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113|回復: 2

拳打八方說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9 09:22: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19 09:24 編輯

作者:馬國興

弟子問曰:前有以八個單卦論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基本內容;後來又有傳統拳術修煉的八個體能法說的論述。那攻防招法又應如何的修煉呢?各門派繁多,拳種不一,應取如何的攻防招法修煉呢?
師答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雖然各門派繁多,拳種不一,如果以各家基本通用的簡單之攻防手法、招式來修煉,應該是能夠統一的。故而入手修煉的基本攻防手法、招式不會很多。下面就將我總結的通用手法、招式的精義一一論述清楚,以備習拳者用之。

本攻防手法取“米”字立意而修煉拳術攻防的方法,乃遵從前賢的“井拳”功夫的宗旨,即“拳打八方,八方打法”的藝境,符合“洛書”奇正之象,四正四隅之立意。因為此八手中的每一個手法各取一個方位角度,而每一手法又都以“米”字的每筆劃由外向中心運勢為法則,乃取攻擊對手的“中”為用手法的宗旨。

而每個具體攻防手法又專以防守立法命名,強調防守方法的重要性。因為防守手法乃是攻擊手法的根基,攻擊手法實施的起因於防守手法。故而,每個攻防手法的命名,都是防守手法命名立義在前,如:壓打、攔打、搬打、摘打、提打、托打、分打、搓打,此八個攻防手法中的“壓攔搬摘,提托分搓”都是防守法式的命名,而“打”之一字,就概括了攻擊手法的內容了。這不是不講攻擊手法的運用,正是因為知道比武較技中攻擊為主才能制勝。但是,以防守變化方法為根基,是從根本上講求攻擊方法,才能攻擊的明確,攻擊的犀利,而有攻擊手法實施的效用。此乃遵從老子所說:“反者道之動”的宗旨而立義的。即欲想攻擊的效果極佳,就要從防守的方法中求之,才是正確地方法。此即“陰陽互根”的道理在拳術攻防手法中的具體體現。

每觀拳手的比武較技之施手用招,多失敗於不知如何防守的方法而落敗。即轉戰攻防變化的瞬間造成對手實施簡單的攻擊手段而自己確防不勝防,以致失敗。只因其習拳練藝之時多立義於攻防手法中的攻擊手法的研究,而忽略了攻防手法中的防守手法運用的研究,故而留有此較技失敗的後患。如果以一個攻防手法中的防守手法和攻擊手法,比較兩者的重要成分的話,防守手法佔有七成的分量,而攻擊手法確只占三成的分量。故平時研究攻防手法要多研究攻擊手法,再精通攻擊手法的實施,也只是三成分量的功夫。以此三成分量的攻擊功夫與人比武較技,故在比武較技中失於防守而落敗,乃屬自然的了。這是自己修煉方法的不得當之所在。

究其根本原因,再有就是各門派、拳種確立攻防手法之名稱時,又多從攻擊手法和攻擊手法目來命名。致使習拳術者再學習、修煉、研究運用攻防手法中,對防守手法、方法運用及其價值認識上不夠充足等諸種原因,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對防守手法、方法的認真對待。就是當今論拳之練用的一些人,亦只是對“一觸即發,發力”等攻擊方法的論述感興趣,而對防守方法的拳變造勢的手法、方法的論述很少涉及得到。這些論述,無形中就給初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一種只關注於攻擊手法、方法的修煉,而完全忽略了對防守手法、方法的關注和修煉。針對這種不良導向的傾向,故將基本攻防手法的命名取防守法為主了。

如果有人認為:我只以防守為主而不講究攻擊效果,這是錯誤的認識。防守手法為根基和防守為主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兩個說法的基本概念是不一樣的:防守為主的說法,含有不主動攻擊的意思,將攻擊手法降為次等了;而防守手法為根基的說法,主要是在論述防守手法、方法在給攻擊手法創造實施的條件氛圍,實乃極為講究攻擊手法、方法的制勝效果的。因為我論傳統拳法攻防用招是遵從“攻防手法、方法同時運作,同時體現”這一施手用招、施招用手之攻防法則的。

而這八個攻防手法的立義,又蘊涵著以“米”字中心點向外運行的任意八向變化的運使方法,即米字拳法立義的又一層意思。這就點明傳統拳術攻防較技時,以接觸點為中心可具有任意八個方向的拳勢變化運用的方法,傳統拳術攻防之施手用招瞬間的多變性其實質即在此。這才是攻防較技中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沾衣十八跌的功夫藝境的攻防基礎功夫之概念。這也是各門派,拳種實施攻防招法共同運用的統一之法的一個大法則:就是順隨為法的借力打人之法式,即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順從以為進退的四兩撥千斤;逆力以為揭獻的的借力打人的法式。而這個法式以融化發融化總結成一句拳訣,就是:“站住中定往開裡打”的法式。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內外功夫,靜動功夫的修煉皆以達到此個攻防功夫藝境而修煉的。

本文所論述的八個攻防手法中的每一個攻防手法都是各門派、拳種普遍都有的極為普通的攻防手法。而哪一個攻防手法都有其各自攻防的獨特性,精熟八個攻防手法中各個攻防手法的具體應用要領,及相互之間的變化運用,就能充分體現出攻防招法變化的曲化直發避實擊虛之攻防的價值。
本文所論述的八個攻防手法,雖然簡單,但是實用。乃修煉攻防手法達到全體大用的入門手法。故初步修煉時可以達到煉己的建立攻防機制的目的,在形拳招熟,氣意拳懂勁,神拳神明的各層攻防功夫藝境中都可以優先的應用於較技之中而能達到全體大用的運用的藝境之目的。由於個人的攻防功夫水準不同,個人對八手的領會不同而有不同的攻防功夫運用的藝境。


本文所論述的八個攻防手法中的每一個攻防手法都有與腿法配合同煉、同用的特點,能夠自然的從攻防手法演練純熟的程度而轉入到腿法的修煉藝境中而加強腿法的踢、掃、勾、掛、點、蹬踏攔、踩、跘等諸法的修煉和運用的能力;又可進一步配合肘法、肩靠、膝擊、胯打的修煉和運用能力;最後達到全體大用的內外合一,周身一家的“渾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發”的最節能、全方位、方圓立體攻防的技術、技巧、功夫。即神明的攻防功夫藝境。

本文所論述的攻防手法的修煉,強調氣沉丹田德潤身內功修煉之煉精化氣的內勁生成,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而得內感通靈的內功藝境;外形柔弱無骨的外功,具備招法攻防變化嫺熟精純的境界。安軸定位建中立極,形用半,勁用對五,勁形反蓄,陰陽逆從,中土不離位,六合一體的形體功夫;內外合一的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攻防功夫藝境;順隨為法的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則。每層攻防功夫皆能“以形鑒真”來識別功夫的真得與假得。最終獲得“權變造勢”的神拳神明的大成攻防功夫藝境。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9 09:25:3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所論述的八個攻防手法之運用,是以中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易經篇》中闡明的理、法、術、功為全面的學習和修煉的內容為準則。堅決貫徹中華民族傳統的拳術觀念,常觀天道,闡道明理,以理行文,以文觀法,以法修術,以形鑒真,修真入道,道通自明,是得正果。恐有疑義,故有是論,以傳後學。

渾圓一氣功法才是真攻防功夫藝境

渾則靜,以逸待勞;玄則元,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則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以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非渾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無以顯其渾之德。是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闡釋:

  神、氣、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渾合一之法身道體,乃通過“靜練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勞”的方法。渾合如一之道體“靜”,靜則無不應。即聽探的良知功能極佳,可測知彼之動變分毫不差,較技中有此極佳的聽探之良知,可免去許多妄動之勞苦,故“渾之體”以靜為用。故曰:以逸待勞。

  元之玄機,即“玄則元”,馭靜以動。即以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動中亦靜,是說在順化的動變之過程,亦隨時也聽探著對方的變化呢。只有以自身的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則自己法身道“體”之正,方能有出奇制勝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體的元之玄的出奇之進退之機,遲速奇正的幻轉之妙,全部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即達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運用,便是出於無心。有感而應、應物自然,是修煉出來的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功夫藝境.此存在體內和中樞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機制,精熟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功夫藝境時才能達到因時而變,因力制人的出奇制勝之功夫藝境。因時致變,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於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讓力頭,打力尾的順隨之法的修煉、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運用過程中的積累。只不過這樣的用法,達到了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藝境時,就是“出於無心的自然之運用”的功夫藝境了。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三皇聖道所傳之法。

  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說“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是指何說!如按“神、氣、形”三者的本體而言,則“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靈神”,乃是“圓融”無形無象之體。有論為證:“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乃言全體之神是圓融之體的意思。神不圓融則不靈。內氣象天乾,故內氣的本體亦是圓融之體;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體自是方正之體。此本于古認識論的“天圓地方”說,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體”而論的。傳統拳術之道以此而論之。

  如以用而論。神與意合,神圓意方,內氣體圓又自有方之用。外形體方,亦自有圓之用,因坤從乾以顯其德。故外形從主於內氣。自然可知神、內氣、外形三者渾合如一之法身道“體”乃外圓內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體方圓變化之妙用了。此乃“萬象不出一圓一方。拳之萬象亦不出此一圓一方”之論斷的精義。

  而在傳統拳術之道中的攻防變化之運用,皆本“曲化直發”的法則。曲化者,圓曲走化;直發者,方正直擊而發。曲化者為靜,從本“體”而論;直發者為動,從至“用”而論。故有“曲直變化”之妙的論說。即“以柔用剛”的方圓變化之法。

  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乃言內氣外形“方圓立體”的發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點,此“方圓之立體”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體的方圓,即神、氣、形三者渾合為一的道“體”所成之方圓。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也是說自己的道體“法身”之方圓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綜合之最佳功能,謂之自然之神。《易》說“神明”,道家言“靈神”。皆是此自身內的綜合功能的最佳狀態。是通過系統修煉而得之。

  什麼是“為無為無不為也”?無為者,不先物為之義也。傳統拳術之道的練、用,皆本“無爭之爭為爭”。即遵依“道”的順隨為法,便是法“無為”的修煉。無不為者,是因物之所為也。即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以柔用剛,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為法,可達無不為之藝境。

  所以,傳統拳術之道,不管是以內氣、外形來論;還是以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的渾元法立論。或是以聽探的良知和順化的良能相互為用;外柔內剛的“以柔用剛”之二元合一法立論。還是以“動,靜動,動”的三元合一法立論。皆以內外的動靜互為其根為“伏機”,陰陽迭神其用的。此中陰陽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說的“陰陽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似萬物的原始之初,即無形無象之“道”體的狀態。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機妙用。又,非有渾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對“渾合之極,元始為尊”句的解說。

  非元之大,無所不能包容,無以顯渾合如一之道“體”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所以說:“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如萬物原始之初始,即無形無象,無狀之狀,乃道體本“無”。只有從此“無”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機妙用來。此正是“無生妙有”之精義。有無相生之至用。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19 09:2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此乃遵從老子所論的“有從無處生”,“無”乃萬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論傳統拳術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基本法則及其概念的。此乃傳統拳學之特點。

  這裡要論一論“玄”,何為“玄”?老子在《道德經》首章中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文中說明:“無有同出,同謂之玄”。此說法表明了什麼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說以論之。只好舉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個茶杯,當有瓷土時,沒有茶杯。當茶杯做成了,無有瓷土了。誰也不會將瓷土叫茶杯;誰也不會將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無茶杯;有了茶杯,無此瓷土。當我們以瓷土做茶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瓷土是由有化無,茶杯是從無到有。故老子說:此兩者即“有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在這裡表明了:“對待世間任何事物及其變化都要用這種“有無同出”的觀點去認識對待,就能把握成功。這樣以有無同出的“順逆”觀點認識、看待事物變化的始終過程之法則、規律,是名玄觀,研究用玄觀的方法觀察認識事物變化始終過程的內在本質規律的學問名“玄學”。故知“玄學不玄,認識最全”。

  而《渾元劍經》基本上就是用這個玄觀的方法,來認識傳統拳術之道的修煉、建體、至用之一切內容的。故知,其之所論,皆是真實的學問,修之可以證驗,故是真實。

  玄學的基本觀點:修煉皆應起於萬物之初始的狀態。即“道”體的存在狀態。求得萬有,再能回歸到道體的狀態。修煉傳統拳術之道的“靜”功法,乃是複歸本真於道體存在的狀態,再求攻防變化之萬有的招法。雖已生萬有,然最終修煉還要回到這個道體的存在狀態上來。是名“能與道合”。能與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煉傳統拳術之道,初始從無到有,是無中生有的造化過程。有到極限,又由有化無,是以有入無的神化過程。能修煉到以有入無的境界,便是“無為無不為”的無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應物自然之神明藝境。功到此時,可謂“絕學無憂”矣之絕學了。傳統拳術之道的練用之學問,即此也。

通過通讀這數篇引文所論述的精義,對於“通背拳總講‘沉、長、冷、脆’”一文中所論述的精旨妙諦的認識、理解,就會更加清楚明白、深刻細膩的多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10:00 , Processed in 0.02847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