再多下功夫細心研練,才會漸 懂此勁。始於手,然後而臂、而肩、而背直至周身, 先有感覺而後有此勁生成。有知感而漸生沾粘, 有沾粘而再下一番功夫可産生吸感。故與人推手時,搭手即可知對方沾粘圓圈面積和化勁功夫的 高低。瞬間即有勝敗定論,這才是高級階段。但具有一般功夫的人是不易做到這一點的,必須通 過名師指點,加上自己多下功夫苦練,方可逐漸掌握,由不知而漸知,由生疏而漸熟,由熟而巧而精。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39: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8 19:40 編輯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四---連隨勁論

  “連隨”離不開“沾粘”。連隨是在沾粘的基礎上緊緊順隨著對方,使之不能擺脫。“沾、粘、連。 隨”四字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在沾粘的基礎 上做好連隨不斷,才能天衣無縫,與人交手時使對方無隙可乘,然後可隨時引進落空,化空打人,得機制敵。


  連建立在“沾”的基礎上,只有沾住對方,才能 連,否則如沾不住對方,讓其滑脫走化,就談不上 連。連是不斷之意,在推手中緊緊連著對方,不丟 不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使敵無法逃脫走 化。這就是將己動有意識地與被動相互連接在一 起,此起彼伏,此伏彼起,連綿不斷,並借機探窺對 方沾粘程度和勁別。


  隨是建立在連的基礎上的,推手時如不能與 對方連貫,如何能隨!隨是被走我應、我順、我跟。 在推手時隨從被動,緩急相隨,進退相依,只要與 對方搭手,就不能使其逃脫,無論對方如何企圖擺 脫,都要緊緊順勢跟隨被動,沾粘不離,不丟不頂, 此時正是窺隙乘機戰勝對方的大好時機。所以 說:“連、隨”是誘敵陷入被動局面的手段,連與隨 不可分割,無論行功練拳和推手,都要重視二者的結合。


初學者在推手時只能做到一般的連隨,那只 是隨被動的一面。真正做到“連隨”住對方,使其 不能逃脫或出手擊我,主要還是看自己周身上下 內勁相連相隨如何,能否達到標準和預期目的。 拳論曰:“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 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 隨,前後相依,能一氣貫通者,其活爲貴。”總而言 之,這裏說的是自我連隨,周身一家。只有做到自 身主觀上的自我連隨,周身一家,才能做到與敵交 手中的客觀連隨,順隨敵勁,連綿不斷。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40:03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五---引化勁論

   引,即牽引之意也,是在推手或散手搏擊運動 中引動被勁,是有意誘敵深入。引勁實爲引化勁, 元引則不能化,不化則無所謂引,所以引與化二者 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建立在沾、粘的基礎上,將對 方的勁納入自己的軌道上來,使敵千鈞之力化爲 烏有,我在引進落空的基礎上同時發勁,即化即 打,從而取勝。


   引化應做到不丟不頂,隨著對彼勁變化的感 知,自己無論前進、後退、向左、向右、向上、向下, 無形無迹,舍己從人,順隨彼勁,沾粘連隨,使彼勁 陷入被動局面,然後用肩、肘、胯、膝、手、足,或拿。 或打,任我發落,此時彼即落空失勢。


   陳鑫曰“引進落空合擊出”,這是講在運動中 如何將彼引化到落空而發揮不出威力的境地,而 我在引化過程中勁已合好,蓄而待發,隨時都可以 從任何角度、方位,恰到好處地彈抖出來。例如: 對方雙手按住我右臂,我即走下弧線順纏,漸而向 上引,將其勁化空,在引的過程中,身則下蹲,繼而 右腳插入被襠,背先內旋而後向外擊之。這樣的 引化技擊方法甚多,演練時可根據招勢變化,練習 單勢,反復練習,認真揣摸,熟透於心,嫻悉於手, 才能接敵交手,出手即太極,一運一方圓。神鬼莫 測,變化多端,四兩撥千斤,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所向無敵。陳長興雲“滾拴搭掃,閃驚取巧,聲東 擊西”,都不外乎誘敵落空,化勁制敵。但凡交手 引進時,勁必須合好。陳鑫曰“蓄勁如開弓,出勁 如放箭”,這就是說,發人要想乾脆利落,那麽蓄勁 的弓拉得越滿,勁引得越空,化得越淨,箭就放得 愈遠愈有力。在練習推手和散手時,先學習引。 化、蓄之勁,漸而才能達到蓄發相兼的更高境界。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41:04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六---拿勁論

   所謂拿勁,就是用手拿往對方臂、肘、腕、指關 節處,使之進入死角,不能轉動關節而有筋斷骨折之感,痛徹肺腑骨髓,因而被制服,此爲拿勁,也可 以叫做“拿法”。雖各家各門派對此都有各自獨到 的研究,但太極拳對此研究得更爲精細。無須大 身法及反關節去拿對方,只需略使小巧合力,彼即受制,此爲拿合兼用。只有拿與抓、摔、化、打並 用,才能較爲全面地發揮太極武術的神威。所以 “拿”在推手中的運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決不可等 閑視之。如在推手中忽視拿法,就等於削弱了太 極拳的技擊功能。在推手中,沾、粘、連、隨、抓。 拿、摔、化是打的先決條件,都是圍繞“打”爲目的 的。俗話說“凡拿必打,欲打先拿”,就是這個道 理。只有各種手段兼施並用,才能在推手時使對 方陷於被動局面,擊打才能達到預期目的。故曰 “拿”是“打”的前提。


只有運用靈巧的手法將對方拿住,使其不能 逃脫與走化,“打”才能不加思索,左右逢源。在應 用拿法時,出手要輕靈活巧,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 被擒,才算《孫子兵法》所說的“善之善者”。所謂 輕靈活巧是指在欲拿時手上不可持力,接纏被手 應輕靈隨順,待敵覺察,已由輕變重,不能走化逃 脫了。拿法應順逆交替應用,只有根據對方的變 化靈活掌握,隨機應變,才能奏效。如果出手時未 能輕靈,彼知我勁後則逃之,我應在彼逃之時迎上 再向彼靠攏,在彼手將要抽走時,急速複拿也還可以成功。這些補救措施,仍不外乎沾、粘、連、隨和 手法上的輕靈巧變,對此切不可忽視。


在拿法的使用上,還必須注意周身放鬆下沈 與拿法相配合,千萬不能因使用拿法使氣往上浮, 腳下撥根。氣若上浮,根基自然不穩,重心不穩則 自身難保,何以拿人?所以,欲拿人時,周身關節 非處處放鬆不可。若能放鬆,胸即自然含合,兩肋 也自然下束,並與襠扣肩合,周身上下處處皆能呼 應。說松周身上下無有不松,說合四肢百骸無處 不合,這樣才能做到一靜周身上下無有不靜,一動 全身上下隨之俱動。說拿內外合一,由輕轉重,力 點清晰,猶如子彈出膛,螺旋直進,手無虛發,一拿 即中。


拿與采應相合。拿、采的範圍一般應是兩臂。 胸前、腹部、肩三角肌凸凹處和兩肋處等。這些部 位一般在對方用掌向前按時和被拿時向前擠進。 彼如能向前擠進,則是由於我在拿時前棚勁不足 之故。雖被向前擠進,我照樣拿之,我由拿變持, 先將彼擠勁引空,我左手纏繞往被右臂,同時,雙 手蓋于對方有手腕部,急速與胸二勁合一,拿采並 用,在勁力上可比單純拿勁增加一倍之多,故一拿 彼必被降服。


拿法的種類甚多,無論是手與胸拿,手與肋 拿,手與腹拿,手與腿拿,雙手合拿等,都須運用適 當,切不可在練拿法時輕易傷人。特別是初學者, 對拿法的速度、輕重、手法、角度的掌握均無分寸, 更覺察不准對方關節處所承受的力量大小,所以 出手時就容易出現傷害事故。這是演練者雙方在 相互對練中一個很值得注意的十分重要的問題。 歌訣曰:


初 拿 不 可 太 魯 莽,
由 生 到 熟 記 心 上。
合 襠 實 腹 須 含 胸,
柬 肋 扣 盾 隨 腰 動。
拿 閉 兼 施 聽 勁 路,
欲 拿 周 身 節 節 松。
合 勁 力 點 須 清 晰,
靈 活 機 巧 全 在 功。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41:46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七---開合勁論

   所謂開,是伸放開展之意;所謂合,是引、蓄。 化、屈、收之意。所謂開合,即是太極拳中的一陰 一陽,一剛一柔,一蓄一發的概稱。開與合是對立 的,又是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的。如欲開必先合有合則才能開。開與合概括了太極勁這個統一體 中的兩個方面。開合勁是引發雙重之意,它無論 在練習套路、推手、散打中處處皆用,因爲套路和 推手,一動周身各部位都處在一開一合之中,所以 對開合要有足夠的認識。陳鑫曰:“動靜迴圈,豈 有向哉!吾所謂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足盡拳中之 妙。”“一開一合妙無微,上下四旁成化機。縱有六 子俱巧舌,也難描寫雪花飛。”“一開一合,變化無 常,虛實兼備,忽現忽藏”的過程,都是形容周身開 合的精論。而且有很多哲理存在其中,用無論多 麽巧妙的語言描述,也難以窮盡奧妙,真可謂只可 意會不可言傳。故陳鑫用“縱然六子俱巧舌,也難 描繪雪花飛”來概括,其含義是何等的深刻啊!即 使是歷代的聖哲和語言大師,如孔子、孟子、老子。 莊子等,他們也難用語言表達和描述太極拳開合 中的微妙和美景。只有自己狠下功夫練習,在實 踐中去仔細體會方可明白。


  開合首先是建立在合的基礎上。欲開必須先 合,只有合得好,才能開得有力,並迅猛透徹。合 得不好,則開得無力、生硬,速度也不。快。故未開非先合好不行。合,不是單純的上肢曲縮,是心。 意、氣從神一起合住。心意一合,四肢百骸,肌 肉精神無一處不合。猶如卷炮一樣,炮卷得愈 緊,爆炸時聲音越大,這和發勁是一個道理。勁蓄 (合)得好,發勁時就自然、剛猛、迅速、有力。發勁 時要注意,心是主導,是統率,心意一開,周身上下 無不懼開,這樣才能心到意至,意往形催,氣隨勁 達,發勁擊敵才能落點清晰,無堅不摧。只有以意 統率走架及推手中的開合之勁,才能周身之氣無 所不達,並且英氣浩然。


  開勁,勁先由腳跟而起,腳在蹬地時,五趾和 腳掌要抓住地,腳後跟隨之用力,使腳心橋空,腳 心湧泉穴要虛,這樣在蹬地向上沖時,才能借助大 地的反彈力,發勁才能威力無比,下盤穩固,動作 才能天機靈應。發勁後則周身恢復松柔穩固狀 態。發勁時腳內側爲主爲實,外側爲副爲虛,繼而 內勁上行於腿,貫於腰,然後達於梢節。發開勁 時,要在適宜範圍內,因開勁是周身之勁,剛猛迅 速,節奏短促,打擊目標距離不宜太遠。遠則非但 不能及敵之身,反而自我落空失勢,致敵乘我之隙,擊我之虛。爲了使合勁有圓活緊湊,引進落空 之效,合勁時須沈肩墜肘,含胸塌腰,氣貼脊背,發 勁是一呼一吸一瞬間,切莫遲疑蚩滯,滯則氣柔勁 散,發擊無力。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42:26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八---發勁論

  發勁和抖勁的關係是一個概念中大概念和小概念的關係。發勁包括長勁和短勁,抖勁只是短勁,又稱寸勁。它們都是在周身松沈蓄勁後産生的暴發勁。發勁、彈抖勁均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于腰,達於四梢。


  發勁是經過長期練拳和推手實踐練出來的一種靈活集中、運用自如的彈性勁。要練出這樣的彈性勁,不僅要注意到周身肌肉鬆弛與收縮的鍛煉,而且更要重視感覺靈敏和反應速度訓練,同時十分強調運用正確的技術,合理發揮肌肉的力量。所謂“用意不用力”,這裏是指不用緊張的僵力、笨力和呆力。在練習推手時,必須明辨內力和外力的作用,揣摸和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人們的外力,主要是重力。重力是地心引力,人的體重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力而使身體受到的力。此外,還有支撐力及反作用力、摩擦力、慣性力、螺旋力、直力、橫力等。推手時對方所進之力屬外力,如果自己的引化勁達不到隨心所欲的程度,那麽你就無法走化、利用、分解和消化外力。此時彼此雙方的外力都相互影響著各自的內勁,並在內力合勁相爭的情況下,勝負取決於各自的內勁大小、靈敏演以及發揮的好壞。否則,即使取勝,把對方擊倒,也相當勉強,只是拖泥帶水而已,難以達到斬釘截鐵的剛、猛、冷、脆,一哼一哈,內勁抖發而勝負立判。這與平時培養先天元氣,周身氣勁浩然流行是有密切關係的。只有平時多下功夫,內勁充實,在發勁時雙足抓地,借用大地的反彈力,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合爲一家,勁專注一方,與人交務時彈抖發勁才能如摧枯拉朽,勢不可擋,決無拖泥帶水現象。


化、蓄是發勁的前提,所謂化蓄是欲擊人之意,擊人不化而發勁生硬,化而不蓄則發勁無力,故三者緊密關聯,缺一不可。化與蓄是相輔相成的,化中含蓄,蓄中有發,方可化蓄發一條龍。但發勁一定練得非常熟練、靈活、協調,經常在周身放長的情況下,練習長勁和彈抖的短勁。如:在打上挑肘時,身體要形成上下對拉之勢,前面以肚臍,背以命門爲界限,在發肘的一側,肚臍命門以下氣向下行,肚臍命門以上氣則上行,另一側氣向下行,爲發擊一側發揮好輔助作用。只有這樣,發勁時才能保持下盤穩固和發擊力點清晰、準確,發勁才能迅猛疾速。只有把握好發勁的關鍵,才能在一吸一呼、一開一合的瞬間,達到向預期目標發勁之目的。 長勁雖然迅疾猛烈,但其屬"三陰七陽尤覺硬"和"四陰六陽類好手"的過渡階段,雖發擊勇猛逼人,但卻不可取。這也是由中級向高級階段過渡的必經之路。所以說沒有遠打一丈,就沒有近打一寸。這遠打一丈,讓人觀之也可算得高藝,但發擊時生猛激烈,是以迅猛疾速取人,並非十分乾淨利落,故日此功夫只是向高級階段彈抖寸勁的過渡。在以上水準的基礎上,再刻苦研練,就可邁入高層次境界。那時發擊全在用心意巧發,心意一動,自然彈抖,周身協調一致,上下形成一個合勁,處處皆是自然反應。如果發擊對方,只要彈抖一震,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對方騰跳躲避不及,飛擲而出,此則爲玄妙的上乘功夫。初學者可根據發勁的要點及要求,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再由小圈到圓點,由慢而快,由快而速,由速到疾,直至自然反射彈抖。循序研練,探討攀登,逐步登堂入室,爐火純青,登峰造極,進入化境 。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42:59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九---提勁論

  所謂提,即用螺旋勁向上提拔之意。在點粘、連、隨基礎上,以螺旋纏勁將對方重心掀起,使彼拔根失重,爲我所制。提勁須與驚彈勁兼施並用,方能克敵制勝。用提勁時,步法須輕靈,以不易被對方察覺爲妙。若對方知我勁,欲逃脫,就不易使用提勁,否則勉強提則有失控之危。


  著名太極拳家陳長興曰:"上攏下提君須記,閃驚巧取有誰知。"這句話說明在推手時無論用何招法,在使用招法之前,都不能讓對方對我勁有任何覺察。上步出手要輕靈,隨被動而動,然後隨彼 動而引之變招,待彼欲有覺察時,重心已被掀起。傾斜,無法挽回。這樣才能達到上攏下提、閃驚巧取之目的。


  提勁是腿、腰、臂三勁合一同時上提的,在上腿時,另一腿一定要穩固好重心,將出之腿才能輕靈地向前邁出,插于對方一腿內側,閃驚螺旋向外上提,在欲提時先破壞對方重心,然後小臂隨腰同時螺旋上提(破壞對方重心是在閃驚的同時完成的)。此時彼如不失重心,上部一臂已被我掀起,身拔助長,彼已完全處於失控之勢,我再急速改變勁路,向下捋加采,使其傾撲於地。總之,要想使用提法,須得周身上下一致,出其不意,乘其不備,腿腰並進,手腳齊發,螺旋上提。但在運用時必須注意:頂勁領起,心神凝聚,目視神往,丹田翻轉,氣貼脊背,輕鬆提搭,閃電出擊,穩准冷脆。還應注意:我守我疆,莫要失界。勝敗無謂,不可失勢。藝高膽大,勇敢善戰,順者隨從,逆者折之。出手猶如蛟龍騰空,投足定叫神鬼震驚,與人交手有正無偏,滾、拴、搭、掃隨機應變,或卷或提,或進或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出手神速,先占地利。如 此方能使敵如履球上,動輒失重,動輒拔根,動輒顛撲。初學者可根據基本原則循序漸進,不可開始學習就打人,要多下功夫演練,功到自然成。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8 19:43:29 | 顯示全部樓層
太極拳推手十大勁論之十---纏絲勁論

  太極拳纏絲勁,是呈螺旋形,始於內、形於外的一種勁別。螺旋勁始於內而形於外,然後達於肌膚毫毛之上。此勁是因平時練習太極拳皆以螺旋纏絲旋轉爲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覺,久而漸現,其勁始於腳、行於腿,通脊背,越兩小臂達於梢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之則能形成自然規律,舉手投足無須再加思考,則自然能隨心所欲,漸階神明。故與人交手時,此勁能自然行於肌膚毫毛之上,順而引之,逆而擊之,敵來化之,即化即打,純是心起勁達,而不知身之爲己,己之爲身,不知威力從何而來。如明白此勁,並轉化爲實際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揣摸、體會,才能漸而知之。纏絲勁的類別有內纏。外纏、上纏、下纏、左纏、右纏、大纏、小纏、順纏、逆纏、進纏、退纏、正纏、側纏、平纏、立纏,百般纏繞,環環相扣,端端互生。總之,是以中氣貫於其間。而引即是進,進即是引,此皆是陰陽迴圈,正反轉化的道理。纏絲勁是周身上下內外一動皆以螺旋形旋轉,始發於內、後形於外的內勁。此勁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大剛。過柔,則不適應於交手作戰,純屬軟手,軟手則不能接物應敵;過剛,則轉動不靈,死板呆滯,不能隨機應變,徒受敵制。所以,應擇其中而已,即剛柔相濟,虛實相兼。其周身規矩,頂勁領起,脖項自然懸直,腰勁下塌,平心靜氣,兩腿虛實分明,周身開中寓合,合中寓開,支撐八面。行功練拳,靜若處女,注內不注外,切不可外帶張狂之氣。表面觀之應是一片悠閒神情,大雅風範。至於接手應變如何,權衡皆本於心,拳來順應自然,進退、緩急、輕重,則隨機應變,本著太極陰陽對稱,不偏不倚之理,一開一合自有妙用,何須再論招勢。


  纏絲勁表現在太極拳套路演練中的形象,是一個立體空間螺旋形(亦稱弧形)纏絲運動路線圖。若從單招看來,因中間有間斷,似乎不算複雜;若從太極起勢到太極的完整路線圖來看,那是無始無終,無端無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錯,如絲縷,如雲煙,嫋嫋娜娜,氤氤氳氳,儀態萬千,千象共生。這個惟妙惟肖的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太和元氣纏絲勁貫穿其始終並鼓蕩不已,如兵家的天門陣、八卦圖,撲朔迷離,這才是真正的太極圖。我們通常所見到的用陰陽二魚所表達的太極圖,只不過是古人對太極陰陽相等、對立統一、陰陽互依、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太極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罷了。這個立體空間螺旋纏絲路線圖,才真正提示和表達了纏絲勁的奧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3:36 , Processed in 0.00778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