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476|回復: 1

五行合一

[複製鏈接]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4 13: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萬物發源之本也。如世俗之論五行者,則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謂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謂之相克。此朽腐之論,難近拳理,而亦不知拳術為何物。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論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當兩手相接對擊時,豈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見,心再思之,然後出手制之,餘實不敢信。況敵之來勢,逐迭更變,安有以生克之說能致勝之理?此生克之學欺人誤人,謬談之甚也。苟能不期然而然,莫知擊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說能制人。如以腦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論著,操技論套,是門外漢也,不足與談拳。蓋拳術中之所謂五行者,換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渾身之筋骨,堅硬如鐵石,其性屬金,故曰金力(所謂皮肉如棉,筋骨如鋼之意也);四體百骸,無處不有若樹木之曲直形,其性屬木,故曰木力;身體之行動,如神龍遊空,矯蛇游水,猶水之流,行蹤無定,活潑隨轉,其性屬水,故曰水力;發手若炸彈之爆烈,忽動如火之燒身,猛烈異常,其性屬火,故曰火力;周身圓滿,墩厚沉實,意若山嶽之重,無處不生鋒芒,其性屬土,故曰土力。凡一舉一動皆有如是包羅天地,彌滿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學,亦即天地之陰陽也。然欲養氣修命,須使心意不動,心為君火,動為相火。君火不動,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氣念自平;無念神自清,清而後心意定。故雲:“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淨方生真,常使氣通關節敏,自然精滿穀神存”。若能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無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寂,物寂則氣泯,氣泯則萬物無生,耳之五種力,此方謂五行合一也。總之,不動時周身乃一貫之力,動時大小關節無處不有上下前後左右百般之二爭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渾圓力。

【題名解】

以此設題,論述五行本一氣的道理。五行之氣,本真元之氣所化生而成。既然化生而成木火土金水五行、五氣,在生理上、病理分析中就有其運用的道理,中醫學的理法就根據陰陽、五行生克制化學說的理法來辨證施治的。

至於將五行生克制化的學說理法,生搬硬套的用於傳統拳學中來,是否合理合法,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論述。並得出以“五種能力”來理解“五行”的內容,並得出拳家的“五行本一氣”的五種能力的結論。最後清楚的指出:周身渾圓一氣的能力,才是真功夫!

【注解】

①、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萬物發源之本也:
木火土金水相生,木土水火金相克的生化制克,乃是五行學說分析認識人體生命生理機制、自然萬物演化機制的基本法則的內容;又“亢則害,承乃治”的平衡機制,五行學說內容豐富,一言難盡。故感慨而曰:“既萬物發源之本也”。

②、如世俗之論五行者,則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謂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謂之相克。此朽腐之論,難近拳理,而亦不知拳術為何物:

一般練拳的人,將五行學說中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謂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謂之相克”的內容,生搬硬套的來論述形意拳中“五行拳”的拆手破招,攻防變化,是為生生不已的法則,此乃腐朽之論了。由於這樣的認識執拙,難於解釋清楚拳術攻防之道不斷昇華變化的拳理了,也就不能清楚的知道拳道為何物了。

其實,初習拳者運用無形生克制化的理法,來理解五行拳法的攻防變化,而能運用劈、崩、鑽、炮、橫五拳的攻防之用,達到小成形拳招熟的奠基作用,還是可以有所取用價值的。當達到預期目的,就要及時舍去,否則自誤矣!這裡,王薌齋先生將有形拳術功夫的概念與無形拳道功夫的階段劃分沒有確定清楚。確實,站在無形拳道功夫立場上看,有形拳術功夫確實不是;但是,無形拳道功夫確實是由有形拳術功夫昇華而來。又必須經過有形拳術功夫的層次階段,才能繼續轉法修煉才能昇華,否則不能成功矣!

③、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論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當兩手相接對擊時,豈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見,心再思之,然後出手制之,餘實不敢信:

拳家施手用招、施招用手攻防拆手變招,本是一手破八手,八手破一招,見境生情,隨機而用的。並沒有規定哪手破哪招,哪招克哪手的說法。以某某拳生某某拳,某拳克某拳,這樣論說似乎像是有些道理,若以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研究之:即當兩手相接對擊時,豈能有暇顧及到這些呢?若以目之所見,心再思之,然後出手制止,餘實不敢信也。

確實,對敵當前,見境生情,隨機而用,間不容思。然而,武備者,備于平時,用於當時。平時備而多思索,用時即時可效。有關武備問題,”體用有別”、”練用有別”的問題,前賢早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非內外打成一片,難以飛而出快,妙而顯神。非真陰陽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氣神,歸入身心。惟氣結於根,久戰如未戰也。至於生威之道,在於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為本。《聖經》雲:知止止者,亦進攻退守之道也。進攻之道,見機而作;退守之道,忍辱為先。進退得宜,便為知止。若茫然而進與退,昧然而守與攻,非徒無益,恐招尤之媒來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榮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敵資,良可惜也。故曰:戰勝一時,由於訓練千日功夫。豈偶然乎?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所以,王薌齋先生在此論述,是在討論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根本問題,不在於招式,而在於運用招式攻防的攻防機體、機制秩序之“能力”,就是無形法身道體的問題。即無形法身道體達到隨機應變以制勝的“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能力,要達到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的自動化之藝境,才是真攻防功夫。

④、況敵之來勢,逐迭更變,安有以生克之說能致勝之理?此生克之學欺人誤人,謬談之甚也:

所以得出結論:拳法攻防瞬息萬變,如何能以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來論說制勝的道理呢?將此五行生克之學,生搬硬套的運用於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中,有欺人誤人之嫌疑,如果始終執拙於此而論拳,則屬於謬論之談也!

⑤、苟能不期然而然,莫知擊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說能制人。如以腦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論著,操技論套,是門外漢也,不足與談拳:

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立論,達到不期然而然,莫期至而至的自動化藝境,尚不敢說:“能夠制人呢”。如果在較技攻防時,以腦力所算度,心意所思索,再出手論招,操練攻防技法依賴於套路,這都是門外漢的方法矣!這樣的人是不足以談拳論道的。真正的修煉者是先建體、後至用的法則,方能有所建樹。這一觀點,前賢亦有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試由天而地,以近索乎人。人為萬物之靈,其即仰觀天以執行,俯察地以建極,居覆載之中,首出庶物者也。仰人何謂乎先?涵養之以靜以蘊其繼,靈妙之以動以暢其用。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離之中坤其靜基也,《易》之卑法地者此也。然靜則功力綿綿不息,其體至柔至剛。非柔則原委難於無間;非柔中剛,未免有作輟之時。柔者靜之體,剛者則又柔之體也。坎之中幹其動機也,《易》之崇效天者此也。非無則空靈猶恐障蔽;非無中生有,奚以見變應之奇?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文中所說的:“體非無以立其大本,用非無以徹其元功。”已經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的“先建德體,後至道用”的本末關係表達的非常清楚了。

 樓主| 海大富 發表於 2011-5-24 13:18:07 | 顯示全部樓層
⑥、蓋拳術中之所謂五行者,換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即渾身之筋骨,堅硬如鐵石,其性屬金,故曰金力(所謂皮肉如棉,筋骨如鋼之意也);四體百骸,無處不有若樹木之曲直形,其性屬木,故曰木力;身體之行動,如神龍遊空,矯蛇游水,猶水之流,行蹤無定,活潑隨轉,其性屬水,故曰水力;發手若炸彈之爆烈,忽動如火之燒身,猛烈異常,其性屬火,故曰火力;周身圓滿,墩厚沉實,意若山嶽之重,無處不生鋒芒,其性屬土,故曰土力:

就是因為在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所謂五行的問題,乃是指自身的五種“能力”的說法。即渾身之筋骨,接骨鬥榫,堅硬如鐵石,其性屬於“金”的能力,故曰金力(所謂皮肉如棉,筋骨如鋼之意也);四體百骸,無處不有若樹木之曲直形,其性屬“木”的能力,故曰木力;身體之行動,如神龍遊空,矯蛇游水,猶水之流,行蹤無定,活潑隨轉,其性屬“水”的能力,故曰水力;發手若炸彈之爆烈,忽動如火之燒身,猛烈異常,其性屬“火”的能力,故曰火力;周身圓滿,墩厚沉實,意若山嶽之重,無處不生鋒芒,其性屬“土”的能力,故曰土力。由此論述可以知道,“力”,乃指能力而言,並非物理學中的“力”的概念。

⑦、凡一舉一動皆有如是包羅天地,彌滿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學,亦即天地之陰陽也: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凡一舉一動皆有如是包羅自身的內氣、外形,上下前後左右之六合;充塞乾坤者,幹天坤地之內氣、外形者也;混含宇宙者,時空統一者也;這些都說的是自身陰柔之外形,陽剛之內氣相互為用的性命之學問也!也就是自身的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學問耳!

⑧、然欲養氣修命,須使心意不動,心為君火,動為相火。君火不動,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氣念自平;無念神自清,清而後心意定。故雲:“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淨方生真,常使氣通關節敏,自然精滿穀神存”:

人身之中心為君火,肝為相火,膀胱為民火,這是中醫學說中的基本知識。

然拳家欲養氣修命,須使凡心俗意不動,則真氣自動。所以說“君火不動,相火不生,氣念自平。”無欲妄念頭則神清氣爽,清爽而後心意靜定。所以,訣言雲:“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靜方生真。”就是說“心靜則真氣動”,真氣在周身運動,可以使關節通靈敏捷,而又能使精神飽滿活力長存。這就是訣言“常使氣通關節敏,自然精滿穀神存”句的精義。這是主張“內功修煉”的論述。

⑨、若能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無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寂,物寂則氣泯,氣泯則萬物無生,耳之五種力,此方謂五行合一也:

假如修煉到“有形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句,說的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內主外從之運動方式;又運用順隨為法之作為之為,而不妄為的法則。就是以靜用動,以靜制動的法則。

無為者,不先物為之意也!所以,運用無為法式則神歸身內氣自固;神歸身內則身內萬物自然聽命於神而不敢妄為,物不敢妄為則邪氣泯滅,邪氣泯滅則自身萬物無生禍害災亂之情況。所以說五行的五種能力,修煉至此方謂五行合一也。

⑩、總之,不動時周身乃一貫之力,動時大小關節無處不有上下前後左右百般之二爭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渾圓力:

總之,不動的時候,周身乃一氣貫串之能力的存在;運動時大小關節無處不有前後左右百般之“二爭力”,如是方能得“渾圓力”。

這裡需要解釋的是“二爭力”、“渾圓力”。二爭力,就是內氣、外形陰陽逆從,勁形反蓄匹配如一的能力,是自身功夫內景象的描述,不是力量的力;渾圓力,就是自身內勁的景象之描述。正如老子所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肥皂泡”的景象之描述。而“渾圓力”的攻防能力,歷代前賢多有描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且拳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萬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侔,而氣歸於一。夫所謂一者,從首項至足底,內而有臟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膚、五官、四肢百骸,相連為一貫之者。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左右相應。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當時而動,如雷如崩,出乎爾而疾如電閃。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並無抽扯遊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佩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擬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豈無所致而雲乎? 《九要論•一要》

巧從熟生,靈從快生,剛生於柔,智生於拙。非養得目有神光,身有靈光,體有元光,難使敵一見生畏怯於心。非神光難禦亂敵。非有靈光,難疾勝勁敵。非有元光,難臨大陣而耐久。靈光者,身外有紅光繚繞。神光者,目中有青蒼之氣,足以照遠出威。元光乃身外黃光閃爍,是內外功滿,毫無缺欠,輝光普照,無隙可乘。惟目中劍內手上,更有一番穩准氣象,足使人畏。故敵人動得其咎。學力至此,乃為練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後世慨見而神警。

故聞聲而懼者,因實稱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戰不持寸鐵,何待矢折而勝也耶?古之將帥,操不勝之術者,以其訓練精細,百戰無敵,誰敢慢視哉?

又要訣曰:一精氣神,二剛柔力,三遐邇相當,四陰陽相濟,五劍逢雙刃與雙鋒,皆指其輾轉靈根;若敵大刀共大戰,來回緊急隙間攻。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九要論》述說的是周身一家的功夫;《劍髓千言》論說的是“德普三光”的功夫藝境。兩家都是說的“渾圓力”的功夫藝境。

【點評】

這篇文章著作於20世紀30年代,是針對當時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的時弊而書寫的,是有一定的針對性!亦如元末明初的畢坤先生的論述:
必內而決七情,斷凡息,內三寶得以渾化而至於純陽,此內而劍學之築基,內殼通而堅實也。尤當外而決灰心,斷聲跡,加之以招式變化之奇,以夕朝時習,外三寶得以渾成,而至於柔剛,此外而劍法之暗練,外殼注而靈穩也。至如近世所學之劍,以舞之者,類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淺而至鄙者也。昔伏牛氏祖雲:果爾志向上,當先靜以築其基,存之深養之熟,內外三寶合一,渾化歸一。正所謂——
內外全無渣滓質,養成一片紫金霜。
陰陽造化都歸我,變動飛潛各有常。

這是批評習拳練藝空架子的“舞之者”的弊病的。

然而,真正的修煉者,又是什麼樣的模樣呢?這一點前賢亦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志,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志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篇》


威可分:精虛動物謂之威,發近震遠謂之分。熊之搏擊,必先伏而後動,故分威法伏熊。


拳訣雲:“得天之一清者,謂之精。精者,虛也;得地之一寧者,謂之靈。靈者,實也。二者皆得方為神化之功。”中者,虛也;和者,靈也。虛靈者,中和之道也。中和之道具有“精虛動物謂之威,發近震遠謂之分”的“分威法伏熊”的能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太極論壇

GMT+8, 2024-12-23 09:12 , Processed in 0.00917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