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這些內容,實是家傳的秘訣爾,向來沒有著書立言,代代只是口傳身授,自己修煉而悟之的。這就須要習者的悟性了。但人的稟賦不同,智慧各異,就有了上智、中智、下智的區別了。三種智慧之人的悟性不等,學拳習武也就有了三種方法的分別,學拳者亦可自選其一而修之。下面分別論述:
在上智之人,心領神會,意以貫之。所謂上智之人,即生而知之的悟性極高的人,何謂生而知之?即生心想知便能知道的人。謂之生而知之的人。這樣上智之人,對於拳法的認識清楚,理解透徹,能夠心領體會,意以貫之。神以明之,惟道適從,直致中和,故能提攜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從不尋奇獵異。此種人習拳練武,修之便可達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歷代著譜之大家。皆屬此類上智之人。故能藝成著言立說。正如老子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上士,即上智之人吧!
中智之人,學而知之的人,必須通過從師學藝,又能朝夕背誦訣言,按法精心修煉,不斷孜孜以求,經過幾年艱苦的磨練,亦能功臻上乘的藝境。其中過程雖有反復,仍能終成功業。也能得正果。正如老子所言:“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即指此中智之人的吧!
下智之人,可分兩種,一種是勉而為之的,即拜師學藝,朝夕背誦訣言,按法精心修煉,雖是孜孜以求,然悟性較薄,功夫藝境昇華緩慢,能夠勉力自己,持之以恆,漸漸悟性純厚,亦能功臻上乘,之所以能功成藝就,勉而為之之功德所至。俗雲:“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乃指此種修煉之人。
上述三種智人,皆能功成藝就,功登為拳術攻防之道的智通圓融之人才了。
另一種下智之人,可以說屬於愚智之人。修習拳術從不拜師學藝,雖讀經譜,亦是咬文嚼字,尋奇獵異,武練橫練自以為能,不知身體已遭戧創,健康已處危機。就是拜明師學藝,聞師論道談理法,毫不領會,亦不能按法修煉,甚覺枯燥無味。多名譽上雖拜師,實未入門,並隨時便離師而去,不再問顧。此種人智愚不化,正如老子所言:“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那種人吧!
由上述之論,可知中下之材智的人非朝夕誦講這些宗旨、秘訣,勤而修煉方可成之。不這樣修煉如何能進得門來,上得道去。
故我不私留真傳,將秘而不宣其練、用之訣竅,整理出來公佈與我同道之士。真傳秘訣具有練、用之實效。就不要認為是我的私欲妄說而怪罪於我。或許對那些授拳的師尊,學拳的子弟們有所補益吧!
“訣曰”的闡釋:
刃對鞘直刺牽拳,手平肩下腰宜堅。
闡釋:
刃者,鋒刃,乃指拳鋒而言,整體來說是自己的拳鋒之刃,要對準對手脊椎骨處發手用招才最具有威力。
鞘直,自身要中正安舒,溫柔之中鋒芒銳利,鋒刃直對對手要害部位,這在歌訣中有“恢恢游刃有何難”,和“八鋒不撓,隨顛隨狂”,兩句言說以為證。中正安舒乃指身法而正,假借“鞘”之中空而言的。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依拳法言,正者,身法也。,如立正、稍息之法論,此“正”字是言身正的。奇者,此處乃言內勁的。“奇”古音讀“如”也。在此乃指“鋒刃”而說的。整體觀之,刃對鞘直,是說內勁之鋒刃要對準對手的要害部位,但要保證外形身法中正安舒,才能得以發揮攻防作用的。此正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內氣外形的“柔化剛發”之宗旨所體現出來的“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的論述。此乃整個“訣曰”歌訣的核心之內容,習拳者必須分辯清楚,才能全部理解此“訣曰”歌訣的全部之內容,並依此才能全部理解《拳經·拳法備要·二卷》所論述的“張氏短打拳”的修煉、建體、至用的全部之內容。以完成自己的修煉而終得正果。
刺牽拳:此刺字是概括一切攻擊手法的,牽字是概括一切防守手法的。任何一個攻防式,不外由攻擊手法和防守手法同時存在的。而攻防手法又都是相互轉換變化的。又說明了任何一式攻防招式都是身法中正安舒,鋒刃無不直接對準對手的要害部位的這樣一個特點。
上述就是“刃對鞘直刺牽拳”這句話所含的精旨妙義之內容。但如何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下面的訣言又做了細緻而又具體的分析和闡述。我們可依次觀之,便可明白了。
手平肩下,雙手一前一後,一短一長,抱門而立,前手之高度,腕與肩齊,後手之高度,略比前手肘彎高些,這樣可上下右左的防護好自身之前後左右上下了。此是手平之精義。身法一立,肩要松下,方能便於用肘用手,又能轉換自身時靈便快利,也就不宜讓對手掀翻了。此肩下必與墜肘相互為用,此訣中未能談說墜肘,但暗中處有沉肩必定墜肘的因果關係,因為,只有沉肩墜肘做對了,自然也就有了背圓胸方的肩撐肘橫之勁勢的運用能力了。此乃手平肩下的精義。
腰宜堅,腰乃自身上下之中樞,堅直鞭固自能上下一以貫之以助攻;圓融靈活以變化,自能九節一以貫之而善變,此訣只言“腰宜堅”,是強調一般人不知“弓張把要頂”的用腰之法而常犯“腰軟“之病的緣故。不知腰下松腰坐胯,腰上拔背,才是”堅腰“之法式。當然,訣簡,而內容是口傳身授的。這就是只知訣言,不能具體練功的道理之所在,必由明師所傳才得,即耳提面命方真。
頭端面正眼勿閑,胸開背合體貴偏。 |