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6-2 19:21 編輯
指導:吉守祥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武學文化,更是道家性命雙修的運動之學。它的理論依據可以追溯到《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及《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極之道,因此,太極拳的理論是完美無缺的,是任何一種拳術理論都無法與其相比擬的。故,習太極拳必先悟太極之道,窮道家性命雙修之理。正如王宗嶽《太極拳論》首篇“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短短幾句卻包含了中華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太極拳論》之總綱。
道家學術最重長生,內家太極拳出於道家,真正的內家太極拳,其實與道家性命雙修是一致的。當年張三豐祖師流傳太極拳術,是為了在修道過程中避免清修出現的弊端,悟太極之理,使其動靜相宜,方符陰陽之道。道家學術以清修為宗,虛無為體,中和為樞,柔弱為用,與道合真。拳理源于《道德經》和《易經》,最終達到拳即是道,拳與道合的境界。
習太極拳者,首需明鬆柔、虛靜、中和之理。練太極拳必以鬆柔為基礎,主張鬆而不懈,緊而不僵。多一分鬆柔便少一分僵硬,少一分僵力便增一分內力。練太極拳時應極其鬆柔,全身各個關節處處鬆開,筋膜拉長,雖極其柔軟但所蘊藏的內勁使人感覺剛柔相濟,渾厚無間,才能牽動四兩撥千斤。故不可謂之柔,也不可謂之剛,剛柔渾然一體,渾於無跡也,方可謂之太極。練太極拳在盤拳時鬆柔,圓緩,均勻的運行中,行雲流水,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也就是氣遍周身不稍滯,練到一定時間,四肢未稍產生麻脹感,會有內氣充盈的感覺。中醫認為這是體內行氣的表現,是培養元氣、疏通經絡、補氣生血之過程。更是內力增加的具體體現,持之以恆,最終練出體內一派純真中和之氣,即圓滿內勁。
筆者老師反復強調練拳須以鬆柔虛靜為本,鬆柔才能出功夫,隨著年齡的增大,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便越顯著,若不明鬆柔之理,在練拳或推手中四肢僵硬,不能完全鬆柔走化,或僅靠一些技巧或運用後天拙力,待年老力衰之後,體內濁氣上升,清陽不振,易犯頭重腳輕之疾。練拳時必先使自己心平氣和,身心大定方可開始走架。初上場時端然恭正,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猶如混沌無極景象,不動之時,內中寂然,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方可悟太極虛靜虛無之奧。筆者的老師和幾位太極拳前輩深悟太極鬆柔虛靜之理,有的雖年已九十以上,身體輕靈,關節處處鬆開,走架時節節貫穿,每天仍在公園裡練習太極拳,令我們晚輩敬佩不已。他們常談到是太極拳才使他們這樣健康長壽,學太極拳必定要有文化、有悟性、肯吃苦、才能出真功夫。所以筆者以為練太極拳必須深明太極之理,在鬆柔上狠下功夫,則延年益壽唾手可得。
悟太極之道,明鬆柔虛靜之理,最終培養出中和之氣就必須在整體上下功夫。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在鬆柔的前提下一動無所不動,對練習太極拳者要求很高,而且對身形猶為講究。首先要把人體從頭至腳及踝、膝、胯、腰、肩、肘、腕九大關節真正鬆開,並且在太極推手過程中,在對方相當壓力之下,仍能保持各個關節鬆開,才是所需的鬆柔。並要求溜臀,裹襠,收腹,吸腹股溝,含胸,拔背,鬆頸,扣肩,虛靈神頂,中正安舒。用這樣的身形在練拳時,可使氣機在經絡中更加暢通無阻,迴圈無端。練拳時特別注意命門穴則要微向後撐之意,形成前後對撐之勢,帶動兩胯微微旋轉,身形保持中正,才能支撐八面,旋轉自如,而且腰(命門)是上下銜接之關鍵,在“十三勢歌訣”中寫到“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可見腰(命門)之重要性,傳統中醫認為,命門者生命之門戶也,真陰真陽所居之處,乃原氣之所有,為太極之樞紐。在太極拳整體運動轉換過程中必須做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使全身所有內外組織器官都在進行有機協調的運動。再與呼吸吐納,神意內守結合,體會太極陰陽之變化,使全體上下,左右,前後,以及手足腰胯旋轉運動皆符合太極之理。使自身達到內外合一,神氣合一,從而發生純真中和之內氣。淺則益壽延年,深則最終與金丹大道相結合。先人曾雲: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裡花開,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無念之發,天機自動。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則水火自然混融。用功日久,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所以為中氣也。時措咸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順逆,佐中氣以成功。氣動由腎而生,靜乃歸於腎。一呼一吸,真氣之出入,皆在於此。總之,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由此可見,太極拳應歸到醫道才是正宗,必深通人體臟腑經絡學問,才能顯現在人體氣血之上;太極拳練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為作為進階基礎,到此始知拳即是道,太極拳最終融入丹道之中,歸於大道。近代太極拳大師孫祿堂所著《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一文,已深明拳術與丹道一理。筆者以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最終皆歸於大道。故有醫道同源,拳道合一,醫道與拳道互補,才是太極拳養生之宗。(詳見拙作《氣通任督必得康壽》一文)
練太極拳可分為高、中、低三架,習者應由淺至深、循序漸進,按不同需要來鍛煉下肢築基功夫,使上身更加輕靈自然。最終達到全身空透,無形無象,體內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以成天地交泰之勢,水火相濟,到年老之時,則無頭重腳輕、虛火上升之疾。
以上是筆者理論與實踐之總結,按此理論方法來鍛煉太極拳,若用功日久,氣血調和,太極功夫自然上身,不必強求,隨著年齡增長,太極拳養生功效越顯著,最終達到身無苦疾,健康長壽之目的。
通訊位址:蘇州市嘉寶花園2幢206室
郵編:215128 電話:0512-67171772
………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